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沼泽性水域原生动物群落变化规律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红 施心路 +2 位作者 谭晓丽 刘桂杰 崔木子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49-1554,共6页
2005年4月-2006年3月调查了杭州市郊下沙区一个沼泽性水域原生动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各类原生动物265种,其中鞭毛虫114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3%,其中植物性鞭毛虫占91%,动物性鞭毛虫仅占9%;肉足虫34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13%,纤毛虫... 2005年4月-2006年3月调查了杭州市郊下沙区一个沼泽性水域原生动物群落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各类原生动物265种,其中鞭毛虫114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3%,其中植物性鞭毛虫占91%,动物性鞭毛虫仅占9%;肉足虫34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13%,纤毛虫117种,占原生动物总数的44%。原生动物在此水域1个周年内的分布特征表现为植物性鞭毛虫种类多于动物性鞭毛虫,纤毛虫种类多于肉足虫种类。原生动物群落的结构参数(种类组成、个体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因水质的变化而变化。此水域原生动物的优势种为梨形扁裸藻(Phacus pyrum)、旋转囊裸藻(Trachelomonas volvocina)、绿色裸藻(Euglenaviridis)和刺鱼状裸藻(Euglena gasterosteus),常年居留种为裸藻(Euglenasp.)、奇形扁裸藻(Phacus anomalus)、钟形虫(Vorticellasp.)、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和多态喇叭虫(Stentor polymorphrus)。全年3个采样站的Margalef生物多样性指数为1.056~6.0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性水域 原生动物 多样性指数 水质
下载PDF
浙江杭州地区红褐斑腿蝗的食性选择及其取食生态位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世贵 马小梅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44,共6页
本文利用蝗虫嗉囊成分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浙江杭州地区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Stal)]成虫的取食特性。结果表明,杭州地区的红褐斑腿蝗成虫可取食21种植物,但取食相对集中在三裂叶野葛等少数几种植物,故其取食生态位宽度并不宽(5.... 本文利用蝗虫嗉囊成分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浙江杭州地区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Stal)]成虫的取食特性。结果表明,杭州地区的红褐斑腿蝗成虫可取食21种植物,但取食相对集中在三裂叶野葛等少数几种植物,故其取食生态位宽度并不宽(5.41),其中雌体4.33,雄体6.38。两性间可取食植物种类大致相似,取食生态位重叠度高达0.965,而且食性在不同月份变化也不大。这说明由于蝗虫所处环境食物资源丰富,它们具有根据自身发育状况进行自主选择的能力,以达到最优食谱,从而导致食物生态位变窄,但仍保持着利用更广泛食物资源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褐斑腿蝗 食性选择 生态位 宽度 重叠度
下载PDF
水体二价铜离子致蟾蜍蝌蚪DNA损伤和氧化损伤 被引量:19
3
作者 贾秀英 施蔡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95-2100,共6页
为研究水体二价铜离子(Cu2+)暴露对蝌蚪造成的损伤,以常见的中华大蟾蜍蝌蚪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实验法,将蝌蚪暴露于0.029、0.037、0.049、0.075mg·L-1的铜溶液中7d,检测蝌蚪血细胞DNA损伤及机体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 为研究水体二价铜离子(Cu2+)暴露对蝌蚪造成的损伤,以常见的中华大蟾蜍蝌蚪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实验法,将蝌蚪暴露于0.029、0.037、0.049、0.075mg·L-1的铜溶液中7d,检测蝌蚪血细胞DNA损伤及机体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随铜暴露浓度的增加,蝌蚪血细胞DNA损伤、MDA和GSH含量与对照组比均有明显升高,且呈浓度-效应关系.蝌蚪SOD、CAT、GSH-Px酶活性也有显著改变;MDA、GSH、DNA损伤均呈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68、0.8997).上述结果表明,水体二价铜离子可导致蝌蚪的氧化损伤和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 氧化损伤 蝌蚪 蟾蜍
