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验室不同温度下添加细根(草根)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冯发堂 荣丽 +3 位作者 李贤伟 赖元长 周义贵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共6页
研究不同温度(10,20和30℃)条件下分别向土壤中添加光皮桦细根(直径<2 mm)与扁穗牛鞭草草根混合物(处理1)、光皮桦细根(处理2)、扁穗牛鞭草草根(处理3)和柳杉细根(处理4)这4种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细根的种类... 研究不同温度(10,20和30℃)条件下分别向土壤中添加光皮桦细根(直径<2 mm)与扁穗牛鞭草草根混合物(处理1)、光皮桦细根(处理2)、扁穗牛鞭草草根(处理3)和柳杉细根(处理4)这4种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细根的种类、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均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产生影响;120天后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大于对照(P<0.05);在60和120天后,处理1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温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30℃>20℃>10℃,对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10℃>20℃>30℃(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草根) 微生物量碳 水溶性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总有机碳
下载PDF
虚拟仿真技术在土壤侵蚀原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淑勤 易海燕 +3 位作者 骆紫藤 王勇 谭波 郑子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217-220,共4页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仿真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本文以土壤侵蚀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为例,从实验内容、成绩考核、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借助虚拟仿真实训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运用“虚实结...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和仿真技术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本文以土壤侵蚀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为例,从实验内容、成绩考核、教学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借助虚拟仿真实训实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运用“虚实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值得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 土壤侵蚀原理 实验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四川楠木种源(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3
作者 赵永树 张世超 +6 位作者 杨澜 谢佳鑫 刘明 杨汉波 辜云杰 彭建 刘闵豪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楠木(Phoebe zhennan)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利用14对多态性SSR引物对四川省10个种源39个楠木家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特征分析,以期揭示其遗传背景及家系间的遗传关系,为楠木优良种源(家系)的选择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4对SS... 楠木(Phoebe zhennan)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利用14对多态性SSR引物对四川省10个种源39个楠木家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特征分析,以期揭示其遗传背景及家系间的遗传关系,为楠木优良种源(家系)的选择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4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78个等位基因(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7.058。PIC值在0.306~0.939间变化,均值为0.746,多态性较高。Shannon’s信息指数(I)在1.306~1.511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368,表明楠木种源(家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与观测杂合度(Ho)分别在0.646~0.0.703之间和0.920~1.000之间,平均分别为0.676和0.550。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99%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内,仅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间。基于STRUCTURE对39个家系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当K=3时,ΔK有最大峰值,表明适宜被分为3个群组。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楠木39个家系分为4个类群,除F20单独一个类群外,其余三个类群混合了成都、泸州、雅安、乐山各地的楠木家系,类群划分与种源地无明显联系。研究结果为楠木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和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木 家系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农林复合模式的土壤培肥改土效果 被引量:8
4
作者 赵昌平 王景燕 +3 位作者 龚伟 闫思宇 舒正悦 蔡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999-3009,共11页
【目的】了解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土壤的培肥改土效应,以筛选出适宜的农林复合模式。【方法】对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8种农林复合模式(梨树+蕉藕(LSJO)、梨树+胡豆(LSHD)、梨树+油菜(LSYC)、梨树+红苕(LSHS)、核桃+蕉藕(... 【目的】了解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土壤的培肥改土效应,以筛选出适宜的农林复合模式。【方法】对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8种农林复合模式(梨树+蕉藕(LSJO)、梨树+胡豆(LSHD)、梨树+油菜(LSYC)、梨树+红苕(LSHS)、核桃+蕉藕(HTJO)、核桃+魔芋(HTMY)、枇杷+大豆(PPDD)、枇杷+红苕(PPHS))和农地对照(CK)的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模式的土壤抗蚀性、肥力和培肥改土效应进行综合评价。