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象家族树”的谱系建构——米歇尔的“形象”概念及其反思
1
作者 杨向荣 《武陵学刊》 2024年第5期70-76,共7页
米歇尔提出形象、图像、图画、元图像、超图像等概念,共同构成独特的“形象家族树”,并成为其图像学理论的核心主题。形象并非单纯、客观、可见的视觉再现,而是满足相似性属性的一类概念。在社会和文化实践中,我们不仅要理解什么是形象... 米歇尔提出形象、图像、图画、元图像、超图像等概念,共同构成独特的“形象家族树”,并成为其图像学理论的核心主题。形象并非单纯、客观、可见的视觉再现,而是满足相似性属性的一类概念。在社会和文化实践中,我们不仅要理解什么是形象,更要理解形象为何人所用,以及形象运用的内在机制。米歇尔提出的元图像和超图像概念作为形象家族的一员,体现了一种互图性思维。梳理米歇尔“形象家族树”中的诸多范畴及其谱系建构,不仅可以丰富现今图像学理论研究的问题域,也可以为我们在图像转向的当下解读图像的叙事表征及其话语隐喻提供必要的学理逻辑和言说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歇尔 家族树 形象 图像 互图性
下载PDF
身体的话语建构及其审美反思——身体美育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向荣 《武陵学刊》 2023年第1期81-87,共7页
美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说到底是人的主体性建构。系统的美育总是包含了对身体的审美意识的涵育,有了这种意识,美育中我们不但把身体作为审美对象,而且也把它作为审美反思主体,最终使人走向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人的身体是被自然、社会与... 美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说到底是人的主体性建构。系统的美育总是包含了对身体的审美意识的涵育,有了这种意识,美育中我们不但把身体作为审美对象,而且也把它作为审美反思主体,最终使人走向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人的身体是被自然、社会与文化所构建出来的,它总是呈现出自然的身体与文化的身体之间的张力,呈现为人们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不断重构自己的身体。身体作为生命的一个载体,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意义,多样性与独一性是人体美的生态基础。身体的美不只是一个外形或比例关系,更重要的是身体的内在活力或能量,心灵美决定了形体美的最终呈现。在当下的消费时代,我们需要保持对身体的审美认知,形成身体的自我审美反思力,在尊重自然身体的基础上,敬畏生命和珍爱身体,身心和谐地建构人体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美育 身体审美 审美之道
下载PDF
绘画的镜像叙事及其话语隐喻——从“镜子”意象看西方“再现”观念的变迁
3
作者 杨向荣 唐紫琪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在西方绘画史上,镜像最初以逼真摹仿为核心观念,这是对传统再现观念的确证。文艺复兴时期,镜像一方面在视觉相似的基础上再现摹仿对象;另一方面开始偏离现实。在现代艺术中,镜像偏离指涉性,完全颠覆和抛弃了再现。镜像从确证再现到偏离... 在西方绘画史上,镜像最初以逼真摹仿为核心观念,这是对传统再现观念的确证。文艺复兴时期,镜像一方面在视觉相似的基础上再现摹仿对象;另一方面开始偏离现实。在现代艺术中,镜像偏离指涉性,完全颠覆和抛弃了再现。镜像从确证再现到偏离再现,再到颠覆再现的艺术实践中,实际上是绘画在不断地重构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进而以此回应图像再现内涵的观念变迁。在镜像对再现观念的挑战和冲击中,古典绘画的理论范式和诸多原则遭遇危机,同时也引发了艺术实践中再现观念的重构,为解读艺术与现实之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 再现 图像叙事 话语隐喻
下载PDF
脱域化生存中的越境——现代人的生存情境及其审美超越 被引量:7
4
作者 杨向荣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1-116,共6页
在全球化情势和时空脱域生存中,现代人日益丧失时空依赖性和家园归属,因而衍生出生存困境。面对脱域生存及其带来的情感困境,现代人以越境者的姿态来应对。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超越,生活被赋予特殊的内蕴意义,并涌现出新的生存向度。越境... 在全球化情势和时空脱域生存中,现代人日益丧失时空依赖性和家园归属,因而衍生出生存困境。面对脱域生存及其带来的情感困境,现代人以越境者的姿态来应对。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超越,生活被赋予特殊的内蕴意义,并涌现出新的生存向度。越境对日常生活连续性的中断及其所衍生出来的超越性,是个体实现日常生活审美救赎的一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域 困境 越境 审美
下载PDF
印度两大史诗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
5
作者 欧阳灿灿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8-85,共8页
西方学界对印度两大史诗的研究自19世纪起主要采用历史性的文本研究以及“印欧范式”的综合性研究的研究路径,当前则主要是把史诗作为文学作品,以西方各种思想和理论为资源研究史诗。自殖民地时代起,印度的两大史诗研究一方面在研究角... 西方学界对印度两大史诗的研究自19世纪起主要采用历史性的文本研究以及“印欧范式”的综合性研究的研究路径,当前则主要是把史诗作为文学作品,以西方各种思想和理论为资源研究史诗。自殖民地时代起,印度的两大史诗研究一方面在研究角度和方式上日益西方化,另一方面则力图回到本土传统,构建本土化的史诗研究范式。中国两大史诗研究有着由中、西、印三重文化共同构成的宏大研究视野,其研究特色主要体现为中文全译本的出版和以平行比较及渊源影响考证为代表的跨文化研究。中国学界还可继续拓展以两大史诗与中国、东南亚、中亚等的文学文化交流为核心的“泛两大史诗”问题体系,更新深化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从人类学角度系统挖掘史诗的叙事特征、社会意义和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两大史诗 历史性的文本研究 印欧范式 史诗精校本 跨文化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