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骶骨肿瘤切除中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2
1
作者 高国勇 镇万新 +2 位作者 窦永充 刘洪涛 徐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8-50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骶骨肿瘤患者切除过程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复习既往32例骶骨肿瘤应用传统的术前血管栓塞技术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 [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骶骨肿瘤患者切除过程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复习既往32例骶骨肿瘤应用传统的术前血管栓塞技术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手术时间为(149.19±73.81)min,术中出血量为(826.67±509.11)ml,有2例骶神经损伤,平均住院时间(26.05±7.08)d,术后恢复时间(34.61±8,22)d,半年复发率5.5%,1年复发率11%,2年复发率16%;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21.33±45.19)min,出血量为(1652±706.99)ml,有3例骶神经损伤,4例出现局部皮肤缺血性疼痛,1例出现性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37.93±7.63)d,术后恢复时间(46.03±9.67)d,半年复发率18%,1年复发率31%,2年复发率40.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骶骨肿瘤过程中,采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快,降低了复发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骨肿瘤 手术 腹主动脉 气囊扩张术
下载PDF
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被引量:4
2
作者 高国勇 镇万新 +5 位作者 林二虎 朱杰诚 马乐群 王多 刘洪涛 徐亮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33例椎体转移瘤均行PKP治疗。PKP在G臂X光机的监视下完成,行双侧椎弓根穿刺,分别置入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射骨水泥,对手术前后疼痛程度、活动能力及病椎高度的变...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33例椎体转移瘤均行PKP治疗。PKP在G臂X光机的监视下完成,行双侧椎弓根穿刺,分别置入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射骨水泥,对手术前后疼痛程度、活动能力及病椎高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43个椎体行PKP均1次成功,平均每个胸椎注射骨水泥量(3.6±0.8)mL,腰椎(4.8±1.0)mL。术后24 h 87.8%(29/33)的患者可下地独立行走。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及病椎高度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 31例(93.9%)患者背部疼痛部分或完全缓解,2例(6.1%)疼痛改善不明显。术中2例发生椎旁静脉内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1例发生骨水泥椎管内渗漏及时改为开放手术,未发生神经受损症状;术前3例有神经根受损症状者术后缓解不明显。随访6~12个月,5例因肿瘤全身转移死亡,余存活病例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疼痛明显加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KP能迅速缓解椎体转移瘤引起的骨痛,有效增高压缩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增强病椎强度和稳定性,预防病椎进一步压缩骨折,具有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 转移瘤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促进脊柱融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申军 镇万新 +3 位作者 高国勇 徐亮 王多 刘洪涛 《中国骨肿瘤骨病》 CAS 2007年第4期2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RBM)促进脊柱融合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两组,建立双侧骶髂关节缺损模型。A1组植入PRP+RBM+β-TCP,A2组植入RBM+β-TCP,B1组植入PRP+β-TCP,B2组植入β-TCP。分别在...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复合自体浓缩红骨髓(RBM)促进脊柱融合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两组,建立双侧骶髂关节缺损模型。A1组植入PRP+RBM+β-TCP,A2组植入RBM+β-TCP,B1组植入PRP+β-TCP,B2组植入β-TCP。分别在术后第4、8、12周通过大体观察、CT扫描、组织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术后4周,A1组大量新生骨痂部分覆盖人工骨,多于A2和B1组,三组植入物与宿主骨结合均不牢固。术后8周,A1组表面大量连续骨痂,人工骨腔隙被充填,植入物与宿主骨结合牢固,B1组新生骨痂多于A2组,均部分覆盖人工骨,植入物与宿主骨结合不牢固。术后12周,A1组骶骨髂骨融合,B1组新生骨明显多于A2组,均大部分覆盖人工骨,植入物与宿主骨结合较牢固。术后各期B2组表面无新生骨组织,两断端硬化。结论PRP复合RBM具有明显促进脊柱融合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脊柱融合 红骨髓 人工骨
下载PDF
跳水致颈髓损伤早期综合治疗的疗效评价
4
作者 镇万新 申军 +3 位作者 高国勇 刘洪涛 王多 徐亮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81-884,I0001,共5页
[目的]探讨跳水致颈髓损伤早期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2005年27例跳水致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脊髓完全性损伤15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12例。早期综合治疗方案包括:(1)全身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收缩压... [目的]探讨跳水致颈髓损伤早期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2005年27例跳水致颈脊髓损伤患者,其中脊髓完全性损伤15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12例。早期综合治疗方案包括:(1)全身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2)早期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或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3)颅骨牵引制动或颈椎复位;(4)早期进行手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术后早期行高压氧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以及有无内固定并发症。以ASIA分级标准和感觉、运动评分判定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7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8个月;本组病例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损伤节段稳定,植骨融合良好,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脱落等现象。13例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改善,总有效率为48.1%,其中完全性损伤组有效率为20%,不完全性损伤组有效率为83.3%。完全性损伤患者ASIA分级变化不明显,但其评分较入院时可有相应的增加,不完全性损伤患者ASIA分级和感觉运动评分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颈髓损伤后早期综合治疗可以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跳水伤 颈椎 脊髓损伤 早期治疗 神经功能评定
