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1
作者 盛泽昊 任文 +2 位作者 叶祥明 张利 程瑞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4-707,711,共5页
目的:分析探讨康复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住院医师对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的需求。方法:对2021年全省康复医学专业在培的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住院医师的一般情况、学历、医患沟通基本要素评价、医患沟通培训需求。结果... 目的:分析探讨康复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住院医师对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的需求。方法:对2021年全省康复医学专业在培的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住院医师的一般情况、学历、医患沟通基本要素评价、医患沟通培训需求。结果:医患沟通培训现状部分87.67%的住院医师认为医患沟通很重要,61.64%的住院医师认为自身医患沟通能力一般,三个年度的学员在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F=1.438,P=0.244),自身医患沟通能力自评方面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F=1.096,P=0.340);医患沟通要素中“询问病人是否还有其它的问题需要探讨”“给病人说话的时间和机会/无尴尬停顿”“让病人讲述对其健康问题和/或疾病发展过程的看法”“解释诊断性操作的理论依据”和“系统询问影响疾病的社会、心理、情感因素”得分排在最后5位。医患沟通培训开展及需求分析表明,全省康复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仅有56.16%开设了相关医患沟通课程,其中设置形式84.93%为理论授课,对于课程设置的满意率为61.65%,康复医学专业住培学员希望的医患沟通课程设置形式前3位的为视频教学、理论讲授和角色扮演,分别占比69.86%、67.12%、61.64%。结论: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在医患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知上存在差距,康复医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患沟通相关课程开设率偏低并存在授课形式单一的问题,针对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医患沟通上的医学教育及实践形式仍需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医学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医患沟通 问卷调查
下载PDF
浙江省公立医院康复医学科研与教学培训调研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房珊 张利 +3 位作者 张劼 李厥宝 程瑞动 叶祥明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21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 梳理和分析浙江省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在科研及教学培训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推进康复医学的发展.方法 由浙江省康复中心主导,2019年5?8月对浙江省90家公立医院进行浙江省康复医疗资源问卷调查,梳理和分析各医院康复医学近5年的... 目的 梳理和分析浙江省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在科研及教学培训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推进康复医学的发展.方法 由浙江省康复中心主导,2019年5?8月对浙江省90家公立医院进行浙江省康复医疗资源问卷调查,梳理和分析各医院康复医学近5年的科研论文、课题申请、专利及专著情况,以及2018年度的教学培训情况.结果 调研的共90家医院中有86家医院设有康复医学科,近5年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36篇,SCI/EI论文120篇;申请国家级课题19项,省部级课题40项,厅局级课题204项;共申请发明专利25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共主编专著19本.三级医院在科研论文、课题申请、专利发明及专著编写等方面均明显强于二级医院,二级医院在近5年内尚无SCI/EI论文发表,且未中标国家级课题.三级医院中三甲医院发表SCI/EI论文的篇数占比为92.5%(111/120).在教学及继续教育方面,三级医院承担了更多的实习生、进修生、规培医师和研究生的教学培训工作.结论 浙江省公立医院康复医学科科研与教学培训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与其他学科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议以发展大健康、大康复为契机,不同级别康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不同级别的康复医学科研与教学培训;结合三级康复网络,全面实施上下联动、科研互助和教学融合等多个康复发展提升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医学 科研能力 教学能力 浙江省
原文传递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曾雅琴 程瑞动 +5 位作者 张利 房珊 戴允兰 吕倩 龚心怡 叶祥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27-1332,共6页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两组均接受常...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HD-tDCS假刺激联合康复机器人治疗,试验组接受HD-tDCS联合康复机器人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动作研究测试量表(ARAT)、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AS)评定上肢和手功能。结果干预后,两组ARAT、FMA-UE和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Z∣>3.320,t>6.379,P<0.01);试验组FMA-UE、MAS评分优于对照组(Z=-2.379,t=3.181,P<0.05),试验组ARAT的抓和粗大运动评分优于对照组(∣Z∣>2.033,P<0.05)。结论HD-tDCS联合康复机器人能够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机器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上肢 康复机器人
下载PDF
同理心教育在康复治疗专业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大威 骆燕群 +2 位作者 章晓峰 章闻捷 王昌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00,共4页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康复医学的疾病谱涵盖内、外、妇、儿多个临床学科,这些患者多为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1]。由于病种繁多,患者群体多...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正式发布,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康复医学的疾病谱涵盖内、外、妇、儿多个临床学科,这些患者多为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1]。由于病种繁多,患者群体多元化和康复服务需求多样化,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从心理上给予患者最大支持,提升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病患者 康复治疗专业 康复医学 康复治疗师 康复服务 治疗依从性 沟通能力 需求多样化
下载PDF
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吴燕飞 叶祥明 +1 位作者 程瑞动 章玮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23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和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康复科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0例脊髓损伤病例,分别采取个体化的综合康复训练方式,治疗3、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的ASIA感觉、运动及FIM评分、BI、Berg平衡量表BBS... 目的研究和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康复科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0例脊髓损伤病例,分别采取个体化的综合康复训练方式,治疗3、6个月后对所有患者的ASIA感觉、运动及FIM评分、B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3、6个月后,4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ASIA感觉、运动及FIM评分、B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6个月后4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ASIA感觉、运动及FIM评分、B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分别显著高于治疗3个月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脊髓损伤患者采取综合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各项功能的恢复和重建,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康复训练 ASIA FIM BBS
