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典型中小型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季节演替特征 被引量:43
1
作者 黄享辉 胡韧 +1 位作者 雷腊梅 彭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1-318,共8页
中小型水库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水源地和后备水源地,为了解这类水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及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对水库营养水平和生态特征的指示作用,于丰水期(7月)、枯水前期(12月)和枯水后期(次年3月)对东莞市4座中小水... 中小型水库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水源地和后备水源地,为了解这类水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季节性变化特征,以及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对水库营养水平和生态特征的指示作用,于丰水期(7月)、枯水前期(12月)和枯水后期(次年3月)对东莞市4座中小水库进行采样分析,采用Padisák等的功能类群划分方法对各水库中浮游植物群落进行分类。结果显示,从丰水期到枯水前、后期,中营养的石鼓水库优势功能类群主要为对营养盐需求相对较低的具星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薄甲藻Glenodinium pulvisculus、锥囊藻Dinobryon sp.和微小多甲藻Peridinium pusillum(分属B、Y、E和LO功能群);富营养的横岗和水濂山水库中以泽丝藻、Limnothrix sp.、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等丝状蓝藻为代表的S1功能群常年占据优势;富营养且有机污染较严重的东丫湖水库,优势功能类群以新月藻Closterium sp.、尖尾裸藻Euglena axyuris和栅藻属Scenedesmus等耐污种类为主(分属P、W和J功能群)。水库的营养水平决定了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组成,南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及用水调度共同作用下引起水库水体稳定性的改变,是促使游植物功能类群季节演替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类群 季节演替 浮游植物 中小型水库 南亚热带
下载PDF
盐酸诺氟沙星在奥尼罗非鱼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本亮 张其中 于相满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6-71,共6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静脉注射和混饲口灌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niloticus)盐酸诺氟沙星后鱼体血液中该药含量变化,用3P97药动学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计算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在(25±1)℃水温下,以10 mg/kg...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静脉注射和混饲口灌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niloticus)盐酸诺氟沙星后鱼体血液中该药含量变化,用3P97药动学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计算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在(25±1)℃水温下,以10 mg/kg剂量对奥尼罗非鱼静脉注射和混饲口灌盐酸诺氟沙星,静脉注射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三室开放性模型,动力学方程为:Ct=1.441e-0.04t+5.561e-0.146t+32.68e-4.447t,主要动力学参数为:t1/2α=4.759 h、t1/2β=17.244 h、AUC=81.342μg.h/mL;混饲口灌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具时滞的二室开放性模型,动力学方程为:Ct=0.219e-0.102(t-0.473)+0.034e-0.018(t-0.473)-0.253e-6.977(t-0.473),主要动力学参数为:t1/2ka=0.099 h、t1/2α=6.817 h、t1/2β=38.411 h、Tmax=0.567 h、Cmax=0.236μg/mL、AUC=4.001μg.h/mL。混饲口灌的生物利用度为4.99%,表明混饲给药下盐酸诺氟沙星在奥尼罗非鱼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很低,仅适合肠道细菌性疾病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niloticus) 盐酸诺氟沙星 药代动力学 静脉注射 混饲口灌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不同流速下杂交鲟幼鱼游泳状态与活动代谢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丹 林小涛 +1 位作者 朱志明 衣萌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8-585,共8页