下载PDF
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5
作者 鲁海江 镇万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4874-4877,共4页
背景:严重多发性骨折或粉碎骨折合并多发创伤的危重患者难以承受复杂大手术,对此类患者利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修复骨科创伤已在临床上逐步开展。目的: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概述利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 背景:严重多发性骨折或粉碎骨折合并多发创伤的危重患者难以承受复杂大手术,对此类患者利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修复骨科创伤已在临床上逐步开展。目的: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概述利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用于创伤骨科修复的必要性、适用范围、实施步骤、优点及应用效果,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展望。方法:以damage control,externalfixator,fracture,trauma,rehabilitation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2009-12);以损伤控制,外固定支架,骨折,创伤,修复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95/2009-12)。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应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修复骨折创伤的内容,文献类型包括综述和临床研究;排除动物实验、重复研究及内容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文献。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289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上述筛选标准,排除动物实验、重复研究及内容与研究目的不符的文献共130篇,剩余159篇文献以近10年发表的为主抽取,最终保留25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通过对文献的复习可知,针对严重多发性骨折或粉碎骨折合并多发创伤的危重患者的骨折修复,合理应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经临床验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 外固定支架 骨折 创伤 修复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6
作者 高国勇 镇万新 +3 位作者 刘俊良 代成甫 林二虎 刘洋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90-292,共3页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局部麻醉下后外侧入路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手术摘除髓核、减压神经根。术后随访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功能障碍指数(...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局部麻醉下后外侧入路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手术摘除髓核、减压神经根。术后随访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改良的MacNab标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及随访,平均手术出血量(7.2±2.1)mL,手术时间(63.7±9.2)min,未发生硬脊膜破裂、脑脊液漏、神经根断裂等严重并发症。随访4-19个月,平均(12.4±2.1)个月,术后ODI、VAS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末次随访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疗效,优12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可靠,而且该术式不需要处理后方硬膜神经根的瘢痕组织,不破坏脊柱稳定性,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 微创手术 复发
下载PDF
前路减压联合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俊良 镇万新 +4 位作者 高国勇 杨大志 代成甫 王多 刘园桐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371-373,共3页
目的分析经前路减压联合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4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其中单节段39例,2个节段2例,共植入Zero-P 43个,手术节段C3/4、C4/5、C5/6、C... 目的分析经前路减压联合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固定系统(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4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其中单节段39例,2个节段2例,共植入Zero-P 43个,手术节段C3/4、C4/5、C5/6、C6/7、C7/T1椎间隙各置入Zero-P为5、11、17、8、2个。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Odom等级标准评定手术疗效,并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4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3.7±11.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0.0±5.1)mL,术后均无吞咽困难、切口感染、神经损伤及气管、食管损伤。平均随访(17.3±3.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手术节段椎体不稳及椎体高度丢失,患者术后脊髓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前JOA评分为8.76±1.15,而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12.16±1.07、14.37±1.21,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Odom评分标准优3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5.1%,植骨融合率为100.0%。结论颈前路减压联合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满意,Zero-P具有操作简便、融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减压 椎间融合内固定 零切迹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无体模法定量CT测量腰椎骨密度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望 彭松林 +1 位作者 镇万新 罗常 《骨科》 CAS 2016年第6期390-393,共4页
目的评价无体模法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QCT-BMD)的同一位测量者内和3位测量者间BMD测量值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方法将31例患者的腰椎螺旋CT扫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 目的评价无体模法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QCT-BMD)的同一位测量者内和3位测量者间BMD测量值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方法将31例患者的腰椎螺旋CT扫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BMD测量。由3位经过培训的脊柱外科医生(分别为测量者A、B、C)独立进行腰椎QCT-BMD测量,每位测量者对患者均测量2次。同一位测量者的2次测量和3位测量者间BMD测量值的差异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一致性分析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描述。3位测量者间BMD测量值的可靠性分析用Cronbach’sα系数描述。结果测量者A的2次腰椎BMD测量值分别为(67.14±26.71)mg/cc、(66.37±26.69)mg/cc,差值率为4.22%±2.55%(P=0.12,ICC=0.995);测量者B的2次腰椎BMD测量值分别为(68.89±29.37)mg/cc、(68.54±28.98)mg/cc,差值率为5.08%±3.83%(P=0.56,ICC=0.994);测量者C的2次腰椎BMD测量值分别为(69.31±26.72)mg/cc、(69.83±27.90)mg/cc,差值率为4.16%±3.03%(P=0.31,ICC=0.995)。3位测量者所测量的腰椎BMD平均值分别为(66.76±26.66)mg/cc、(68.71±29.13)mg/cc、(69.57±27.28)mg/cc(P=0.15,ICC=0.957,Cronbach’sα系数=0.985)。结论无体模法QCT测量腰椎BMD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定量CT 可信度 可重复性
