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3000张门诊眼科处方点评与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孙惠斌 李杨 +3 位作者 王海波 张慧芝 张晓燕 王焕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第7期975-977,共3页
目的:了解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眼科处方情况,提高眼科处方合格率,促进眼科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于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每日随机抽取当日门诊眼科处方200张,填写处方点评表,对处方整体情况进行点评,... 目的:了解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眼科处方情况,提高眼科处方合格率,促进眼科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于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每日随机抽取当日门诊眼科处方200张,填写处方点评表,对处方整体情况进行点评,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归类分析,分析原因,探讨解决措施。结果:共抽取门诊眼科处方73 000张,其中,合理处方53 380张,处方合理率为73.12%;不合理处方19 620张,主要表现为适应证不适宜、遴选药品不适宜、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标注日期及专用处方选择不适宜等。结论:眼科药物品种多,处方合理率的提升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医院各部门应加强合作,使处方合理率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 处方点评 合理用药 不合理处方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白内障合并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2
作者 田思佳 王骞 +2 位作者 朱俊英 张蕾 屈林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6期2964-2965,共2页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白内障合并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暨南大学附属郑州医院(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白内障合并WAMD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白内障合并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暨南大学附属郑州医院(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白内障合并WAMD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玻璃体腔注药,给予观察组患者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和视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厚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白内障合并WAMD患者可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改善视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超声乳化 玻璃体腔注药
下载PDF
氨己烯酸治疗结节性硬化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夏红 李瑞杰 +8 位作者 杨春光 王艳阳 白永杰 姚远 王光炜 史继鑫 尹园园 李雪粉 孙世龙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8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它影响细胞的分化、增殖和迁移,产生各种各样的错构瘤性病变,可以影响到身体的各个器官。1908年Vogt提出该病主要临床特征为面部皮脂腺...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它影响细胞的分化、增殖和迁移,产生各种各样的错构瘤性病变,可以影响到身体的各个器官。1908年Vogt提出该病主要临床特征为面部皮脂腺瘤、难治性癫痫和精神发育迟滞。90%的患者可出现癫痫症状,TSC在婴幼儿阶段常见的癫痫发作形式是婴儿痉挛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文献复习 病例报道 氨己烯酸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神经皮肤综合征 难治性癫痫 治疗
下载PDF
4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陈耀升 韩红玉 +1 位作者 王娟 赵保红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297-301,共5页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478例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类别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478例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以及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类别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214例(44.77%)、女性264例(55.23%),50岁以上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率较高(58.58%);静脉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278例(58.16%);抗感染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数较多106例(22.18%),中药注射剂次之70例(14.64%);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系统-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36例(28.45%),其次为胃肠道反应69例(14.44%)、神经系统损害64例(13.39%);94.77%的不良反应在患者停药或经过抗过敏等治疗后能好转及痊愈,但有5.23%会导致病情延长、加重,多为抗感染药物的停药及更换。结论: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掌握其规律及特点、反馈临床,加强临床用药监护,确保临床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用药监护 安全用药 合理用药
原文传递
基于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监测的剂量调整对该药与特布他林雾化液联用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惠斌 张钟 +1 位作者 刘正 张慧芝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 2020年第1期32-37,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监测的剂量调整对该药与特布他林联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并需要使用多索茶碱注射液和/或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 目的探讨基于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监测的剂量调整对该药与特布他林联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并需要使用多索茶碱注射液和/或特布他林雾化液治疗的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3组:多索茶碱组、特布他林组和多索茶碱联合特布他林组(联合用药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多索茶碱用法用量为300mg静脉滴注、1次/d,特布他林为2ml(5mg)雾化吸入、3次/d,疗程为7~14 d。比较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生1级不良反应者多索茶碱剂量调整为250mg静脉滴注、1次/d,2级者剂量调整为200mg静脉滴注、1次/d,≥3级者停用多索茶碱。比较多索茶碱组和联合用药组患者剂量调整前后多索茶碱血药浓度、不良反应减轻或消失者占比、住院时间和治疗有效率。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6-582例,多索茶碱组1438例,男性793例,女性645例,年龄(61±11)岁;特布他林组2217例,男性1-281例,女性936,年龄(60±15)岁;联合用药组2927例,男性1644例,女性1283例,年龄(63±12)岁。3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和基础疾病、合并疾病及合并用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3.1%(189/1438)、8.9%(197/2217)和21.2%(620/2927),联合用药组高于多索茶碱组(χ^2=41.271,P<0.001)和特布他林组(χ^2=142.766,P<0.001),多索茶碱组高于特布他林组(χ^2=16.738,P<0.001)。联合用药组震颤、头痛发生率均高于单独用药的2组(P<0.001);高血糖发生率高于多索茶碱组(P=0.003);失眠发生率高于特布他林组(P<0.001);心动过速发生率高于特布他林组(P<0.001);恶心发生率低于多索茶碱组(P<0.001),高于特布他林组(P<0.001);情绪异常发生率高于特布他林组(P=0.017)。3组均未发生≥3级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1级和2级不良反应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7,P=0.578)。联合用药组和多索茶碱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剂量调整前多索茶碱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后血药浓度均降低(均P<0.001),且联合用药组低于多索茶碱组[(8.38±2.19)μg/ml)比(10.64±2.55)μg/ml,P<0.001];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消失或减轻者占比高于多索茶碱组[40.81%(253/620)比30.16%(57/189,P=0.008)],住院时间短于多索茶碱组[(10±2)d比(15±3)d,P<0.001],治疗有效率高于多索茶碱组[531(85.65%)比136(71.96%,P<0.001)。结论多索茶碱注射液与特布他林雾化液联用时,通过多索茶碱血药浓度监测控制该药血药浓度在(8.38±2.19)μg/ml,既可提高疗效,又可提高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药 药物监测 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多索茶碱 特布他林
原文传递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陈耀升 韩红玉 +1 位作者 王娟 李凤娟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80-182,186,共4页
目的:通过对左氧氟沙星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时间、干预措施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有效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报告100例,对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累及的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干... 目的:通过对左氧氟沙星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时间、干预措施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有效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报告100例,对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累及的系统-器官、临床表现、干预措施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后产生不良反应中女性的比例稍高(61.0%),6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47.0%)。不良反应中皮肤及皮肤附件疾病的发生率最高(45.1%),如瘙痒、皮疹、过敏等;其次为胃肠道疾病(17.7%),如恶心、呕吐、反酸等;神经系统疾病(12.4%),如失眠、兴奋、头晕等;其他如用药部位红肿、疼痛和静脉炎等。药品不良反应最快于用药1分钟后产生,最慢于用药6天后出现;大多数不良反应出现在开始用药后的10~20分钟,在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停药或者进行对症药物干预治疗后,大部分于采取措施后的20~30分钟症状缓解、改善。结论:左氧氟沙星易产生轻症不良反应,尤其在开始用药的前20分钟更易发生,对皮肤及其附件、胃肠道、神经系统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多,经干预后症状都能缓解,因此在用药前期更需要加强监测,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造成的伤害,提高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药品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