为研究水流速度对杂交鲟幼鱼行为和代谢的影响,探讨游泳状态与活动代谢及相关游泳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和活动代谢同步测定装置,测定了杂交鲟幼鱼在0.1、0.3、0.5 m/s三种流速和静水条件下的游泳状... 为研究水流速度对杂交鲟幼鱼行为和代谢的影响,探讨游泳状态与活动代谢及相关游泳运动参数之间的关系,在26℃水温下,使用特制的鱼类游泳行为和活动代谢同步测定装置,测定了杂交鲟幼鱼在0.1、0.3、0.5 m/s三种流速和静水条件下的游泳状态、趋流率、摆尾频率和耗氧率。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增大,杂交鲟幼鱼逆流前进和逆流静止游泳状态所占时间比例显著减少,而逆流后退所占时间比例显著增加,顺流而下时间比例有所上升。在0.0—0.3 m/s的流速范围内,杂交鲟幼鱼各个时段的平均趋流率、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在0.3 m/s流速下分别达到100%﹑(2.53±0.34)Hz和(490.99±164.59)mg O2/(kg.h)。当流速增加至0.5 m/s时,在趋流率仍保持100%的情况下,其耗氧率相比0.3 m/s增加了21.86%,而摆尾频率却减小了6.70%。实验过程杂交鲟幼鱼趋流率与摆尾频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而摆尾频率与耗氧率在大部分时段却无相关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各流速组杂交鲟幼鱼趋流率、摆尾频率和耗氧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趋流率均相对稳定;但摆尾频率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耗氧率则在实验前9h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随后趋于稳定。研究结果提示:杂交鲟幼鱼游泳状态的变化与流速有关,而反映运动强度大小的摆尾频率与活动代谢率的关系受到游泳状态的显著影响,同时也与运动代谢特征的时间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鲟 流速 游泳状态 趋流率 摆尾频率 耗氧率 活动代谢
下载PDF
东江草鱼标志放流技术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罗新 张其中 崔淼 《生态科学》 CSCD 2011年第6期575-580,601,共7页
东江放流草鱼的全长为(18.2±2.0)cm,体长为(14.8±1.6)cm。在标记前进行草鱼食性转化驯养。试验采用两种标志方法对草鱼进行标记,第一种方法用直径为0.14 mm的铜丝把椭圆形塑料标志牌(8mm×5mm×1mm)挂在草鱼背鳍第一... 东江放流草鱼的全长为(18.2±2.0)cm,体长为(14.8±1.6)cm。在标记前进行草鱼食性转化驯养。试验采用两种标志方法对草鱼进行标记,第一种方法用直径为0.14 mm的铜丝把椭圆形塑料标志牌(8mm×5mm×1mm)挂在草鱼背鳍第一和第二支鳍骨间缝隙处,第二种方法剪除左侧腹鳍。标记后需进行为期10 d的暂养,使其穿刺部位愈合。总共放流草鱼10万尾,其中标志草鱼4万尾(挂牌标记1万尾,切腹鳍标记3万尾),标志草鱼占放流草鱼总数的40%,放流后1个多月时间内,总共回捕放流草鱼881尾,其中标志草鱼278尾,标志草鱼占回捕放流草鱼总数的百分率(标志率)为31.6%,总回捕率为0.695%。同时,食性分析发现放流草鱼已摄食江中水草和水葫芦的根,并带进一些藻类,饱食度高(4~5级),表明其在1个多月时间内完全适应了江中环境,放流效果好,标志放流技术可行。该技术要点:(1)放流草鱼的体长在11~17 cm范围内,既适于作切腹鳍标志,又适合作挂牌标记,其挂牌位置为背鳍肌肉内第一与第二支鳍骨间缝隙:(2)标记后需要经过约10 d的暂养治疗使伤口愈合;(3)放流前应作2周的食性转化训练,从吃饲料转变为吃草;(4)在水草茂盛的江段放流有利于放流草鱼尽快找到食物,较快适应环境,提高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标志放流技术 东江
下载PDF
草鱼标志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罗新 张其中 崔淼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5-140,共6页
采用切鳍法和挂牌法对体长为11~17cm、体重50~70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进行标志研究,用铜丝从背鳍第一与第二支鳍骨间缝隙穿过,将椭圆型塑料标牌(长8mm×宽5mm×厚1mm)挂在背鳍基前,标志牌及铜丝的平均总重量为0.... 采用切鳍法和挂牌法对体长为11~17cm、体重50~70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进行标志研究,用铜丝从背鳍第一与第二支鳍骨间缝隙穿过,将椭圆型塑料标牌(长8mm×宽5mm×厚1mm)挂在背鳍基前,标志牌及铜丝的平均总重量为0.04g,不影响草鱼正常游泳和摄食等活动;暂养10d的标志牌保持率达到82.4%,土塘饲养70d的成活率为91.5%,标记保持率为79.9%。切鳍法标记草鱼暂养10d后,标志保持率100%,土塘饲养70d后,成活率为83.6%,80.7%的草鱼被剪鳍条已完全或接近完全再生,标记保持率只有19.3%。挂牌标记比切鳍法标记的成活率高7.9%。需要2周时间进行食性转化训练,将饲料食性转回天然食性即草食性。研究结果显示,切鳍法因切除的腹鳍可以完全再生,只适合短期标志(约30d);挂牌法具有较高的标志保持率、标牌保留时间较长和标牌醒目等特点,可用于较长时间的试验研究。2种标志方法均可应用于草鱼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标志技术 挂牌与切鳍标志
下载PDF
40种中草药杀灭离体多子小瓜虫效果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彬 张其中 +1 位作者 陈本亮 付耀武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7期147-153,共7页
研究了40种中草药不同浓度水提物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离体杀灭效果,结果表明:夏枯草、仙鹤草和三七等18种中草药在浓度为50g/L时才能在4h内杀灭多子小瓜虫滋养体;药物浓度为10g/L时,槐花、皂角刺和毛冬青等13... 研究了40种中草药不同浓度水提物对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离体杀灭效果,结果表明:夏枯草、仙鹤草和三七等18种中草药在浓度为50g/L时才能在4h内杀灭多子小瓜虫滋养体;药物浓度为10g/L时,槐花、皂角刺和毛冬青等13种中草药可杀灭滋养体;药物浓度为1g/L时,紫荆和鹅不食草即可杀灭滋养体;药物浓度为0.1g/L时,只有生姜能杀灭多子小瓜虫滋养体。生姜水提物对滋养体和幼虫的最低致死浓度分别为100、50mg/L,半数有效浓度分别为30.3、15.7mg/L,100mg/L可完全抑制包囊孵化。由此可见生姜是一种可有效杀灭多子小瓜虫的中草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生姜 杀虫活性 多子小瓜虫