下载PDF
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国勇 镇万新 +3 位作者 朱杰诚 代成甫 林二虎 刘洋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62-364,共3页
目的探讨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颈椎疾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32例,颈椎不稳7例,颈椎骨折13例,颈椎椎体肿瘤5例,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Uniplate钛板内固定,术后观察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情况... 目的探讨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颈椎疾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32例,颈椎不稳7例,颈椎骨折13例,颈椎椎体肿瘤5例,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Uniplate钛板内固定,术后观察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9.25±2.13)个月,术后X线检查显示全部病例生理弧度恢复,植骨愈合,无植骨块脱落、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形成;无钛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等,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按Odom评分标准,优45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3%。结论 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颈前路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钛板 前路内固定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 被引量:11
10
作者 朱勇 杨大志 +2 位作者 罗常 刘俊良 高国勇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6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的2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侧型突出14例(椎间孔外... 目的 探讨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的22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侧型突出14例(椎间孔外型5例、椎间孔内型9例),旁中央型突出8例,患者均不存在垂直移位,突出节段均为L4/5。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情况,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24-56个月(平均38.2个月)。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分别为(2.8±2.1)分和(3.1±2.0)分、(3.0±1.4)分和(2.5±1.7)分,明显低于术前的(4.7±2.6)分和(8.1±2.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依改良Mac Nab标准:优14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1%(20/22)。4例术后减压神经根支配区麻木加重,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无硬膜撕裂、椎旁血肿形成、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8个月椎间盘突出再次复发,行相应节段减压及椎间融合术后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应用经皮内窥镜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疼痛症状改善明显,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内窥镜检查 椎间盘切除术 椎间孔入路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02
11
作者 高国勇 陈廖斌 +4 位作者 镇万新 刘俊良 朱杰诚 马乐群 林二虎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3-425,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患者。突出节段:L3~L48例,L珥~L546例,L。S,24例。术前、术后测量患侧直腿抬高角度,行疼痛视觉...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患者。突出节段:L3~L48例,L珥~L546例,L。S,24例。术前、术后测量患侧直腿抬高角度,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患者腰腿痛症状即刻缓解,患侧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即刻转阴。78例均获2周~12个月随访,无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2例,对症等处理后,症状逐渐消失。术前患侧直腿抬高角度为(29.41±3.53)°,术后为(68.21±5.73)°;术前VAS评分为(8.01±1.13)分,术后为(2.68±1.52)分;术前ODI指数为(77.35±17.45)%,末次随访为(19.08±8.53)%,术后直腿抬高角度改变、VAS评分、末次随访ODI指数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66例。良6例,可5例,差1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微创手术
原文传递
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一例报告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二虎 镇万新 刘俊良 《中国骨肿瘤骨病》 CAS 2011年第2期217-217,共1页
骨纤维结构不良(FD)病例罕见,脊柱发病率更低.我院收治1例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32 岁.以反复腰背痛2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腰部及背部痛,疼痛为局部放射痛,不向下肢放射,无间歇性跛行,无夜间疼痛加... 骨纤维结构不良(FD)病例罕见,脊柱发病率更低.我院收治1例腰椎骨纤维结构不良,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32 岁.以反复腰背痛2个月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腰部及背部痛,疼痛为局部放射痛,不向下肢放射,无间歇性跛行,无夜间疼痛加重,休息后有好转.多次在门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检查见脊柱腰3棘突间有压痛,腰椎活动自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纤维结构不良 腰椎活动 夜间疼痛 间歇性跛行 治疗效果 放射痛 发病率 下腰部
原文传递
椎管内硬膜下髓外结核瘤一例报告
13
作者 刘洋 高国勇 刘俊良 《中国骨肿瘤骨病》 CAS 2010年第6期566-567,共2页
患者,女,54岁.因左侧肢体乏力2d入院.无发热、盗汗,无纳差、消瘦,大小便正常.既往无结核病史及密切接触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胸背部压痛,双侧平乳头平面以下皮肤感觉减退,左上肢及双下肢肌力4级.腹壁反射减弱,双膝腱反射亢进.
