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运送调度中心信息化建设与成效 被引量:2
1
作者 姜燕 陈宁 +3 位作者 钟灿灿 邱伟通 俞文健 黄晶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4年第9期51-52,共2页
医院运送调度中心在国内也被称为临床服务中心、外勤服务中心、医疗运输中心,即把负责运送外勤工作的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组成一个为患者及临床提供24小时运输服务的专业医疗运输服务中心。其工作范围包括:运送各种医疗文件、标本... 医院运送调度中心在国内也被称为临床服务中心、外勤服务中心、医疗运输中心,即把负责运送外勤工作的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组成一个为患者及临床提供24小时运输服务的专业医疗运输服务中心。其工作范围包括:运送各种医疗文件、标本、药品,夜间急诊取药,运送患者做各种检查和治疗,运送院内患者转科、出入院,运送手术患者,运送各类医疗仪器及普通电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调度 医院 外勤服务中心 医疗运输中心 集中统一管理 外勤工作 医疗文件
下载PDF
广州市海珠区中小学生低出生体重情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道远 张莹 +2 位作者 肖笑 覃丹平 刘岩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年第8期101-102,88,共3页
目的 调查分析广州市海珠区少年儿童低出生体重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海珠区9所中小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4 365例,低出生体重率为3.6%。低出生体重少儿孕周≤32周的比例为51.9%,孕周在33~37周之... 目的 调查分析广州市海珠区少年儿童低出生体重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海珠区9所中小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4 365例,低出生体重率为3.6%。低出生体重少儿孕周≤32周的比例为51.9%,孕周在33~37周之间的比例为19.3%。低出生体重少儿的母亲孕期疾病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低出生体重少儿的目前BMI均值小于正常范围,小部分低出生体重少儿目前BMI≥24 kg/m2。结论 广州市海珠区中小学低出生体重的发生率接近全国水平的低值,大部分低出生体重少儿目前的BMI偏低,但小部分的BMI处于超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 低出生体重 BMI 调查 海珠区
下载PDF
半髋关节置换与PFN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5
3
作者 叶冬平 李锋生 +1 位作者 梁伟国 陈鸿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371-1374,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PFN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7年4月间接受PFN内固定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82例高龄... [目的]分析比较PFN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7年4月间接受PFN内固定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8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PFN内固定组46例,半髋关节置换组36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按改良Evens-Jensen分型,均为不稳定骨折。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内植物并发症、术后1年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的指标。[结果]PFN内固定组和半髋关节置换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6、18个月。PFN内固定治疗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均较长,手术出血量、输血量较少,切口长度较小(P<0.05),但内科并发症、内植物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等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和PFN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髋关节置换术 PFN内固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高龄患者 不稳定型骨折
下载PDF
腹针治疗颈椎病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郭元琦 陈丽仪 +2 位作者 符文彬 许明珠 区轩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652-656,共5页
目的:比较腹针与传统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颈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观察组)32例,穴取中脘、关元等;传统针刺组(对照组)30例,穴取风池、颈夹脊等。以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及临床疗效为客观指标... 目的:比较腹针与传统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颈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观察组)32例,穴取中脘、关元等;传统针刺组(对照组)30例,穴取风池、颈夹脊等。以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MPQ)及临床疗效为客观指标,比较两组第1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和3个月随访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后和随访MPQ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第1次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疼痛分级指数(PRI)感觉分差值和第1次后、总疗程后和3个月随访与治疗前的PRI总分差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腹针能较好地缓解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感觉,且有即时的缓解疼痛效果,但尚不能说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针灸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穴位 胸腹部 @腹针
下载PDF
丹酚酸B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诱导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敏 冯志顺 +4 位作者 邓哲彤 叶小玲 张锐 晋金兰 江颖仪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01-1404,共4页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增殖及分泌Ⅰ型前胶原、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将MRC-5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未加入TGF-β1或SAB;TGF-β1组加...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B)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增殖及分泌Ⅰ型前胶原、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将MRC-5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未加入TGF-β1或SAB;TGF-β1组加入10ng/mLTGF-β1;SAB1组加入10ng/mLTGF-β1和1μmol/LSAB;SAB2组加入10ng/mLTGF-β1和10μmol/LSAB。采用MTT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能力;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细胞Ⅰ型前胶原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内源性TGF-β1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GF-β1组MTT吸光度、Ⅰ型前胶原蛋白含量及内源性TGF-β1水平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GF-β1组比较,SAB1组及SAB2组细胞吸光度明显减少,Ⅰ型前胶原蛋白含量和内源性TGF-β1水平降低,且SAB2组效果优于SAB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B可以抑制TGF-β1促MRC-5细胞增殖的作用,减弱分泌胶原和内源性TGF-β1的作用,具有阻止或延缓肺纤维化进行性发展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肺成纤维细胞 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Β1 胶原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黎庆梅 韦建瑞 +3 位作者 洪介民 陈辉 郭壮波 李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的变化。结果: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P<0.05)。抽血后10min和30minPAC-1和CD62P测定值分别相差2.7%和3.5%。且抽血后在不同的活化水平下重复检测多次,结果重复性好,其变异系数(CV)<5%。结论:在室温,枸橼酸钠抗凝条件下,放置时间对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影响,宜在30min内对采集血液免疫荧光标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CD62P
