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芦荟凝胶促进糖尿病创面溃疡愈合的机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扬 朱平 +3 位作者 徐刚 赖美铮 熊晓清 郭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8-430,共3页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芦荟凝胶促进糖尿病创面溃疡愈合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3组,A组为正常组,B组和C组应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建立全皮伤口模型,B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创面,C组给予芦荟凝胶干预,4次/d,通过胶原纤维-Masson三... 目的在分子水平探讨芦荟凝胶促进糖尿病创面溃疡愈合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3组,A组为正常组,B组和C组应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建立全皮伤口模型,B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创面,C组给予芦荟凝胶干预,4次/d,通过胶原纤维-Masson三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评估伤口形成后3、7、14 d皮肤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皮肤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9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B组大鼠伤口愈合明显迟缓。芦荟凝胶干预可加速糖尿病大鼠大鼠伤口愈合。伤口愈合过程中,B组MMP-9 mRNA水平持续高于A组(P<0.01),而TIMP-1 mRNA水平持续低高于A组(P<0.01);给予芦荟凝胶干预的C组MMP-9 mRNA和TIMP-1 mRNA水平仅在伤口形成第3天与A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时间点均与A组相近。芦荟凝胶干预可降低大鼠伤口组织MMP-9 mRNA/TIMP-1 mRNA比值。结论糖尿病大鼠皮肤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减慢,芦荟凝胶干预可加速糖尿病大鼠伤口愈合,芦荟凝胶的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MMP-9/和TIMP-l水平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凝胶 MMP-9 TIMP-1 糖尿病
下载PDF
真胰岛素对观察胰岛素抵抗与胰岛B细胞功能的意义——附128例报告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彬 陈上云 +6 位作者 冉建民 陈怡霓 劳干诚 郭坚 刘薇 林燕珊 曾利剑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15-416,共2页
目的:探讨以真胰岛素为指标观察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的意义。方法:将35名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糖耐量者(NGT)、31例糖耐量异常者(IGT)和62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按体重指数分为肥胖亚组与非肥胖亚组,以3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以真胰岛素为指标观察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的意义。方法:将35名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糖耐量者(NGT)、31例糖耐量异常者(IGT)和62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按体重指数分为肥胖亚组与非肥胖亚组,以3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血清真胰岛素,以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结果:在非肥胖亚组中,NGT、IGT、糖尿病组随空腹血糖的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逐渐高于正常,B细胞功能指数(HBCI)逐渐低于正常,而空腹真胰岛素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肥胖亚组中,NGT组的空腹血糖虽然正常,但已有HomaIR升高,NGT和IGT组有HomaIR升高,但HBCI无异常,但此时的真胰岛素均已显示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体重指数和血糖值均会影响HomaIR和HBCI,而真胰岛素的测定却能更真实地反映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真胰岛素 胰岛素抵抗 胰岛B细胞功能 稳态模型评估法
下载PDF
圆周直径辨别在糖尿病足筛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刚 陈上云 劳干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3期1509-1510,共2页
目的:评价圆周直径辨别(tactilecircumferentialdiscriminator,TCD)检查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效能,探讨这一检查用于糖尿病足筛查的可行性。方法:152例患者由专科医师诊断其是否患有糖尿病足,并全部行TCD检查,分析这一检查方法在提示患... 目的:评价圆周直径辨别(tactilecircumferentialdiscriminator,TCD)检查诊断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效能,探讨这一检查用于糖尿病足筛查的可行性。方法:152例患者由专科医师诊断其是否患有糖尿病足,并全部行TCD检查,分析这一检查方法在提示患者糖尿病足可能性方面的特异性、敏感性等。结果:TCD检查的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其敏感性90.63%,特异性84.17%,阳性预测值60.42%,阴性预侧值97.12%。结论:TCD是一种简便、有效、实用的糖尿病足筛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圆周直径辨别
下载PDF