下载PDF
两种小菜蛾寄生蜂产卵器感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世贵 蒋芸芸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9-375,共7页
半闭弯尾姬蜂和菜蛾盘绒茧蜂是两种重要的小菜蛾寄生蜂。采用扫描电镜对该两种寄生蜂雌蜂产卵器上的感受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半闭弯尾姬蜂和菜蛾盘绒茧蜂的产卵器形态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由两个独立的腹产卵瓣和... 半闭弯尾姬蜂和菜蛾盘绒茧蜂是两种重要的小菜蛾寄生蜂。采用扫描电镜对该两种寄生蜂雌蜂产卵器上的感受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半闭弯尾姬蜂和菜蛾盘绒茧蜂的产卵器形态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由两个独立的腹产卵瓣和两个愈合在一起的背产卵瓣包围形成产卵道,与其它种类的寄生蜂相似。借背产卵瓣上的脊与腹产卵瓣的沟连锁在一起,腹产卵瓣可以沿背产卵瓣上的脊前后相对滑动。在半闭弯尾姬蜂产卵器上观察到1种钟形感器、2种腔锥感器、浅凹状感器和分泌毛孔。在菜蛾盘绒茧蜂产卵器上同样观察到了这几种感器,但菜蛾盘绒茧蜂产卵器端部的钟形感器突起较狭长,顶部开有气孔。此外菜蛾盘绒茧蜂产卵器上还存在第3种腔锥感器,其中央突起较低而长,表面有网孔。对各种感受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功能进行了探讨,认为半闭弯尾姬蜂的产卵器较细长,且刺突部位有6个倒钩状突起,背、腹产卵瓣上分布更多的感受器,显示出更强的寄主搜寻定位和产卵寄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菜蛾盘绒茧蜂 半闭弯尾姬蜂 产卵器 感受器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温度对发头裸腹溞生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施心路 鲍双燕 +3 位作者 刘桂杰 齐彩花 崔木子 张志兵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0-206,共7页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饲以充足食物,对不同温度下发头裸腹溞(Moinairrasa)的最大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不同温度((15±1)℃、(20±1)℃、(25±1)℃、(30±1)℃、(35±1)℃)条件下,发头裸腹溞最大生殖个...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饲以充足食物,对不同温度下发头裸腹溞(Moinairrasa)的最大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不同温度((15±1)℃、(20±1)℃、(25±1)℃、(30±1)℃、(35±1)℃)条件下,发头裸腹溞最大生殖个体的体长可达1.93mm;性成熟所需的时间分别为:4.0d、2.36d、1.40d、1.31d和1.0d;各成龄期平均产仔量为:(24.78±4.29)个、(19.1±2.42)个、(26.25±5.71)个、(27.62±2.72)个和(19.47±3.29)个;平均累计产仔量则为:(87±26)个、(159±39.5)个、(239±21.9)个、(130.9±36.1)个、(81.6±17.0)个。发头裸腹溞的最适生殖温度在25—30℃之间,25℃时其累计生殖量最大,为(239±21.9)个。生殖的极限温度最高约为38℃,生活的临界温度最高在40℃。温度低于11℃时发头裸腹溞已不适合进行孤雌生殖诓煌露忍跫?发头裸腹溞性成熟所需的时间与水温的关系可用回归方程表示为:h=7231.4t-1.6167。本文亦对同属中几个相近种的生殖能力及相关生物学现象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枝角类 裸腹溞属 发头裸腹溞 温度 生殖
下载PDF
红褐斑腿蝗血细胞的形态与分类 被引量:8
6
作者 王世贵 周志军 郑哲民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1-244,F0004,共5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显微数码拍照系统,对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Stal)血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和分类。结果在红褐斑腿蝗血淋巴中观察到5种血细胞,分别是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珠血胞和囊血胞。原血胞为小型圆形细胞,边缘圆滑、清晰...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显微数码拍照系统,对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Stal)血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和分类。结果在红褐斑腿蝗血淋巴中观察到5种血细胞,分别是原血胞、浆血胞、粒血胞、珠血胞和囊血胞。原血胞为小型圆形细胞,边缘圆滑、清晰,核质比例很大。粒血胞多为中型,形状不规则,边缘凹突不平,内含较大的异质性溶酶体颗粒。浆血胞多为中型,刚离体时形状较规则,常呈圆形、卵圆形。浆血胞内缺乏大的颗粒,细胞核大而圆形,细胞质内具许多小型颗粒状物质。浆血胞离体后形状变化较多,常发展出伪足,呈丝状、短芒状、钩状或片状伪足。珠血胞多为大、中型,外形大体呈圆形,但边缘由于大小不等的珠形内含物突出,呈花瓣状。囊血胞多为中型,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内具有大小不一的带有折光性的颗粒或块状物,细胞边缘比较光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褐斑腿蝗 血细胞 形态 分类
