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足量蛋白营养支持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唐卫东 朱李俊 +2 位作者 邵雪波 陈琪 卢恩奎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3年第10期893-896,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蛋白营养对重症患者营养、免疫及临床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重症患者,根据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应用基础营养方案,肠内营养用量逐日增加并维持在非蛋白热卡25 kcal·kg^(-1...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蛋白营养对重症患者营养、免疫及临床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重症患者,根据营养支持方式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应用基础营养方案,肠内营养用量逐日增加并维持在非蛋白热卡25 kcal·kg^(-1)·d^(-1)。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额外经肠内应用乳清蛋白粉或静脉补充氨基酸,一般在3 d内达到每日蛋白摄入量2 g/kg。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及临床治疗指标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和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73、2.17、2.23、2.21、2.16,P均<0.05);观察组的淋巴细胞、IgA、IgG、IgM、补体C3、补体C4等免疫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0、2.61、3.39、2.36、2.17、2.20,P均<0.05);观察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病房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5、-2.25、-2.11、-2.10,P均<0.05)。结论早期足量蛋白营养能改善重症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功能,提升临床治疗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 足量蛋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态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
作者 陈俊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388-390,共3页
探究为重症脑卒中患者联合采取益生菌、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营养状态、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随机于我院选取6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2019年3月-2021年3月。遵照黑白小球法划入两组,即观察组(n=30)与常规组(n=30)。... 探究为重症脑卒中患者联合采取益生菌、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营养状态、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随机于我院选取6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2019年3月-2021年3月。遵照黑白小球法划入两组,即观察组(n=30)与常规组(n=30)。常规组经留置鼻饲管作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在常规组基础上,为观察组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评估两组病人护理后的营养状态相关指标、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相较于观察组,常规组干预后的TP、TF指标均明显更小(P<0.05)。较之于常规组,观察组干预后的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明显更少(P<0. 05)。结论 对于重症脑卒中患者,联合运用益生菌、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减缓了患者机体营养状态的恶化,强化机体免疫功能。也有效纠正了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促进其疾病痊愈,临床意义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重症脑卒中 早期肠内营养干预 肠道菌群 营养状态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营养风险与营养治疗策略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朱李俊 唐卫东 +10 位作者 陈琪 邵雪波 沈晓圆 郑坚 鲁海燕 潘华飞 陈学清 陈君 汤蓓 马建忠 徐军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营养风险状况与营养治疗策略的关系,为探索个体化营养治疗策略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入住浙江省10家县区级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需要机械...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营养风险状况与营养治疗策略的关系,为探索个体化营养治疗策略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入住浙江省10家县区级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需要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依据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评分将患者分为营养风险高危组(NRS2002评分3~5分)和极高危组(NRS2002评分6-7分)。比较两组患者营养实施状况和住院病死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COPD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患者30 d预后;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回归模型的检验效能。结果①共106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营养风险高危组患者90例,营养风险极高危组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营养风险极高危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U (APACHE H )、NRS2002评分均较营养风险高危组明显增高〔APACHE D(分):24.9±6.1 比 20.3±5.8, NRS2002 评分(分):6.3±0.5 比 4.2±0.8,均 PV0.05〕。