氨氯地平对2型糖尿病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维生素D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扬 徐刚 +2 位作者 赖美铮 熊晓清 郭坚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4期534-536,共3页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对2型糖尿病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维生素D浓度的影响。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厄贝沙坦组及联合用药组。治疗3个月后测定并比较3组患者血维生素D浓度(25-(OH)D3...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对2型糖尿病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维生素D浓度的影响。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厄贝沙坦组及联合用药组。治疗3个月后测定并比较3组患者血维生素D浓度(25-(OH)D3)、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治疗后3组维生素D浓度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氨氯地平组维生素D浓度高于厄贝沙坦组,联合用药组维生素D浓度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用药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可提高其维生素D浓度,降低收缩压及舒张压,且氨氯地平升高维生素D浓度作用更强,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氨氯地平 厄贝沙坦 2型糖尿病 维生素D
下载PDF
补液疗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液体平衡的影响
5
作者 熊晓清 冉建民 +1 位作者 劳干诚 刘薇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6年第5期9-11,共3页
目的观察补液疗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液体平衡的影响。方法将72例DKA患者按是否出现多尿分为多尿组(PU组,n=18)及非多尿组(NPU组,n=54)。记录2组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2组在治疗初期、治疗后期静脉及胃肠补液量、DKA纠正... 目的观察补液疗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液体平衡的影响。方法将72例DKA患者按是否出现多尿分为多尿组(PU组,n=18)及非多尿组(NPU组,n=54)。记录2组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2组在治疗初期、治疗后期静脉及胃肠补液量、DKA纠正前后的电解质变化。结果 PU组的年龄及病程显著低于NPU组(P<0.05),2组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组在治疗初期、治疗后期的胃肠补液量较NPU组明显增多(P<0.01)。PU组的血钠水平在DKA纠正后更低(P<0.05)。结论在补液治疗DKA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尿量,根据失水和血钠情况及时调整补液的种类及补液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补液疗法 液体平衡
下载PDF
胃肠补液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李美华 彭穗娟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564-565,共2页
目的探讨胃肠内补液为主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点。方法分析14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胃肠内补液为主治疗时具体做法、补液的种类、剂量、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效果。结果92例予以留置鼻饲管,占62.2%,3例早期经肛门行结肠内补液。入院头2... 目的探讨胃肠内补液为主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特点。方法分析148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胃肠内补液为主治疗时具体做法、补液的种类、剂量、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效果。结果92例予以留置鼻饲管,占62.2%,3例早期经肛门行结肠内补液。入院头24 h胃肠内补液量占54.9%,24 h清醒患者占91.2%,死亡率为1.3%。结论根据胃肠内补液的特点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利于纠正代谢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胃肠补液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大米不同烹调方法对健康人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辉 劳干诚 +6 位作者 冉建民 郭坚 谢彬 刘薇 张扬 冯琼 熊晓清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7-400,共4页
目的观察大米粥和大米饭对健康人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分泌应答的影响。方法30名40岁以下,糖耐量、体重指数(BMI)、血压、肝肾功能正常,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健康人,早餐给予进食等量大米[体重(kg)×25kcal×60%×1/5]... 目的观察大米粥和大米饭对健康人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分泌应答的影响。方法30名40岁以下,糖耐量、体重指数(BMI)、血压、肝肾功能正常,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健康人,早餐给予进食等量大米[体重(kg)×25kcal×60%×1/5]烹调成的大米粥或大米饭,并以等能量的葡萄糖作对照,观察0、30、60、120和180min血糖、胰岛素和C肽变化情况。结果无论进食大米饭、大米粥还是葡萄糖,餐后血糖都在正常范围。三种饮食120min血糖曲线下面积(AUC)没有差异;进食大米饭后餐后血糖最大波动值[(2.35±0.67)mmol/L]明显低于大米粥[(3.01±0.87)mmol/L,P〈0.05]和葡萄糖[(4.13±1.50)mmo]/L,P〈0.05]。进食大米饭后30min的胰岛素[(19.3±8.6)vs(26.7±13.0),(26.8±10.8)mU/L,均P〈0.05]、C肽明显低于进食大米粥和葡萄糖[(1.25±0.36)vs(1.70±0.46),(1.80±0.51)nmol/L,P〈0.05];进食大米饭后120min和180min胰岛素高于其他两种饮食;进食大米饭餐后胰岛素最大波动值[(19.7±6.8)mU/L]明显低于大米粥[(27.6±13.1)mU/L,P〈0.05]和葡萄糖[(29.9±12.2)mU/L,P〈0.05]。