下载PDF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接受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治疗后全髋骨密度变化的相关因素研究
6
作者 肖盼盼 邵丽丽 +4 位作者 王菲菲 李秀央 应奇峰 陈锦平 边平达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7期642-643,共2页
髋部骨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1]。全髋骨密度(total hip bone mineral density,THBMD)不仅是骨质疏松的主要诊断依据,也是PMOP患者髋部骨折的主要预测因素[1]。国外研究表... 髋部骨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致死、致残的常见原因[1]。全髋骨密度(total hip bone mineral density,THBMD)不仅是骨质疏松的主要诊断依据,也是PMOP患者髋部骨折的主要预测因素[1]。国外研究表明,地舒单抗能明显提高PMOP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降低其骨折风险[2],但是目前尚缺乏有关影响PMOP患者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后THBMD变化的因素研究。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影响PMOP患者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后THBMD变化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髋部骨折 单抗治疗 骨折风险 预测因素 骨质疏松 RANKL 骨密度
下载PDF
健侧下肢力量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侧下肢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杨琳 葛秋华 +3 位作者 谢雨晴 邓森军 王昌锋 黄华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5期11-13,共3页
目的 观察健侧力量训练后交叉迁移效应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健侧下肢力量训练。比较两... 目的 观察健侧力量训练后交叉迁移效应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健侧下肢力量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lg-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E)评分、Berg平衡评分和计时步行时间。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MA-LE评分、BBS评分高于对照组,计时步行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健侧力量训练后交叉迁移效应可以提高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其平衡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脑卒中 偏瘫 健侧力量训练 交叉迁移效应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8
作者 金振华 刘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5191-5194,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康复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两组持续4w。比较两组康复前后平衡功能、上肢肢体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康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51.22±5.3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3.76±5.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2,P<0.05)。观察组康复后简易上肢功能(STEF)评分〔(72.31±4.87)分〕和Fugl-Meyer(FMA)评分〔(51.27±5.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72±7.29)分和(39.27±4.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90、9.724,均P<0.05)。观察组康复后手指主动活动范围(AROM)〔(19.32±2.56)°〕、最大屈曲角度〔(53.17±5.98)°〕和最大伸展角度〔(38.65±4.97)°〕明显高于对照组〔(13.09±3.25)°〕、〔(41.36±7.91)°〕和〔(27.62±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48、6.523、7.596,均P<0.05)。观察组康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70.28±5.4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7.83±6.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0,P<0.05)。结论虚拟现实康复对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和上肢肢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康复 脑卒中后偏瘫 平衡功能 肢体功能
下载PDF
早期集体心脏康复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康复疗效 被引量:2
9
作者 戴允兰 童露露 +1 位作者 孙鹏 张利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6期30-35,共6页
目的 探讨早期集体心脏康复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接诊的56例接受择期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接诊的56例接受择期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目的 探讨早期集体心脏康复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接诊的56例接受择期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接诊的56例接受择期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分为14个小组,每小组4例。均实施同样的早期心脏康复方案,对照组进行单独训练,观察组进行集体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6 min步行距离(6MW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调查简表(SF-36)的评分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出院1个月后电话随访,用退伍军人专项活动问卷(VSAQ)估测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后的运动能力。结果 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6MWD[(537.03±39.09)m vs.(519.77±42.48)m]、SF-36 [(95.18±3.39)分vs.(92.57±3.89)分]、治疗依从性(85.7%vs.62.5%)均显著提高,观察组SAS[(42.91±4.18)分vs.(44.95±3.96)分]、SDS[(42.66±3.77)分vs.(45.52±4.19)分]得分均显著降低,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比对照组运动能力METs值[(7.06±1.41)METs vs.(6.12±1.32)METs]显著提高(P<0.05)。结论 与传统“一对一”的康复干预相比,早期集体心脏康复训练在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心理状态及依从性等方面疗效均更显著,可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介入治疗术 集体训练 早期心脏康复
下载PDF
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3
10
作者 章晓峰 刘勇 金振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BAT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3组均接受... 目的探讨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侧上肢训练(BAT)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105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taVNS组、BAT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taVNS组增加taVNS,BAT组增加BAT,联合组同时增加taVNS和BAT,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三角肌、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的均方根(RMS),采用盒子积木试验(BBT)和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各肌肉RMS、BBT评分和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6.124,P<0.001),联合组最优(F>18.162,P<0.001)。结论taVNS和BAT均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肌力,提高手的灵活度和上肢运动功能;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外耳皮肤迷走神经电刺激 双侧上肢训练 上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章晓峰 张大威 +2 位作者 郑雅思 俞李雯 杨凌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7-211,221,共6页
