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基因组合模式挖掘的辅助诊断专家系统
1
作者 马磊 贾奇男 +3 位作者 张俊 宝媛媛 贺建峰 李龙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4年第24期122-126,共5页
在医疗领域中,基因芯片技术等高效核酸分析手段不断发展,使得临床诊断与医学研究中能够利用这一技术获取大量与肿瘤生成相关的基因信息。同时,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在各领域内出现了大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专... 在医疗领域中,基因芯片技术等高效核酸分析手段不断发展,使得临床诊断与医学研究中能够利用这一技术获取大量与肿瘤生成相关的基因信息。同时,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在各领域内出现了大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专家系统。针对基因芯片信息的特点,描述了一种肿瘤辅助诊断专家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案;讨论了在专家系统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关键数据挖掘技术;重点叙述了系统的结构框架、工作机制与辅助诊断原理。在实验中,展示了临床获得的医疗数据在所论述系统中的测试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所论述的系统实现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辅助诊断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数据挖掘 关联规则 分类 辅助诊断 专家系统
下载PDF
基于BEMD与自适应维纳滤波的图像降噪 被引量:11
2
作者 易三莉 贺建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3年第10期156-158,231,共4页
自适应维纳滤波器是一种经典的线性降噪滤波器,较其他线性滤波器能够更好地解决边界模糊的问题。然而由于含噪图像的噪声主要集中于它的高频部分,而图像的低频部分所含有的噪声较高频部分则小很多。自适应维纳滤波算法对图像中所有频率... 自适应维纳滤波器是一种经典的线性降噪滤波器,较其他线性滤波器能够更好地解决边界模糊的问题。然而由于含噪图像的噪声主要集中于它的高频部分,而图像的低频部分所含有的噪声较高频部分则小很多。自适应维纳滤波算法对图像中所有频率成份都不加区分地进行滤波降噪处理,因而它不能得到更为令人满意的结果。提出了一种将二维经验模态分解和自适应维纳滤波相结合的图像去噪方法,通过将图像分解为不同频率成份的子图像并对各子图像采用不同的降噪处理,从而更好地对含噪图像进行降噪。实验结果表明,算法相对于自适应维纳滤波算法降噪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经验模态分解(BEMD)算法 自适应维纳滤波算法 降噪
下载PDF
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被引量:7
3
作者 李绍龙 龙德勇 +4 位作者 廖祁伟 马磊 林霄峰 桑才华 光雪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年第4期358-363,共6页
目的探讨有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及消融方法。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问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血管内科人选右心室乳头肌室性心律失常9例患者,三维超声指导下行三维重建及标测,分析心电图特征,靶点分... 目的探讨有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及消融方法。方法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问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血管内科人选右心室乳头肌室性心律失常9例患者,三维超声指导下行三维重建及标测,分析心电图特征,靶点分布及特征。结果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26±6)岁]证实为右心室前上乳头肌起源的心律失常,占同期患者的0.06%。相比于i尖瓣环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此部位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QRS时限更窄[(159±3)ms对(167±3)ms,P〈0.001)],胸前导联移行更早(V5导联对V6导联)、下降支斜率更大(dv/dtV1:1.7±0.1对1.2±0.1,P〈0.001)。三维超声心动图示9例患者前上乳头肌均清晰可视,靶点较体表QRS时限领先(36.4±3.4)ms。6例靶点分布在前上乳头肌与节制束连接处,此6例局部V波前可记录有束支电位。即刻消融全部成功,随访(11±3)个月无复发。结论右心室前乳头肌起源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具有一定特征,三维超声指导下标测消融可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乳头肌 室性心律失常 心腔内超声 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