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着墨科技史,无问西与东 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梅建军所长访谈录
1
作者 赵静一(访谈/整理) 梅建军 《科学文化评论》 2023年第1期5-21,共17页
梅建军教授在冶金考古领域成绩卓著,自2014年担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以来,一直都保持着谦逊、朴实的学者本色。在同事们眼里,他和可亲、平易近人,做起事来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到访研究所的学者经常把这里形容为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梅建军教授在冶金考古领域成绩卓著,自2014年担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以来,一直都保持着谦逊、朴实的学者本色。在同事们眼里,他和可亲、平易近人,做起事来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到访研究所的学者经常把这里形容为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而这种活跃而又融洽的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梅老师的忠厚真诚和年复一年辛勤的付出。他热情地欢迎每一位访问学者,主动去了解他们的研究课题,想方设法为大家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尤其是对年轻学者,梅老师总是给予关怀、鼓励和支持。每次所里开展活动,幽默风趣的梅老师都会把气氛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令与会者轻松愉悦,人人畅所欲言。在剑桥大学城,颇具中国风的李约瑟研究所宛若一处美丽幽静的世外桃源在过去的六年中,我何其幸运,能够在这里跟同事们一起研究、探讨东西方哲学、科学、历史、文化,在不断地学习、工作和研究中自我提升。从梅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位优秀学者的宝贵品质:对科研工作的认真和执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对他人的善意与尊重。2022年冬,我在李约瑟研究所采访了梅老师,倾听他畅谈对李约瑟及其精神遗产和科学史研究的感悟,以及李约瑟研究所的发展与未来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研究所 科技史 冶金考古 精神遗产 科学史研究 幽默风趣 科研工作 梅建军
下载PDF
继往开来 薪火不尽——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博士访谈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钝 古克礼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2-8,共7页
继李约瑟、何丙郁之后,古克礼于2003年就任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他有什么样的家庭和学术背景?什么原因引起他对中国科技史的兴趣?怎样能在天文、数学、医学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游弋同时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他同李约瑟的关系如何?他对李... 继李约瑟、何丙郁之后,古克礼于2003年就任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他有什么样的家庭和学术背景?什么原因引起他对中国科技史的兴趣?怎样能在天文、数学、医学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游弋同时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他同李约瑟的关系如何?他对李约瑟研究所的现状与未来有何看法?他怎样看待中国科技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以及相关的国际合作问题?通过访谈,古克礼博士回答了这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克礼 李约瑟 李约瑟研究所
下载PDF
李约瑟的思想和精神遗产
3
作者 梅建军 《科学文化评论》 2023年第6期5-11,共7页
1943—1946年李约瑟的中国之行意义重大,自此之后他的研究兴趣发生了根本转移,实现了由生物化学家向中国科技史家的蜕变,奠定了李约瑟后半生著述事业的基础及其精神内涵。围绕李约瑟的战时在华活动,探讨其思想和精神遗产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 李约瑟 中英科学合作馆 科学外交
下载PDF
如何正视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何丙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2期93-97,共5页
认为李约瑟博士对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使中国科学技术史开始获得世界学术界的公认;他的里程碑式的巨著离不开中国政府与海内外华人精神上与金钱上长期的大力支持,同样也离不开众多华裔学者的合作与帮助。
关键词 李约瑟 中国 科学技术史
下载PDF
中国冶金考古研究五十年:回顾与展望
5
作者 陈建立 梅建军 +1 位作者 潜伟 刘海峰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7-257,共11页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 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冶金考古进入大发展时期.多学科学者纷纷参与中国冶金考古研究,在冶铜术起源与青铜冶铸体系形成、钢铁技术形成与发展、金银铅锡锌等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古代金属流通与国家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在田野冶金考古与信息采集标准规范、古代金属材质与工艺及其流通研究关键技术、古代冶金与文明和国家起源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仍具有极大空间,有待于今后开展更多的冶金考古理论与方法、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本文对1974年以来的重大成果进行简要回顾与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青铜冶铸技术体系 钢铁技术体系 冶金与文明
下载PDF
郑晓沧:科学诗、李约瑟及其他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钝 莫弗特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7-550,共14页