目的:探讨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整体运动功能、抓握能力、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 目的:探讨两种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患侧上肢整体运动功能、抓握能力、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伸腕肌群CCFES,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肱三头肌CCFES,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用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MA-UE)和盒子积木测试(BBT)评定上肢的整体运动功能和抓握能力,并获取上肢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的RMS比值。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评定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MA-UE评分、BBT评分、肱三头肌RMS比值和伸腕肌群RMS比值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的FMA-UE评分、肱三头肌的RMS比值和伸腕肌群的RMS比值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间的BBT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伸腕肌群CCFES的基础上增加肱三头肌CCFE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上肢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4
12
作者 金振华 陈玲 刘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4-509,共6页
目的观察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采用数... 目的观察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采用数字化跑台(Walker View)行步行功能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10米步行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患侧步长、步速、功能性步行分级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评估。结果试验组3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t|>5.808,|Z|>2.961,P<0.01),试验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t|>2.049,Z=-2.572,P<0.05)。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数字化步行功能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 运动功能 步行 自我效能
下载PDF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晓娣 赵伟 +2 位作者 项海英 何旭颖 林丽君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830-833,839,共5页
目的分析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感染病原菌分布和危险因素,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SAP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4例,根据是否发生SAP分为SAP组(69例)和非... 目的分析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感染病原菌分布和危险因素,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SAP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94例,根据是否发生SAP分为SAP组(69例)和非SAP组(125例)。观察SAP组患者病原菌检测结果;分析影响S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SAP组患者入院后NLR的动态变化;分析NLR对SAP的诊断效能。结果69例SAP组患者中58例细菌培养阳性(84.06%),共分离到病原菌69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42株,60.87%)。年龄≥65岁(OR=1.125,95%CI:1.073~1.177)、意识障碍(OR=3.259,95%CI:2.044~4.474)、吞咽困难(OR=2.065,95%CI:1.169~2.96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OR=1.324,95%CI:1.069~1.579)和NLR高(OR=2.311,95%CI:1.351~3.302)是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SAP组患者NLR入院后第3天达高峰且明显高于第1天和第5天(均P<0.05)。脑卒中患者入院时NLR预测SAP的ROC曲线分析显示,当NLR最佳截断值为3.57时,AUC为0.78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67、0.824。结论SAP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SAP独立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特征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外周血NLR对SAP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卒中相关性肺炎 危险因素 病原菌 预测价值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甜甜 徐东平 +2 位作者 孙凤宝 赖俊媚 曾杜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7-532,共6页
目的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至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tDCS组、CCFES组和联合组,各2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t... 目的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联合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CC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2022年1月至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脑卒中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atDCS组、CCFES组和联合组,各20例。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atDCS组接受损伤侧初级运动(M1)区atDCS,CCFES组接受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CCFES,联合组联合采用损伤侧M1区atDCS和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CCFES,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双侧肱三头肌和伸腕肌群肌电均方根(RMS)比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FMA-UE评分、WMFT评分、肱三头肌RMS比和伸腕肌群RMS比均显著提高(|t|>5.007,P<0.001),联合组各项指标均最优(F>14.492,P<0.001)。结论atDCS联合CCFES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对侧控制型功能性电刺激 上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运动前皮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凤宝 章晓峰 +1 位作者 金振华 陈甜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33-1338,共6页
目的 探讨运动前皮质(PMC)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初级运动皮质(M1)组(n=20)和PMC组(n=20)。各组均给予... 目的 探讨运动前皮质(PMC)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对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 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初级运动皮质(M1)组(n=20)和PMC组(n=20)。各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对病灶侧PMC给予atDCS伪刺激,M1组对病灶侧M1给予atDCS治疗,PMC组对病灶侧PMC给予atDCS治疗,共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以及肱三头肌和腕伸肌患/健侧表面肌电均方根(RMS)比值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各组FMA-UE评分、WMFT评分以及肱三头肌和腕伸肌患/健侧RMS比值均提高(|t|> 2.458,P <0.05),且PMC组的各指标改善更佳(F> 4.084,P <0.05)。结论 atDCS作用于病灶侧PMC,可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上肢整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运动功能 经颅直流电刺激 运动前皮质