下载PDF
亚急性镉暴露对雄性黑斑蛙生殖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贾秀英 汪美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512-1516,共5页
在实验条件下,将健康性成熟雄性黑斑蛙暴露于2.5、5.0、7.5和10.0mg·L-1浓度的镉溶液中14 d,观察和分析黑斑蛙的精子数量、精子畸形率,测定精巢组织中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歧化酶... 在实验条件下,将健康性成熟雄性黑斑蛙暴露于2.5、5.0、7.5和10.0mg·L-1浓度的镉溶液中14 d,观察和分析黑斑蛙的精子数量、精子畸形率,测定精巢组织中酸性磷酸酶(ACP)、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和活力,以探讨镉对黑斑蛙的雄性生殖毒性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镉可引起黑斑蛙精子数量减少和精子畸形率增加,且呈剂量-效应关系;②镉可引起精巢ACP、LDH酶活性的降低,且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降低;③镉可引起精巢组织MDA、GSH含量的升高,引起抗氧化酶SOD、GSH-Px活性的降低.由此推论,亚急性镉暴露对黑斑蛙精巢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机制与镉致黑斑蛙精巢组织标志酶活力的降低和精巢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毒性 雄性 黑斑蛙
下载PDF
产卵于温暖且热稳定巢内的蜥蜴具有相对较高但较窄范围的孵化温度(英文) 被引量:2
8
作者 林炽贤 杜宇 +1 位作者 邱清波 计翔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7-445,共9页
作者用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为模型动物,检验产卵于温暖且热稳定巢内的蜥蜴应有相对较高但较窄的孵化温度的假设。卵在三个恒定温度(27、30和33℃)、一个波动温度处理下孵化。温度的平均值而非方差影响孵化期,27、30和33℃的平均... 作者用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为模型动物,检验产卵于温暖且热稳定巢内的蜥蜴应有相对较高但较窄的孵化温度的假设。卵在三个恒定温度(27、30和33℃)、一个波动温度处理下孵化。温度的平均值而非方差影响孵化期,27、30和33℃的平均孵化期分别为101.1、69.6和55.3d。幼体性别不受孵化温度影响。不同处理孵出的幼体仅有稍许形态差异,但运动表现差异显著。27℃孵出幼体在跑道上的表现比其它处理孵出幼体差。卵能在27℃和33℃下孵化,但这两个孵化温度并不适宜。蜡皮蜥适宜的孵化温度范围可能处于最频繁的巢温变化范围(28℃-32℃)内。与其它在低温生境或温暖生境但产卵于浅巢的有鳞类爬行动物相比较,蜡皮蜥有相对较高但较窄适宜的卵孵化温度。因此,作者的数据支持上述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纲 鬣蜥科 蜡皮蜥 卵孵化 孵化成功率 幼体表型 运动表现
下载PDF
一种淡水缘毛类纤毛虫——沟钟虫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施心路 王文敬 +1 位作者 刘桂杰 彭晓辉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0-545,共6页
利用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技术对一淡水缘毛目纤毛虫——沟钟虫(Vorticella convallaria)的形态学和表膜下纤维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沟钟虫的活体个员自然伸展时外形较稳定,并呈明显的倒置钟状,长宽约为50—85μm×40—75μm;口... 利用活体观察及蛋白银染色技术对一淡水缘毛目纤毛虫——沟钟虫(Vorticella convallaria)的形态学和表膜下纤维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沟钟虫的活体个员自然伸展时外形较稳定,并呈明显的倒置钟状,长宽约为50—85μm×40—75μm;口围缘完全外展时为虫体最宽处;伸缩泡一个,较大,位于口围唇下方及口前庭的左侧。胞质均匀而透明,无脂肪滴存在,游泳体呈圆柱形。细胞表面横纹从口围唇到反口纤毛环为74—78条,自反口纤毛环到帚胚为18—24条。大核呈大幅度盘绕的长肠状,两端高度弯曲,纵贯于细胞内。蛋白银制片后表膜下纤维系特征为:虫体纵向纤维稀疏而粗壮,37—42条,似灯笼状;口围盘纤维呈典型的倾斜态分布,并呈放射状排列。第三咽膜(P3)在近口末端处呈明显的分离态,可视为该物种重要的分类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毛目 纤毛虫 沟钟虫 形态学 表膜下纤维系
