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烫伤类中药制剂的历史沿革与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子韩 张英 +3 位作者 马志国 吴孟华 曹晖 陈锋 《海峡药学》 2020年第12期34-38,共5页
烧烫伤是一种频发的日常生活意外伤害,若不进行治疗,可能导致创面不愈、瘢痕增生甚至全身炎症。中药制剂用于烧烫伤治疗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代,从古至今历经了组方成分与剂型等方面的演变。该文通过查阅古籍与近年文献,考证了... 烧烫伤是一种频发的日常生活意外伤害,若不进行治疗,可能导致创面不愈、瘢痕增生甚至全身炎症。中药制剂用于烧烫伤治疗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代,从古至今历经了组方成分与剂型等方面的演变。该文通过查阅古籍与近年文献,考证了治疗烧烫伤中药制剂古今应用异同,并从促进皮肤组织生长、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调控胶原蛋白代谢等方面阐述了中药制剂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目前,已上市销售的中药制剂种类较少,期望本文研究可为新的烧烫伤中药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烧烫伤 历史沿革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桃仁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邓静 叶梦倩 +5 位作者 彭杰 吴孟华 马志国 张睿蕊 曹晖 张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713-3717,共5页
中药桃仁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桃核承气汤、身痛逐瘀汤以及桃红四物汤中的重要组成之一。通过查阅本草典籍和现代文献,本文对桃仁历代加工与炮制方法进行系统考证,并对其现代炮制研究进行梳理。桃仁最初为带皮阴干入药,至汉... 中药桃仁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桃核承气汤、身痛逐瘀汤以及桃红四物汤中的重要组成之一。通过查阅本草典籍和现代文献,本文对桃仁历代加工与炮制方法进行系统考证,并对其现代炮制研究进行梳理。桃仁最初为带皮阴干入药,至汉朝才出现净制的要求,桃仁炮制的工艺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辅料的种类也越来越广泛,如酒、米浆、蜂蜜等。这些炮制方法历代传承,成为桃仁炮制品的主流加工方法,是现代收录的桃仁炮制方法的历史根源所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次明确桃仁连皮尖、去皮尖、生用、炒用的功效区别。现代研究也表明不同的炮制工艺对桃仁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对于桃仁主流药用规格的探讨表明,临床以净桃仁捣碎生用为佳。桃仁的炮制方法和工艺对其临床疗效具有重大影响,本文考证结果可为桃仁的临床应用及桃仁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仁 炮制方法 历史沿革 现代研究
下载PDF
草豆蔻与小草蔻的比较鉴别研究
3
作者 邓静 吴婷芬 +4 位作者 叶梦倩 马志国 曹晖 张英 吴孟华 《海峡药学》 2023年第7期22-28,共7页
目的通过比较草豆蔻和小草蔻生药学方面的特征,为二者的准确区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高效液相特征图谱以及GC-MS分析方法对草豆蔻与小草蔻进行比较。结果草豆蔻种子团明显大于小草蔻,每室种子数远大于小草蔻;... 目的通过比较草豆蔻和小草蔻生药学方面的特征,为二者的准确区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高效液相特征图谱以及GC-MS分析方法对草豆蔻与小草蔻进行比较。结果草豆蔻种子团明显大于小草蔻,每室种子数远大于小草蔻;种子横切面观察可见草豆蔻色素层占种皮厚度的比值大于小草蔻,可作为二者性状及显微特征的区别点;草豆蔻与小草蔻成分差异显著,草豆蔻中主要活性成分小豆蔻明、桤木酮、山姜素以及乔松素等均未在小草蔻中检测到;草豆蔻挥发油含量在1.0%~1.8%,而小草蔻挥发油含量≤0.2%,且二者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亦有区别。结论该研究可为草豆蔻与小草蔻的鉴定及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豆蔻 小草蔻 鉴别 高效液相特征图谱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基于GC-MS和化学计量学的岭南红脚艾与传统艾叶挥发油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邓静 吴婷芬 +5 位作者 钟楚楚 马志国 曹晖 林泽斌 张英 吴孟华 《中国中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6334-6346,共13页
