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儒金守讱对“学”与“习”关系的阐发--以《论语札录·学而篇》为考察中心
1
作者 闫春新 刘西涛 《国际儒学论丛》 2022年第1期175-182,共8页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典籍,其中蕴含了圣人的微言大义,历代学者对于首章《学而》的阐发可谓汗牛充栋,在诠释向度上汉代学者重视名物训诂且多从字源角度出发,宋代学者则多以义理发挥最用力。在整体视域下对域外儒者的阐发进行...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典籍,其中蕴含了圣人的微言大义,历代学者对于首章《学而》的阐发可谓汗牛充栋,在诠释向度上汉代学者重视名物训诂且多从字源角度出发,宋代学者则多以义理发挥最用力。在整体视域下对域外儒者的阐发进行考察,以韩国历史上朝鲜中期学者金守讱的《论语札录·学而篇》为考察中心,可以发现其所认为的“学”与“习”,即“学属知,习属行”,核心内容就是道德理性的知觉与践行:“‘学’是知行之知,‘习’是知行之行”。其重视学习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与相互发挥,从而实现行以践知,践以新知。这种所秉持的重知重行,强调知行合一,且具有强烈现实关怀的学习观,应是深受中国本土宋明理学尤其是阳明心学与李退溪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儒 金守讱 《论语札录》 “学” “习”
下载PDF
玄学经学圣人观及其玄、佛《春秋》学的理性诠释
2
作者 闫春新 《汉籍与汉学》 2021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作为魏晋玄学世界观、人生观及汉唐儒道经传理性诠释重要理论的玄学经学体"道"则"天"的圣人观,何晏、王弼等在建构时,其首先是注重对"道"的体认——将先秦融通儒道经典的《易》之形上之"道",... 作为魏晋玄学世界观、人生观及汉唐儒道经传理性诠释重要理论的玄学经学体"道"则"天"的圣人观,何晏、王弼等在建构时,其首先是注重对"道"的体认——将先秦融通儒道经典的《易》之形上之"道",经秦汉尤其是汉儒至上"天"论之后,又重新提升到"天"这一孔子儒家最高经学观念之上;更弱化甚或剔除了孔子儒家之"道"的人伦义及汉儒"天"观念的神秘性及其神学义,使其更具理性和哲理性意蕴。进而可被称为"新道家"的魏晋玄学家的"道"论;然后是魏晋玄学家又大都继承先秦儒家与道家的天、道、德两两合言或对言、甚至是以"天道"言"道"的"道"论思路,而进一步推演、深化之。特别是魏晋玄学家,因其以《易传》形上之"道"或曰其所提升的本原之"道"总控、融通儒、道两家之"道",并把道家老庄之体"道"与儒家之因敬天而法"天"这两大一而二而又二而一的层面(儒、道两家的各自侧重与特色),改造、整合为体"道"前提上的则"天"。汉唐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玄、佛《春秋》学学者,某种角度上说,以此为经学理性诠释的理论指导,来注解与阐发原有的《春秋》经传文本,这显明地体现在这些汉唐《春秋》学学者的对其中"道"与"天"的相应注疏及著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玄、佛《春秋》学 玄学经学的圣人观 体“道”则“天” 理性诠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