②两组患者均在早期实施了肠内营养(EN)治疗,营养风险极高危组开始EN治疗的比例较营养风险高危组低〔12.5%(2/16)比17.7%(16/90)〕,随着住院时间延长,营养风险极高危组和营养风险高危组开始EN治疗的比例均逐渐增加,2 d后明显上升,入ICU 6 d达峰值〔分别为100.0%(16/16)、98.9%(89/90)〕;入ICU 3 d内营养风险极高危组开始EN比例较营养风险高危组明显降低,4 d起两组EN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营养风险极高危组和营养风险高危组开始肠外营养(PN)治疗的时间均较早(均为入ICU Id)、比例均较高〔分别为56.2%(9/16)和27.7%(25/90)],且PN比例未显示随着住院时间延长和EN热卡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营养风险极高危组开始PN治疗的比例更髙,入ICU 1 d即达到了 56.2%。③随着住院时间延长,营养风险高危组患者EN的热卡逐渐增加,入ICU 7 d达高峰为4 318(3 912. 4 812)kJ/d;但营养风险极高危组入ICU 7 d有所降低,入ICU6d达峰值为3 602(2 467, 4 615)kJ/d;两组1周内EN热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营养风险高危和极高危两组患者住院期间7 d内PN所需热卡保持在相对恒定水平,入ICU 4~5 d达到目标热卡范围。④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营养风险极高危组30 d病死率明显高于营养风险高危组〔62.5%(10/16)比11.1%( 10/90), x^2=15.4. P<0.01〕。⑤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RS2002评分是影响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2.08, 95%可信区间(95%C/)= 1.39~ 3.12, P=0.005〕。⑥ROC曲线分析:釆用ROC曲线分析多因素回归模型的效能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敏感度为70.00%,特异度为74.42%,阳性似然比为2.74,阴性似然比为0.40, 95%可信区间(95%C/)为0.702 ~ 0.864, P=0.001。说明回归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果。结论机械通气COPD患者存在明显营养风险,应早期实施EN治疗,极高危风险患者开始PN的比例较高。初始营养状况是COPD机械通气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营养风险筛查评分 营养实施
下载PDF
丙戊酸钠经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保护猪心肺复苏后的肾肠损伤
4
作者 余倩 邵雪波 +5 位作者 高建波 陈琪 刘英 徐杰丰 周光居 张茂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2年第11期989-995,共7页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对猪心肺复苏(CPR)后肾肠损伤的作用,并探讨是否影响内质网应激-凋亡的途径。方法选用25头健康雄性白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假手术组、复苏组与丙戊酸钠组。以电刺激诱发室颤9 min+复苏6 min制备猪心脏骤停(CA)-复苏...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对猪心肺复苏(CPR)后肾肠损伤的作用,并探讨是否影响内质网应激-凋亡的途径。方法选用25头健康雄性白猪,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入假手术组、复苏组与丙戊酸钠组。以电刺激诱发室颤9 min+复苏6 min制备猪心脏骤停(CA)-复苏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动物准备工作。丙戊酸钠组在复苏后5 min时应用微量输液泵在1 h内静脉泵入150 mg/kg丙戊酸钠,假手术组和复苏组同法泵入等量溶媒。获取各组动物复苏后1 h、2 h、4 h和24 h的静脉血标本,以及复苏后24 h的肾肠组织样本,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浓度,以及Western blot法与TUNEL法检测肾肠组织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2、caspase-3的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的程度。结果①在复苏后24 h观察期间,复苏组和丙戊酸钠组较假手术组血清Cr、BUN、IFABP和DAO浓度明显升高(均P<0.05)。丙戊酸钠组在复苏后24 h期间血清Cr和IFABP浓度、在复苏2 h后血清BUN和DAO浓度明显低于复苏组(均P<0.05)。②在复苏后24 h,复苏组和丙戊酸钠组较假手术组肾肠组织内质网应激-凋亡指标明显异常,表现为CHOP、caspase-1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均P<0.05);而丙戊酸钠组较复苏组肾肠组织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程度明显减轻(均P<0.05)。结论丙戊酸钠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凋亡途径而对复苏后猪肾肠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CA) 心肺复苏(CPR) 肾损伤 肠损伤 丙戊酸钠 内质网应激 凋亡
下载PDF
中西医联合便携式能量代谢检测仪检测对慢阻肺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何梅雅 金峰 +1 位作者 邵雪波 唐卫东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21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便携式能量代谢检测仪监测慢阻肺患者的能量代谢对营养支持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1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患者作为观...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便携式能量代谢检测仪监测慢阻肺患者的能量代谢对营养支持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ICU收治的1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便携式能量代谢监测仪组)、对照1组(传统热卡公式组)、对照2组(经验估算组),各60例。各组均给予营养治疗,营养治疗制剂完全相同,研究组通过便携式能量代谢监测仪评估COPD患者每日热卡消耗的情况,对照1组采用热卡公式来计算COPD患者的热卡消耗,对照2组采用经验估算法来计算COPD患者的热卡消耗;比较三组患者的营养监测指标以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1)治疗前,各组的各项营养指标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的各项营养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2)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每日治疗费用、APACHEⅡ评分与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中西医联合便携式能量代谢检测仪在慢阻肺患者能量代谢监测中的准确性高,能够为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提高患者的营养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 能量代谢检测仪 能量代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营养治疗