下载PDF
海南山地森林溪流鱼类群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红敬 赵红霞 林小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1841-11843,共3页
2008年7月~2009年9月对海南岛自然保护区的鱼类组成与生境调查,结果表明,鱼类群落中以山区溪流性小型鱼类为主;鲤科鱼类是其中最大的类群,构成鱼类区系成分的主体;万泉河水系有27种,多于昌化江水系的25种和南渡江水系的21种,植物食性占... 2008年7月~2009年9月对海南岛自然保护区的鱼类组成与生境调查,结果表明,鱼类群落中以山区溪流性小型鱼类为主;鲤科鱼类是其中最大的类群,构成鱼类区系成分的主体;万泉河水系有27种,多于昌化江水系的25种和南渡江水系的21种,植物食性占12.82%,动物食性占23.08%,杂食性占43.59%,碎屑食性占20.51%。生境丧失和过度捕捞是造成鱼类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多样性 海南
下载PDF
近江牡蛎热休克蛋白70基因的原核表达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薇 张其中 +3 位作者 张占会 崔淼 姚占娟 何毛贤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4-430,共7页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热休克蛋白70(HSP70)家族成员是重要的抗逆和潜在污染预警分子。本研究将近江牡蛎HSP70基因cDNA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构建近江牡蛎HSP70的重组表达质粒pQE30/HSP70。该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热休克蛋白70(HSP70)家族成员是重要的抗逆和潜在污染预警分子。本研究将近江牡蛎HSP70基因cDNA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构建近江牡蛎HSP70的重组表达质粒pQE30/HSP70。该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入表达宿主大肠杆菌M15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确实获得了重组蛋白的表达。分别在25℃、30℃和37℃下,经0.2mmol/L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其中,在25℃下,诱导的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表明该温度为恰当诱导温度;在25℃下,分别诱导重组蛋白表达2h、4h、6h、8h、12h和16h,其中诱导12h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大部分融合蛋白以可溶形式存在于大肠杆菌M15中;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分子量约69kD,并能与鼠源抗6伊His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表明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近江牡蛎HSP70蛋白。实验表明,在25℃下,经0.2mmol/LIPTG诱导表达12h,可获得大量可溶近江牡蛎HSP70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70 原核表达 近江牡蛎
下载PDF
黄颡鱼免疫球蛋白M重链基因原核表达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于波 张其中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4-50,共7页
在前期研究克隆得到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全长cDNA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黄颡鱼免疫球蛋白M(IgM)重链的生物学功能,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编码成熟免疫球蛋白M重链基因的编码序列。将该基因编码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 在前期研究克隆得到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全长cDNA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研究黄颡鱼免疫球蛋白M(IgM)重链的生物学功能,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编码成熟免疫球蛋白M重链基因的编码序列。将该基因编码片段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构建黄颡鱼IgM重链的重组表达质粒IgM-pQE30。该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转入表达宿主大肠杆菌M15中诱导表达,在30℃下,经0.2 mmol/L IPTG诱导表达8 h,可获得大量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黄颡鱼IgM重链蛋白,经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新增的62 kDa蛋白条带与预期值相符,且能与鼠源抗6×His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证明黄颡鱼IgM重链基因获得了高效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纯化该蛋白制备特异抗体,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M 重链 重组质粒 原核表达 黄颡鱼
