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非鱼养殖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杨莺莺 袁翠霖 +2 位作者 李卓佳 杨铿 林小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26-130,共5页
利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调查了罗非鱼养殖过程池塘底泥异养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底泥异养细菌数量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均较稳定,其波动高峰出现在6月份,波动范围为(8.4±5.7)×106... 利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调查了罗非鱼养殖过程池塘底泥异养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底泥异养细菌数量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均较稳定,其波动高峰出现在6月份,波动范围为(8.4±5.7)×106^(5.2±4.2)×107CFU/g;池塘底泥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以在各个月份之间的差异性均不显著。此外,还分析了底泥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特征,底泥微生物群落对4大类碳源的利用,各月份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存在差异,对糖类的利用率最高,对氨基酸、脂肪酸、代谢中间产物和次生代谢物的利用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底泥 微生物群落 代谢功能 动态
下载PDF
实验室条件下唐鱼两性异形及其与游泳能力关系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江涛 林小涛 +3 位作者 周晨辉 曾鹏 许忠能 孙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9-1646,共8页
为了解唐鱼两性异形及其与游泳能力关系,检测了性成熟阶段唐鱼躯干部和鱼鳍形态特征以及爆发游泳速度(U_(burst))和临界游泳速度(U_(crit))在雌雄之间的差异,旨在从形态适应角度探究长期进化中雌雄唐鱼各自面对选择压力所产生... 为了解唐鱼两性异形及其与游泳能力关系,检测了性成熟阶段唐鱼躯干部和鱼鳍形态特征以及爆发游泳速度(U_(burst))和临界游泳速度(U_(crit))在雌雄之间的差异,旨在从形态适应角度探究长期进化中雌雄唐鱼各自面对选择压力所产生的游泳能力差异及其机制,从而为野生唐鱼保护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雌性唐鱼的体长、头高、头宽、尾鳍面积以及吻端至枕骨后末端、腹鳍起点至背鳍末端等长度均与雄性无显著差异.而体高、体宽、腹鳍起点至背鳍起点等反映腹腔大小的形态参数以及吻端至背鳍起点、吻端至臀鳍起点、枕骨后末端至背鳍起点等反映躯干部大小的形态参数均显示为雌性显著大于雄性,但头长以及胸鳍面积、腹鳍面积、背鳍面积和臀鳍面积均显示为雄性显著大于雌性.对所有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74.2%,负载量较大的是体长、头长、头高、体高、头宽、体宽以及各鳍之间距离等主要反映唐鱼躯干整体特征的参数;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15.7%,负载量较大的是胸鳍面积、腹鳍面积、背鳍面积和臀鳍面积等主要反映鱼鳍特征的参数.唐鱼性别在第1主成分上无法区分,但在第2主成分却可以明显区分.根据体宽、胸鳍面积、腹鳍面积、背鳍面积和臀鳍面积等建立的性别判别方程对雌雄判断准确率达到91.8%~92.5%.唐鱼游泳能力测定结果显示,雌性U_(burst)与雄性无显著差异,但U_(crit)显著小于雄性.以上结果表明,雌雄唐鱼两性异形主要集中在与游泳能力相关的鱼鳍特征上.相比雄性,雌性唐鱼虽然胸鳍等鱼鳍面积较小导致其U_(crit)小于雄性,却具有更长的躯干部以保证其同样具有较高的爆发游泳能力,从而有利于在流速波动很大的溪流中躲避捕食和进行其他应急活动;相比雌性,雄性唐鱼则具有较大的鱼鳍面积保证其U_(crit)高于雌性,以利于日常活动及在繁殖过程中追逐雌性等相对持久性游泳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流鱼类 鱼鳍 主成分分析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原文传递
珠江水系特有卷口鱼遗传变异的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范凤娟 章群 +4 位作者 赵爽 李名立 周佳怡 余帆洋 唐优良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1-164,共4页