下载PDF
老年COP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何燕燕 朱虹 胡丽燕 《健康研究》 CAS 2021年第5期550-552,556,共4页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阻塞型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100例COPD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营养不良者和营养正常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阻塞型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100例COPD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营养不良者和营养正常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COP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老年COP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40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4.81)、病程≥10年(OR=5.16)、COPD分级为Ⅲ级(OR=4.85)、有胃肠道疾病史(OR=5.42)、自费承担医疗费用(OR=4.14)、有糖尿病史(OR=4.72)是老年COPD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易出现营养不良,尤其是病程超过10年、COPD分级为Ⅲ级、有胃肠道疾病和糖尿病史的65岁以上自费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老年 营养不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早期营养治疗方案对吞咽困难的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邵雪波 陈琪 +2 位作者 朱李俊 王霞 唐卫东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22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早期营养治疗方案对吞咽困难的ICU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5年8月~2018年2月入选45例ICU的重度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纯肠营养组(EN)组24例和肠内肠外营养(EN+PN)组2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不同早期营养治疗方案对吞咽困难的ICU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5年8月~2018年2月入选45例ICU的重度CO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纯肠营养组(EN)组24例和肠内肠外营养(EN+PN)组2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EN组给予肠内营养,EN+PN组给予肠内肠外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免疫功能指标(IgA、IgM、IgG、CD3+和CD4+/CD8+)、机械通气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 EN+PN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38.98±4.17)g/L、血红蛋白(121.09±15.69)g/L,CD3+(52.02±6.45)%、CD4+/CD8+(1.57±0.61),EN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35.36±4.05)g/L、血红蛋白(109.78±13.85)g/L,CD3+(48.02±5.98)%、CD4+/CD8+(1.42±0.45),EN+PN组营养指标和部分免疫功能指标显著优于EN组(P<0.05);且EN+PN组机械通气时间(9.82±1.69)d和死亡率(0)显著低于EN组机械通气时间(11.64±1.72)d和死亡率(20.83%)(P<0.05)。结论合理的营养治疗对吞咽困难的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肠内肠外营养治疗方案更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 吞咽障碍 ICU 营养治疗方案
下载PDF
肝素结合蛋白在脓毒症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琪 邵雪波 +3 位作者 朱李俊 卢恩奎 唐卫东 何燕燕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年第10期875-877,88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水平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入住ICU的130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和是否伴有休克分为非脓毒症组(n=65)、脓毒症非休克组(n=41)和脓毒症休克组(n=24)。比较三组患者的序... 目的探讨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水平对脓毒症早期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入住ICU的130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脓毒症和是否伴有休克分为非脓毒症组(n=65)、脓毒症非休克组(n=41)和脓毒症休克组(n=24)。比较三组患者的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以及0 h、24 h、48 h、72 h的HBP水平。另根据患者28 d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两组入院时和28 d/死亡时的HBP水平。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BP诊断脓毒症的价值。结果脓毒症非休克组和脓毒症休克组患者0 h、24 h、48 h、72 h血清HBP水平均高于非脓毒症组,且脓毒症休克组HBP水平均高于脓毒症非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68、10.53、7.58、8.99、11.14、13.06、15.44、17.25、4.87、7.08、7.49、9.64,P均<0.05)。脓毒症休克组患者0 h、24 h、48 h、72 h的HBP水平逐渐升高(F=14.40,P<0.05)。脓毒症非休克组和脓毒症休克组患者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非脓毒症组,且脓毒症休克组评分高于脓毒症非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74、7.26、5.24、7.26、6.28、6.28,P均<0.05)。HBP水平与SOFA、APACHEⅡ评分有相关性(r分别=0.54、0.49,P均<0.05)。死亡组患者入院及死亡时血清HB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t分别=3.95、5.26,P均<0.05)。HBP预测脓毒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71%、82.56%,最佳截断值为16.14 ng/ml。HBP预测脓毒症休克的灵敏度是87.50%,特异度是87.07%,最佳截断值为19.45 ng/ml。HBP预测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和0.89。结论HBP在脓毒症患者血清水平明显升高,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HBP水平升高尤为明显。在72 h内,脓毒症患者HBP水平随时间变化而逐渐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线性关系。监测患者血清HBP水平,对脓毒症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结合蛋白 脓毒症 脓毒症休克 ROC曲线