下载PDF
数智化技术在脊髓损伤康复中的应用
16
作者 程瑞动 朱鑫玲 叶祥明 《华西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851-855,共5页
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及应用领域的逐渐拓展,外骨骼机器人、脑机接口、脊髓-神经调控等数智化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改善或代偿躯体功能以提高SCI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研究越来越多。数智... 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及应用领域的逐渐拓展,外骨骼机器人、脑机接口、脊髓-神经调控等数智化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改善或代偿躯体功能以提高SCI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研究越来越多。数智化康复技术的发展为SCI后的功能重建提供了全新的应用平台,数字化及智能化赋能的康复新技术在SCI后临床康复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就外骨骼机器人、脑机接口技术、脊髓-神经调控技术应用于SCI后功能恢复的现状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数智化 外骨骼机器人 脑机接口 脊髓-神经调控
原文传递
柴牡醒脑汤加减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组织损伤状态和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鑫 叶祥明 +3 位作者 洪乐凤 潘克勤 叶青 金冬云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52-255,共4页
目的分析柴牡醒脑汤加减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组织损伤状态和认知功能恢复影响。方法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早期康复锻炼)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牡醒脑汤加减治疗),... 目的分析柴牡醒脑汤加减对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组织损伤状态和认知功能恢复影响。方法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早期康复锻炼)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牡醒脑汤加减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周、12周后VEGF、Ang-1、HSP70水平高于对照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周、12周后脑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最大峰值流速(Vs)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量表(NCSE)评分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周、12周后NCSE评分、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牡醒脑汤加减治疗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轻脑组织损伤状态,促进脑血流量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牡醒脑汤加减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脑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手摇车同步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大威 周敬杰 张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试验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具有同步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UE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及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除了MAS评分外,试验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手摇车训练同步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摇车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偏瘫 上肢功能
下载PDF
反复促通疗法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琦 程瑞动 +1 位作者 闻万顺 叶祥明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26期1-5,10,共6页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RFE)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上...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RFE)结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Brunnstrom分期≥Ⅲ期,病程3~13周)的患者共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RFE组和联合组,每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RFE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反复促通疗法治疗,联合组在RFE组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刺激频率为1.0 Hz。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RFE组和联合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均显著改善,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后RFE组和联合组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联合组明显优于RFE组(P<0.05);三组治疗前后ARAT评分均有显著改善,组间对比发现,联合组较对照组ARAT评分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三组MAS评分均无明显改善,组间比较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反复促通疗法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且两种方法联合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促通疗法 重复经颅磁刺激 上肢功能障碍 脑卒中 康复
下载PDF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程瑞动 叶祥明 +3 位作者 杨婷 李琦 朱根应 李厥宝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953-2955,3098,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干预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大鼠痛阈变化及脊髓背角P2X4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P2X4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模组(Sham Group)、模型对照组(CCI Gr...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干预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大鼠痛阈变化及脊髓背角P2X4受体的表达情况,探讨P2X4受体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模组(Sham Group)、模型对照组(CCI Group)和电针干预组(EA Group),CCI组及EA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CCI疼痛模型,各组于术前(0 d)及术后20 d分别测量患侧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EA组于术后第5天电针"足三里"-"阳陵泉"连续14 d,1次/d。术后20 d取各组大鼠L4~6脊髓段用免疫荧光检测P2X4受体表达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CCI大鼠痛阈明显降低,出现痛觉过敏(P<0.01),而电针干预后EA组较CCI模型组痛阈明显增加(P<0.05)但仍低于假模组。术后20 d EA组较CCI组脊髓背角中P2X4受体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脊髓背角P2X4受体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电针可能通过抑制大鼠脊髓中P2X4受体的表达而产生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神经病理性痛 P2X4受体 镇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