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新课标下学生实验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1
1
作者 魏建方 杭献 《教学仪器与实验(中学版)》 2005年第7期9-11,共3页
本文从丰富、开发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和引导、促使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角度论述了学生实验探究教学的内涵、意义、原则,并从实践角度对开展学生实验探究教学作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关键词 实验探究教学 学生 实践 新课标 教学案例分析 课程资源 高中化学 学习方式 引导 课堂
下载PDF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与经济全球化趋势
2
作者 朱世光 《中学历史教学》 2007年第1期53-56,79,共5页
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美、亚、非洲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逐步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列强的殖... 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美、亚、非洲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逐步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能力得以增强,东方从属于西方,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垄断资本家为了抢夺世界商品和资本市场,加紧对外扩张,建立跨国公司,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市场 经济全球化趋势 世界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专题 19世纪中期 资本主义世界
原文传递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3
作者 朱世光 《中学历史教学》 2007年第1期37-40,78,共5页
20世纪前半叶连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下半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本专题的核心内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与美苏争霸局面;东欧... 20世纪前半叶连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下半叶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局部战争连绵不绝,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本专题的核心内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体系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与美苏争霸局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与和平 专题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体系 地区冲突 局部战争
原文传递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
4
作者 周长森 《中学历史教学》 2007年第1期21-24,77,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政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宪法、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致力于开拓新的局面,和平共处基本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7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政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宪法、民族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期致力于开拓新的局面,和平共处基本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70年代初,与美国关系正常化,获得外交的重大突破,实现了外交新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外交政策作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政治建设 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中国成立 外交政策 专题 政权组织形式
原文传递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5
作者 周长森 《中学历史教学》 2007年第1期33-36,78,共5页
改革是人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所谓改革,即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和平变革和调整。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不断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关... 改革是人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所谓改革,即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和平变革和调整。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不断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必须前进,生产关系前进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本专题着重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进行梳理,以揭示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 中外历史 专题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 戊戌变法 相对稳定性
原文传递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专题一 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6
作者 朱世光 《中学历史教学》 2007年第1期4-8,76,共6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专题复习 优化设计 高考历史 统一多民族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发展
原文传递
中国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7
作者 黄怀球 《中学历史教学》 2007年第1期69-71,80,共4页
中华文明自古至今未曾间断,重点表现在主流思想的传承和演变上。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兴起于春秋战国之交,形成于秦汉,此后不断发展,影响至今。1840年前后,受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全方位冲击,中国社会兴起向西方学习的... 中华文明自古至今未曾间断,重点表现在主流思想的传承和演变上。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兴起于春秋战国之交,形成于秦汉,此后不断发展,影响至今。1840年前后,受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全方位冲击,中国社会兴起向西方学习的主流思想,新旧思想间出现争斗、交替和初步融合。从20世纪初开始,结合西方社会思想和中国的国情,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这些主流思想的引导下,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思想 中国社会 演变 专题 “三民主义” 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 中华文明
原文传递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8
作者 黄怀球 《中学历史教学》 2007年第1期17-20,77,共5页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有着必然性和艰巨性的特点:从世界潮流看,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由古代社会转向近代社会;从历史传统看,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一时不易被彻底改造和摆脱;此外,外来侵略势力的渗透、干涉和勾结更加剧了革...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有着必然性和艰巨性的特点:从世界潮流看,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由古代社会转向近代社会;从历史传统看,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一时不易被彻底改造和摆脱;此外,外来侵略势力的渗透、干涉和勾结更加剧了革命的难度。所以民族革命(独立)和民主革命(近代化)互为表里,民主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中心任务,也是中国经济真正近代化的前提。1840年以来,随着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社会旧有阶层(地主、农民)和新兴生产力代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作了近代化的尝试。从革命角度讲,主要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民主派进行的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斗争、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斗争。这些革命先后打击和推翻了清王朝、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宣告了民主革命任务的初步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革命 近代中国 资产阶级民主派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政治近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 专题 太平天国运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