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医院成人创伤性脾破裂341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4
1
作者 叶卫东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42-244,共3页
目的提高基层医院对脾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341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外伤史、查体、诊断性腹腔穿刺和B超、CT等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6.77%。非手术治疗成功42例;手术治疗... 目的提高基层医院对脾破裂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341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外伤史、查体、诊断性腹腔穿刺和B超、CT等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6.77%。非手术治疗成功42例;手术治疗299例,10例死亡,其余痊愈出院。结论基层医院处理创伤性脾破裂,应详细询问外伤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对诊断不明仍疑有脾破裂者,要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减少漏诊;可适当选择非手术治疗,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对手术病例根据医院自身技术条件坚持"抢救生命第一"的基本原则,不盲目施行保脾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医院 成人 创伤性脾破裂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超声在外伤性脾破裂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叶卫东 王福建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82-283,共2页
外伤性脾破裂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严重时可造成腹腔内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及时正确诊断外伤性脾破裂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非常重要。超声作为简便、快速、无创的检查手段,在脾破裂的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组回顾分... 外伤性脾破裂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严重时可造成腹腔内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及时正确诊断外伤性脾破裂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非常重要。超声作为简便、快速、无创的检查手段,在脾破裂的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组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22例经临床确诊的脾破裂患者的超声图像,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脾破裂 超声图像 诊断 应用 随访 腹腔内大出血 失血性休克 抢救成功率
下载PDF
小鼠肝移植模型中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和表型改变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国锋 蔡国军 +2 位作者 李国锋 王介川 郑树森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5年第3期360-365,共6页
目的探究小鼠肝移植模型中移植肝内免疫排斥反应程度和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及功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揭示机体免疫耐受的建立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同基因或异基因肝移植术后3、7、14和28 d留取移植肝标本(每组每个时间点n=4),HE染色进... 目的探究小鼠肝移植模型中移植肝内免疫排斥反应程度和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及功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揭示机体免疫耐受的建立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同基因或异基因肝移植术后3、7、14和28 d留取移植肝标本(每组每个时间点n=4),HE染色进行排斥活性指数评定(Banff评分标准),抗CD3、B220和Foxp3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移植物内T、B淋巴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的浸润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oxp3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细胞表面CLAT-4的表达。结果异基因肝移植术后2周内发生免疫排斥反应,随后逐渐好转;移植物内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其中Foxp3 mRNA及Foxp3阳性细胞数术后异基因组(15.0±1.3)显著高于同基因组(2.7±1.0)。异基因移植肝内浸润的调节性T细胞表面CLAT-4表达(53%±3%)也显著高于同基因组(13%±2%)(P<0.05)。结论异基因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由调节性T细胞负向调节并达到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免疫耐受 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CO_2气腹压力变化对心率(律)、血压、心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松 郭峰 +6 位作者 蔡永良 章红专 赵云焕 王介川 余国庆 赵丽芬 张媛香 《安徽医药》 CAS 2006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CO2气腹压力值不同。对不同年龄组患者心率(律)、血压、心电图的影响。探讨其合适的压力值及措施。方法 对68例LC病人分40岁以下、41~60岁、61岁以上三组分别监测麻醉平稳后气腹前,腹压〈8mmHg...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CO2气腹压力值不同。对不同年龄组患者心率(律)、血压、心电图的影响。探讨其合适的压力值及措施。方法 对68例LC病人分40岁以下、41~60岁、61岁以上三组分别监测麻醉平稳后气腹前,腹压〈8mmHg、10~12mmHg及14mmHg四个值段时病人心率、血压、心电图情况。结果 CO2气腹开始至腹压8mmHg,各指标变化率最高,腹压值在10~12mmHg时最低,且年龄越高变化越明显。尤其对60岁以上高龄或合并心、肺等疾病的患者,更应高度重视。结论 LC术中实施CO2气腹,对病人循环功能会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并与初始阶段进气速度和腹压值及年龄呈正相关性。加强术中监测,选择合适的初始进气速度和腹压值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CO2气腹 心率 血压 心电图
下载PDF
脑外伤患者血浆D-D、CRP和Fb的检测及临床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锋 李海永 +2 位作者 王生虎 张晓乐 陆镛民 《放射免疫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310-311,共2页
目的: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b)浓度,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脑外伤患者86例及对照组30例,检测血浆D-D、CRP和Fb浓度,统计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外伤患者入院后1个月内死亡20... 目的:揭示脑外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b)浓度,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脑外伤患者86例及对照组30例,检测血浆D-D、CRP和Fb浓度,统计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脑外伤患者入院后1个月内死亡20例(23.3%)。脑外伤患者血浆D-D、CRP和Fb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非生存患者血浆D-D、CRP和Fb浓度较生存患者明显升高(P<0.01),血浆D-D、CRP和Fb浓度预测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均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P<0.01)。结论:D-D、CRP和Fb共同参与了脑外伤的病理生理过程,该些标志物适合作为一种常规的甄别方法,临床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早期预测脑外伤后1个月内死亡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脑外伤 预后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晓锋 《浙江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揭示重型颅脑损伤(STBI)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45例STB1患者,记录性别、年龄、ALI、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瞳孔散大等资料,检测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统计分析AL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目的揭示重型颅脑损伤(STBI)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45例STB1患者,记录性别、年龄、ALI、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瞳孔散大等资料,检测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统计分析AL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及血浆CRP浓度是STBI并发A L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GCS评分及血浆CRP浓度可显著预测STBI并发ALI。结论 GCS评分及血浆CRP浓度可独立预测STBI并发A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肺损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全胃切除术后不同肠内营养方式效果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吕其明 余国庆 +1 位作者 王国平 赫永金 《中国乡村医药》 2013年第5期14-14,32,共2页