艾叶为临床常用中药材,岭南红脚艾基原南艾蒿与艾同为菊科蒿属艾组植物,为岭南民间艾叶的地方习用品。该研究运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对27批岭南红脚艾及13批传统艾叶样品挥发油成分进行检测,分析二者挥发性成分种类的异同,... 艾叶为临床常用中药材,岭南红脚艾基原南艾蒿与艾同为菊科蒿属艾组植物,为岭南民间艾叶的地方习用品。该研究运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GC-MS)对27批岭南红脚艾及13批传统艾叶样品挥发油成分进行检测,分析二者挥发性成分种类的异同,采用内标法结合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对6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层次聚类分析(H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艾叶挥发油平均含量高于红脚艾,且挥发油成分的种类更为丰富,多为沸点较低的组分,而红脚艾中多为沸点较高的组分。红脚艾和艾叶中挥发性成分均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艾叶中主要含有单萜类化合物,红脚艾中则主要含有倍半萜类化合物,同时艾叶中的含氧衍生物含量明显高于红脚艾。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表明,HCA和OPLS-DA均能将红脚艾和艾叶区分开,二者挥发性成分差异显著。该研究可为红脚艾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红脚艾作为岭南地方习用药材的合理性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脚艾 艾叶 GC-MS 层次聚类分析(HCA)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原文传递
桃仁药性与应用的古今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邓静 颜丹娜 +4 位作者 吴孟华 马志国 张睿蕊 曹晖 张英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4-1042,共9页
桃仁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桃核承气汤、身痛逐瘀汤及桃红四物汤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应用之广可见一斑。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本草典籍与现代文献,本文从桃仁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证候禁忌等方面进行古今比较。现代普遍认为桃仁... 桃仁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桃核承气汤、身痛逐瘀汤及桃红四物汤的重要组成之一,其应用之广可见一斑。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本草典籍与现代文献,本文从桃仁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证候禁忌等方面进行古今比较。现代普遍认为桃仁性平,味苦、甘,归心、肝、大肠经,通过考证发现古籍中提出的味辛与归肺经亦有合理之处。桃仁长于活血化瘀,从古至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瘀血证,此外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的功效亦得到了古今认同,而典籍中记载的杀虫与美容等功效如今逐渐被忽略。桃仁的证候禁忌除了现代标准中注明的孕妇慎用外,古代典籍中所载的血虚、血枯、血燥、血不足、肠滑者禁用及用量问题现今也鲜少提及,这些都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本文的考证结果可为桃仁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提供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仁 经典名方 药性 功效 禁忌
下载PDF
胆木入药的渊源考证 被引量:5
6
作者 吴孟华 李楠欣 +4 位作者 张英 马志国 廖锦红 张建业 曹晖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709-2714,共6页
在不同的本草记载中,茜草科乌檀以茎干、树皮或根等不同部位入药,名为胆木。胆木疗效显著,是海南黎族传统用药,目前已开发成数种中成药,但其入药的渊源尚不清晰。该文从"檀"入手,对乌檀的中文名、拉丁学名等进行考证与文献梳... 在不同的本草记载中,茜草科乌檀以茎干、树皮或根等不同部位入药,名为胆木。胆木疗效显著,是海南黎族传统用药,目前已开发成数种中成药,但其入药的渊源尚不清晰。该文从"檀"入手,对乌檀的中文名、拉丁学名等进行考证与文献梳理;对胆木与苦木的相关性进行考证;以全球乌檀属植物的分布与研究现状为参照,说明了胆木入药与其同属其他植物的相似性;此外,对胆木药材的加工与炮制规范、药用部位、生产年限与采收季节及入药剂量的记载加以整理,提出以4年及以上树龄的带树皮木材和枝干入药,药材经去杂质,切片,晒干,制成饮片使用的建议。胆木虽未见古代本草记载,但其实为历史悠久的民间用药。考证结果可为胆木的药用提供文献支持,也有利于胆木药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木 乌檀 生物碱 黎药
下载PDF
“融入无痕,育人无声”的《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8
7
作者 张英 马志国 +1 位作者 吴孟华 曹晖 《药学研究》 CAS 2021年第6期411-414,共4页
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综合型人才是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结合,运用以德施教的方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正向的积极引导作用。方法《药用植物学》课程团队以教学大纲为本,挖掘该课程蕴... 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综合型人才是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结合,运用以德施教的方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正向的积极引导作用。方法《药用植物学》课程团队以教学大纲为本,挖掘该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历史长河中值得铭记的典型人物与事例,解读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引入中医药文化、古诗词、民俗、谚语、歇后语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结果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无痕融合,在扎实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国的文化自信,并激励了学生勇于承担传承创新的社会责任。结论《药用植物学》课程思政为实现教学高阶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学生高层次认知水平的培养提供源泉,也可为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活动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药用植物学 中医药文化