下载PDF
动态监测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异位妊娠早期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2
7
作者 黄英源 邓敏端 +1 位作者 赵翠柳 区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4-846,共3页
目的动态监测异位妊娠患者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探讨其变化对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方法选取106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就诊的先兆流产患者6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患者血β-HCG进行动态监测,隔2... 目的动态监测异位妊娠患者血清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探讨其变化对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方法选取106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组,以同期就诊的先兆流产患者6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对患者血β-HCG进行动态监测,隔2-3d复查血β-HCG。结果(1)异位妊娠组不同的停经天数初次血β-HCG的均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β-HCG波动幅度都比较大,存在较大的重叠区域。(2)异位妊娠组不同的停经天数血β-HCG递增倍数(HCG2/HCG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次血β-HCG检测对异位妊娠与先兆流产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不能凭单次血β-HCG检测来判断是否为异位妊娠。动态监测血β-HCG变化规律可作为诊断早期异位妊娠的重要依据,临床分析时应结合阴道B超结果及停经天数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妊娠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动态监测
下载PDF
MR评价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艳 曾旭文 +5 位作者 梁治平 刘斯润 王文 钟敏之 黄洁玲 陈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7-263,共7页
【目的】探讨MRI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价值。【方法】对158例符合条件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MRI扫描及膝关节临床稳定性检查,分析骨隧道、移植物及内固定装置的影像表现并与临床检查结果对比。依据临床检查将患... 【目的】探讨MRI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的价值。【方法】对158例符合条件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MRI扫描及膝关节临床稳定性检查,分析骨隧道、移植物及内固定装置的影像表现并与临床检查结果对比。依据临床检查将患者分为膝关节不稳组(26例)及稳定组(132例),比较两组胫骨、股骨骨隧道内径的变化,比较两组在骨隧道内口位置、移植物表现及内固定装置的MR征象阳性率;Kappa一致性检验骨隧道内口位置、移植物及固定装置的MR表现和临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计算上述MR征象诊断膝关节稳定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胫骨、股骨隧道内径变化在不稳组及稳定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隧道内径变化不稳组大于稳定组。两组在骨隧道内口位置、移植物表现、内固定装置的MR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组高于稳定组(P<0.001),与临床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599,0.744,0.285;P<0.001。【结论】MRI在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能为临床随访及二次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重建 磁共振成像 稳定性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文超 韦建瑞 +3 位作者 蒋作锋 黎庆梅 张锐 郭壮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4-167,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及其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前后的全血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p/PAC-1)的表达率,采用自身对照分析阿司匹林对血...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及其服用阿司匹林前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治疗前后的全血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p/PAC-1)的表达率,采用自身对照分析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影响。结果:冠心病组治疗前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PAC-1、CD62p的表达率分别为(10.4±6.2)%和(10.7±7.1)%,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经以阿司匹林为基础的抗血小板治疗后CD62p、PAC-1的表达率下降至(4.3±2.1)%和(4.9±2.4)%(P<0.01),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CD62p和PAC-1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和特异指标,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抑制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CD62P PAC-1 流式细胞仪
下载PDF
低强度超声促进兔骨-肌腱结合部早期恢复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4
10
作者 徐钢 陈鸿辉 +4 位作者 杨小红 王文 叶惠贞 梁佩红 秦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67-769,共3页
目的: 观察低强度超声对骨-肌腱结合部位恢复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 16只成年雌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 超声组每日接受低强度超声刺激, 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术后6、12周处死动物取标本(n=4) 做大体和病理组织学观察... 目的: 观察低强度超声对骨-肌腱结合部位恢复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髌骨部分切除模型, 16只成年雌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 超声组每日接受低强度超声刺激, 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术后6、12周处死动物取标本(n=4) 做大体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大体见超声组腱-骨结合部愈合较早; 组织学观察显示超声组6周可以看到骨-肌腱结合部纤维母细胞、成骨细胞增生活跃, 12周出现软骨带, 部分胶原纤维长入新生的骨质中, 恢复较对照组迅速。结论: 低强度超声可以促进骨肌腱结合部位的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超声 骨-肌腱结合部 损伤 恢复
下载PDF
Ⅱ型胶原海绵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动物实验 被引量:9
11
作者 叶惠贞 李斯明 +3 位作者 叶春婷 杨小红 黄雪芳 梁佩红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17期2405-2406,共2页