下载PDF
逆流运动及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穆小平 林小涛 +1 位作者 朱志明 许忠能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11-1420,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逆流运动及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对初始体重为(59.36±5.88)g的雄性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0(A组)、3%(B组)、6%(C组)、9%(D组)、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逆流运动及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对初始体重为(59.36±5.88)g的雄性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0(A组)、3%(B组)、6%(C组)、9%(D组)、12%(E组)和15%(F组)的饲料,每种饲料分别设置3个逆流运动强度[水流速分别为0(静水组)、1.0(低强度运动组)、1.5 bl/s(高强度运动组)],共包含18个试验组(分别为0A、1A、1.5A、0B、1B、1.5B、0C、1C、1.5C、0D、1D、1.5 D、0 E、1 E、1.5 E、0 F、1 F和1.5 F组)。每组分配10尾试验鱼,饲养42 d后测定试验鱼生长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各组试验鱼存活率均达90%以上。与静水组相比,投喂低脂肪水平(0、3%)和中脂肪水平(6%、9%)饲料时,运动组试验鱼终末体重增加1.72%~31.79%,而投喂高脂肪水平(12%、15%)饲料时,运动组终末体重下降2.07%~27.07%。在饲料脂肪水平为0~9%时,相同脂肪水平下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随逆流运动强度增加而上升,但当饲料脂肪水平达到12%~15%时,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则均随逆流运动强度上升而出现下降趋势。相比静水组,逆流运动使得试验鱼白肌粗蛋白质含量增加0.83%~3.41%,红肌粗蛋白质含量增加0.06%~13.25%;同一逆流运动强度下,白肌粗蛋白质含量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呈先降后升趋势,而红肌粗蛋白质含量则呈下降趋势。逆流运动对试验鱼肌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是,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增加10.19%~52.67%。由此得出,逆流运动能够提高吉富罗非鱼肌肉粗蛋白质含量,适当增加饲料脂肪水平有利于生长,并增加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且在较低饲料脂肪水平下适当强度的逆流运动的促生长效应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逆流运动 饲料脂肪水平 生长 营养成分
下载PDF
摄食水平对食蚊鱼生长、卵巢发育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曾祥玲 林小涛 +2 位作者 夏新建 许忠能 孙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8-835,共8页
在室内(27.5±0.5)℃水温下设高、中和低3个摄食水平,研究雌性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幼鱼至初次性成熟期间的生长发育和能量收支,为探讨食蚊鱼的环境适应性和生态入侵机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初次性成熟雌性食蚊鱼的体长、... 在室内(27.5±0.5)℃水温下设高、中和低3个摄食水平,研究雌性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幼鱼至初次性成熟期间的生长发育和能量收支,为探讨食蚊鱼的环境适应性和生态入侵机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初次性成熟雌性食蚊鱼的体长、体质量、丰满度、特定生长率、肝指数、性腺系数、成熟卵子数量和鱼体能量密度均随摄食水平增加显著增加;低水平摄食组雌性食蚊鱼初次性成熟的个体最小,体长为(17.98±0.98)mm,体质量为(104.41±3.31)mg,但成熟卵子干重和卵径均不受摄食水平显著影响。实验期间,干、湿物质饵料转换效率均随摄食水平增加呈下降趋势,低水平摄食组饵料转换效率显著高于高水平摄食组。随摄食水平减少,食蚊鱼摄食能量分配在生长和卵巢发育的比例显著增加,在低水平摄食组其分配比例分别达到56.22%和10.42%。以上结果表明:在食物不足的条件下,食蚊鱼初次性成熟个体呈小型化,但卵子大小稳定,饵料转换率较高,摄食能量分配在生长和繁殖上的比例增大,这些特点有利于其适应不同入侵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蚊鱼 摄食水平 生长 能量收支 初次性成熟
下载PDF
42种中草药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被引量:31
12
作者 罗新 张其中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65,共5页
