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许地山小说的选材 被引量:1
1
作者 周绍华 《齐鲁学刊》 1982年第2期91-93,共3页
许地山(落花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奇和怪出名的,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只能就他小说的选材做些初步的探讨。许地山小说的选材之广是一般作家无法比拟的。从缅甸仰光绿绮湖畔的佛教青年会,到北京城里被人弃忘的拣破烂的农妇;... 许地山(落花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以奇和怪出名的,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文只能就他小说的选材做些初步的探讨。许地山小说的选材之广是一般作家无法比拟的。从缅甸仰光绿绮湖畔的佛教青年会,到北京城里被人弃忘的拣破烂的农妇;从漂泊流离在印度的被抛弃的商人妇,到混迹于军队而后又以打家劫舍为生的山大王;从沧州船头的老寡妇,到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而赴海身亡的老科学家,假仁假慈者费总理的会客厅,为伦理道德而议论纷纷的街头小巷,大家闺秀的楼阁,东野先生的“别墅”……如此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一齐汇集到作家的笔端,他以他那一支富有才情的笔,绘画出一幅幅五光六色、斑斓陆离的图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会 佛教研究 宗教学 许地山小说 宗教色彩 缅甸 印度 寡妇 选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下载PDF
新詩运动初期“形式主义改良”辨
2
作者 李新宇 《齐鲁学刊》 1982年第2期87-90,共4页
五四前夕,紧跟着文学革命的兴起,中国的诗歌发生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变化。旧诗一跃而变为新诗,成为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艺武器,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重大变革。然而,几十年来,五四前夕的新诗运动却一直受到种种非议。现代文学史著作几乎... 五四前夕,紧跟着文学革命的兴起,中国的诗歌发生了一个伟大的历史变化。旧诗一跃而变为新诗,成为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艺武器,这是一场意义非凡的重大变革。然而,几十年来,五四前夕的新诗运动却一直受到种种非议。现代文学史著作几乎都以“形式主义”和“改良主义”作评。直到最近出版的几本文学史,也说它“毕竟只是形式上的改良”,“胡适的主张本身也有形式主义的倾向。所谓‘八事’和稍后改称的‘八不主义’,大多着眼于形式上的名符其实的改良,没有真正接触到文学内容的革命。”这似乎只是对胡适的批评和否定,然而,却直接影响着整个新诗运动早期的评价。因此,本文想就新诗运动初期是否形式主义的改良问题谈一点看法,以就正于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运动 文学革命 直接影响 胡适 现代文学史 新诗革命 旧形式 陈独秀 时代生活 龚自珍
下载PDF
试论秦牧散文的艺术构思 被引量:1
3
作者 窦锦平 《齐鲁学刊》 1981年第6期95-99,共5页
秦牧是当代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散文独树一枝,深受读者的欢迎。他不仅有渊博的知识、奇丽的联想,而且有良工苦心、别出机杼的艺术构思。他说:“在一篇小小的散文中,要有新意,有感情,有鲜明形象,有精辟语言,耐人看,耐人想,这就... 秦牧是当代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散文独树一枝,深受读者的欢迎。他不仅有渊博的知识、奇丽的联想,而且有良工苦心、别出机杼的艺术构思。他说:“在一篇小小的散文中,要有新意,有感情,有鲜明形象,有精辟语言,耐人看,耐人想,这就煞费作者的一番心思了”。可见,他的散文之所以有那样强烈的艺术魅力,是他“煞费”“心思”的结果。那末,秦牧散文的构思有哪些特点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构思 秦牧散文 抒情散文 战士 艺术魅力 作者 能手 性格 结果 土地
下载PDF
向生活和心灵深处突进——读《月亮知道我的心》
4
作者 李盈 《齐鲁学刊》 1982年第2期94-96,共3页
尤凤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坛新秀,《月亮知道我的心》是他创作的第一批短篇小说的结集。这些作品曾以其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作者在《后记》中说,这些作品“象一行幼稚而浅薄的脚印,记录了近两年来走过的一段路”... 尤凤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坛新秀,《月亮知道我的心》是他创作的第一批短篇小说的结集。这些作品曾以其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目。作者在《后记》中说,这些作品“象一行幼稚而浅薄的脚印,记录了近两年来走过的一段路”。说是“幼稚而浅薄”固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这一行“足印”确实也标志着他所走过的路子;遵循革命现实主义的要求,向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灵的深处突进。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探索和追求,与作家的社会功利目的一向是结合在一起的。尤凤伟在《后记》中借用《月亮知道我的心》中欧阳娟的一段感想,表达了自己从事文学活动的动机:“这充满真挚情感的歌,表达了青年人对他们古老而质朴的祖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 新时代 人物内心世界 生活中 尤凤伟 革命现实主义 短篇小说 文学创作 月亮 文学活动
下载PDF
“赋比兴”今释
5
作者 常光明 《齐鲁学刊》 1981年第6期91-95,共5页
自从《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兴于诗”,两千多年来,关于赋、比、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汉代经学家郑玄说:“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把“比兴”训为“美刺”“讽喻”,于是众儒便索... 自从《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兴于诗”,两千多年来,关于赋、比、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汉代经学家郑玄说:“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把“比兴”训为“美刺”“讽喻”,于是众儒便索隐影射、穿凿附会,把“比兴”解释为讽刺社会现象、宣扬道德伦理的诗的社会作用,以合于“文以载道”。刘勰也说过:“环臀以托讽”,“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这算是社会作用说。还有文体说。章炳麟《国故论衡·六诗说》中把“赋比兴”与“风雅颂”统称为诗的六种类型。朱自清也怀疑:“赋比兴”“原来大概是乐歌的名称,和风雅颂一样。”①此说本于《周礼》:“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在《毛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比兴 社会作用 道德伦理 朱自清 兴于诗 雅颂 汉代经学 章炳麟 郑玄说 艺术手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