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宋代的“文人之易”及其解易方法
1
作者 程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2-106,共5页
宋代是易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代,除了邵雍、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热衷于易学研究之外,以欧阳修、苏轼、杨万里为代表的文人群体也参与其中。在易学史上这样的"文人之易"的现象是很独特的,但一直被研究者忽略。从方法上说,他们的... 宋代是易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代,除了邵雍、程颐、朱熹等理学家热衷于易学研究之外,以欧阳修、苏轼、杨万里为代表的文人群体也参与其中。在易学史上这样的"文人之易"的现象是很独特的,但一直被研究者忽略。从方法上说,他们的解易著作具有"以文解易"的特点,从思想上说,他们的解易著作具有"形而下"的特点。"以文解易"的方法,具体说就是文人在解易当中将《周易》看作一个文本,从文理、文势、文脉的角度去理解、判断《周易》;他们在解易中善于利用自身在文义的理解与阐释方面的优势;他们的解易同时是他们创作的一个方面,所以他们往往将自己的文风带入易学的著作中;他们还可以不拘泥于一般的经学注释方式,可以在各种文学文体中"以《易》为文",展开对具体易学问题的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宋代 “文人之易” 以文解易
下载PDF
由柳永词看王喆等道士词的传播行为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柏岭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2006年第4期165-169,共5页
王喆等道士为何爱读柳词呢?柳永逸性摅灵的个性、词中仙格调感染了王喆等人的道教情怀,而柳词用语通俗、善于铺陈等也是道士以词宣教时易于接受的艺术手法。同时王喆等又从修行超越的道教精神悬隔柳永酒色财气而汲取其洒脱成分,变柳词... 王喆等道士为何爱读柳词呢?柳永逸性摅灵的个性、词中仙格调感染了王喆等人的道教情怀,而柳词用语通俗、善于铺陈等也是道士以词宣教时易于接受的艺术手法。同时王喆等又从修行超越的道教精神悬隔柳永酒色财气而汲取其洒脱成分,变柳词抒情陈述为说理陈述方式,在劝说口吻、词调字面联想及用语取象上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永 王喆 道士词 传播
原文传递
苏轼与《黄庭经》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振谦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39,共5页
道教上清派经典《黄庭经》在宋代颇为盛行。苏轼道学修养深厚,《黄庭经》对其影响较为深刻。具体体现为:苏轼在其诗文创作中,大量引用《黄庭经》中的词汇和故事,诗歌内容、体式模仿《黄庭经》。苏轼的养生思想、生活态度、艺术观等受到... 道教上清派经典《黄庭经》在宋代颇为盛行。苏轼道学修养深厚,《黄庭经》对其影响较为深刻。具体体现为:苏轼在其诗文创作中,大量引用《黄庭经》中的词汇和故事,诗歌内容、体式模仿《黄庭经》。苏轼的养生思想、生活态度、艺术观等受到了《黄庭经》的影响。苏轼对《黄庭经》的接受对其子苏过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黄庭经 道教 黄庭换鹅
原文传递
唐宋哀辞的文体形态和文学性 被引量:1
4
作者 谢敏玉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3-117,共5页
《说文解字》:“哀,闵也。从口,衣声。”“衣”借作“依”。刘勰《文心雕龙·哀吊》:“哀者,依也。悲实依心,故曰哀也。”哀”是痛心怜悯之意,“悲实依心”,哀痛发乎心而后遣于辞。
关键词 文体形态 文学性 哀辞 唐宋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 “衣” 刘勰
原文传递
唐宋吊文的文体形态和文学性
5
作者 谢敏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0-34,共5页
《说文解字·人部》:“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驱禽也。”段玉裁注曰:“有死丧而问之也。”可见,“吊”主要指对死丧的怜悯祭祀,包含到往问终之意。吊礼作为庄重而严肃的行为广泛出现在古代社... 《说文解字·人部》:“吊,问终也。从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会驱禽也。”段玉裁注曰:“有死丧而问之也。”可见,“吊”主要指对死丧的怜悯祭祀,包含到往问终之意。吊礼作为庄重而严肃的行为广泛出现在古代社会中,吊礼过程中口述的吊辞有了文人的参与而演变为吊文。今人对古代吊文文体的论述集中于汉魏六朝时期,而对唐宋吊文的研究甚少,鉴于此,本文不揣浅陋。主要从吊文文体的形成过程、唐宋吊文的文体形态及文学审美价值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形态 吊文 唐宋 文学性 汉魏六朝时期 文学审美价值 古代社会 说文解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