结论健康人进食等量大米煮成的大米粥餐后血糖波动比进食大米饭更大,早期胰岛素分泌增加,餐后胰岛素波动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饮食 餐后血糖 胰岛素分泌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朱平 冉建民 劳干诚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89-1293,共5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因严重低血糖而收入院的T2DM患者49例,并选取同期非低血糖住院的T2DM患者98例作为对照。严...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预防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因严重低血糖而收入院的T2DM患者49例,并选取同期非低血糖住院的T2DM患者98例作为对照。严重低血糖是指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后需要外界的帮助并输注碳水化合物后缓解,同时监测血糖≤3.9mmol/L。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和生化指标,进一步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模型,用ROC曲线评价Logistic模型的预报能力。结果低血糖组低血糖发作时平均血糖水平为(2.3±0.7)mmol/L。低血糖组平均年龄(76.2±6.5)岁,高于非低血糖组[(69.8±11.5)岁,P一0.0013;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低于非低血糖组[(6.4±0.8)%比(9.1±2.5)%,P〈0.00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低于非低血糖组[(46.8士21.O)ml/min比(74.2士24.5)ml/min,P〈0.0013。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1.83,95%CI1.82N76.93)、Ccr(OR=0.91,95%C10.86~0.97)和HbAlc(OR:0.18,95%C10.08~O.44)是发生严重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素(OR=12.31,95%CI1.70~88.88)和胰岛素促泌剂(OR=5.36,95%CI1.08~26.56)等降糖方案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而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和尿微量白蛋白对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96.5%。结论T2DM患者严重低血糖事件中性别、Ccr、HbAlc、胰岛素和胰岛素促泌剂的使用是主要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患者应及早采取措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低血糖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继发磺脲类药失效病理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怡霓 陈上云 +2 位作者 曾利剑 冉建民 伍敏仪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768-771,共4页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磺脲类药 (SU )失效的发生机制。方法 利用总胰岛素原 (TPI)、完整胰岛素原 (IPI)和真胰岛素 (SI)定量检测技术 ,比较健康对照组 (n =10 )、SU有效组 (n =3 8)和继发SU失效组 (n =46)糖耐量试验 (OGTT)过...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继发磺脲类药 (SU )失效的发生机制。方法 利用总胰岛素原 (TPI)、完整胰岛素原 (IPI)和真胰岛素 (SI)定量检测技术 ,比较健康对照组 (n =10 )、SU有效组 (n =3 8)和继发SU失效组 (n =46)糖耐量试验 (OGTT)过程中胰岛素样激素分泌水平 (分别用曲线下面积AUCTPI、AUCIPI和AUCSI表示 )及其与血糖调节的关系 ,计算各组AUCTPI/AUCSI比和胰岛素抵抗指数 ,并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导致继发SU失效的危险因素 ,根据试验结果分析继发SU失效的发生机制。结果 两个糖尿病组空腹TPI和IPI均高于对照组 ,几何平均数(pmol/L) 分别为SU有效组 :14 9,4 1;SU失效组 :12 9,3 9;对照组 :3 2 ,0 6,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所有P <0 0 0 1。糖负荷后两个糖尿病组AUCSI低于对照组 ,几何平均数分别为 (mu/L/h)SU有效组 :19 3 ;SU失效组 :2 4 6;对照组 :42 4,差别有显著意义 ,所有P≤ 0 0 1,但AUCTPI/AUCSI比高于对照组 ,几何平均数分别为SU有效组 :3 4;SU失效组 :2 3 ;对照组 :1 0 ,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P均为 0 0 0 1。继发SU失效组OGTT第 3h的血糖水平 (2 2 8mmol/L)明显高于SU有效组 (19 5mmol/L) ,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5,且与AUCSI无相关关系 (r=-0 15,P =0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失效 磺脲类药病 病理机制 2型糖尿病 糖耐量试验
原文传递
不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对Zucker肥胖大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慧璇 冉建民 +3 位作者 朱平 张人漪 徐刚 劳干诚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71-775,共5页