下载PDF
曹晖教授“求实求精”本草考证学术经验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英 孟江 +1 位作者 吴孟华 马志国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第12期13-17,共5页
曹晖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中药研究领域工作近40年,专长于中国药学会史与明代彩绘本草文献、本草考证、药材道地性基因评判、中药分子鉴定等。曹晖教授历经多年的科研实践和磨练,在药学史及本草学领域积累和形成了大量具有创新性... 曹晖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在中药研究领域工作近40年,专长于中国药学会史与明代彩绘本草文献、本草考证、药材道地性基因评判、中药分子鉴定等。曹晖教授历经多年的科研实践和磨练,在药学史及本草学领域积累和形成了大量具有创新性且独具特色的学术思路和学术见解。曹晖教授数十年致力于《本草品汇精要》研究,追根溯源,求实求精,系统地完成了其版本学、本草学及校勘整理,多方收集与复制流失于德、意、日等国的抄本及彩图。曹晖教授善于捕捉细节,挖掘史料和重要依据,收集中外医学交流的图文资料。曹晖教授重视融合和传承,倡导专题性的品种考证研究,专注于每个专题研究的协同性和系统性,实现考证研究的严谨性、科学性和思辨性的统一。通过对曹晖教授贯穿于药学史及本草考证研究之"求实求精"学术经验的整理,旨在为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及本领域同仁提供有益的思考、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晖 药学会史 本草考证 学术思想 学术经验
下载PDF
蕲蛇炮制前后核苷类成分的比较 被引量:4
9
作者 何倾 吴孟华 +3 位作者 张英 马志国 周娜娜 曹晖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83-1287,共5页
目的:研究蕲蛇炮制前后核苷类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HPLC法对11批蕲蛇药材及其3种不同炮制品蕲蛇、酒蕲蛇、蕲蛇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比较炮制前后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经过炮制后,各蕲蛇饮片尿嘧啶、黄嘌呤含量均降低,而肌苷... 目的:研究蕲蛇炮制前后核苷类成分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HPLC法对11批蕲蛇药材及其3种不同炮制品蕲蛇、酒蕲蛇、蕲蛇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比较炮制前后核苷类成分的含量。结果:经过炮制后,各蕲蛇饮片尿嘧啶、黄嘌呤含量均降低,而肌苷含量升高,3种饮片总核苷含量也有所变化。结论:该研究可为蕲蛇炮制机理的阐释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蕲蛇 炮制 核苷 HPLC
下载PDF
菊花本草考证 被引量:4
10
作者 叶梦倩 邓静 +5 位作者 彭杰 张睿蕊 吴孟华 马志国 曹晖 张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12-1917,共6页
菊花名称繁多,在宋代及之前,以“鞠、蘜、蓻”等字记载,自《大宋重修广韵》转抄之误始,广泛应用“菊”字代替“鞠、蘜、蓻”等字,且菊花的名称各有深意,内涵丰富。随着产地种植环境差异及其采收加工方式的不同,形成怀菊、滁菊、杭菊、... 菊花名称繁多,在宋代及之前,以“鞠、蘜、蓻”等字记载,自《大宋重修广韵》转抄之误始,广泛应用“菊”字代替“鞠、蘜、蓻”等字,且菊花的名称各有深意,内涵丰富。随着产地种植环境差异及其采收加工方式的不同,形成怀菊、滁菊、杭菊、亳菊、贡菊等不同的道地品种,造就了不同药用菊花的独特品质。本文查阅汉代至清代的代表性字书、本草典籍、地方志,对菊花的名称演变、别名的内涵,亳菊、滁菊、怀菊、杭菊、贡菊的产地源流及变迁进行考证,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名称 道地产区 本草考证
下载PDF
石首鱼药用的本草考证
11
作者 张睿蕊 姚英 +2 位作者 吴科锋 吴孟华 曹晖 《今日药学》 CAS 2024年第7期555-560,共6页
自古以来,石首鱼既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又是珍贵的海洋中药来源。本研究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及各地方志,结合现代文献、权威鱼类书籍进行综合分析,对石首鱼的名称以及各部位入药的历史记载进行梳理与考证,为明确石首鱼的药用价值提... 自古以来,石首鱼既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又是珍贵的海洋中药来源。本研究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及各地方志,结合现代文献、权威鱼类书籍进行综合分析,对石首鱼的名称以及各部位入药的历史记载进行梳理与考证,为明确石首鱼的药用价值提供历史依据。经考证,石首鱼的别名众多,主要与其外观、渔汛等相关。石首鱼的肉、鱼耳石、鱼鳔、鱼鳞等均有入药的记载,在内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及泌尿科均见使用。本研究的考证结果 厘清了我国习见石首鱼的品名及各部位的药用功效等历史脉络,可为石首鱼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文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首鱼 大黄鱼 小黄鱼 鱼肉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金钱白花蛇的考证