下载PDF
早期应用人纤维蛋白原对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邵雪波 唐卫东 +1 位作者 陈琪 朱李俊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0年第7期607-609,613,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人纤维蛋白原对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7)和对照组(n=33),实验组予以术前使用人纤维蛋白原,对照组予以术后使用人纤维蛋白原。观察两组患者在14 d内凝血功能变化、血...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人纤维蛋白原对创伤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创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17)和对照组(n=33),实验组予以术前使用人纤维蛋白原,对照组予以术后使用人纤维蛋白原。观察两组患者在14 d内凝血功能变化、血栓发生率、死亡率等指标。结果使用14 d后,实验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对照组(t=2.78,P<0.05),两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94、-0.82、-0.38、-1.46、0.37,P均>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栓发生率和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11、0.08,P均>0.05)。结论相比术后应用人纤维蛋白原,术前使用人纤维蛋白原更能有效维持创伤患者的FIB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纤维蛋白原 早期应用 创伤 凝血功能 预后
下载PDF
肌注人免疫球蛋白对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
10
作者 唐卫东 陈琪 +2 位作者 何梅雅 邵雪波 陈琳玲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5年第6期616-618,622,共4页
目的探讨肌注人免疫球蛋白对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严重腹腔感染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肌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 目的探讨肌注人免疫球蛋白对严重腹腔感染患者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严重腹腔感染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肌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9 d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 A)、Ig M、Ig 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IL-10以及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等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g A、Ig M浓度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19、4.29、5.07、4.12,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FN-γ、IL-6等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10浓度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6.34、8.45、6.12、5.35、5.21、7.46、5.18、4.08,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FN-γ、IL-6、IL-10等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66、0.92、0.46、0.74,P均>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CD3+、CD4+、CD8+、CD4/CD8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4、2.97、5.45、3.89、3.56、2.81、4.34、3.31,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CD3+、CD4+、CD8+、CD4/CD8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14、4.26、5.38、4.29,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均降低(t分别=8.54、9.26,P均<0.05),但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7,P>0.05)。结论严重腹腔感染患者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能提高患者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球蛋白 严重腹腔感染 免疫炎症反应 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下载PDF
基于容量的喂养策略对ICU重症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11
作者 何燕燕 胡丽燕 +1 位作者 朱虹 周萍萍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3年第4期61-64,共4页
目的 比较基于容量的喂养策略和基于速率的喂养策略对重症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200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 比较基于容量的喂养策略和基于速率的喂养策略对重症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200例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基于速率的喂养策略,观察组采用基于容量的喂养策略。比较两组患者的能量摄入情况和营养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经肠内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观察组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内热卡和蛋白质摄入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日喂养中断时长低于对照组,目标喂养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容量的喂养策略较基于速率的喂养策略,能够进一步改善肠内营养实施期间频繁中断的问题和患者短期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患者 基于容量的喂养策略 基于速率的喂养策略 营养状况 临床预后
