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比度视力检测法在斜视手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静 邓宏伟 +3 位作者 朱敏娟 钟华红 范先明 周薇薇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5期300-305,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度视力(CVA)检测,分析斜视手术后患者的双眼视觉空间分辨能力与视觉质量。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的斜视患者42例(84只眼)。其中,男性18例(36只眼),女性24例(48只眼);... 目的通过对比度视力(CVA)检测,分析斜视手术后患者的双眼视觉空间分辨能力与视觉质量。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的斜视患者42例(84只眼)。其中,男性18例(36只眼),女性24例(48只眼);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25.8±5.8)岁。分别检测手术前1 d与手术后1周,在100%、25%、10%和5%的4种对比度下,患者的单眼视力、双眼视力与CVA值。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患者的年龄、双眼远近斜视度与CVA值;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不同斜视类型患者所占的百分比与患者术后CVA值的提高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CVA值;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斜视类型与不同程度双眼单视功能受损患者CVA值的提高率;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斜视手术后1周,患者双眼单视功能和双眼CVA检查的结果。结果在100%、25%、10%和5%的4种对比度下,患者手术前后双眼CVA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5,2.086,2.216,3.699;P<0.05)。手术前后,在100%及25%对比度下,主导眼CVA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2,2.400;P<0.05);在10%及5%对比度下,主导眼CVA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1,1.773;P>0.05)。在100%、25%、10%和5%对比度下,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主导眼视力降低的患者分别为5例(5只眼),占11.90%;8例(8只眼),占19.04%;11例(11只眼),占26.19%;13例(13只眼)占30.95%。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患者主斜眼CVA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5,0.471,0.659,0.639;P>0.05)。共同性斜视患者中,术后双眼CVA值提高的有24例(48只眼),占80.00%;非共同性斜视患者中,术后双眼CVA值提高的有5例(10只眼),占41.67%。外斜视患者中,术后双眼CVA值提高的有23例(46只眼),占74.19%;内斜视患者中,术后双眼CVA值提高的有4例(8只眼),占36.36%。共同性斜视与非共同性斜视患者、外斜视与内斜视患者、术前同视机Ⅱ级功能(融合功能)存在与术前同视机Ⅱ级功能(融合功能)受损的患者相比,术后CVA值的提高率更高,且三组患者CVA值提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5.52,5.35;P<0.05)。术后1周,患者双眼CVA值的提高率为69.0%,患者双眼单视功能的提高率为50.0%。两组提高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结论CVA检测法是一种敏感的视功能检查方法。斜视手术后,患者在各对比度下的双眼CVA值均有所改善,主导眼在中高对比度下的视觉空间分辨能力提高。通过CVA检测,可为斜视手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提供预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敏感度 对比度视力 主导眼 斜视
原文传递
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对弱视治疗短期视力提升效果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朱敏娟 邓宏伟 +6 位作者 陶政暘 钟华红 陈静 贾惠莉 周谟圣 周薇微 林宇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4期226-233,共8页
目的探讨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中,影响最佳矫正视力(BCVA)值提升的相关因素以及各种训练内容的功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就诊的双眼弱视患者29例(58只眼)。其中,男性18例(36只眼),女性11例... 目的探讨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中,影响最佳矫正视力(BCVA)值提升的相关因素以及各种训练内容的功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2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就诊的双眼弱视患者29例(58只眼)。其中,男性18例(36只眼),女性11例(22只眼);年龄3~15岁,平均年龄(6.1±2.6)岁。将所有患者按照屈光状态和弱视类型进行分组。全部患者均采用SJ-RS-WL2015型多媒体视觉功能训练治疗系统的网络平台进行训练3个月,检查并记录训练前和训练后,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患眼屈光状态和患者的弱视类型。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间距)描述患者的年龄、训练次数、BCVA值和等效球镜(SE)。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训练前后患者BCVA值和SE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系数法,分析训练前后患者BCVA的提高值分别与训练前BCVA值和SE的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训练前后不同弱视类型组患者的BCVA值与S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影响患者BCVA值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有13例(26只眼),占44.8%;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有11例(22只眼),占37.9%;斜视性弱视患者有4例(8只眼),占13.8%;形觉剥夺性弱视患者有1例(2只眼),占3.5%。