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K506对弓形虫感染后小鼠IFN-γ、IL-2和肝虫负荷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郑顺利 杨庆生 马小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864-866,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FK506(他克莫司,Tacrolimus)对弓形虫急性感染后小鼠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2(IL-2)的活性以及对肝虫负荷的影响。方法用102个RH株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接种昆明小鼠120只,然后随机分为FK506组〔A组,每d用FK506 1mg/(kg...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FK506(他克莫司,Tacrolimus)对弓形虫急性感染后小鼠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2(IL-2)的活性以及对肝虫负荷的影响。方法用102个RH株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接种昆明小鼠120只,然后随机分为FK506组〔A组,每d用FK506 1mg/(kg.d)灌胃〕和对照组(B组,每d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组60只,雌雄各半;分别于感染后第2、4、6、7、9 d随机取8只小鼠外周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IFN-γ和IL-2的活性,同时取肝脏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的虫荷。另外检测8只健康小鼠的IFN-γ和IL-2数值,作为正常值。结果A组小鼠于感染后第8d全部死亡,B组小鼠于感染后第10d全部死亡。感染后第2、4、6、7 d A组小鼠血清IFN-γ活性明显低于B组(P<0.05或P<0.01)。IL-2活性除感染后第2d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外,从感染后第4 d开始,A组的IL-2水平显著低于B组,而且差别越来越显著(P<0.05或P<0.01)。在感染后第4和第7 d A组的肝平均虫荷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FK506对T淋巴细胞免疫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加剧弓形虫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FK506 动物模型 干扰素Γ 白介素2
下载PDF
非小细胞型肺癌与弓形虫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郑顺利 杨庆生 马小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31-1032,共2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型肺癌(NSCLC)患者弓形虫(TOX)感染的状况。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68例NSCLC患者、同期住院的90例非肿瘤且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90例健康体检者血中弓形虫循环抗原(TOX-CAg)、TOX-IgG及TOX-IgM抗体阳性率...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型肺癌(NSCLC)患者弓形虫(TOX)感染的状况。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68例NSCLC患者、同期住院的90例非肿瘤且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90例健康体检者血中弓形虫循环抗原(TOX-CAg)、TOX-IgG及TOX-IgM抗体阳性率,比较各组间以及NSCLC组内性别、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的弓形虫阳性率差异。结果:168例NSCLC患者血清中TOX-CAg阳性者34例(20.2%),TOX-IgM阳性者36例(21.4%),TOX-IgG阳性者27例(16.1%);而90例其它疾病患者血清中3者分别为9例(10.0%)、10例(11.1%)和6例(6.7%),90例健康组血清中3者分别为3例(3.3%)、4例(4.4%)和4例(4.4%);NSCLC组与其它疾病组的TOX-CAgI、gG及IgM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NSCLC组与健康组的TOX-CAgI、gG及IgM差异更明显(P<0.01),其它疾病组与健康组的TOX-CAgI、gG及IgM差异不明显(P>0.05);另外,在肺癌分期方面,对于TOX-CAg和TOX-IgM,Ⅰ、Ⅱ期间无明显差异(P>0.05),Ⅲ、Ⅳ期间也无明显差异(P>0.05),但Ⅰ、Ⅱ期与Ⅲ期间差异显著(P<0.05),Ⅰ、Ⅱ期与Ⅳ期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对于TOX-IgG抗体,各肿瘤分期间无明显差异(P>0.05);肺腺、鳞癌与其它病理类型间无明显差异(P>0.05);男女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小细胞型肺癌患者的弓形虫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而且晚期肺癌的弓形虫感染率高于早期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属 肺肿瘤 非小细胞型肺癌 弓形虫感染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和外周血中MUC1基因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郑顺利 杨庆生 马小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4期2472-2474,共3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和外周血中黏蛋白-1基因(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标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首先检测3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及其67枚纵隔淋巴结...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和外周血中黏蛋白-1基因(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标志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首先检测3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及其67枚纵隔淋巴结,以及30枚病理报告为NSCLC的纵隔淋巴结的MUC1mRNA,以证实RT-PCR技术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然后检测158例NSCLC患者的外周血和97例手术患者的病理报告阴性的296枚纵隔淋巴结的MUC1mRNA的表达,以了解和比较NSCLC患者的外周血和纵隔淋巴结肺癌微转移情况。结果在3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MUC1mRNA,158例NSCLC患者有49例在外周血中检测到MUC1mRNA,阳性率为31.0%,两者差异显著(P<0.01);经χ2检验,Ⅰ、Ⅱ期NSCLC患者的外周血中MUC1mRNA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Ⅰ期或Ⅱ期与Ⅲ期间差异显著(P<0.05),与Ⅳ期间差异明显(P<0.01),Ⅲ、Ⅳ期间差异显著(P<0.05)。对Ⅲa期以下的97例手术患者,术中所取的296枚病理报告为阴性的淋巴结进行MUC1mRNA检测,结果显示112枚为MUC1mRNA阳性,阳性率37.8%;30例肺良性病变的67枚淋巴结中有1枚MUC1mRNA阳性,假阳性率为1.5%,与前者比较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RT-PCR法对患者淋巴结和外周血中MUC1mRNA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肺癌微转移的一个诊断标准,同时与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微转移 黏蛋白-1基因 淋巴结 外周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