目的探讨Ⅱ型胶原海绵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成年纯种新西兰兔24只,48侧膝关节,在股骨滑车面钻孔为直径5mm、深3mm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左侧为A组,在缺损区内完全填充Ⅱ型胶原海绵,右侧为B组,缺损区空白对照。术后12周内,每... 目的探讨Ⅱ型胶原海绵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采用成年纯种新西兰兔24只,48侧膝关节,在股骨滑车面钻孔为直径5mm、深3mm的全层关节软骨缺损,左侧为A组,在缺损区内完全填充Ⅱ型胶原海绵,右侧为B组,缺损区空白对照。术后12周内,每双数周对缺损修复情况行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观察。结果Ⅱ型胶原对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修复结果接近正常软骨。结论自行研制的高纯度Ⅱ型胶原海绵组织相容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对关节软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胶原海绵 修复 关节软骨缺损 动物实验 新西兰兔
下载PDF
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黄伟光 罗景云 +2 位作者 赵强 徐元杰 吴同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9-72,共4页
目的通过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以评价其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8月在该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AMI患者共106例,其中急诊介入术加血栓抽吸治疗者为观察组(n=55),同... 目的通过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中的应用,以评价其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8月在该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AMI患者共106例,其中急诊介入术加血栓抽吸治疗者为观察组(n=55),同期条件相当未应用血栓抽吸治疗仅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n=51),比较两组的基础资料、术后和随访期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发病距血管再通时间、直接支架置入率和术后达TIMI3级血流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无复流率则明显减少,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观察组在TnT峰值及CK-MB峰值、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心衰、再次AMI、病死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AMI急诊PCI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能有效的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提高患者术后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
下载PDF
尾加压素Ⅱ对培养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何艳华 洪介民 +4 位作者 郭衡山 韦建瑞 陈辉 左辉华 李志樑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5-508,共4页
目的观察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在体外对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Ⅰ型胶原(CoL-Ⅰ)基因表达的直接影响,以探讨UⅡ在心力衰竭心肌重塑中的作用。方法以胰酶消化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和纯化SD乳鼠的CFs,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 目的观察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在体外对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和Ⅰ型胶原(CoL-Ⅰ)基因表达的直接影响,以探讨UⅡ在心力衰竭心肌重塑中的作用。方法以胰酶消化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和纯化SD乳鼠的CFs,采用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RT-PCR测定CoL-ⅠmRNA表达水平。结果UⅡ对CFs增殖呈浓度依赖性,随着UⅡ作用浓度的增加,MTT光吸收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1×10-8 mol/L和1×10-9 mol/L的UⅡ作用显著(P<0.05);1×10-7 mol/L、1×10-8 mol/L和1×10-9 mol/L浓度的UⅡ能促进CFs的CoL-ⅠmRNA表达(P<0.01)。结论UⅡ可直接促进CFs的增殖及CoL-ⅠmRNA表达,作用大小与UⅡ浓度有关,提示UⅡ在心力衰竭心肌重塑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加压素Ⅱ 培养的细胞 心脏成纤维细胞 增殖 基因表达 I型胶原
下载PDF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潘海燕 张辛 +1 位作者 曾瑜 钟海波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49-551,共3页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的患者机体生理生化的改变 ,探讨其变化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对所有入住ICU机械通气 4 8小时以上的 10 6例患者 ,以有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标志分为两组。观察机械通气时间、潮气量、气道...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的患者机体生理生化的改变 ,探讨其变化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对所有入住ICU机械通气 4 8小时以上的 10 6例患者 ,以有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为标志分为两组。观察机械通气时间、潮气量、气道峰压、体温、脉搏、呼吸、检验血气分析、血常规、血电解质、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空腹血糖及心电图、胸片检查的变化。并收集痰标本进行细菌定量培养 ,记录并发症。结果 VAP组 4 7例 (44 % )机械通气时间、体温、脉搏、潮气量、气道峰压、外周血白细胞、血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均高于无VAP组 (P <0 .0 1)。K+ 、Mg2 + 、血清白蛋白、IgG、IgA、凝血酶原时间均低于无VAP组 (P <0 .0 1)。其它各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且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VAP最常见致病菌。结论 防止气压伤 ,采取个体保护性机械通气 ,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凝血损伤炎症网络的启动 ,将造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紊乱 ,增加VAP的发生率。Mg+ 、中性白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63例观察 被引量:28
15
作者 郭元琦 陈丽仪 +1 位作者 符文彬 区轩明 《中医药学刊》 CAS 2005年第3期539-540,共2页
目的 :验证薄氏腹针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以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 (MPQ)为客观指标 ,评价腹针治疗 6 3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比治疗前MPQ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P <0.0 0 1 ) ,总有效率 96.8%,3个月复发率为 8.... 目的 :验证薄氏腹针治疗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以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 (MPQ)为客观指标 ,评价腹针治疗 6 3例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比治疗前MPQ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P <0.0 0 1 ) ,总有效率 96.8%,3个月复发率为 8.3%,平均治愈天数为 5.6d。结论 :薄氏腹针对颈型颈椎病疗效好 ,见效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针灸疗法 薄氏腹针
下载PDF
高浓度利多卡因灌注对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疗效 被引量:10
16
作者 潘文海 李正明 +1 位作者 黄文胜 李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696-2697,共2页