【结果】8种农林复合模式与CK相比,土壤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总孔隙、通气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分别增加17.6%—161.8%、11.6%—32.7%、12.5%—45.2%、17.9%—79.5%、10.7%—35.4%、13.7%—48.6%、12.0%—33.1%、16.4%—58.7%和10.4%—25.3%;>0.25 mm土壤团聚体(干筛)、>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湿筛)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别增加0.9%—7.2%、5.6%—18.1%和14.8%—138.7%;结构体破坏率和不稳定团粒指数分别降低24.0%—51.4%和17.1%—54.7%;<0.002 mm土壤黏粒含量、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团聚度和物理稳定性指数分别增加15.1%—45.2%、14.2%—28.9%、69.3%—417.3%、58.3%—256.6%和3.5%—23.9%;<0.05 mm微团聚体含量、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分别降低5.4%—33.7%、8.4%—44.1%、18.0%—49.8%和19.1%—75.1%;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7.1%—46.7%、4.3%—30.9%和18.8%—57.5%;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1.7%—29.7%和20.8%—53.4%;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17.3%—60.0%、34.7%—149.2%和21.0%—102.8%;各模式土壤抗蚀性综合值(CVSA)和培肥改土效应综合值(CVAE)均显著高于农地对照(CK),各模式除梨树+红苕和枇杷+红苕外,土壤肥力综合值(CVSF)均显著高于农地对照(CK)。梨树、核桃和枇杷林下分别以种植蕉藕、蕉藕和大豆具有较高的土壤抗蚀性综合值、土壤肥力综合值和土壤培肥改土效应综合值。土壤抗蚀性综合值与土壤肥力综合值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梨树林下种植蕉藕、胡豆和油菜,在核桃林下种植蕉藕和魔芋及在枇杷林下种植大豆具有显著的培肥改土效应,对于提高四川盆北地震重灾区土壤抗蚀性和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土壤抗蚀性的提高与土壤肥力的增加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灾区 农林复合模式 培肥改土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表层土壤氮截留与淋溶流失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滨 吴福忠 +3 位作者 杨万勤 李俊 彭艳 曹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52,共8页
以四川盆地典型桢楠(Phoebe zhennan)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原位培养法监测了雨季(3个时期)和旱季(2个时期)5个关键时期土壤N截留和淋溶输出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 以四川盆地典型桢楠(Phoebe zhennan)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原位培养法监测了雨季(3个时期)和旱季(2个时期)5个关键时期土壤N截留和淋溶输出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的N截留和淋溶输出总量分别为17.82,26.95kg/(hm2·a),桢楠人工林土壤的N截留和淋溶输出总量分别为8.90,17.98kg/(hm2·a),2种人工林土壤均表现出明显的N截留作用,且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氮的输入与输出量显著高于铵态氮和亚硝态氮(P〈0.01)。此外,2种人工林土壤N输入和输出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59.64%~77.14%的N输入过程都发生于旱季末期和雨季早期,且这2个时期的土壤N淋溶输出量分别占全年的44.86%~52.70%。2种人工林土壤在旱季主要表现为N截留效应,而雨季主要表现为N流失。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桢楠人工林的铵态氮和马尾松人工林的硝态氮外,2种人工林土壤N库的其余N组分淋溶输出量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对可溶性无机氮的截留量则与降水量呈负相关。总体而言,桢楠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N输入、输出和截留作用主要发生于旱季末期,且以硝态氮和水溶性有机氮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截留 土壤氮输入 土壤氮淋溶 桢楠人工林 马尾松人工林 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四川乡土杨树种质资源收集和优树选择 被引量:15
6
作者 万雪琴 张帆 +4 位作者 钟宇 王长亮 丁云海 钱忠亮 胡庭兴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2-437,共6页
西南地区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杨树基因资源对杨树中长期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该区乡土杨树资源,对四川7个行政市(州)的共计31个县的乡土杨树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获得包括18个种及3个天然杂交种在内的乡土杨... 西南地区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杨树基因资源对杨树中长期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该区乡土杨树资源,对四川7个行政市(州)的共计31个县的乡土杨树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获得包括18个种及3个天然杂交种在内的乡土杨树单株材料1 560多份。根据该区乡土杨树多为异龄林的特点,在五株大树选优法基础上,制定了适用于异龄林的选优方法,获得乡土杨优树64株。结合林分优势木生长情况,制定了适合散生木选优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标准。两种选优方法可供类似生态区的乡土杨树优树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杨树 基因资源 优树 四川
下载PDF
四川洪雅退耕还林地麻竹生物量和碳储量 被引量:4
7
作者 冯帅 李贤伟 +3 位作者 黄从德 赖元长 张辟芳 曹银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6-301,共6页
利用标准样方法结合数据分析法研究了洪雅县还林地麻竹的生物量、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①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平均株高为15.57 m,平均胸径为7.89 cm,单株生物量为8.59 kg,总生物量为27.91t/hm2,碳储量为13.79 t/hm... 利用标准样方法结合数据分析法研究了洪雅县还林地麻竹的生物量、碳储量,研究结果表明:①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平均株高为15.57 m,平均胸径为7.89 cm,单株生物量为8.59 kg,总生物量为27.91t/hm2,碳储量为13.79 t/hm2。②各形态因子之间、地上部分各变量之间、总生物量与地上部分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地下部分各变量与其他变量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③各组分与形态因子的拟合中,以杆和形态因子的拟合为最佳,其方程为Y=-5.885+1.446D-0.108H+0.212d;总生物量与形态因子的拟合中,最佳模型为Y=-4.48+1.623D-0.245H+0.47d。④麻竹各器官碳含量介于0.454 2-0.530 6 g/g之间,平均碳含量为0.486 2 g/g,各器官含碳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杆〉蔸〉根〉枝〉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竹 生物量 碳储量 退耕还林
下载PDF
基于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桢楠在中国的潜在适宜栽培区 被引量:19