原文传递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对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9
12
作者 赵德军 陈琳玲 +2 位作者 汤军华 徐则兰 张晓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3438-3441,共4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0月期间医院呼吸科收治的36例SCAP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20例患者为观察组,未给...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0月期间医院呼吸科收治的36例SCAP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20例患者为观察组,未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1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体温正常时间、动脉血氧分压(PaO_2)升高10mmHg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二重感染发生率为4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血清CRP及Ang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SCAP可加快患者体温的恢复、氧合的改善,并有效改善患者的炎症反应,降低AngⅡ水平,但有增加发生二重感染的风险,同时不降低住院时间和患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血管紧张素Ⅱ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县级重症医护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认知的状况 被引量:8
13
作者 唐卫东 陈琪 +2 位作者 朱李俊 何燕燕 邵雪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47-1452,共6页
目的了解浙江省杭州地区县级医院ICU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机械通气患者营养认知的情况,为改善县级医院COPD患者的营养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国内外权威指南制定一份调查表... 目的了解浙江省杭州地区县级医院ICU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机械通气患者营养认知的情况,为改善县级医院COPD患者的营养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国内外权威指南制定一份调查表,并选取浙江省杭州地区12家县级医院危重症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描述医护人员对营养治疗的认知状况,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认知状况的相应因素。结果一共137份调查问卷。几乎所有医护人员认可营养治疗在COPD机械通气患者救治中的作用。90%的医护人员没听过或很少使用NRS2002( nutritional riskscreening 2002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对COPD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估,工作年限越高,使用相对较多(OR=1.08,95%CI:1.01-1.16,P=0.04)。绝大多处医护人员会使用血生化和系统的营养评估方法,但医生相对护士更加根据临床经验和感觉。大部分医护人员首选肠内营养治疗且医生相对护士认为更加需要(OR=3.10,95%CI:1.27~7.55,P=0.01),工作年限更高的人员认为更加需要(OR=1.13,95%CI:1.03-1.23,P=0.01)。对于营养状况较好的患者,高级职称的医护人员认为早期肠外营养需要不强烈(OR=0.14,95%CI:0.04-0.57,P=0.01)。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工作年限越高的医护人员倾向于不使用肠内营养(OR=1.10,95%C/:1.03~1.16,P=0.002)。绝大多处医护人员认为肠内营养时需要床头抬高和胃残余量监测,但医生相对护士(OR=0.39,95%CI:0.18-0.83,P=0.01)执行较差。绝大多处人员认为需要营养治疗的核查表,但仅20%的单位使用类似的表单。医生相对护士对营养治疗知识更加熟悉且更加迫切需求(OR=3.13和5.33,95%CI:1.45~6.75和1.13-25.02,P=0.004和0.03)。结论浙江杭州地区县区级危重症专业的医护人员对营养治疗在COPD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作用非常认可,但对相关规范的熟悉程度还不够,且认知状况受人员类型及工作年限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 机械通气 营养治疗 NRS2002 医护认知 调查
原文传递
西维来司钠对猪心肺复苏后肾肠损伤作用的研究
14
作者 周腾达 陈庆丽 +4 位作者 杨雪林 陈琪 徐杰丰 周光居 张茂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23年第6期441-447,共7页
目的通过建立猪心肺复苏(CPR)模型,探讨在猪复苏成功后使用西维来司钠对肾肠损伤的保护效果及机制.方法将25头健康白猪分成假手术组(n=6)、CPR组(n=10)和西维来司钠组(n=9).假手术组只进行实验造模准备,另两组经右心室放电诱导心室颤动... 目的通过建立猪心肺复苏(CPR)模型,探讨在猪复苏成功后使用西维来司钠对肾肠损伤的保护效果及机制.方法将25头健康白猪分成假手术组(n=6)、CPR组(n=10)和西维来司钠组(n=9).假手术组只进行实验造模准备,另两组经右心室放电诱导心室颤动持续9 min后开始CPR 6 min以建立动物模型.复苏成功后5 min,西维来司钠组经股静脉泵入西维来司钠10 mg/kg持续1 h,其余两组泵入等量等渗NaCl溶液.在诱颤前及复苏后1、2、4、24 h依次采血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BUN)、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以及二胺氧化酶(DAO)含量.在复苏后24 h将动物安乐死后立即取肾肠组织标本,测量组织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CAS-1)、消皮素D(GSDMD)蛋白表达情况,以及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8(IL-18)和IL-1β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诱颤前,3组动物间血清肌酐、BUN、iFABP、DA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74、0.722、0.249、1.465,P=0.629、0.497、0.781、0.253).