目的:采用不同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干预,观察Zucker肥胖大鼠(ZF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方法:12周龄ZF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奥美沙坦(ARB组)、替莫普利(ACEI组)、奥美沙坦联合替莫普利(ARB+ACEI组)干预4周,与空白... 目的:采用不同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干预,观察Zucker肥胖大鼠(ZF鼠)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方法:12周龄ZF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奥美沙坦(ARB组)、替莫普利(ACEI组)、奥美沙坦联合替莫普利(ARB+ACEI组)干预4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观察ZF鼠肝脏脂肪含量及血脂谱等的变化。结果:干预组ZF鼠血压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3种干预对ZF鼠血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无明显影响。ARB组治疗后肝脏三酰甘油含量[LTG,(19.9±2.4)mg.g-1 vs.(31.6±9.6)mg.g-1,P<0.05]和肝脏总胆固醇含量[LTC,(1.13±0.07)mg.g-1 vs.(1.52±0.07)mg.g-1,P<0.05]较对照组明显下降,ACEI组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而ARB+ACEI组治疗后LTG及LTC有升高趋势。结论:奥美沙坦显著减少ZF鼠肝脏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含量,而替莫普利及其联合干预无有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拮抗剂 肝脏脂肪代谢
原文传递
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及代谢指标控制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静 冉建民 +7 位作者 林燕珊 张人漪 冯琼 张扬 刘薇 郭坚 谢彬 劳干诚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64-368,共5页
目的:评估门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及主要代谢指标控制达标情况。方法:随机调查347例口服药物治疗的门诊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口服降糖药物应用及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并分析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 目的:评估门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口服降糖药物应用及主要代谢指标控制达标情况。方法:随机调查347例口服药物治疗的门诊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口服降糖药物应用及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并分析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分析代谢指标达标情况。结果:347例患者中口服降糖药物使用比例最高的为二甲双胍(52.2%),其次为磺脲类(51.6%)。治疗方案中单药治疗占35.2%,2种及3种以上药物分别占49.0%及15.8%。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的达标率分别为59.1%,73.2%,71.8%。33.4%的患者血压达标,各血脂指标仅有40%患者达标。患者用药种类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增加,而单药、两药及三药治疗的患者HbA1c水平无差异。结论: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门诊T2DM患者血糖达标率明显提高,但血压、血脂达标率较低,仍有40.9%的患者血糖未能满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物 血糖控制 并发症
原文传递
Graves病患者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停药后复发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徐海龄 冉建民 +5 位作者 劳干诚 林燕珊 马慧璇 冯琼 郭坚 谢彬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3期21-25,共5页
目的分析Graves病(Graves'disease,GD)患者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治疗停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对66例行ATD治疗且达到停药标准的GD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停药后3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28)和未复发组(n=38)。... 目的分析Graves病(Graves'disease,GD)患者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治疗停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对66例行ATD治疗且达到停药标准的GD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停药后3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28)和未复发组(n=38)。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甲状腺功能亢进家族史、初诊或复发、甲状腺大小、是否加用左甲状腺素(L-thyroxine,L-T4)、治疗中及停药后是否食用无碘盐、基线及停药时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antibodies,TRAb)水平等的差异。结果 (1)临床特点:相对于未复发组,复发组年龄较小(P<0.05);家族史阳性率高(P<0.01);复发就诊患者比例及甲状腺Ⅲ度肿大比例高(均P<0.01);基线及停药时TRAb水平显著升高(P<0.01);治疗中及治疗后食用无碘盐者比例显著降低(P<0.01)。两组在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ioxidase antibodies,TPOAb)水平、ATD种类及是否加用L-T4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停药后未食用无碘盐及基线高水平TRAb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D患者ATD治愈后复发受多种临床因素影响;长期无碘盐摄入及根据TRAb水平调整ATD疗程可能减少停药后复发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雷夫斯病 抗甲状腺药 复发 自身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