下载PDF
药厂污水处理池微型生物群落与水质净化监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施心路 陈红 +3 位作者 韩宏蕾 白昕 赵琪琤 黄小娜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4期27-31,共5页
2005—2006年,对哈尔滨哈药总厂污水处理厂各处理池中的微型生物群落动态与水质净化效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处理系统中,共发现微型生物48种,其中出现量大的种类有有肋楯纤虫(Aspidiscacostata)、小球藻(Chlorella ... 2005—2006年,对哈尔滨哈药总厂污水处理厂各处理池中的微型生物群落动态与水质净化效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处理系统中,共发现微型生物48种,其中出现量大的种类有有肋楯纤虫(Aspidiscacostat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广缘小环藻(Cyclotella stelligera);红眼旋轮虫(Philodina erythrophthalma)和懒轮虫(Rotaria tardigrada)也是经常出现在该水处理系统中的种类,但数量不多;采样点距排污口越远,水质则越有明显改善,微型生物群落的种类数目和群落密度明显增加,群落多样性指数也随之上升。实验证明,利用微型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变化规律快速检测污水处理厂水质处理结果的方法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微型生物 原生动物 水质净化
下载PDF
东北地区人工湖泊浮游藻类变动与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施心路 谭晓丽 +4 位作者 刘桂杰 杨仙玉 张志兵 刘晓江 聂品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2期132-137,143,共7页
2003年3月—2004年2月调查研究了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市平房区典型人工湖中3个采样站浮游藻类的群落变动状况、生态学特征及其与水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体中共涉及浮游藻类8门56属96种,其中,绿藻门所占种类最多,在整个周期中占... 2003年3月—2004年2月调查研究了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市平房区典型人工湖中3个采样站浮游藻类的群落变动状况、生态学特征及其与水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体中共涉及浮游藻类8门56属96种,其中,绿藻门所占种类最多,在整个周期中占绝对优势;各项生物学指标在整个周期内均呈波浪式变化,平均个体丰度在4个季节中的变化规律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站2与3水质状况相近,而与样站1明显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人工湖 水质评价
下载PDF
甜菜夜蛾几丁质合成酶基因A和B启动子的克隆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斌 王世贵 张文庆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36-742,共7页
几丁质不仅是昆虫的表皮和围食膜的主要成分,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害虫控制靶标,主要通过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基因合成。本文在克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的两个几丁质合成酶基因(SeCHSA和SeCHSB)cDNA和基因组序列的基... 几丁质不仅是昆虫的表皮和围食膜的主要成分,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害虫控制靶标,主要通过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基因合成。本文在克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的两个几丁质合成酶基因(SeCHSA和SeCHSB)cDNA和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从基因的5′末端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构建特定的基因组文库,采用PCR的方法获得了5′端侧翼序列。通过5′RACE的方法确定SeCHSA和SeCHSB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后,获到了启动子序列。这为研究昆虫几丁质合成和转录调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几丁质 几丁质合成酶 启动子 克隆
下载PDF
温度对喜马拉雅低额溞生长与生殖的影响
13
作者 施心路 齐彩花 +2 位作者 刘桂杰 鲍双燕 黄小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4-805,共12页