12
作者 吴婷芬 邓静 +7 位作者 王溪 刘红琼 滕云霞 马志国 吴孟华 黄炜忠 曹晖 张英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6234-6248,共15页
金钱白花蛇是中医临床应用的贵细动物类药材,现代文献一般认为其始载于民国时期(1936年)出版的广东地方炮制专书《饮片新参》。该文通过查阅历代典籍、地方志,并结合历版《中国药典》、各地炮制规范及现代科学研究报道,对金钱白花蛇的... 金钱白花蛇是中医临床应用的贵细动物类药材,现代文献一般认为其始载于民国时期(1936年)出版的广东地方炮制专书《饮片新参》。该文通过查阅历代典籍、地方志,并结合历版《中国药典》、各地炮制规范及现代科学研究报道,对金钱白花蛇的名称、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毒性及药用部位等进行系统的考证,结果表明光绪二十年(1894年)已有金钱白花蛇的药用记载,民国十九年(1930年)更将其用于安脑丸组方中。其基原动物银环蛇在明代正德年间(1521年)始有记载,多称为簸箕甲。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毒性古今记载一致,地理分布与现代动物志等文献记载基本相似。应用幼蛇干燥体作为药用部位,并无本草及现代科学明确依据。事实上,关于幼蛇与成蛇的药效物质基础、药理药效及临床应用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考证结果厘清了金钱白花蛇的药用历史及现状,由此建议开展银环蛇幼蛇及成蛇的系统比较研究,为金钱白花蛇药用部位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白花蛇 银环蛇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两面针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吴孟华 马志国 +2 位作者 张英 叶丽芳 曹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5436-5442,共7页
两面针入药历史悠久,古今药用部位存在差异,《中国药典》仅用根,本草记载的药用部位还包含茎、叶、果实等。为寻找两面针茎与根可同等入药的历史依据,该文对两面针历代本草与地方志记载的正名与异名、品种、药用部位、生境、产地、加工... 两面针入药历史悠久,古今药用部位存在差异,《中国药典》仅用根,本草记载的药用部位还包含茎、叶、果实等。为寻找两面针茎与根可同等入药的历史依据,该文对两面针历代本草与地方志记载的正名与异名、品种、药用部位、生境、产地、加工及制法、功效与主治进行考证。结果表明,两面针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蔓椒”为正名,其后本草延续此名;至清代,正名更改为“入地金牛”,来自岭南地区的民间称谓;现代以“两面针”为正名,该名称最早出现在1914年广西《武宣县志》,正式列入本草始于1963年《增订岭南采药录》。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的名称和植株描述,两面针具有幼时灌木、成年藤本、伞房状圆锥花序、茎有刺、根金黄色、根横生且有牛角状分支、叶两面有刺等特点,故而古代的蔓椒、清代与近代的入地金牛、现代的两面针为同一品种,即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生境、产地、制法、功效与主治等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结果。历代本草记载两面针以茎、根为主要药用部位,也有用叶、果实者,今《中国药典》仅收载根明显与之不符。在两面针药用资源紧缺的状况下,仅用根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该文考证结果有助于厘清两面针古今药用部位的实际情况,由此建议下一版《中国药典》将两面针的药用部位由根修订为根和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蔓椒 入地金牛 药用部位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附子历史沿革考辨 被引量:18
14
作者 董思含 孟江 +3 位作者 吴孟华 马志国 曹晖 张英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5567-5575,共9页
附子入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文系统查阅和梳理本草典籍,从附子的名称、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和临床应用的变化特点及演进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古人对附子的认识是基于其毒性而始,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渐渐积累了药用经验。"... 附子入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文系统查阅和梳理本草典籍,从附子的名称、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和临床应用的变化特点及演进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古人对附子的认识是基于其毒性而始,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渐渐积累了药用经验。"附子"自古以四川为道地产区,由于气候变迁及人工种植等因素的影响,附子的采收期经历了从冬季到初夏的跨越。