通过纸片琼脂扩散法分别测定了42种中草药提取液pH值调节至中性前后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大小,用t检验对药液pH值调节至中性前后的抑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差异极显著(P=0.002<0.01)。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6种中草... 通过纸片琼脂扩散法分别测定了42种中草药提取液pH值调节至中性前后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直径大小,用t检验对药液pH值调节至中性前后的抑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差异极显著(P=0.002<0.01)。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6种中草药在调节pH值至中性后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在药液pH值调节至中性后,五倍子(Rhus chinensis)、诃子(Terminalia chebu-la)和黄连(Coptis chinensis)三种中草药能有效抑杀嗜水气单胞菌,五倍子的MIC和MBC都为7.813 mg/mL,诃子的MIC和MBC均为15.625 mg/mL,黄连的MIC和MBC均为62.5 mg/mL;石榴皮和艾叶的MIC和MBC均为250 mg/mL;乌梅的MIC和MBC均为1000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中草药 抑菌试验 最低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下载PDF
摄食水平对不同性别食蚊鱼仔幼鱼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曾祥玲 林小涛 刘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392,共9页
在实验室27℃水温下,研究了少食、中食和饱食三个摄食水平对0至25日龄雌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生长发育特征和饵料利用效率的影响。26d饲养实验结束后,对试验鱼摄食和生长指标、臀鳍分化、性成熟及饵料转换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 在实验室27℃水温下,研究了少食、中食和饱食三个摄食水平对0至25日龄雌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生长发育特征和饵料利用效率的影响。26d饲养实验结束后,对试验鱼摄食和生长指标、臀鳍分化、性成熟及饵料转换效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到臀鳍开始分化时,饱食组雄鱼的累计摄食总能量和生长速度开始小于雌鱼,且随日龄的增加差异加大;随摄食水平的增加,0日龄仔鱼到臀鳍分化和性成熟的时间缩短。至实验结束,各摄食组的雄鱼均形成发育完善的生殖足,性腺都达到成熟状态;而雌鱼性成熟迟于雄鱼,且其性成熟更易受到摄食水平的影响,饱食组只有约50%的个体达到性成熟,少食组的卵母细胞则均处在小生长期。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雌雄鱼的体长、体重和干物质特定生长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干物质饵料转化效率则呈明显下降趋势;实验结束时,雌鱼的生长指标和干物质饵料转化率均大于雄鱼。以上结果表明,伴随臀鳍的分化,食蚊鱼在摄食、生长、发育、性成熟和应对食物丰度变化上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蚊鱼 摄食水平 生长发育 臀鳍分化 生殖足
下载PDF
水温对多子小瓜虫孵化及幼虫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其中 张占会 +1 位作者 陈达丽 鉏超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多子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是严重危害淡水鱼类的重要疾病之一,该寄生虫的发育繁殖受温度影响极大,因此,温度是影响小瓜虫培养及其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为了阐明温度在多子小瓜虫生活史中的作用,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水温对该寄生虫包... 多子小瓜虫引起的白点病是严重危害淡水鱼类的重要疾病之一,该寄生虫的发育繁殖受温度影响极大,因此,温度是影响小瓜虫培养及其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为了阐明温度在多子小瓜虫生活史中的作用,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水温对该寄生虫包囊形成、孵化和幼虫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在4℃左右或28—32℃,多子小瓜虫都不能孵化,但有少部分虫体以包囊形式存活下来;在9~27℃,随水温升高,包囊形成和孵化时间缩短,孵化率升高至100%,孵出的感染性幼虫活力增强,但活力维持时间缩短至4h。因此,建议在多子小瓜虫培养及人工感染试验中,维持23℃左右的水温较合适,这时感染性幼虫使用的有效时限是孵出后4h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小瓜虫 感染性幼虫活力 水温:影响
下载PDF
水霉拮抗菌的筛选与拮抗物特点初步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雷翠霞 张其中 许德麟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9-193,共5页
水霉病是淡水和咸淡水鱼类被水霉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该研究从多个养殖水体中分离得到6株水霉拮抗菌,SZK15、XL03、TG08、DJ12、HD05和DS08,以SZK15的拮抗作用最强。对SZK15研究发现,在PDA平板上,其对水霉菌丝抑制距离为11.5 mm,对... 水霉病是淡水和咸淡水鱼类被水霉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疾病。该研究从多个养殖水体中分离得到6株水霉拮抗菌,SZK15、XL03、TG08、DJ12、HD05和DS08,以SZK15的拮抗作用最强。对SZK15研究发现,在PDA平板上,其对水霉菌丝抑制距离为11.5 mm,对水霉孢子抑制圈直径为29.7 mm,其10倍浓缩的无细胞发酵液的抑水霉菌圈直径达30.2 mm;在液体培养条件下,SZK15无细胞发酵原液能完全抑制水霉菌丝和孢子的萌发生长,其5倍稀释液中,水霉菌丝生长受抑制而长度稳定在2.0 mm,有30%的孢子萌发,且萌发后菌丝受抑制而未形成菌丝网,其10倍稀释液中水霉菌丝生长慢于对照组。SZK15分泌的拮抗活性物质对121℃高温敏感,对80℃、100℃高温、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均部分敏感。本研究为水霉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潜在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霉 拮抗菌 拮抗物 生物防治