复苏后1、2、4、24h,3组间血清肌酐(F=405.699、485.730、1696.551、2055.637,P均<0.001)、BUN(F=98.617、354.974、451.838、1139.201,P均<0.001)、iFABP含量(F=49.349、115.131、283.316、510.195,P均<0.001)及DAO活性(F=35.020、105.490、378.235、543.949,P均<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PR组及西维来司钠组血清肌酐、BUN及DAO活性复苏后1、2、4、24 h较假手术组均明显升高,且CPR组更高(P均<0.05).而西维来司钠组仅在复苏后2、4、24 h的血清iFABP含量较CPR组均明显降低(P均<0.05).同时,复苏后3组动物肾肠组织NLRP3(F=13.937、47.761,P均<0.001)、C-CAS-1(F=64.209、48.423,P均<0.001)、GSDMD(F=14.583、93.754,P均<0.001)蛋白表达水平及IL-1β(F=566.930、171.428,P均<0.001)、IL-18(F=619.730、84.092,P均<0.001)含量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肾肠组织中西维来司钠组动物的NLRP3、C-CAS-1、GSDMD蛋白表达水平及IL-1β与IL-18含量均显著低于CPR组(P均<0.05).结论在猪CPR后早期给予西维来司钠对肾肠组织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减少肾肠组织细胞焦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西维来司钠 缺血预处理 再灌注损伤 细胞焦亡
原文传递
高容量血液滤过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马洪 赖志珍 +12 位作者 孟建标 陆军 唐卫东 张赟华 明自强 刘连升 金心 许秀娟 季春莲 代沐华 张微 庞丽莎 张庚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9年第2期98-103,共6页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内环境、脑氧代谢及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常规组和HVHF组,每组各57例。常规组予以甘露醇0.5 g/k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连续治疗7...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内环境、脑氧代谢及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常规组和HVHF组,每组各57例。常规组予以甘露醇0.5 g/k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连续治疗7 d;HVHF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72 h内予以超滤量为60 mL·kg^-1·h^-1的HVHF治疗,持续72 h。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24 h、72 h、7 d后的颅内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血清Na+浓度,平均动脉压,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颅内压、血清Na+及SjvO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8.159、3.770、2.787,P < 0.001、= 0.011、0.040);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755,P= 0.520)。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常规组患者治疗7 d后颅内压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HVHF组患者治疗72 h及7 d后颅内压均较同组治疗前和常规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常规组患者治疗72 h及7 d后血清Na+和SjvO2表达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 0.05);HVHF组患者治疗24 h、72 h及7 d后血清Na+表达水平均较常规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治疗72 h及7 d后SjvO2表达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和常规组同时间点显著升高(P均< 0.0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13.5 ± 3.3)d vs.(12.5 ± 2.6)d]和住ICU时间[(18 ± 6)d vs.(16 ± 5)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797、1.599,P = 0.075、0.113)。结论HVHF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代谢水平,具有脑保护和稳定内环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高容量血液滤过 重型颅脑损伤 脑氧代谢
原文传递
营养治疗及质量改进对县级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琳玲 唐卫东 +2 位作者 陈琪 朱李俊 邵雪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3-466,共4页
目的了解多家县级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治疗实施的状况和质量改进对预后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对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1... 目的了解多家县级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治疗实施的状况和质量改进对预后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对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10家县区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COPD患者信息。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评估营养实施与预后的关系。随机收集4家参与单位质量改进后COPD患者信息,对比前后1年期间COPD机械通气患者的预后。结果(1)研究周期内共10家单位106例COPD机械通气患者。患者的年龄为77.7±8.6岁,男性占67%。(2)单因素分析提示,晚期(72 h以后)开始营养治疗的患者住院病死率和多脏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a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0和2.42,均P>0.05。联合营养治疗的患者ICU住院时间缩短,U=842,P<0.05。热卡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患者相比,ICU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U=940和U=928.5,均P<0.05。(3)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联合营养治疗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非标准化B值=-3.93和-4.60,P<0.05。NRS2002是住院病死和MODS发生的危险因素,OR=2.0865和2.653.21,P<0.05。(4)营养治疗质量改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住院病死率(18.9%vs 4.6%,P<0.05)。结论联合营养治疗能够缩短COPD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营养治疗质量改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住院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 营养实施 质量改进 预后