对采自中国云南省高海拔地区一稀有低额溞-喜马拉雅低额溞(Simocephalus himalayensis)在低海拔地区实验室内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生长及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低额溞在低海拔地区的相应环境中同样生长繁殖良好,其... 对采自中国云南省高海拔地区一稀有低额溞-喜马拉雅低额溞(Simocephalus himalayensis)在低海拔地区实验室内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生长及生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生活的低额溞在低海拔地区的相应环境中同样生长繁殖良好,其繁殖率、最大生殖量及种群的增长能力不受海拔高度及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一定温度条件下(15—31℃,误差为±1℃),喜马拉雅低额溞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在32℃时减慢。在通常培养条件下,喜马拉雅低额溞一般有4个幼龄期(15℃时部分溞体有5个幼龄),16—19个成龄,平均寿命通常为74d(15℃)、54d(20℃)、39d(25℃)和24d(30℃)。平均总产仔量在15—25℃最高,分别为449个(15℃)、482个(20℃)和447个(25℃)。各温度梯度下的体长增长模型都表明,其体长与龄期之间存在显著的对数关系。每溞平均生殖量以20℃时最高,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和一生的生殖次数都以25℃时最高,净增殖率(R0)以20℃最高。喜马拉雅低额溞最适合的繁殖温度范围在15—25℃。研究还对该种与相应种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殖量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枝角类 喜马拉雅低额溞 生长 生殖 种群增长
下载PDF
三个种群有尾和断尾丽斑麻蜥的选择体温、表面活动和摄食量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群 王征 +2 位作者 刘琳琳 赵文阁 计翔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0-66,共7页
用2006年4-6月捕自长安(陕西)、共和(青海)、哈尔滨(黑龙江)三个地理隔离种群尾部完整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年雄体检测断尾对选择体温、表面活动(表面调温个体数)和摄食量的影响。各种群个体均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在距尾基部10 mm... 用2006年4-6月捕自长安(陕西)、共和(青海)、哈尔滨(黑龙江)三个地理隔离种群尾部完整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年雄体检测断尾对选择体温、表面活动(表面调温个体数)和摄食量的影响。各种群个体均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在距尾基部10 mm处切除实验组蜥蜴尾部,获得断尾个体。实验和对照组个体饲养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收集相关数据,历时四周。表面活动的种群间差异是不同种群个体对其所处区域热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断尾个体减少表面活动见于所有三个种群,表明尾自切能导致丽斑麻蜥活动水平的改变。同一种群断尾和有尾个体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不同种群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丽斑麻蜥白天活动节律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受断尾影响。丽斑麻蜥选择体温随纬度或海拔升高而降低,这种变化趋势可能是热环境制约的结果。所有三个种群断尾个体的选择体温均低于有尾个体,表明断尾可改变丽斑麻蜥的体温调定点。丽斑麻蜥摄食量存在种群间差异,长安种群蜥蜴的摄食量显著大于共和种群蜥蜴。三个种群断尾个体均未增加摄食以满足尾再生的额外能量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蜴科 丽斑麻蜥 尾自切 选择体温 活动 摄食量
下载PDF
乌苏里蝈螽和优雅蝈螽雄性鸣声结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世贵 毛钟鸣 +2 位作者 芦荣胜 郑哲民 石福明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3-557,共5页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内蒙古草原乌苏里蝈螽Gampsocleis ussuriensis和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2种螽斯雄性的鸣声结构。乌苏里蝈螽鸣声较复杂,一次鸣叫持续时间6-27s(平均12.5s),每个脉冲组由两类脉冲组组分构成,第1类脉冲组组...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内蒙古草原乌苏里蝈螽Gampsocleis ussuriensis和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2种螽斯雄性的鸣声结构。