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文化进大学课堂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以暨南大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建设为例
1
作者 史怀刚 龚红月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60,共4页
暨南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课已有30年的课程建设史。通过对该课程的课时设置、内容设定、教法定位等历史沿革的梳理,可以为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进大学课堂提供一种通识教育类(而非专门史)的"暨大模式"。课程组认为要在... 暨南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课已有30年的课程建设史。通过对该课程的课时设置、内容设定、教法定位等历史沿革的梳理,可以为当下中国传统文化进大学课堂提供一种通识教育类(而非专门史)的"暨大模式"。课程组认为要在有限的课时里演绎出无限的中国传统文化,即要在当代社会问题之视域下,以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为核心,以文化诸要素、诸案例为材料,构建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文化精神 思维方式
原文传递
孔、老性论新探:以“生之谓性”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史怀刚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28-33,共6页
"生之谓性"是商周时期人性论的基本论断,人性实指人之本能天性,所以要"节性""度性";而人之生理欲求又是人之生存的必然表现,所以又需"厚生""厚性"。儒道人性论的展开皆是以此为思考... "生之谓性"是商周时期人性论的基本论断,人性实指人之本能天性,所以要"节性""度性";而人之生理欲求又是人之生存的必然表现,所以又需"厚生""厚性"。儒道人性论的展开皆是以此为思考的逻辑起点。孔子主张以德节欲,以礼约行,孟子与荀子在此基础上讨论人性善的应然性及现实性。老子则以道诠欲,防止欲望的无限膨胀。《庄子》及《淮南子》强调性以顺道,以道性为人性之本真状态,提倡去伪存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性 德性 道性 性善
下载PDF
华东基督教教育会与民国时期华东区域基督教教育的中国化
3
作者 张龙平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年第4期99-107,共9页
"更中国化"是民国时期中国基督教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华东基督教教育会通过自己组织调整、加深与华东教育界的联系、积极回应政府的认可诉求,引导华东基督教教育走向国家教育系统。当"中国化"由理想变成现实时,... "更中国化"是民国时期中国基督教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华东基督教教育会通过自己组织调整、加深与华东教育界的联系、积极回应政府的认可诉求,引导华东基督教教育走向国家教育系统。当"中国化"由理想变成现实时,尽管各方对于基督教教育"中国化"的认识存有分歧,但木已成舟,华东基督教教育会博弈空间有限,这是由中国人主导建构中国化教育体制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东基督教教育会 基督教教育 中国化
下载PDF
鬼神、道德、幸福——孔子、老子、墨子三家幸福观试较 被引量:4
4
作者 史怀刚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8-53,共6页
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化中早期的幸福观念,其与鬼神有着直接的相关性。祭祀神鬼是中国先民祈福必经的进路,天命信仰与幸福获取合而为一。周人提出以德配天,开始反思祭祀行为与幸福结果的直接对应性。孔子、老子、墨子三家承续西周... 从文字学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化中早期的幸福观念,其与鬼神有着直接的相关性。祭祀神鬼是中国先民祈福必经的进路,天命信仰与幸福获取合而为一。周人提出以德配天,开始反思祭祀行为与幸福结果的直接对应性。孔子、老子、墨子三家承续西周鬼神与幸福问题之探讨,分别从道德、哲学、信仰三个不同的维度超越西周的天命幸福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神天命道德 幸福
原文传递
象数与义理之间——试析京房易学中的“有”与“无”
5
作者 史怀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4,共5页
京房将"有无"引入易学,他以阴阳解"无",以五行论"有"。阴阳之道作为不可见之"无",通过五行,而展现为可察可观之天象变化,从而转化为"有"。京房即以此易道沟通天人,发展了董仲舒所开... 京房将"有无"引入易学,他以阴阳解"无",以五行论"有"。阴阳之道作为不可见之"无",通过五行,而展现为可察可观之天象变化,从而转化为"有"。京房即以此易道沟通天人,发展了董仲舒所开启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现出丰富的义理内涵和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无 阴阳 五行 易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