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原微生物在儿童川崎病中的免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伍鑫茹 王美芬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9期1031-1036,共6页
川崎病病因复杂,可能与感染、免疫及遗传易感性相关,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川崎病发病的触发因素之一。由于超抗原和细胞因子的产生,病原微生物感染可引发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并释放炎症因子,导致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风险增加。严重急性... 川崎病病因复杂,可能与感染、免疫及遗传易感性相关,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川崎病发病的触发因素之一。由于超抗原和细胞因子的产生,病原微生物感染可引发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并释放炎症因子,导致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风险增加。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肠道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等均可诱发机体产生与川崎病临床特征类似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导致临床鉴别困难。目前关于诱发川崎病的病原微生物尚未完全阐明,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挑战。未来深入研究病原微生物在儿童川崎病中的免疫作用机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病原微生物 病毒 细菌 肺炎支原体
下载PDF
云南地区53例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特征及UGT1A1基因多态性分析
2
作者 李娟 邓成俊 +2 位作者 何舒丽 李英 王美芬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36-143,共8页
目的探讨云南地区53例UGT1A1基因突变所致的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UGT1A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昆明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53例Gilbert综合征(GS组)、Crigler-Naj... 目的探讨云南地区53例UGT1A1基因突变所致的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Gilbert综合征、Crigler-Najjar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UGT1A1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昆明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53例Gilbert综合征(GS组)、Crigler-NajjarⅡ型综合征(CN-2组)患儿的临床数据、UGT1A1基因突变结果,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基因多态性。结果少数民族患儿均在2组中发病率较高,CN-2组中女性比例比GS高。肝脏系统方面,CN-2组TBil、IDB水平较GS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组肝脏结构正常,CN-2组有3例患者肝胆结构有异常。肝外系统方面,血液系统、糖代谢无异常,血脂、甲状腺功能代谢有异常,GS组有维生素D不足,CN-2组存在维生素A、D缺乏及维生素E水平下降。2组患儿均存在心脏结构异常,但CN-2组较GS组发病率高。在所有患者中,突变频率最高的为发生在5号外显子上的c.1456T>G(32例,60.37%),其次为c.1091C>T(14例,26.42%)、1号外显子c.211G>A(6例,11.32%)和c.1198A>C(4例,7.55%)。c.1456T>G位点突变在GS组和CN-2组的频率分别为69.23%和57.5%(9例和23例),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其次突变频率较高的为c.1091C>T(4例和10例),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GT1A1基因单倍型1、3、4在GS组和CN-2组间的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GT1A1基因的4种主要突变形式,在性别和不同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S组和CN-2组在肝脏系统、肝外系统的临床表现存在不同,UGT1A1基因突变频率最高的为发生在5号外显子上的c.1456T>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LBERT综合征 Crigler-Najjar综合征 血清总胆红素 UGT1A1 基因型
下载PDF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布拉氏酵母散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罗云娇 甘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23期4062-4064,共3页
目的: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布拉氏酵母散剂联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 目的: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与布拉氏酵母散剂联合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接受布拉氏酵母散剂治疗,观察组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布拉氏酵母散剂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高于对照组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热退时间、止泻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内毒素(EXT)以及二胺氧化酶(DAO)指标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指标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布拉氏酵母散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效果理想,可有效缓解肠黏膜损伤,对心肌功能的保护作用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干扰素Α-1B 布拉氏酵母散剂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 肠功能 心肌酶谱
下载PDF
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与干扰素α1b联合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甘泉 马薇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24期4229-4231,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与干扰素α1b联合治疗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症状改善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 目的:探讨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与干扰素α1b联合治疗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症状改善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素α1b单独治疗,观察组采取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与干扰素α1b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效果,测定其治疗前后TNF-α、SAA水平并比较。结果:观察组发热、腺体疼痛、腮腺肿大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前两组TNF-α、SA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NF-α、SA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与干扰素α1b联合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改善,且对TNF-α、SA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 干扰素Α1B 流行性腮腺炎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血清淀粉样蛋白A
下载PDF
思连康联合头孢噻肟钠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罗云娇 杜丽江 《医药前沿》 2022年第26期20-22,共3页