必要的防腐措施对于附子的储存至关重要,唐代的石灰同贮法、宋代的麦曲醋腌法、明代的盐渍法以及近现代发展的胆巴溶液浸泡法均对附子的贮存、运输、流通等环节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达到减毒存效目的,附子的炮制方法经历从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多种辅料共制等阶段的演进,炮制减毒的机制研究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探索过程。附子祛风散寒、温阳救逆的功效被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临床,且常用于危重症的治疗。随着附子炮制辅料质量控制方法及质量评价标准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附子的现代药理、毒理、药效及临床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附子饮片的安全和质量可望得到切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药用历史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阿胶历史沿革考 被引量:28
15
作者 张金聚 张英 +5 位作者 孟江 吴孟华 马志国 夏敏 付改玲 曹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64-2472,共9页
阿胶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有"补血圣药"之称。该文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和现代文献,对阿胶的名称、基原、加工炮制、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等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与考证。阿胶的药用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其异名包... 阿胶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有"补血圣药"之称。该文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和现代文献,对阿胶的名称、基原、加工炮制、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等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与考证。阿胶的药用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其异名包括驴皮胶、盆覆胶、傅致胶等;随着朝代的更迭,阿胶的原料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演变:牛皮为主-牛皮、驴皮混用-驴皮为主-驴皮,阿胶的制作原料由最初的牛皮为主更迭为驴皮,探究驴皮胶取代牛皮胶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各历史时期的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二是对牛皮胶与驴皮胶功效的认识发生了很大改变,进而影响到临床应用。阿胶的加工炮制方法同样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阿胶在唐代以前主要采用炙和炒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熬和蒸,以及炒时加用辅料的方法,如宋朝的"蛤粉炒"、清朝的"蒲黄炒"等,辅料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阿胶的炮制理论和炮制方法,大大增强了其补血养血、疏肝调肝、益气清肺的功效。因此阿胶的应用也变得更加丰富,其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从历代医案尤其是清宫医案中,可以看到翔实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胶 牛皮胶 驴皮胶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天雄的历史源流考证 被引量:1
16
作者 董思含 彭杰 +4 位作者 吴孟华 马志国 徐葱茏 曹晖 张英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156-3164,共9页
天雄药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收载,功专祛风散寒,益火助阳。该文在系统查阅古今文献基础上,针对历代本草文献对天雄基原的认识难以统一的问题,正本清源,从基原、炮制、功效3个方面考证辨析,并将古今演变情况进行对比。唐... 天雄药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收载,功专祛风散寒,益火助阳。该文在系统查阅古今文献基础上,针对历代本草文献对天雄基原的认识难以统一的问题,正本清源,从基原、炮制、功效3个方面考证辨析,并将古今演变情况进行对比。唐代以前,古人对天雄认识较为粗略,但认为天雄和附子有显著差异;唐宋时期,天雄多种植而得,出现将天雄和附子视为一物的观点;明清时期多沿用之前本草书籍记载,分歧延续,终未达成认识上的统一。历代文献记载的天雄来源主要有三:其一,天雄为川乌周围不生附子者;其二,天雄是种附子而生者,即个大的附子;其三,天雄为草乌生成者,即长三寸的草乌。而对于天雄的性状记载主要集中于旁不生子、形细而长等描述。近现代则普遍将个大附子视为天雄。古代天雄炮制方法较多,炮法在历代皆有沿用,随着其疗效及减毒作用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新增姜汁制、童便制、酒制等不同炮制方法,近现代天雄炮制方法几近失传,仅在岭南地区和四川保留有特色炮天雄工艺,两地工艺主要在最后一步存在差异。“天者健也,雄者壮也”足可见“天雄”之名将祛风散寒、益火助阳的功效展现得淋漓尽致,现代天雄应用则逐渐向补阳壮阳方面偏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雄 本草考证 基原 炮制 功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