训练后3个月,患者右眼和左眼的平均BCVA提高值分别为(0.14±0.13)和(0.18±0.15),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右眼和左眼BCVA的提高值与训练前BCVA值均呈负相关,其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53,-0.439;P<0.05)。患者右眼和左眼SE的提高值分别为(-0.15±0.78)D和(-0.25±0.79)D,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右眼和左眼SE的提高值与训练前患眼SE不存在线性关系,其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339,-0.270;P>0.05)。训练后3个月,SE≤3.00 D组、3.00 D≤SE≤6.00 D组和SE>6.00 D组患者右眼BCVA的提高值分别为0.00(0.10)、0.20(0.10)和0.20(0.10);左眼BCVA的提高值分别为0.00(0.20)、0.30(0.15)和0.10(0.20)。三组患者右眼SE的提高值分别为0.00(0.00)D、0.00(1.19)D和-1.12(0.75)D;左眼SE的提高值分别为(-0.01±0.52)D、(-0.24±0.84)D和(-0.72±0.96)D。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患者,右眼和左眼SE提高值的比较,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2,1.968;P>0.05)。精细刺激、视觉技巧、Gabor训练、对比敏感度和信息提取等不同训练内容对患者右眼BCVA提高值影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2,1.614,0.028,0.340,-1.016;P>0.05);对患者左眼BCVA提高值影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7,0.572,0.484,1.889,0.530;P>0.05)。训练后3个月,患者立体视的平均值为(-146.90±290.26)″。结论短期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有助于弱视患者BCVA值的提升。患者的初始BCVA值越低,训练后BCVA的提高值越大。不同屈光状态与不同弱视类型组患者BCVA的提高值相当。然而,不同的训练内容对患者BCVA值的提升效果仍无法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视知觉训练 弱视 网络 训练内容
原文传递
基于Gabor视标的视知觉学习治疗难治性弱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3
作者 唐悆 邓宏伟 +1 位作者 陶政旸 吕宗岳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3期134-13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Gabor视标的视知觉学习治疗难治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深圳市眼科医院小儿眼科门诊中经传统弱视治疗12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无提升或年龄已超过视觉敏感期的弱视患者76例(152只眼)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基于Gabor视标的视知觉学习治疗难治性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深圳市眼科医院小儿眼科门诊中经传统弱视治疗12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无提升或年龄已超过视觉敏感期的弱视患者76例(152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44例(88只眼),女性32例(64只眼)。年龄5~33岁,平均年龄(10.6±7.0)岁。全部患者的弱视眼使用基于Gabor视标的视知觉学习软件进行系统训练。以标准对数远视力表检查训练前后的BCVA,以训练前后的BCVA平均提升幅度评估治疗有效率。患者整体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BCVA数据经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中位数及上下四分位数[M(P25,P75)]进行描述;屈光不正性弱视、斜视性弱视及形觉剥夺性弱视患者的BCVA数据,采用例数(眼数)及百分比进行描述。患者整体和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健眼与弱眼BCVA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训练前后的比较采用wilconxon符号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的数据,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数据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训练前整体患者的BCVA中位数为0.5(0.3,0.7),训练后为0.7(0.5,0.9),训练后整体患者的BCVA提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7.282,P<0.05)。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共9例(18只眼),训练后BCVA有提高的有8例(15只眼),占83.3%(15/18);斜视性弱视共12例(14只眼),训练后BCVA有提高的有10例(11只眼),占78.6%(11/14);形觉剥夺性弱视共10例(12只眼),训练后BCVA有提高的有6例(8只眼),占66.7%(8/12);屈光参差性弱视共43例(43只眼),训练前患者的BCVA中位数为0.50(0.16,0.70),训练后为0.70(0.50,0.90),训练后较训练前BCVA提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106,P<0.05)。其余患者合并眼球震颤共2例(4只眼),未单独分析。全部患者年龄与BCVA提升幅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负相关(r=-0.350,P<0.05);训练前BCVA与BCVA提升幅度呈负相关(r=-0.396,P<0.05);训练次数与BCVA提升幅度呈正相关(r=0.480,P<0.05)。结论基于Gabor视标的视知觉学习治疗可提升难治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BCVA,但对不同类型的难治性弱视,其平均提升幅度与治疗有效率不同。训练时年龄越小、训练前BCVA越低及训练次数越多,训练后其BCVA的提升幅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知觉学习 难治性弱视 最佳矫正视力 Gabor视标 侧向遮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