目的:观察2%利多卡因膀胱保留灌注对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膀胱痉挛性疼痛患者79例,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用2%利多卡因10mL膀胱内保留灌注20min,每6~8h1次,对照组仅用生理... 目的:观察2%利多卡因膀胱保留灌注对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膀胱痉挛性疼痛患者79例,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用2%利多卡因10mL膀胱内保留灌注20min,每6~8h1次,对照组仅用生理盐水灌洗。记录用药后每24h痉挛性疼痛的发生次数、每次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冲洗液转清时间、造瘘管和导尿管拔除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膀胱痉挛性疼痛的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冲洗液转清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疼痛的VA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减少、缩短和降低(均P<0.01)。结论:利多卡因膀胱灌洗可显著降低和缩短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性疼痛的发生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和术后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切除术 利多卡因 痉挛 疼痛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伟光 吴同果 +5 位作者 蒋作锋 崔进 赵强 罗景云 邓燕容 李雪仪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7期481-483,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和替罗非班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84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血栓负荷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4...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联合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和替罗非班对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84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为血栓负荷病变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42例(A组)和标准PCI 42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即刻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BG)、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MBG、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及LVEF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联合使用ZEEK导管血栓抽吸和替罗非班安全可行,可有效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和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下载PDF
bFGF对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叶冬平 梁伟国 +2 位作者 戴丽冰 沈雁 陈鸿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7-319,共3页
目的:探讨bFGF对人退变髓核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观察退变髓核细胞基因表达量高于正常髓核细胞的生长刺激因子对退变髓核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取第2代髓核细胞,随机将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分为5组。A组... 目的:探讨bFGF对人退变髓核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观察退变髓核细胞基因表达量高于正常髓核细胞的生长刺激因子对退变髓核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取第2代髓核细胞,随机将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分为5组。A组:加入100μg/L bFGF;B组:加入200μg/L bFGF;C组:500μg/L bFGF;D组:1 000μg/LbFGF,E组:对照组,不加干扰因素。通过对试验组和对照组髓核细胞测定细胞II型胶原和糖胺多糖的mRNA表达;检测细胞外基质II型胶原和糖胺多糖表达水平。结果:bFGF刺激退变髓核细胞,II型胶原、糖胺多糖mRNA,细胞外液Ⅱ型胶原和糖胺多糖含量在第7天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5)。14 d、21 d II型胶原、糖胺多糖mRN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细胞外液Ⅱ型胶原和糖胺多糖含量在14 d、21 d两个时间点仍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结合文献调研,bFGF在椎间盘髓核细胞中存在着双重效应(促进或改善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细胞 BFGF 生长刺激因子
下载PDF
西洛他唑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韦建瑞 李彪 +2 位作者 黎庆梅 郭壮波 吴沃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57-562,共6页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32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14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观察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PAC-1或CD62P的表达率在治疗第7、14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第14天最显著。治疗前,治疗第7、14天A组和B组同期的PAC-1、CD62P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相同治疗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对NSTE-ACS患者,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的近期效果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相似,且安全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洛他唑 氯吡格雷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膜糖蛋白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途径直接PCI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伟光 吴同果 +4 位作者 韦建瑞 罗景云 赵强 崔进 郭晓碧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10期757-759,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入径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TRA-p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2例[男性7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8.5±11.6)岁]发病在12 h内需接受pPCI治疗的老年AMI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人径(TBA...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入径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TRA-p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2例[男性7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8.5±11.6)岁]发病在12 h内需接受pPCI治疗的老年AMI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人径(TBA-pPCI)组52例,经股动脉入径(TFA-pPCI)组50例,观察两组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评估术侧桡动脉、股动脉搏动情况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处理病变血管支数、病变程度,以及在操作时间、疗效和成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TFA-pPCI组出血等血管并发症明显高于TRA-pPCI组(P<0.05). TRA-pPCI组术中有5.8%的患者出现上肢动脉轻度痉挛,但经解痉治疗有效且不需中断PCI操作.术后3个月随访,TRA-pPCI组仅1例患者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老年AMI患者,两种入径的p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TRA-pPCI组出血等血管并发症少,可作为老年AMI患者PCI治疗时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心肌梗死 桡动脉 股动脉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