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创辟性融合 倾情性诠释——听“‘岭南风’——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有感 |
王珂琳
|
《北方音乐》
|
2011 |
0 |
|
2
|
岭南盈韵 星海风华——“岭南梦·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交响作品音乐会”述评 |
王珂琳
|
《人民音乐》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3
|
星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配器课教学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在2007北京现代音乐节“全国管弦乐配器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
房晓敏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8 |
0 |
|
4
|
民族管弦乐《火之舞》创作漫谈——在“2009上海音乐学院‘百川奖’作曲比赛暨作曲论坛”上的发言 |
房晓敏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
2010 |
0 |
|
5
|
技术与风格的协调统一——评星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交响音乐会 |
蔡乔中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3 |
0 |
|
6
|
民族视域下的音乐创作——相西源教授访谈 |
汪胜付
相西源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24 |
0 |
|
7
|
传统音乐思维的“综合”也是作曲技术创新的新动力——廖胜京《中国节令风情》前奏曲集分析 |
胡丹丽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6 |
2
|
|
8
|
中国音乐学院高为杰教授来我院讲学 |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7 |
0 |
|
9
|
中国当代声乐协奏曲创作及其本土化特征 |
杨正君
朱越文
|
《北方音乐》
|
2024 |
0 |
|
10
|
音乐作品中旋律的重要性——旋律研究随笔之二 |
廖胜京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4 |
3
|
|
11
|
阴阳作曲技法及其应用——民族器乐创作札记 |
房晓敏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2 |
2
|
|
12
|
音乐学系复调教学探索 |
黄洛华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2 |
3
|
|
13
|
和声语言在音乐作品中编配的艺术风格 |
黄洛华
|
《音乐探索》
CSSCI
|
2009 |
2
|
|
14
|
试论音乐的结构与配器的关系 从《舍赫拉查达》第三乐章看管弦乐创作之形象思维与横向布局 |
李方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5
|
现代中国十二代音乐家之艺术轨迹及历史定位的思考 |
曹光平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
2011 |
1
|
|
16
|
现代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中的阴阳结构 |
房晓敏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6 |
1
|
|
17
|
潮州音乐调式发展与复调技术相互作用的探讨 |
黄洛华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8
|
东西方音乐调式的三才之道 |
房晓敏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1998 |
1
|
|
19
|
八十芳华 厚德载物——记著名作曲家施詠康先生 |
李方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
2010 |
0 |
|
20
|
打击乐与乐队《凤凰涅槃)》音乐创作漫谈 |
房晓敏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199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