郑晓沧是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教育家,他的诗作清和拙朴一如其人。文章略述其生平,并着重介绍他诵咏科学的诗篇以及同英伦和李约瑟博士的关系。
关键词 郑晓沧 李约瑟 科学
下载PDF
李约瑟与竺可桢往来书信(1950-1951)
7
作者 王淼 赵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24-29,共6页
文章披露、译释了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收藏的1950-1951年李约瑟和竺可桢之间的四封往来书信,简要分析了在李约瑟策划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取得进展之际,他和中国学者竺可桢就此书写作进展、各学科专家信息以及图书资料等方... 文章披露、译释了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收藏的1950-1951年李约瑟和竺可桢之间的四封往来书信,简要分析了在李约瑟策划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取得进展之际,他和中国学者竺可桢就此书写作进展、各学科专家信息以及图书资料等方面问题进行的书信交流,从侧面揭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竺可桢对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写作计划提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竺可桢 《中国科学技术史》
下载PDF
跨越语言的障碍 从SCC的汉字排版问题看李约瑟的解决之道
8
作者 王晓 莫弗特 《科学文化评论》 2018年第1期5-20,共16页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以下简称SCC)第一卷出版之前,李约瑟必须要解决中英文混合排版的技术问题。他通过科学合理的版式设计为SCC规划了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但此后的过程并不一帆风...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以下简称SCC)第一卷出版之前,李约瑟必须要解决中英文混合排版的技术问题。他通过科学合理的版式设计为SCC规划了一种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但此后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当汉字铅字的来源出现问题以后,李约瑟以其执着而又不失灵活的处事方式,最终赢得了多方的支持,帮助剑桥大学出版社购置了全套的汉字铅字,才算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李约瑟在其中所做的很多工作已经超出了一个作者应负的责任,但他甘居幕后,所以这段往事长期以来并不为人所知。在我们今天看来,如何跨越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中语言的障碍,李约瑟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SCC 出版史 汉字铅字
下载PDF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写作系统探幽
9
作者 王晓 莫弗特 王孝俊 《科学文化评论》 2022年第3期16-37,共22页
李约瑟在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简称SCC)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写作系统。这套系统从1948年李约瑟返回剑桥开始建立,到1995年他去世为止,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SCC出版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 李约瑟在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简称SCC)的过程中,建立起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写作系统。这套系统从1948年李约瑟返回剑桥开始建立,到1995年他去世为止,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SCC出版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李约瑟SCC写作系统建立的原因,介绍其构成、操作流程,以及发挥的作用和带来的问题,并将SCC与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进行对比,指出李约瑟的方法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对个人的学术研究与写作方法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 写作系统 索引
下载PDF
关于叶家山青铜器铅同位素比值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0
10
作者 郁永彬 陈建立 +3 位作者 梅建军 陈坤龙 常怀颖 黄凤春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4-102,共9页
铅同位素研究显示,叶家山曾国铜器(有曾国族属铭文者)铅料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中大多数铅锡合金的铅同位素特征与东秦岭地区铅矿有较高重合度;铜料来源尚难以确认,但与大冶铜绿山古矿区铜矿的铅同位素数据更为接近;其他族属铜器中,有使用... 铅同位素研究显示,叶家山曾国铜器(有曾国族属铭文者)铅料可能有两种来源,其中大多数铅锡合金的铅同位素特征与东秦岭地区铅矿有较高重合度;铜料来源尚难以确认,但与大冶铜绿山古矿区铜矿的铅同位素数据更为接近;其他族属铜器中,有使用与曾国铜器相同原料的情况,其他器物的数据则与之存在差异;商代风格器物中,多数为先周时期制作,个别器物的成器年代则已进入西周时期。本文通过与周邻地区青铜文化的比较,探讨了西周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青铜技术与文化联系及相互影响。论文指出,周王室对青铜物料资源进行了集中管控和配置,在周王室统筹下开展青铜冶铸生产并分配给各诸侯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业生产体系的主要形式。本文研究结果,还为深入认识曾国与其他族群或方国间关系、商末周初铸铜产业发展、西周青铜工业生产组织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考古 叶家山墓地 西周铜器技术 曾国铜器 铅同位素比值 青铜工业
下载PDF
历史时期中西农业技术比较研究——基于两种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邵侃 商兆奎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1-6,共6页
