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2
1
作者 沈华 杨霞 付佩芬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5年第2期186-188,共3页
【目的】为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酶免法 (ELISA)、手工测定了92例食管癌及30例非肿瘤患者的8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应用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 期值(HPV)、阴性预期值(NPV)、准确率等指标综合... 【目的】为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酶免法 (ELISA)、手工测定了92例食管癌及30例非肿瘤患者的8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应用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 期值(HPV)、阴性预期值(NPV)、准确率等指标综合评价各种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8种肿瘤 标志物中,NES、CYFRA21 1、CA72 4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79.22%,特异性为83.21%,准确性为78.64%。 【结论】NES、CYFRA21 1、CA72 4联合检测对食管癌诊断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诊断 肿瘤标记 生物学
下载PDF
诊断学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3
2
作者 沈悦娣 方玲欣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124-124,共1页
关键词 诊断学 教学改革 医学生 医学教育
下载PDF
左心房粘液瘤延误诊断1例
3
作者 邓翌超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123-124,共2页
关键词 左心房 粘液瘤
下载PDF
青藤碱对脂多糖诱导的神经细胞环氧化酶-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3
4
作者 陈炜 沈悦娣 +1 位作者 赵光树 姚杭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00-903,共4页
目的 :了解青藤碱 (sinomenine ,Sin)对PC 12细胞增殖和表达环氧化酶 2 (COX 2 )及合成前列腺素E2(PGE2 )的影响 ,探讨Sin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NGF诱导培养PC 12细胞 ,用不同浓度的Sin(0 ,3× 10 -6,30× 10 -6,15... 目的 :了解青藤碱 (sinomenine ,Sin)对PC 12细胞增殖和表达环氧化酶 2 (COX 2 )及合成前列腺素E2(PGE2 )的影响 ,探讨Sin对神经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NGF诱导培养PC 12细胞 ,用不同浓度的Sin(0 ,3× 10 -6,30× 10 -6,15 0× 10 -6mol·L-1)预处理后 ,加或不加脂多糖 (LPS) ,分别用3 H TdR法、竞争ELISA、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联反应 (RT PCR)法、细胞酶联免疫法及Western blot法 ,检测PC 12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 的水平、细胞COX 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提取各组细胞蛋白 ,测定其核转录因子NF κB活性。结果 :Sin对LPS诱导的PC 12细胞的COX 2mRNA、蛋白表达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与Sin浓度呈明显正相关性 ,且对LPS激活的PC 12细胞的核转录因子NF κB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未观察到Sin对PC 1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论 :Sin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PC 12细胞COX 2的表达及其产物PGE2 的合成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Sin抑制PC 12细胞核转录因子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12细胞 COX-2 青藤碱 PGE2 表达 环氧化酶-2 脂多糖 浓度 诱导培养 活性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抑制脂多糖诱导的PC-12细胞COX-2的表达 被引量:7
5
作者 陈炜 沈悦娣 +1 位作者 姚杭平 赵光树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74-277,共4页
目的 了解雷公藤内酯醇 (TP)对PC 12细胞增殖和表达环氧化酶 2 (COX 2 )及合成前列腺素E2 (PGE2 )的影响 ,探讨TP应用于痴呆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神经生长因子 (NGF)诱导培养PC 12细胞 ,用不同浓度的TP(0 ,0 2 8× 10 -6,2 ... 目的 了解雷公藤内酯醇 (TP)对PC 12细胞增殖和表达环氧化酶 2 (COX 2 )及合成前列腺素E2 (PGE2 )的影响 ,探讨TP应用于痴呆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神经生长因子 (NGF)诱导培养PC 12细胞 ,用不同浓度的TP(0 ,0 2 8× 10 -6,2 8×10 -6,2 8× 10 -6mol·L-1)预处理后 ,加或不加脂多糖 (LPS) ,分别用氚 胸腺嘧啶核苷 (3 H TdR)掺入法、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联反应 (RT PCR)法、细胞酶联免疫法及蛋白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法检测PC 12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 的水平、细胞COX 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提取各组细胞蛋白 ,测定其核转录因子 (NF κB)活性。结果 TP对LPS诱导的PC 12细胞的COX 2mRNA ,蛋白表达 [空白对照与不同浓度下分别为 [(0 34± 0 12 )× 10 -6,(1 92± 0 2 6 )× 10 -6,(1 78± 0 32 )× 10 -6,(1 14± 0 2 2 )× 10 -6,(0 4 8± 0 14 )× 10 -6mol·L-1,P <0 0 1]及PGE2 的合成 [分别为 (2 2 8± 0 32 )× 10 -6,(32 86± 6 2 3)× 10 -6,(31 2 8± 5 4 4 )× 10 -6,(18 4 3± 3 92 )× 10 -6,(4 18± 1 79)× 10 -6mol·L-1,P <0 0 1]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与TP浓度 (0~ 2 8× 10 -6mol·L-1)呈明显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PC-12细胞 环氧化酶-2 核转录因子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的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付伟 许航 吴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80-80,82,共2页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 (HCM)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31例HCM患者及 31例健康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HCM组与正常组比较 ,QTd(79± 2 5比 33± 16 )、QTcd(84± 31比 38± ...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 (HCM)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31例HCM患者及 31例健康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HCM组与正常组比较 ,QTd(79± 2 5比 33± 16 )、QTcd(84± 31比 38± 2 0 )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H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HCM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 ,QTd(114± 31比 4 4± 19) ,QTcd(12 1± 37比 4 7± 2 5 )亦有统计学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增大 ,其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离散度 肥厚型心肌病 诊断
下载PDF
TGF-β1、p27蛋白在胆囊癌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7
作者 沈华 付佩芬 杨霞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年第10期603-604,610,共3页
