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1~2012年度大亚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朝晖 梁伟标 邵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58,共6页
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采集了大亚湾海域9个站位表层水样,对大亚湾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周年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门40属55种,甲藻14属33种。秋季浮游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春季和夏季较低。浮游植物细... 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采集了大亚湾海域9个站位表层水样,对大亚湾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周年调查。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3种,其中硅藻门40属55种,甲藻14属33种。秋季浮游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春季和夏季较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41-396个/mL,年平均值为72.5个/mL。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夏季较高,春季较低。硅藻是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年均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83.6%,优势硅藻主要有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甲藻细胞密度一般较低,各季节甲藻的百分比含量为1.5%-32.6%,春季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大量出现,最大细胞密度高达82.3个/m L。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在冬季和秋季较高,夏季较低;远岸站点较高,近岸站点较低。研究结果说明虽然大亚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仍以硅藻占据优势,但甲藻种类与数量及百分比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同时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导致了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大亚湾
下载PDF
赤潮异弯藻对有机氮的利用能力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朝晖 杨雪 梁瑜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3-346,共4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赤潮异弯藻(Heterosigrnaakashiwo)对不同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响应,以揭示赤潮异弯藻种群增殖和赤潮发生的环境背景。结果表明,赤潮异弯藻可以利用多种DON,不同N源下生长优劣程度分别为苏氨酸〉尿素〉丙...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赤潮异弯藻(Heterosigrnaakashiwo)对不同溶解性有机氮(DON)的响应,以揭示赤潮异弯藻种群增殖和赤潮发生的环境背景。结果表明,赤潮异弯藻可以利用多种DON,不同N源下生长优劣程度分别为苏氨酸〉尿素〉丙氨酸〉谷氨酸〉NO^3〉甘氨酸。在苏氨酸、尿素、丙氨酸、谷氨酸组的最大细胞数量和最大比生长率甚至明显高于无机营养盐组(NO^3),最大细胞数量为无机营养盐组的125%~253%,但赤潮异弯藻不能有效利用丝氨酸和尿酸两种N源。赤潮异弯藻不能耐受营养盐缺乏条件,在N或P缺乏以及N、P同时缺乏的条件下,无法生长。研究结果说明,赤潮异弯藻对DON具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可使之在激烈的种群竞争中占据优势,而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及有机污染为其赤潮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异弯藻 可溶性有机氮 生长 赤潮
原文传递
中国东南沿海四株亚历山大藻的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朝晖 马长江 许忠能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35,共6页
通过核糖体基因大亚基(LSU r DNA)D1-D2区以及ITS序列分析,研究了采自于中国东南沿海的4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Halim)的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本地的亚历山大藻与来自日本和韩国的藻株亲缘关系很近;而且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本地... 通过核糖体基因大亚基(LSU r DNA)D1-D2区以及ITS序列分析,研究了采自于中国东南沿海的4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Halim)的系统发育。结果显示,本地的亚历山大藻与来自日本和韩国的藻株亲缘关系很近;而且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本地亚历山大藻与东亚藻株聚成一个大族。与东亚藻株在r DNA序列上的高相似性也说明本地株亚历山大藻属于温带亚洲基因型,而从欧美传入的机会较小。结果同时显示,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与链状亚历山大藻(A.catenella)LUS和ITS序列相近,可能在遗传学上是同一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藻 系统发育 LSUrDNA ITS
原文传递
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评价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钟文聪 王朝晖 江涛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9-45,52,共8页
于2015年5月在渤海中部海域采集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生物硅(BSi)、有机质(OM)、含水率(MC)进行了分析测定,通过分析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有机质物源的贡献以及海... 于2015年5月在渤海中部海域采集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对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生物硅(BSi)、有机质(OM)、含水率(MC)进行了分析测定,通过分析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有机质物源的贡献以及海域生物地球化学等过程。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含量分别为TOC(0.21%~1.43%)、TN(0.01%~0.12%)、TP(0.01%~0.04%)、BSi(0.08%~0.46%)、OM(1.43%~9.42%)、MC(18.24%~47.70%), TOC、TN、TP、OM和MC分布特征相近,总体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特征,BSi则在渤海中部含量较高。TOC、TN摩尔比值显示渤海中部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来自陆源和海源混合输入,以陆源输入为主;而TOC/BSi说明硅藻对渤海中东部海域总初级生产力贡献较大。沉积物质量评价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海域沉积物中TOC和TN含量超过加拿大安大略省环境和能源部沉积物质量评价标准的Ⅱ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中部海域 生源要素 表层沉积物 污染评价
原文传递
海洋卡盾藻与三种典型海洋硅藻的种间竞争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廖姿蓉 王朝晖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1-327,共7页
以海洋卡盾藻和典型硅藻旋链角毛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条件和不同初始密度下海洋卡盾藻与硅藻的生长和种间竞争效应。结果表明,在富营养化的f/2培养基下,海洋卡盾藻的... 以海洋卡盾藻和典型硅藻旋链角毛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条件和不同初始密度下海洋卡盾藻与硅藻的生长和种间竞争效应。结果表明,在富营养化的f/2培养基下,海洋卡盾藻的最大细胞密度不受起始细胞密度的影响;而在营养盐限制下,最大细胞密度仅为f/2培养基的15.4%。与硅藻共培养中,海洋卡盾藻的生长被显著抑制,特别是在f/2培养基中,海洋卡盾藻的生长被完全抑制,培养10~16 d后海洋卡盾藻细胞逐渐消亡。与之相反,富营养的f/2培养基下,在与海洋卡盾藻共培养中的旋链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未受到明显影响,而中肋骨条藻则受到影响,最大细胞密度不到单独培养的50%。而在营养盐限制下,三种硅藻的生长均受到海洋卡盾藻的明显影响,同时海洋卡盾藻的生长也受到硅藻的明显抑制。研究结果说明,营养盐丰富的条件下,小型硅藻可在与海洋卡盾藻的种间竞争中占据优势,但是硅藻爆发生长导致营养盐含量急剧下降,可能会有利于非硅藻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卡盾藻 种间竞争 混合培养 硅藻
原文传递
环北部湾典型港湾表层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梁采莹 王朝晖 +1 位作者 郭鑫 刘磊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8-654,共7页
为了解环北部湾典型港湾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于2015~2016年采集了广东西部、海南省西北部以及广西沿海7个港湾的4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生物硅(BSi)的含量。TOC、TN、TP和BSi... 为了解环北部湾典型港湾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于2015~2016年采集了广东西部、海南省西北部以及广西沿海7个港湾的4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和生物硅(BSi)的含量。TOC、TN、TP和BSi含量分别为0.27%~1.64%、0.09%~0.25%、0.02%~0.05%和0.55%~2.28%,湛江港生源要素含量较高,其次为北海港,海南沿海的4个港湾TOC、TN和TP含量相近,但BSi含量则在北部的海口港和新海港明显高于中西部的洋浦港和八所港。各生源要素之间显著正相关,说明它们来源相近;大部分站位TOC/TN小于10,说明沉积物中TOC主要源于海洋浮游植物,特别是海洋硅藻。生源要素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表明,而所有港湾的TN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而湛江港、北海港与八所港的TOC也已受到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要素 沉积物 北部湾 总有机碳 生物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