原文传递
颈动脉超声联合被动抬腿试验对危重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邵雪波 陈琪 +2 位作者 唐卫东 朱李俊 卢恩奎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05-1109,共5页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监测被动抬腿试验(PLR)前后颈动脉速度时间积分(VTI)和校正血流时间(FTc)预测危重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监测被动抬腿试验(PLR)前后颈动脉速度时间积分(VTI)和校正血流时间(FTc)预测危重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机械通气时间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PLR实施前后,利用超声监测颈动脉VTI和FTc,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每搏量指数(SVI)及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的变化。根据PLR前后SVI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组,以PLR后SVI变化率≥15%为容量有反应组,<15%为容量无反应组。比较两组患者PLR前后颈动脉VTI差值(ΔVTI)和FTc差值(ΔFTc)、CVP差值(ΔCVP)、ITBVI差值(ΔITBVI)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对危重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估上述指标与PLR前后SVI差值(ΔSVI)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0例患者,其中容量有反应组27例,容量无反应组23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容量有反应组PLR前后ΔVTI、ΔFTc、ΔCVP、ΔITBVI均明显高于容量无反应组〔ΔVTI(cm):2.07±1.16比0.67±0.86,ΔFTc(ms):4.00±6.10比0.01±2.26,ΔCVP(cmH2O,1 cmH2O=0.098 kPa):1.67±1.14比1.00±1.17,ΔITBVI(mL/m2):98±69比48±70,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ΔVTI、ΔFTc、ΔCVP、ΔITBVI对机体容量反应性均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70(0.769~0.972)、0.694(0.547~0.841)、0.684(0.535~0.832)、0.709(0.564~0.855);当最佳截点值分别为0.92 cm、1.45 ms、1.50 cmH2O、44.50 mL/m2时,其敏感度分别为96.3%、63.0%、44.4%、81.5%,特异度分别为65.2%、78.3%、82.6%、56.5%,以ΔVTI的预测价值更高。相关性分析显示,ΔVTI、ΔFTc、ΔCVP、ΔITBVI与ΔSVI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71、0.334、0.440、0.650,P分别为0.000、0.018、0.001、0.000)。结论床旁超声监测PLR前后颈动脉ΔVTI、ΔFTc与传统指标均能预测危重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且ΔVTI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 容量反应性 颈动脉超声 速度时间积分 校正血流时间 被动抬腿试验
原文传递
辛酸钠对猪创伤性心搏骤停复苏后肾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18
作者 杨雪林 陈琪 +4 位作者 周腾达 陈庆丽 徐杰丰 周光居 张茂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23-1131,共9页
目的探讨辛酸钠对猪创伤性心搏骤停复苏后肾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方法国产巴马小型猪22头,体重(37.6±2.5)k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7只)、IRI组(7只)和IRI治疗组(8只)。猪肾肠IRI模型的建立:使用血泵,经股动脉放血... 目的探讨辛酸钠对猪创伤性心搏骤停复苏后肾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方法国产巴马小型猪22头,体重(37.6±2.5)k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7只)、IRI组(7只)和IRI治疗组(8只)。猪肾肠IRI模型的建立:使用血泵,经股动脉放血,速度2 ml·kg-1·min-1,直至心搏骤停,无干预观察6 min,6 min后经股静脉回输全血,速度5 ml·kg-1·min-1,回输50%失血量进行复苏。正常组只进行监测操作,不建立肾肠IRI模型;IRI组建立肾肠IRI模型;IRI治疗组建立肾肠IRI模型,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5 min时静脉泵入辛酸钠30 mg/kg,持续1 h。(1)比较三组动物复苏成功率、复苏后4,24 h存活率、达到心搏骤停标准时的失血量、达到ROSC标准时的复苏时间。(2)比较三组动物复苏前及复苏后1,2,4,24 h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及二胺氧化酶(DAO)水平。(3)复苏后24 h时处死动物,快速获取肾肠组织。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普鲁士蓝法检测肾肠组织铁沉积面积率;Western blot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三组动物均100%存活,IRI组、IRI治疗组失血量、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组复苏前及复苏后1,2,4,24 h SCr、BUN、iFABP及DA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RI组、IRI治疗组复苏后1,2,4,24 h SCr、BUN、iFABP及DAO水平逐渐升高,与同组复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正常组、IRI组、IRI治疗组复苏前SCr、BUN、iFABP及DA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RI组、IRI治疗组复苏后1,2,4,24 h SCr、BUN、iFABP及DAO水平较同时间点正常组升高(P均<0.01);IRI组复苏后1,2,4,24 h SCr、BUN、iFABP及DAO水平较同时间点IRI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均<0.01)。正常组、IRI组、IRI治疗组复苏后24 h肾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3±0.8)%、(44.0±5.4)%、(13.8±4.3)%,肠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6±0.9)%、(61.3±10.4)%、(20.8±3.7)%(P均<0.01),其中IRI组肾肠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最高;三组肾组织铁沉积面积率分别为(0.6±0.1)%、(3.9±1.0)%、(1.7±0.3)%,肠组织铁沉积面积率分别为(0.8±0.1)%、(4.9±0.9)%、(2.1±0.5)%(P均<0.01),其中IRI组肾肠组织铁沉积面积率最高。IRI组、IRI治疗组复苏后24 h肾肠组织GPX4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降低(P均<0.05),其中IRI组表达水平最低;而ACSL4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组升高(P均<0.01),其中IRI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辛酸钠可减轻猪创伤性心搏骤停复苏后肾肠IRI,其机制可能为辛酸钠可抑制细胞凋亡,同时通过调控GPX4、ACSL4蛋白表达水平来降低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术 再灌注损伤 急性肾损伤 辛酸钠