下载PDF
逆流运动训练对多鳞四须鲃摄食、生长和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宋波澜 林小涛 许忠能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6-114,共9页
在室内条件下[水温(28±1)℃],设置0.7 BL/s和2.0 BL/s 2个流速组以及一个静水对照组,研究了不同逆流运动训练对多鳞四须鲃幼鱼[体质量(75.21±2.82)g]摄食、生长和体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分1~23 d和23~45 d两个阶段,共进行4... 在室内条件下[水温(28±1)℃],设置0.7 BL/s和2.0 BL/s 2个流速组以及一个静水对照组,研究了不同逆流运动训练对多鳞四须鲃幼鱼[体质量(75.21±2.82)g]摄食、生长和体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分1~23 d和23~45 d两个阶段,共进行45 d。实验结果表明,多鳞四须鲃平均日摄食率随流速增加而增大,但体长特定生长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食物转换率均以0.7 BL/s组最高,静水组次之,2.0 BL/s组最低,且三者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流速下多鳞四须鲃肌肉水分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随流速增大,多鳞四须鲃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增加,而脂肪含量却显著下降。在实验末期,2.0 BL/s流速组的氨基酸总含量(82.63%)、必需氨基酸总含量(34.34%)和鲜味氨基酸总含量(33.50%)均显著高于静水对照组(78.27%,32.6%,30.63%)(P<0.05)。研究表明,较低流速(0.7 BL/s)的运动训练明显促进多鳞四须鲃的生长,提高食物转化率和增加肌肉蛋白质含量,高流速(2.0 BL/s)的运动训练不利于生长,但却能显著提高肌肉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鳞四须鲃 运动训练 流速 摄食 生长 体营养成分
下载PDF
密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行为与生理变化 被引量:20
17
作者 衣萌萌 于赫男 +2 位作者 林小涛 许忠能 周小壮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6,110,共7页
研究设定40、80、120、160 ind.m-24个密度梯度,观察不同密度下凡纳滨对虾行为与生理变化.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昼夜活动频率,昼夜游走距离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P<0.05);各密度水平的游走距离均在摄食中阶段最高.不同密度下,... 研究设定40、80、120、160 ind.m-24个密度梯度,观察不同密度下凡纳滨对虾行为与生理变化.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昼夜活动频率,昼夜游走距离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P<0.05);各密度水平的游走距离均在摄食中阶段最高.不同密度下,凡纳滨对虾每天摄入食物能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摄食能量分配于生长的比例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P<0.05),而消耗于排泄和代谢的比例随密度的增大而升高(P<0.05).对虾过氧化物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随密度增大和胁迫时间延长呈现逐步升高的态势(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随密度的增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则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P<0.05).实验表明,密度胁迫下,凡纳滨对虾的活动水平增加,能量消耗增大,而生长速度和免疫水平则相对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胁迫 凡纳滨对虾 行为 能量收支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近江牡蛎HSC70基因对溶藻弧菌感染的反应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志刚 张其中 +1 位作者 张占会 崔淼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0-508,共9页