乌苏里蝈螽鸣声较复杂,一次鸣叫持续时间6-27s(平均12.5s),每个脉冲组由两类脉冲组组分构成,第1类脉冲组组分为振幅较大的脉冲组,脉冲组持续时间0.0065s,由6-8个脉冲串组成,每个脉冲串持续时间为0.00047s,间隔时间为0.00027s,每个脉冲串含5-10个单脉冲,脉冲串持续时间、间隔时间较短;第2类脉冲组组分为振幅较小的脉冲组,脉冲组持续时间0.0191s,约含有15个左右脉冲串,持续时间为0.00041s,间隔时间约为0.00127s,每个脉冲串含有3-5个单脉冲,脉冲串持续时间、间隔时间也较短,主能峰频率为7.98kHz。优雅蝈螽鸣声则较规则,一次鸣叫持续时间4-232s(平均41.7s)。每个脉冲组也由两类脉冲组组分构成,第1类脉冲组组分振幅较大且逐步增强,脉冲组持续时间0.119s,由10个振幅较大的脉冲串组成,每个脉冲串持续时间为0.00576s,间隔时间为0.005s,每个脉冲串含18-25个单脉冲;第2类脉冲组组分为振幅较小的脉冲组,脉冲组持续时间0.07s,约含有25个左右脉冲串,脉冲串振幅较小,含有6-9个单脉冲,主能峰频率为6.87kHz,次能峰频率为3.25kHz。结果表明乌苏里蝈螽与优雅蝈螽雄性鸣声既有相似的共同特征,同时存在较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鸣声 时域 频域 蝈螽属
下载PDF
pH对红褐斑腿蝗中肠主要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淑娟 迟名 +2 位作者 毛钟鸣 王世贵 马小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4-260,共7页
为评价pH对红褐斑腿蝗Catantopspinguis(Stl)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本文用3种专性底物测定了不同pH环境下蝗虫中肠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雄性红褐斑腿蝗中肠肠液的pH值为6.92±0.043,雌性为7.03±0.054... 为评价pH对红褐斑腿蝗Catantopspinguis(Stl)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本文用3种专性底物测定了不同pH环境下蝗虫中肠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雄性红褐斑腿蝗中肠肠液的pH值为6.92±0.043,雌性为7.03±0.054,两性间差异不显著(P>0.05)。并且发现3种蛋白酶的最适pH值各不相同,其中雌雄虫的强碱性类胰蛋白酶(以BAPNA为底物)最适pH分别为8.5和10.5;雌雄虫的弱碱性类胰蛋白酶(以TAME为底物)最适pH分别为9.0和9.5;而雌雄虫的类胰凝乳蛋白酶(以BTEE为底物)最适pH雌性为8.5,雄性为8.0。统计结果显示,pH对红褐斑腿蝗中肠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P<0.01),两性间蛋白酶活性差异显著(P<0.01)。在最适pH情况下,雌性的类胰蛋白酶活性高于雄性,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则是雄性高于雌性。在中肠pH范围内雌性比雄性具有更高的消化蛋白酶活性,显示雌性具有较强的食物处理能力以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为繁殖活动(孕卵)作准备,而该种蝗虫最适pH范围较宽,可能与其取食植物范围较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褐斑腿蝗 中肠 蛋白酶 活性 PH
下载PDF
温度和食物种类对红褐斑腿蝗取食、生长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世贵 周莹 冯利苹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共6页
在实验室不同温度(10、25、35℃)下,比较茶叶和小麦苗对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取食利用能力的影响及其与蝗虫肠道消化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蝗虫的日均取食量、相对生长率影响极显著,均表现为35℃>25℃>10℃,... 在实验室不同温度(10、25、35℃)下,比较茶叶和小麦苗对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取食利用能力的影响及其与蝗虫肠道消化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对蝗虫的日均取食量、相对生长率影响极显著,均表现为35℃>25℃>10℃,对日均绝对增重(干重)的影响趋势与此相同,但各处理温度间差异不显著,对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总体表现为高温时活性大于低温,但不同的水解酶表现各不相同。食物种类对近似消化力影响不大,但对小麦苗的取食量极显著高于对茶叶的取食量;三个处理温度下日均绝对增重均以小麦苗为食时高于以茶叶为食,但差异不显著,以小麦苗为食时相对生长率极显著高于以茶叶为食,显示食物对相对生长率影响显著;取食小麦苗时肠道消化酶活力极显著高于以茶叶为食,只有类胰凝乳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褐斑腿蝗 取食 消化酶活性 温度 食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