农业技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和手段,并且为农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资源禀赋状况的差异,历史时期中西方农业技术发展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中... 农业技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和手段,并且为农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资源禀赋状况的差异,历史时期中西方农业技术发展走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中国逐渐形成了以"节约土地"为核心的精耕细作的发展模式,欧洲则产生了以"节约劳动"为特点的农牧并举的发展模式。前者的高度拓展在取得阶段性开发成果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后者由于发展水平的制约并没有取得像前者一样的开发成就,但却弱化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业技术模式的路径依赖,是阻碍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欧洲则突破了技术发展的桎梏,发生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 生态环境 社会变革 比较研究
下载PDF
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骟马文化铜器的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坤龙 王璐 +3 位作者 梅建军 王颖琛 陈建立 王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115,共6页
骟马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河西走廊西部在四坝文化之后晚期青铜时代的空缺,也为探讨四坝文化的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首次对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骟马文化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其材质以红铜为主,也有少量锡青铜、铅青铜和砷青铜... 骟马文化的发现填补了河西走廊西部在四坝文化之后晚期青铜时代的空缺,也为探讨四坝文化的流向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首次对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骟马文化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其材质以红铜为主,也有少量锡青铜、铅青铜和砷青铜。火烧沟骟马文化的铜器合金化程度较低,含有较多杂质元素,延续了该遗址四坝文化时期的铜器技术特点,但与同时期的河西走廊东部、洮河流域及青海东部等地相比,却显示了不同的技术发展趋势。河西走廊受本土早期铜器技术的影响较大,而洮河流域则更多地体现与中原铜器技术体系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火烧沟遗址 骟马文化 铜器技术 区域特征
下载PDF
从情报工作到汉学研究 汉学大家鲁惟一访谈录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司德 赵静一(整理) 鲁惟一 《科学文化评论》 2020年第3期82-94,共13页
访谈整理者按:鲁惟一(Michael Loewe),1922年生于英国牛津,著名历史学家和汉学家,研究领域为中国汉代史。剑桥大学荣休教师、克莱尔学堂(Clare Hall)院士。鲁惟一本科就读于牛津大学,1942年离开牛津,时值二战,在政府通讯总部接受训练,... 访谈整理者按:鲁惟一(Michael Loewe),1922年生于英国牛津,著名历史学家和汉学家,研究领域为中国汉代史。剑桥大学荣休教师、克莱尔学堂(Clare Hall)院士。鲁惟一本科就读于牛津大学,1942年离开牛津,时值二战,在政府通讯总部接受训练,破译日军密码。期间开始学习汉语,并于1947年前往中国,回国后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攻读汉语本科学位。1956-1963年间任职于伦敦大学,1963年获伦敦亚非学院博士学位后入职剑桥大学,直至1990年退休。鲁惟一著有《汉代行政记录》(Records of Han Administration)、《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Chinese ldeas of Life and Death:Faith,Myth and Reason in the Han Period)等,编撰《中国古代典籍导读》(Early Chinese Texts:A Bibliographical Guide)、合作编撰《剑桥中国秦汉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l:The Ch'in and Han Empires,221 B.C.-A.D.220)及《剑桥中国上古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2019年8月20日,胡司德与赵静一在英国剑桥格兰彻斯特村(Grantchester,Cambridge,UK)对话鲁惟一,探讨其编撰《剑桥中国上古史》的前前后后、从事中国研究的经历、感受以及治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报工作 伦敦大学 汉学研究 博士学位 英国牛津 整理者
下载PDF
我研究《道藏》炼丹术文献的回顾与反省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丙郁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7-104,共8页
《道藏》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文献资料。何丙郁先生自1958年协助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开始,就对《道藏》中的炼丹术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涉及炼丹理论、炼丹仪器、金丹毒、炼丹水法、炼丹著作的考订等,且历经多年,颇有... 《道藏》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文献资料。何丙郁先生自1958年协助李约瑟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开始,就对《道藏》中的炼丹术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涉及炼丹理论、炼丹仪器、金丹毒、炼丹水法、炼丹著作的考订等,且历经多年,颇有心得。何教授回顾了他研究《道藏》炼丹术文献的历程,介绍了正在撰写的英文新著《〈道藏〉探索》(Explorations in Dao-ism)的主要内容,内容包括《道藏》炼丹术著作的年代鉴定、校雠和辑存以及炼丹术语的解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藏》 炼丹术 文献资料 中国 古代科技 化学史