人工注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近江牡蛎6种不同组织器官(外套膜、鳃、消化腺、闭壳肌、心脏和血细胞)中HSC7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平板活菌... 人工注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感染近江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近江牡蛎6种不同组织器官(外套膜、鳃、消化腺、闭壳肌、心脏和血细胞)中HSC7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同时采用平板活菌计数法测定了近江牡蛎不同组织器官中溶藻弧菌菌量的变化。结果显示,人工注射感染溶藻弧菌后,近江牡蛎6种组织器官中HSC70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性升高(P<0.05),且随时间变化均呈现出先升高后恢复至对照水平的趋势;其中鳃组织中HSC70基因分别在第6小时和第72小时出现2次显著性高表达,且在第72小时的表达量高于第6小时(P<0.05)。在多数组织器官中,HSC70基因出现显著高表达后便急剧下降至对照水平,而在消化腺中高表达持续的时间长达18 h(第6 24小时)。在注射感染溶藻弧菌后第6小时,血细胞中HSC70基因的表达量达到峰值,接近于对照水平的15倍;而在其他组织器官中,该基因表达峰值仅为对照水平的2.5倍左右。人工注射感染溶藻弧菌后3 h,3种组织(消化腺、闭壳肌和血淋巴)中均能检测到溶藻弧菌的积累,其中闭壳肌中含菌量最高,6 h时闭壳肌中含菌量急剧下降,随后又增加并维持在一定水平直至72 h;消化腺中菌量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到达峰值后又逐步下降;血淋巴中,溶藻弧菌含量整体上随时间不断增加,到48 h稳定在较高水平。各组织中HSC70表达量与溶藻弧菌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尤其在溶藻弧菌攻击的靶器官(消化腺)中最为明显。由此可见,病原菌感染可以诱导近江牡蛎HSC70基因高表达,并且HSC70可能参与了机体抗病原菌感染的相关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近江牡蛎HSC70基因在抗病免疫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HSC70基因 溶藻弧菌 基因表达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一种高效快速的鱼类标本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被引量:17
19
作者 乐小亮 章群 +1 位作者 赵爽 范凤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2-204,共3页
以95%酒精保存的黄鳝(M onopterus albus)和斑鳢(Channa maculates)标本为材料,采用先沉降DNA再去除杂质的方法从鱼类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基因组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以及PCR扩增结果显示,本方法提取的鱼类基因组... 以95%酒精保存的黄鳝(M onopterus albus)和斑鳢(Channa maculates)标本为材料,采用先沉降DNA再去除杂质的方法从鱼类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基因组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以及PCR扩增结果显示,本方法提取的鱼类基因组DNA的电泳主带清晰明亮;A260/A280值在1.7830-2.0144之间;PCR扩增产物条带清晰明亮,且单一整齐没有拖带,表明本方法可从酒精保存的鱼类标本中提取比较纯净的DNA,能够满足一般分子生物学试验需要。与传统苯酚/氯仿法相比,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避免了苯酚等物质对后续实验的影响,可作为一种常规动物组织DNA提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动物组织 基因组DNA提取
下载PDF
三种蛋白源部分替代鱼粉对军曹鱼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周晖 陈刚 林小涛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1-315,共5页
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D1组以全鱼粉作为蛋白源,D2、D3组分别用脱脂豆粕替代10%和20%鱼粉,D4组以啤酒酵母粉替代10%鱼粉,D5组以玉米蛋白粉替代10%鱼粉,投喂体质量30~38g的幼鱼5周,研究3种蛋白源替代饲料中的鱼粉蛋白对大规格军曹鱼... 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D1组以全鱼粉作为蛋白源,D2、D3组分别用脱脂豆粕替代10%和20%鱼粉,D4组以啤酒酵母粉替代10%鱼粉,D5组以玉米蛋白粉替代10%鱼粉,投喂体质量30~38g的幼鱼5周,研究3种蛋白源替代饲料中的鱼粉蛋白对大规格军曹鱼幼鱼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D3组体质量、质量增加率、饲料转化率、蛋白质效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D1组(P<0.05),而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D3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D1、D5组(P<0.05),肌肉灰分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各组全鱼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D3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组的脏体指数、肝脏脂肪含量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果提示,3种蛋白均可替代饲料中10%的鱼粉蛋白而不产生显著影响,但替代比例达到20%,就可能对大规格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和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曹鱼 幼鱼 脱脂豆粕 玉米蛋白粉 啤酒酵母粉 鱼粉替代 生长 体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