原文传递
丙戊酸钠减轻猪心肺复苏后心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9
作者 邵雪波 余倩 +5 位作者 唐卫东 陈琪 刘英 徐杰丰 周光居 张茂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73-1679,共7页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对猪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心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国产健康雄性白猪25头,体质量(37±3)kg,随机(随机数字法)为假手术组(Sham,n=6)、CPR组(n=10)与CPR+VPA组(n...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对猪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心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国产健康雄性白猪25头,体质量(37±3)kg,随机(随机数字法)为假手术组(Sham,n=6)、CPR组(n=10)与CPR+VPA组(n=9)。经右心室电极释放交流电诱发心脏骤停9 min,然后CPR 6 min,以此制备猪心脏骤停-复苏模型。CPR+VPA组在复苏后5 min利用微量输液泵经股静脉泵入VPA 150 mg/kg,持续1 h。于复苏后1 h、2 h、4 h和24 h,经股静脉采集血液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 c enolase,NSE)和S100B蛋白(S100B protein,S100B)。复苏后24 h对动物实施安乐死,迅速获取左室心肌和大脑皮层组织标本,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 12)和caspase 3的蛋白表达水平,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水平。三组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Sham组相比,CPR组和CPR+VPA组复苏后心脑损伤标志物cTnI、CKMB、NSE和S100B的血清浓度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CPR组相比,CPR+VPA组cTnI和NSE在复苏1 h后、CKMB和S100B在复苏2h后的血清浓度显著降低(均P<0.05)。CPR组和CPR+VPA组复苏后心脑组织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蛋白CHOP、caspase 12和caspase 3表达较Sham组明显增加,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均P<0.05)。而CPR+VPA组心脑组织的CHOP、caspase 12和caspase 3较CPR组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程度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VPA具有减轻猪CPR后心脑损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质网应激途径介导的细胞凋亡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心肌损伤 脑损伤 丙戊酸钠 内质网应激 凋亡
原文传递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和人克拉拉分泌蛋白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营养状况及肺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霞 史东明 赵德军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696-69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 (RBP-4)和人克拉拉分泌蛋白(CC16)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营养状况及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门诊随访的COPD稳定期患者150例作为COPD组,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 (RBP-4)和人克拉拉分泌蛋白(CC16)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营养状况及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门诊随访的COPD稳定期患者150例作为COPD组,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计算吸烟指数(SI),测定血清中RBP-4和CC16水平,根据MNA评分,将COPD患者分为营养良好组、营养不良风险组和营养不良组;根据肺功能将COPD患者分为轻-中度组和重-极重度组。结果 COPD组患者MNA、FEV1、FEV1/FVC、RBP-4和CC16均低于对照组(P <0.05);COPD患者营养良好组、营养不良风险组、营养不良组血清中RBP-4和CC16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 <0.05),营养不良风险组、营养不良组血清中RBP-4和CC16水平较营养良好组降低(P <0.05),营养不良组血清中RBP-4和CC16水平较营养不良风险组降低(P <0.05);COPD患者轻-中度组、重-极重度组血清中RBP-4和CC16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 <0.05),重-极重度组血清中RBP-4和CC16水平较轻-中度组降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中RBP-4和CC16水平与MNA、FEV1及FEV1/FVC均呈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55、0.354、0.529,P <0.05)。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RBP-4和CC16水平均明显降低,与营养状况及肺功能密切相关,可能参与COPD患者营养不良及气流受限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醇结合蛋白4 人克拉拉分泌蛋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营养状况 肺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