下载PDF
秦始皇陵出土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及其文化联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邵安定 《美术大观》 2023年第1期58-69,共12页
本文揭示了秦始皇帝陵园K0007号祭祀坑出土的一组彩绘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特征。这组青铜水禽于2001—2003年被发掘出土,共计46件,包括20件鸿雁、20件天鹅和6件仙鹤,不仅是实体大小,而且造型生动、典雅而多样,不少水禽表面仍可见黑、白... 本文揭示了秦始皇帝陵园K0007号祭祀坑出土的一组彩绘青铜水禽的铸造工艺特征。这组青铜水禽于2001—2003年被发掘出土,共计46件,包括20件鸿雁、20件天鹅和6件仙鹤,不仅是实体大小,而且造型生动、典雅而多样,不少水禽表面仍可见黑、白两色的彩绘残余。科学检测揭示出一系列前所未见的工艺特征,包括颈部铜隔档、芯骨、芯撑、空腔铸造和补缀铜片等,表明这组水禽很可能是采用失蜡工艺铸造成型的。这一发现意义重大,为战国至秦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联系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帝陵园 青铜水禽 失蜡工艺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中国早期冶金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坤龙 梅建军 王璐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4-121,共8页
中国早期冶金术是中国和欧亚草原考古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在简要梳理近期考古学和冶金考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冶金术在中国早期发展中的本土化和区域技术交流等问题。本文指出,在认识到远距离交流和外来技术影响的同时... 中国早期冶金术是中国和欧亚草原考古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在简要梳理近期考古学和冶金考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冶金术在中国早期发展中的本土化和区域技术交流等问题。本文指出,在认识到远距离交流和外来技术影响的同时,应该重视研究冶金生产的本土化过程,尤其是当地社群作为冶金生产和技术传播的主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西北地区本土化冶金生产实践及其对技术体系的改造,为早期冶金术的继续发展和东向传播奠定了基础。而在中原地区同样可见本土化的进程,冶金技术知识融入已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生产体系被再次重塑,形成了中国青铜时代独特的冶金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冶金 河西走廊 本土化生产 技术传播
下载PDF
乐为中西文化架桥铺路——何丙郁院士访谈录 被引量:2
17
作者 万辅彬 何丙郁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2-5,共4页
关键词 中西文化 访谈录 中国科技史 院士 铺路 架桥 科学史 清华大学 澳大利亚 采访
下载PDF
《宝莉莎历数书》中的行星运动理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泉 万映秋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1-597,共17页
《五大历数全书汇编》是古代印度一部重要的数理天文学著作,收录其中的《宝莉莎历数书》中的行星理论并未采用本轮模型,其鲜明的代数传统与中国传统行星理论的思路非常相似。文章详细讨论了《宝莉莎历数书》中金星、木星、土星和火星的... 《五大历数全书汇编》是古代印度一部重要的数理天文学著作,收录其中的《宝莉莎历数书》中的行星理论并未采用本轮模型,其鲜明的代数传统与中国传统行星理论的思路非常相似。文章详细讨论了《宝莉莎历数书》中金星、木星、土星和火星的始见算法、动态表的结构与精度、中心差修正算法以及黄经计算精度。结果表明,《宝莉莎历数书》中金星和火星黄经计算精度大体相当,木星和土星黄经计算精度大体相当,其中木星和土星中心差修正算法的效果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五大历数全书汇编》 《宝莉莎历数书》 行星理论 中心差
下载PDF
弗朗西斯·克里克的个性特征解析
19
作者 孙咏萍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2-25,共4页
以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的科学活动、科学热情和科学精神为契机,分析他在研究领域的个性特征:审慎而明智的人生选择、独立而果敢的机会把握和自信而决断的领域开拓,揭示反映他个性特征的相关科学史实,说明以上三个方面是克里克个... 以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的科学活动、科学热情和科学精神为契机,分析他在研究领域的个性特征:审慎而明智的人生选择、独立而果敢的机会把握和自信而决断的领域开拓,揭示反映他个性特征的相关科学史实,说明以上三个方面是克里克个性特征在科学人生中的一些自然表现,也是对他为什么能够驾驭科学前沿问题,并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而做出的新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朗西斯·克里克 分子生物学 个性 科学人生
下载PDF
从科学史观点试谈奇门遁甲(待续)——1997-10-03在西北大学的讲演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丙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4,共4页
就最早出现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遁甲和8世纪最早的有关奇门遁甲的文献记载进行讨论。述及北宋司天台采用奇门遁甲,下至有明一代奇门遁甲成为官方采用三式中的一种秘传术数的过程。示范奇门遁甲的布局方法,并举例解释它在气... 就最早出现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遁甲和8世纪最早的有关奇门遁甲的文献记载进行讨论。述及北宋司天台采用奇门遁甲,下至有明一代奇门遁甲成为官方采用三式中的一种秘传术数的过程。示范奇门遁甲的布局方法,并举例解释它在气象学、军事和人事各方面的应用。认为传统中国从来没有科学这个名词,欧洲在文艺复兴时代以前也没有这个名词,可是认识和克服大自然这个理念应该早已存在,这就是所谓科学的前身。又认为奇门遁甲是传统中国理念中的科学,后来在欧洲科学与巫术、哲学、宗教等分手,可是奇门遁甲没有脱离它和人事、巫术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遁甲 奇门遁甲 葛洪 抱朴子内篇 自然科学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