关键词 椎管内硬膜下 结核瘤 髓外 密切接触史 肢体乏力 生命体征 感觉减退 腹壁反射
原文传递
Dynesys系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4
作者 袁正彬 杨大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2,共5页
100多年来,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融合术也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如融合节段活动度的丧失、相邻节段退变加剧等。近年来,非融合手术作为融合术的替代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而Dynesys动态稳... 100多年来,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融合术也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如融合节段活动度的丧失、相邻节段退变加剧等。近年来,非融合手术作为融合术的替代治疗得到了快速发展。而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作为动态固定系统的一种,既能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也能保留腰椎单元的活动度,还在大多数临床研究中表现出了预防或延缓邻近节段退变方面的优势。现如今,Dynesys技术被认为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就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非融合技术 DYNESYS 腰椎退行性疾病
原文传递
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近况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园桐 镇万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1-815,共5页
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或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一直是脊柱外科医生争论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旨在保留节段运动及阻止邻近节段退变的非融合技术即动态稳定系统迅速... 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或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一直是脊柱外科医生争论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旨在保留节段运动及阻止邻近节段退变的非融合技术即动态稳定系统迅速发展。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就是腰椎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的代表之一,目前已历经20年的临床实践,在取得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本文主要对Dynesys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经验作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ESYS 非融合 动态稳定 邻近节段退变
原文传递
Dynesys非融合术后腰椎节段放射学改变及椎间盘再水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园桐 镇万新 +4 位作者 杨大志 高国勇 刘俊良 林二虎 王庆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173-1178,共6页
[目的]分析Dynesys动态固定术后腰椎节段的放射学变化和残留椎间盘的再水化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接受Dynesys动态固定的3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0 d,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 [目的]分析Dynesys动态固定术后腰椎节段的放射学变化和残留椎间盘的再水化现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接受Dynesys动态固定的38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0 d,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采用腰椎X线片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屈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利用腰椎MRI计算手术节段椎间盘平均标准椎间盘信号(calibrated disc signal,CDS)。[结果]3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5.11±6.96)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手术前后明显改善(P〈0.05)。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较手术前后均明显降低(P〈0.05)。上位邻近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后缘高度较手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平均丢失(10.34±9.81)%。下位邻近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均无显著变化。手术节段屈伸ROM比术前明显减少(P〈0.05),但仍保留术前ROM的64.11%;相邻节段及腰椎整体ROM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例患者接受腰椎MRI复查,平均CDS由术前(42.74±13.15)%改善至(47.69±1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Dynesys非融合术后残留椎间盘出现再水化,表明其可能具有促进退变椎间盘修复的作用。该系统保留了固定节段一定ROM,不引起邻近节段过度活动。但是术后存在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以及上位邻近节段代偿性前凸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ESYS 非融合 动态固定 椎间盘再水化 自我修复
原文传递
球囊PKP治疗2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被引量:2
17
作者 高国勇 镇万新 +6 位作者 林二虎 朱杰诚 马乐群 王多 刘洪涛 徐亮 刘洋 《中国骨肿瘤骨病》 CAS 2010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球囊扩张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29个椎体OVCF患者。在C臂机监测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病椎,使用单球囊置入椎体完成扩张,增加病椎高度,填充骨水泥。术后观察疼痛...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球囊扩张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29个椎体OVCF患者。在C臂机监测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病椎,使用单球囊置入椎体完成扩张,增加病椎高度,填充骨水泥。术后观察疼痛缓解、病椎高度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24h内疼痛不同程度缓解,无临床并发症。术后病椎前缘和中部高度较术前明显提高。手术前后疼痛及椎体高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2处椎旁静脉发现少许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平均随访6个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OVCF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