目的:分析思连康(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头孢噻肟钠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50例感染性腹泻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75例。常规组患儿给予... 目的:分析思连康(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头孢噻肟钠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50例感染性腹泻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75例。常规组患儿给予头孢噻肟钠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思连康与头孢噻肟钠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免疫指标。结果:常规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症状改善时间、腹泻症状改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免疫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免疫指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感染性腹泻患儿思连康与头孢噻肟钠联合治疗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感染性腹泻 思连康 头孢噻肟钠 肠道菌群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及对血清BNP、sICAM-1水平的影响
6
作者 杜丽江 罗云姣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1923-1925,共3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BNP、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昆明市儿童医院小儿川崎病患儿86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及对照组(n=43),对照组行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 目的:探究与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BNP、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昆明市儿童医院小儿川崎病患儿86例,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及对照组(n=43),对照组行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消退时间、血清脑利钠肽(BNP)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黏膜充血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血清BNP、sI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病变率(4.65%)低于对照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小儿川崎病患儿血清BNP、sICAM-1水平,减少冠状动脉损伤,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阿司匹林 小儿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脑利钠肽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复方双花糖浆联合干扰素α1b对水痘患儿的治疗效果观察
7
作者 马薇 杜丽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2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复方双花糖浆联合干扰素α1b对水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水痘患儿为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对照组行干... 目的:探究与分析复方双花糖浆联合干扰素α1b对水痘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水痘患儿为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32)。对照组行干扰素α1b治疗,观察组行复方双花糖浆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炎性因子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热退时间、退疹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4^(+)、CD4^(+)/CD8^(+)水平均升高,CD8^(+)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2水平升高,IL-4、IL-6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水痘患儿复方双花糖浆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机体炎性反应,临床效果优异,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双花糖浆 干扰素Α1B 水痘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血清炎性因子
下载PDF
高渗钠液治疗小儿感染性颅内高压症影响研究
8
作者 甘泉 马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96-98,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渗钠液对治疗小儿感染性颅内高压症的影响。方法 通过本院2020-2022年收治的100例患儿的治疗情况,将其根据临床用药分为高渗钠液治疗组(HTSG组)和常规治疗组(RTG组),并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1岁组、1~3岁组和>3岁组... 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渗钠液对治疗小儿感染性颅内高压症的影响。方法 通过本院2020-2022年收治的100例患儿的治疗情况,将其根据临床用药分为高渗钠液治疗组(HTSG组)和常规治疗组(RTG组),并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1岁组、1~3岁组和>3岁组。在开始治疗后3d内、3~5d和5d后分别对其体征与症状变化进行观察,以此判断疗效。结果 ≤1岁年龄组患儿颅内高压发生率(85.71%)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研究结果显示,HTSG组的治疗后好转率(86.00%)明显高于RTG组(52.00%)(p<0.05)。不同年龄组间的治疗效果相似。治疗前后,HTSG组和RTG组的血清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1岁及以下的患儿更容易患上感染性颅内高压症;在不同年龄组的患儿中,高渗钠液的治疗效果优于甘露醇;高渗钠液治疗不会导致患儿体内钠平衡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钠液 小儿 感性颅内高压症
下载PDF
11510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美芬 杜曾庆 +7 位作者 张铁松 罗云娇 杜丽江 甘泉 符甜甜 彭俊超 马薇 鲁智英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60-162,共3页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住院患儿的流行趋势和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7年昆明市儿童医院感染科11 510例HFM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人群特征、时间分布和病原分布。结果11 510例HFM...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住院患儿的流行趋势和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7年昆明市儿童医院感染科11 510例HFM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人群特征、时间分布和病原分布。结果11 510例HFMD患儿中,男6 100例,女5 410例。年龄0~3岁9 814例,年龄>3岁1 696例。全年均有发病,4~7月份是发病高峰,分布呈单峰型。重型患儿4 690例,危重型患儿3 452例,占70.34%。检出的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和其他EV,分别为3 803例(36.02%)、1 122例(10.63%)和3 401例(32.21%)。2008年至2013年以EV-A71和CV-A16感染为主,2014年至2017年以EV-A71和其他EV感染为主。结论EV-A71、CV-A16和其他EV是昆明地区HFMD的主要致病原,危重型HFMD主要由EV-A71感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属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肠道病毒71型致病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符甜甜 王美芬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9年第4期365-368,共4页
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是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病原体,其中EV71是引起重症HFMD的主要病原体,易感儿童感染EV71后,可通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反应,以及EV71表面特异性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本文... 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是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病原体,其中EV71是引起重症HFMD的主要病原体,易感儿童感染EV71后,可通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反应,以及EV71表面特异性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本文将对EV71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以便更加深入了解EV71特征,为HFMD的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免疫反应 受体 综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