目的 :研究 TGF-β1、p2 7蛋白在胆囊癌中的表达 ,探讨 TGF-β1、p2 7与胆囊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TGF-β1、p2 7各自在胆囊癌、胆囊炎中的表达及两者同时在胆囊癌、胆囊炎中的表达 ,并比较 TGF-β1、p2 7胆囊... 目的 :研究 TGF-β1、p2 7蛋白在胆囊癌中的表达 ,探讨 TGF-β1、p2 7与胆囊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TGF-β1、p2 7各自在胆囊癌、胆囊炎中的表达及两者同时在胆囊癌、胆囊炎中的表达 ,并比较 TGF-β1、p2 7胆囊癌组织中同时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患者术后 2年内的生存时间。结果 :TGF- β1在胆囊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 1 4.2 9%,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 44.74%;p2 7在胆囊炎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78.5 7%,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42 .1 1 %;TGF- β1、p2 7在胆囊炎组织中同时表达的阳性率 7.1 4%,在胆囊癌组织中同时表达的阳性率 42 .1 1 %;TGF- β1、p2 7在胆囊癌组织中同时阳性表达组术后 2年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1 8.7个月 ,阴性表达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 1 0 .5个月。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 .0 5 )。结论 :TGF-β1、p2 7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与预后有关 ,可作为判断患者手术预后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炎 胆囊癌 转化生长因子-Β1 P27 预后
下载PDF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例
8
作者 邓翌超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甲状旁腺腺瘤 高钙危象
下载PDF
杭州市411名大中学生睡眠状况调查 被引量:34
9
作者 陈炜 沈悦娣 +1 位作者 陈融 丁国先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了解学生的睡眠状况,并提出解决办法。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为调查工具,对医学院大学生、重点高中和初中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高中和初中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7%、62%和54%,其中失眠的发生率分别... 目的了解学生的睡眠状况,并提出解决办法。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为调查工具,对医学院大学生、重点高中和初中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高中和初中学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7%、62%和54%,其中失眠的发生率分别是17%、19%和19%,思睡的发生率是10%、43%和35%;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中生组与高中生组比较,感觉呼吸不畅的例数分别为5/155和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组与大学生组比较,感觉热的例数分别为10/155和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组、高中生组与大学生组比较,常感到困倦的例数分别为55/155、62/154和13/12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中生组、高中生组和大学生组平均睡眠时间分别为(765±087)h、(716±083)h和(710±057)h,入睡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5min、10min和20min,有午睡习惯的例数分别为8/155、19/154和75/122,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一般人群比较,中学生思睡的发生率极高,提示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午睡可改善其困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率 睡眠状况 大中学生 困倦 调查 午睡 统计学 大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原文传递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CD44V_6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华 季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27-229,共3页
目的 :检测细胞粘附分子 (CD4 4V6)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表达 ,探索其与胃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30例浅表性胃炎 ,34例中重度萎缩性胃炎、34例不典型增生胃粘膜及 6 4例胃癌组织中的CD4 4V6的表达。结... 目的 :检测细胞粘附分子 (CD4 4V6)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表达 ,探索其与胃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30例浅表性胃炎 ,34例中重度萎缩性胃炎、34例不典型增生胃粘膜及 6 4例胃癌组织中的CD4 4V6的表达。结果 :CD4 4V6的阳性表达率在浅表性胃炎、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胃粘膜及胃癌组织分别为 3 33% (1/ 30 )、14 71% (5 / 34)、4 4 12 % (15 / 34)及 6 0 94 % (39/ 6 4 )。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及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组 (均P <0 .0 1)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D4 4V6的表达与胃癌的远处转移有关 (P <0 .0 5 ) ,与TNM分期有关 (P <0 .0 1) ,与淋巴结转移无关 ,与性别、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分型、浸润深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活检标本中的CD4 4V6可能有助于胃癌早期诊断和远处转移趋势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癌前病变 CD44拼接变异体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血管抑制素基因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及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11
作者 沈华 季峰 黄妙珍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抑制素基因体外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体内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探讨血管抑制素基因对结肠癌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angio,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空白载体导入结肠癌细胞Colo205,培养细胞观... 目的:研究血管抑制素基因体外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体内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探讨血管抑制素基因对结肠癌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angio,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空白载体导入结肠癌细胞Colo205,培养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增殖抑制率,然后将pcDNA3.1(+)/angio、pcDNA3.1(+)/Colo205、Colo205分别接种至裸鼠右侧颈部皮下,观察肿瘤的生长,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体外pcDNA3.1(+)/angio组细胞的生长速度略慢于pcDNA3.1(+)/Colo205、Colo20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pcDNA3.1(+)/angio组细胞的致力显著降低,瘤体增长缓慢,抑瘤率较高(P<0.01),瘤体组织中MVD及VEGF的表达较低(P<0.05);pcDNA3.1(+)/Colo205、Colo205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血管抑制素不直接影响结肠癌细胞Colo205的生物学特性,但在体内可强烈抑制肿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管生成因子而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发挥抑制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抑制素基因 结肠癌 细胞增殖 肿瘤血管生成 微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