测定了广西合山、柳州、桂平和广东郁南等4个地理群体43尾卷口鱼线粒体Cytb基因1041bp,结果检测到8个单倍型,7个多态位点。4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248~0.70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22~0.00070,表明所分析的卷口鱼群体单倍型多样... 测定了广西合山、柳州、桂平和广东郁南等4个地理群体43尾卷口鱼线粒体Cytb基因1041bp,结果检测到8个单倍型,7个多态位点。4个地理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248~0.700,核苷酸多样性为0.00022~0.00070,表明所分析的卷口鱼群体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低。在分子系统树上,不同地理来源的卷口鱼混杂分布在一起,没有形成明显的谱系结构和地理聚群;4个群体两两间的Fst值为-0.028~0.116,但均不显著(P>0.08);AMOVA分析表明1.70%(P=0.21)的分子差异来自群体间,而98.3%的分子差异位于群体内部;表明4个地理群体间没有显著遗传分化。单倍型网络图呈星状结构,中性检测Tajima’sD和Fu’sFS均为显著负值,核苷酸不对称分布分析呈单峰模式,表明珠江卷口鱼可能曾经历过种群的快速扩张,推测在晚更新世(1.5~3.9万年前)出现种群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口鱼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变异 珠江水系
下载PDF
溪流唐鱼种群时空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晨辉 王正鲲 +4 位作者 林小涛 许忠能 李江涛 杨亚运 曾鹏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4-350,共7页
为探讨溪流濒危鱼类——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种群的时空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首次采用分段围隔、全员捕捞、活体计数后全部放回的调查方法,对广东从化地区森林溪流塘肚溪的唐鱼种群做了周年调查,同时测定了浮游生物、水温及水流... 为探讨溪流濒危鱼类——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种群的时空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首次采用分段围隔、全员捕捞、活体计数后全部放回的调查方法,对广东从化地区森林溪流塘肚溪的唐鱼种群做了周年调查,同时测定了浮游生物、水温及水流量等环境指标。结果显示,塘肚溪唐鱼种群数量以7月(3 694尾)和10月(3 829尾)最多,2月(166尾)最少。种群年龄组成在3—11月以仔、稚鱼数量居多,1—2月仔、稚鱼则绝迹。唐鱼种群数量空间分布特征为上段、下段大于中段,水坑、缓流区大于急流区。仔、稚鱼和幼鱼主要栖息在水坑和缓流区,成鱼则在各区域均有分布。塘肚溪水温1月最低(13.4℃),8月最高(26.4℃);水流量变化特征为春、夏季高,冬季低。浮游生物数量时空变化明显,8月密度达到最大值(浮游植物132.6×10~3ind·L^(-1),浮游动物148 ind·L^(-1)),最低值出现在1月(浮游植物6.81×10~3ind·L^(-1),浮游动物37 ind·L^(-1));空间变化表现为水坑和缓流区密度大于急流区。唐鱼种群数量与水温、水流量的时间变化及浮游生物密度时空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唐鱼种群的时空格局变化明显,并受到水温、水流和作为饵料的浮游生物的影响;水温和水流量影响唐鱼数量的时间变化,流速则影响唐鱼的空间分布,而浮游生物与唐鱼种群的时空变化均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鱼 浮游生物 时空变化 水温 水流量 流速
下载PDF
罗非鱼养殖系统中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彦文 袁翠霖 +2 位作者 李卓佳 杨莺莺 林小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17-119,135,共4页
从罗非鱼养殖系统(水体、底泥和肠道)的优势菌中筛选到了15株产淀粉酶的菌株,其中9株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活力(>50.0U/mL),分别为D17、D11、D38、D41、D45、D47、D51、D52和D55,D51和D52的产淀粉酶活力最强,其最高酶活力分别可达267.86(... 从罗非鱼养殖系统(水体、底泥和肠道)的优势菌中筛选到了15株产淀粉酶的菌株,其中9株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活力(>50.0U/mL),分别为D17、D11、D38、D41、D45、D47、D51、D52和D55,D51和D52的产淀粉酶活力最强,其最高酶活力分别可达267.86(±29.41)U/mL和190.52±(42.33)U/mL。对以上9株菌株进行16S rDNA鉴定,结果显示,菌株D17和D11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菌株D45、D51、D41、D47和D52为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sp.),菌株D55为气单孢菌(Aeromonas sp.),菌株D38为节杆菌(Arthrobacter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养殖系统 产淀粉酶菌株 筛选 鉴定
