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基于Kinect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住院时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的基于Kinect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目的:探讨基于Kinect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住院时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的基于Kinect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每天治疗30min,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使用Fugl-Meyer下肢功能评估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the Berg Balance Scale,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he Timed Up and Go test,TUG)、10 m步行测试(the 10-meter Walk Test,10mWT)以及三维步态分析,比较评估干预前后下肢功能、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BS、TUG和10mWT得分以及左右步长差、步速和步频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FMA、BBS、TUG、10mWT的结果以及左右步长差、步速和步频均有改善(P<0.05)。实验组在治疗前后BBS、TUG、10mWT、左右步长差、步速和步频的变化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物理训练疗法的基础上,加上Kinect虚拟现实的游戏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步行功能。展开更多
目的:明确产后尿失禁患者肛提肌是否存在神经源性损伤或肌源性损伤,进一步观察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两种损伤类型的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1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均采用同心圆针电极评估左右侧肛提肌后分为神经源性组(n...目的:明确产后尿失禁患者肛提肌是否存在神经源性损伤或肌源性损伤,进一步观察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两种损伤类型的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1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均采用同心圆针电极评估左右侧肛提肌后分为神经源性组(n=33)和肌源性组(n=48),两组患者均接受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提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波幅,改良牛津评分法(modified oxford scale,MOS)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scale,I-QOL)评分及尿失禁发生的情况。结果:经过6周治疗后,两组I-QOL、MO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肌源性组I-QOL评分(85.26±9.43)明显高于神经源性组I-QOL评分(74.40±8.01)(P<0.05);肌源性组尿失禁发生率(10%)明显低于神经源性组(18%);肌源性组MOS评分明显优于神经源性组(P<0.05);肌源性组左、右侧肛提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神经源性组左、右侧肛提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波幅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产后尿失禁患者肛提肌存在神经源性损伤或肌源性损伤,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两种损伤类型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临床症状,但对于肛提肌出现神经源性损伤的患者应考虑做进一步的临床处理。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互联网康复平台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感觉障碍、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5例卒中后遗症期伴感觉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信封法分为普通训练组(26例)、手工训练组(26例)、互联网+手工训练组(23例)三组...目的探讨互联网康复平台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感觉障碍、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5例卒中后遗症期伴感觉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信封法分为普通训练组(26例)、手工训练组(26例)、互联网+手工训练组(23例)三组,研究过程中普通训练组脱落2例,手工训练组脱落1例。普通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传统作业训练,手工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手工作业训练,互联网+手工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互联网康复平台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训练和感觉训练,传统作业训练包括木插板、磨砂板、红绿豆分拣训练,手工作业训练包括数字油画、不织布(无纺布)花、丝网花、衍纸画训练;所有患者均训练4周,每周训练5 d,每日2次(上午行常规康复治疗,下午行传统作业训练或手工作业训练或互联网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每次40 min。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量表(FM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36项简明健康问卷调查(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量表中的生理健康总评(PCS)和心理健康总评(MCS)评分对3组患者的感觉功能、心理状态、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普通训练组、手工训练组和互联网+手工训练组三组患者治疗后的FMA-S评分[(13.13±3.21)、(15.08±3.10)和(15.04±2.82)分]、HAMA评分[(9.50±2.25)、(8.24±1.94)和(7.00±2.11)分]、MBI评分[(84.71±12.27)、(91.36±8.14)、(91.22±10.77)分]及PCS评分[(72.16±14.06)、(73.79±12.46)、(73.27±12.38分)]和MCS评分[(60.86±20.32)、(70.88±15.99)、(80.78±11.3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手工训练组和互联网+手工训练组的FMA-S、HAMA和MBI评分均较普通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且互联网+手工训练组HAMA和MCS评分均较手工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互联网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更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Kinect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作用。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住院时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的基于Kinect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每天治疗30min,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使用Fugl-Meyer下肢功能评估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the Berg Balance Scale,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he Timed Up and Go test,TUG)、10 m步行测试(the 10-meter Walk Test,10mWT)以及三维步态分析,比较评估干预前后下肢功能、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BS、TUG和10mWT得分以及左右步长差、步速和步频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FMA、BBS、TUG、10mWT的结果以及左右步长差、步速和步频均有改善(P<0.05)。实验组在治疗前后BBS、TUG、10mWT、左右步长差、步速和步频的变化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物理训练疗法的基础上,加上Kinect虚拟现实的游戏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患者步行功能。
文摘目的:明确产后尿失禁患者肛提肌是否存在神经源性损伤或肌源性损伤,进一步观察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两种损伤类型的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81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均采用同心圆针电极评估左右侧肛提肌后分为神经源性组(n=33)和肌源性组(n=48),两组患者均接受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肛提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波幅,改良牛津评分法(modified oxford scale,MOS)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scale,I-QOL)评分及尿失禁发生的情况。结果:经过6周治疗后,两组I-QOL、MO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肌源性组I-QOL评分(85.26±9.43)明显高于神经源性组I-QOL评分(74.40±8.01)(P<0.05);肌源性组尿失禁发生率(10%)明显低于神经源性组(18%);肌源性组MOS评分明显优于神经源性组(P<0.05);肌源性组左、右侧肛提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波幅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神经源性组左、右侧肛提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波幅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产后尿失禁患者肛提肌存在神经源性损伤或肌源性损伤,盆底肌训练结合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两种损伤类型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临床症状,但对于肛提肌出现神经源性损伤的患者应考虑做进一步的临床处理。
文摘目的探讨互联网康复平台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感觉障碍、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5例卒中后遗症期伴感觉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信封法分为普通训练组(26例)、手工训练组(26例)、互联网+手工训练组(23例)三组,研究过程中普通训练组脱落2例,手工训练组脱落1例。普通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传统作业训练,手工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手工作业训练,互联网+手工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互联网康复平台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训练和感觉训练,传统作业训练包括木插板、磨砂板、红绿豆分拣训练,手工作业训练包括数字油画、不织布(无纺布)花、丝网花、衍纸画训练;所有患者均训练4周,每周训练5 d,每日2次(上午行常规康复治疗,下午行传统作业训练或手工作业训练或互联网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每次40 min。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感觉功能评定量表(FM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36项简明健康问卷调查(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量表中的生理健康总评(PCS)和心理健康总评(MCS)评分对3组患者的感觉功能、心理状态、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普通训练组、手工训练组和互联网+手工训练组三组患者治疗后的FMA-S评分[(13.13±3.21)、(15.08±3.10)和(15.04±2.82)分]、HAMA评分[(9.50±2.25)、(8.24±1.94)和(7.00±2.11)分]、MBI评分[(84.71±12.27)、(91.36±8.14)、(91.22±10.77)分]及PCS评分[(72.16±14.06)、(73.79±12.46)、(73.27±12.38分)]和MCS评分[(60.86±20.32)、(70.88±15.99)、(80.78±11.3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手工训练组和互联网+手工训练组的FMA-S、HAMA和MBI评分均较普通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且互联网+手工训练组HAMA和MCS评分均较手工训练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互联网管理下的手工作业训练更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感觉障碍患者的感觉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