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市儿童晚发佝偻病发病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及治疗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慧芳 孙鹂 +3 位作者 叶环 方妍彤 李珊 王洁华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80-782,共3页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VDRSC)多态性在晚发佝偻病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探讨晚发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探索其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晚发佝偻病组176人,正常对照...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起始密码子(VDRSC)多态性在晚发佝偻病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探讨晚发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探索其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晚发佝偻病组176人,正常对照组100人,VDRSC多态性的分布频率,患儿分4组用不同方法治疗。治疗1组:维生素D60万IU/次imst+碳酸钙1g/d,口服,3个月。治疗2组:维生素D60万IU/次imst。含钙丰富的食物3个月。治疗3组:多种维生素(含维生素D400IU/天)口服,3个月。治疗4组:平衡膳食,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3个月。结果:晚发佝偻病组及正常对照组VDRSC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65,P<0.0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6.987,P<0.01),患病组FF型频率60.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8%,P<0.05);晚发佝偻病组F型67.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6.9%,P<0.05)。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FF型仍是晚发佝偻病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R=3.12。4组治疗疗效基本相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VDRSC多态性决定晚发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各种计量补钙、维生素D治疗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晚发佝偻病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杭州市小学3~6年级女生月经初潮情况调查
2
作者 胡姗姗 叶环 +3 位作者 王慧 王玲 徐吉 徐帅 《浙江医学》 CAS 2012年第4期298-299,共2页
青春期医学是当前一门新兴学科,青春期保健是青春期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青春期保健。女性的月经初潮是女性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标志,做好青春期的卫生保健对于女性一生的身心健康及孕育下一代至关重要。为... 青春期医学是当前一门新兴学科,青春期保健是青春期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青春期保健。女性的月经初潮是女性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标志,做好青春期的卫生保健对于女性一生的身心健康及孕育下一代至关重要。为了了解当今杭州市女生青春期发育情况,本研究小组对杭州市7城区的16所小学、3-6年级在读女生,共2811人,进行月经初潮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现总结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经初潮 杭州市 女生 调查 小学 青春期医学 青春期保健 青春期发育
下载PDF
学龄前儿童肠道蠕虫感染现状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童丽娜 叶环 +11 位作者 张仁 杨军 冯涯 郑建林 朱银芳 蔡莹彦 叶小君 丰青龙 杜庆华 张启龙 颜振兴 喻孙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2807-2809,共3页
目的:了解杭州市学龄前儿童肠道常见蠕虫感染现状,为进一步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杭州市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14所幼儿园和一家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 932例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每个被调查的幼儿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 目的:了解杭州市学龄前儿童肠道常见蠕虫感染现状,为进一步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杭州市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14所幼儿园和一家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 932例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每个被调查的幼儿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粪检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结果:1932例受检者中,寄生虫感染249例,总感染率12.89%,其中蛲虫占4.35%,蛔虫8.07%,鞭虫0.62%,钩虫0.31%,感染两种虫种者占总感染人数的3.61%;不同级别幼儿园儿童肠道常见蠕虫感染率分别为甲级幼儿园7.31%、乙级12.60%、丙级21.47%,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杭州市学龄前儿童肠道常见蠕虫感染率为12.89%,寄生虫感染率高低与幼儿园环境卫生、教学设施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蠕虫 学龄前儿童 感染率
下载PDF
新生儿乳糖酶缺乏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饶燕晓 叶环 +4 位作者 俞栋 方妍彤 朱银燕 王玥 李晓燕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2018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乳糖酶缺乏发生率及影响肠道乳糖酶分泌的相关因素。 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2~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留取喂奶后1~2 h内的尿液进行尿半乳糖定性检测,并记录临床相关资料。根据... 目的分析新生儿乳糖酶缺乏发生率及影响肠道乳糖酶分泌的相关因素。 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2~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留取喂奶后1~2 h内的尿液进行尿半乳糖定性检测,并记录临床相关资料。根据尿检结果分为乳糖酶缺乏组和非乳糖酶缺乏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基本情况,分析发生乳糖酶缺乏的相关因素。 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新生儿1 022例,根据入选标准最终纳入213例。尿半乳糖定性检测阳性154例,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72.3%;其中42例伴随乳糖不耐受症状,占27.3%(42/154)。乳糖酶缺乏组阳性家族史比例、检测日龄均大于非乳糖酶缺乏组[23.4%比10.2%,(10.3±6.4) d比(8.1±5.8) d],胎龄小于非乳糖酶缺乏组[(37.8±2.9)周比(39.0±1.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奶量及使用抗生素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检测日龄(OR=1.065,95%CI 1.007~1.127)、阳性家族史(OR= 2.912,95%CI 1.053~8.056 )是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OR= 0.747,95%CI 0.617~0.904)是发生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新生儿乳糖酶缺乏发生率高,但仅部分患儿出现乳糖不耐受症状。阳性家族史、检测日龄是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是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的独立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糖酶 乳糖不耐受 遗传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