下载PDF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热休克蛋白70对壬基酚的响应
6
作者 夏欢 张其中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2-256,共5页
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不同时间(12、24、48、96和192h)不同浓度(0.01、0.1、1、10、100、300μg·L-1)壬基酚(NP)处理下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鳃、外套膜和消化腺中HS... 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不同时间(12、24、48、96和192h)不同浓度(0.01、0.1、1、10、100、300μg·L-1)壬基酚(NP)处理下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鳃、外套膜和消化腺中HSC70和HSP70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0.01μg·L-1NP能诱导近江牡蛎鳃和消化腺中HSC70和HSP70基因显著高表达(P<0.05)。随着NP处理浓度的升高,其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处理一定时间后100μg·L-1NP诱导近江牡蛎HSC70和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300μg·L-1NP诱导表达量(P<0.05)。HSC70基因在鳃和消化腺中显著高表达峰值出现在96 h时,在外套膜中出现在48 h时;HSP70基因在鳃中显著高表达峰值出现在48 h时,在外套膜和消化腺中出现在24 h时。可见,近江牡蛎HSC70和HSP70基因对NP具有显著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C70基因 HSP70基因 响应 壬基酚(NP) 近江牡蛎
下载PDF
饥饿对食蚊鱼和唐鱼幼鱼能量物质消耗及游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江涛 林小涛 +3 位作者 周晨辉 曾鹏 许忠能 孙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2-290,共9页
为探究食蚊鱼和唐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其能量物质消耗利用特征以及在游泳能力上的响应在室内(25±1)℃水温下设0(对照组)、10、20、30和40 d5种饥饿时间,研究了饥饿对食蚊鱼和唐鱼幼鱼主要能量物质消耗以及对爆发游泳速度(U_(burst)... 为探究食蚊鱼和唐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其能量物质消耗利用特征以及在游泳能力上的响应在室内(25±1)℃水温下设0(对照组)、10、20、30和40 d5种饥饿时间,研究了饥饿对食蚊鱼和唐鱼幼鱼主要能量物质消耗以及对爆发游泳速度(U_(burst))和临界游泳速度(U_(crit))的影响,旨在从能量代谢和游泳行为角度探讨食蚊鱼和唐鱼幼鱼应对饥饿胁迫的策略及其种间差异.结果表明:饥饿前(0 d对照组),食蚊鱼糖原和脂肪含量均显著小于唐鱼,蛋白质含量却与唐鱼无显著差异,而无论何种游泳速度,食蚊鱼均显著小于唐鱼.经历不同饥饿时间后,两种鱼糖原含量均随饥饿时间增加呈显著幂函数曲线下降趋势,并在饥饿10d时接近于0,而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随饥饿时间呈显著线性下降.与唐鱼相比,食蚊鱼脂肪-饥饿时间线性方程斜率显著降低,但蛋白质-饥饿时间方程斜率却显著增加.饥饿40 d后,食蚊鱼和唐鱼能量物质消耗率均显示为糖原>脂肪>蛋白质;但从能量物质的绝对消耗量来看,食蚊鱼表现为蛋白质>脂肪>糖原,而唐鱼则是脂肪>蛋白质>糖原.而无论何种试验鱼,其U_(burst)和U_(crit)均随饥饿时间增加呈显著线性下降,且U_(burst)-饥饿时间线性方程斜率均显著小于U_(crit)-饥饿时间方程.与唐鱼相比,食蚊鱼U_(burst)-饥饿时间线性方程斜率无显著变化,但U_(crit)-饥饿时间线性方程斜率却显著降低.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下2种鱼的能量物质消耗利用特征与游泳能力变化密切相关.相比唐鱼,食蚊鱼虽然整体上能量储备较少,游泳能力较低,但在饥饿期间却主要利用储存量更大的蛋白质供能,饥饿后脂肪含量下降幅度小于唐鱼,其U_(crit)变化比唐鱼更加稳定,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具有更强的耐饥饿潜力,为适应营养匮乏的溪流生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 脂肪 蛋白质 能量代谢 爆发游泳速度 临界游泳速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