胃癌在消化内科较为常见,手术患者早期需要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以便维持机体营养需要。肠内营养中,留置鼻空肠营养管和空肠造口是较为常见的方式。为了探讨两种肠内营养方式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我们观察了66例全胃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 胃癌在消化内科较为常见,手术患者早期需要给予营养支持治疗,以便维持机体营养需要。肠内营养中,留置鼻空肠营养管和空肠造口是较为常见的方式。为了探讨两种肠内营养方式对患者康复的影响,我们观察了66例全胃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营养方式 胃切除术后 全胃切除手术 营养支持治疗 鼻空肠营养管 消化内科 营养需要
下载PDF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项欣欣 《中国乡村医药》 2015年第7期17-17,19,共2页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是脑外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好发于双额颞区,多由轻微外伤使外侧裂、视交叉池与骨嵴粘连处的蛛网膜撕裂,脑脊液经破口进入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膜下间隙聚集而成。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6例...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是脑外伤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好发于双额颞区,多由轻微外伤使外侧裂、视交叉池与骨嵴粘连处的蛛网膜撕裂,脑脊液经破口进入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膜下间隙聚集而成。笔者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6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分析 转化 常见并发症 硬膜下间隙 脑外伤后 轻微外伤
下载PDF
护理管理对外科围手术期的作用
9
作者 徐利娟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3年第4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对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医院外科择期手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建立的护理管理体系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1天和麻...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对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医院外科择期手术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建立的护理管理体系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1天和麻醉前的血压(BP)、心率(HR)、舒适度、并发症、护理质量满意程度和睡眠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1天和麻醉前相比,观察组血压、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睡眠时间比对照组长,且并发症比对照组低,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护理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手术前的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管理 外科 围手术期 效果
原文传递
胆石症病人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介川 王国平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3年第7期642-643,共2页
目的 探讨对传统的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改为一期缝合的可行性。方法 切开胆总管取尽结石 ,用胆道镜及 7~ 8号探条探查 ,确保胆总管上下段通畅 ,用 5 0Dexon可吸收线来回双层交叉连续一期缝合 ,对传统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改为切开... 目的 探讨对传统的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改为一期缝合的可行性。方法 切开胆总管取尽结石 ,用胆道镜及 7~ 8号探条探查 ,确保胆总管上下段通畅 ,用 5 0Dexon可吸收线来回双层交叉连续一期缝合 ,对传统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改为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结果 全组 15例 ,14例手术成功 ,1例因术中缝合失败改T管引流外 ,余 14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改进的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可显著减少因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诸多并发症 ,促进病人早期恢复 ,减少住院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石症 胆总管切开 一期缝合 胆石症 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肽核酸对大肠癌细胞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蔡国军 鲁明良 +5 位作者 张士铭 胡扶农 林富林 洪宇 骆波 杨铁军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9年第5期9-12,共4页
研究肽核酸(PNA)对大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索大肠癌治疗新方法。(1)检测不同浓度PNA对大肠癌LS-174T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2)应用脂质体Lipfectamine^TM介导不同浓度PNA-DNA杂交混合物转... 研究肽核酸(PNA)对大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大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索大肠癌治疗新方法。(1)检测不同浓度PNA对大肠癌LS-174T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2)应用脂质体Lipfectamine^TM介导不同浓度PNA-DNA杂交混合物转染LS-174T细胞,观察细胞克隆生长抑制结果,确定PNA对细胞生长的最佳抑制剂量;(3)选用最佳抑制剂量PNA转染LS-174T细胞、Lipfectamine^TM组和空白对照组,并观察其克隆形成率、细胞形态及群体生长差异。结果显示:(1)不同浓度PNA对大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且与PNA浓度呈正相关;(2)细胞克隆形成抑制实验中PNA对LS-174T细胞最佳抑制浓度为200nmol/L;(3)PNA实验组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脂质体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PNA抑制大肠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对大肠癌LS-174T细胞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为大肠癌早期诊断与治疗开辟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肿瘤 肽核酸 端粒酶 转染
原文传递
机械通气治疗45例重症支气管哮喘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志明 张红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年第4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重症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重症哮喘患者,将人选患者根据机械通气情况分为两组,晚期机械通气组(出现危重型哮喘〉12h,25例)和早期机械通气组(出现危重型哮喘≤...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重症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应用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重症哮喘患者,将人选患者根据机械通气情况分为两组,晚期机械通气组(出现危重型哮喘〉12h,25例)和早期机械通气组(出现危重型哮喘≤12h,20例)。观察患者的机械通气上机时机和治疗转归,比较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晚期机械通气组存活率84%(21/25),早期机械通气组为100%(20/20),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4.36,P〈0.05o晚期机械通气组机械通气时间(6.35±3.52)d,早期机械通气组为(3.48±1.78)d,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5)。晚期机械通气组住院时间(12.35±4.74)d,早期机械通气组为(6.85±1.25)d,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3,P〈0.05)。结论对于危重型哮喘患者,早期机械通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呼吸 人工 面罩无创正压通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