8
作者 辜云杰 李晓清 杨汉波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1,共6页
为探明珍贵用材树种桢楠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范围,基于气候、海拔、土壤条件和植被类型数据集,结合桢楠分布样点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桢楠的潜在适宜栽培区。结果表明,桢楠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6°41′-31°... 为探明珍贵用材树种桢楠的地理分布范围和潜在适宜栽培区范围,基于气候、海拔、土壤条件和植被类型数据集,结合桢楠分布样点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桢楠的潜在适宜栽培区。结果表明,桢楠的水平分布范围为26°41′-31°7′N,101°51′-110°57′E,垂直分布海拔介于139~1524 m。桢楠分布区的适宜年均气温为13℃~18℃,适宜年降水量为850~1500 mm,适宜越冬的极端最低气温为-1℃~4℃,适宜越夏的极端最高气温为26℃~32℃。桢楠的潜在最适宜和较高适宜栽培区主要分布在龙门山-大巴山-武陵山-苗岭-峨眉山区域。其中,四川省的高、中适宜栽培区面积最大,为137694 km^(2);依次为贵州省、重庆市、湖南省和湖北省,面积分别为101972、61658、38382、25456 km^(2)。研究结果阐明了桢楠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和适宜气候条件,并采用MaxEnt模型进行了桢楠潜在适宜栽培区预测,可为我国桢楠的推广栽培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 MAXENT 地理分布区 适宜栽培区
下载PDF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16
9
作者 席蓉 郝建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8196-8198,8218,共4页
介绍了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综述了化感物质的种类和释放途径,分析了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及影响化感物质作用的因素,总结了植物化感作用在农林业、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并对化感作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生态系统
下载PDF
四川桤木不同无性系1a生嫁接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含量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白文玉 张林成 +5 位作者 铁烈华 冯茂松 汪亚琳 高嘉翔 赖娟 戴晓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8-354,399,共8页
【目的】了解四川桤木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含量的特征,为桤木无性系初级种子园和国家级桤木良种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12月在平昌县采集30株四川桤木优树的穗条并嫁接,同年9月测定嫁接幼苗生长和叶片养分... 【目的】了解四川桤木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生长及叶片养分含量的特征,为桤木无性系初级种子园和国家级桤木良种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12月在平昌县采集30株四川桤木优树的穗条并嫁接,同年9月测定嫁接幼苗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结果】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的株高、基径、生物量、根冠比、叶片N、P、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株高范围为139.33~221.67 cm,基径范围为6.46~20.83 mm,叶片N含量范围为8.82~16.44 g/kg,叶片P含量范围为0.87~2.18 g/kg,叶片K含量范围为5.92~14.64 g/kg。其中无性系PC7、PC8、PC9的生长较好,叶片N、P、K含量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生长特征可将30个无性系嫁接幼苗分为3类,第3类无性系(PC7、PC8、PC9)平均株高、基径、生物量及叶片N、P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两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四川桤木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叶片N、P、K含量与株高、基径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结论】四川桤木不同无性系1a生嫁接幼苗的生长状况与叶片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具有一定差异,其中第3类无性系(PC7、PC8、PC9)长势最佳,各器官生物量最大,叶片养分含量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桤木 无性系 幼苗 生长 叶片养分 化学计量
下载PDF
四川核桃良种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周于波 朱鹏 +3 位作者 龚伟 王景燕 闫思宇 吴开志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54-1261,共8页
为构建四川核桃良种指纹图谱,分析遗传多样性,增强品种间的区分能力,该研究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四川29个核桃良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1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21个基因型和8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7.273个等位基因和1... 为构建四川核桃良种指纹图谱,分析遗传多样性,增强品种间的区分能力,该研究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四川29个核桃良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1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21个基因型和8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7.273个等位基因和11个基因型。(2)11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644,平均观察杂合度为0.645,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18,平均香农信息指数为1.51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80。(3)采用引物组合法利用引物wga001、wga032和zmz02构建了29个核桃品种的指纹图谱。(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9个核桃品种按照品种类型优先聚类,四川本地核桃品种聚类关系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研究认为,选用的11个SSR标记能够较好地运用于四川核桃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PIC>0.5);29个四川核桃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相对较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良种 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优势草本植物多样性及其生态位 被引量:60
12
作者 陈丝露 赵敏 +2 位作者 李贤伟 范川 肖宝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3-155,共13页
草本层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对于环境的变化比乔木层和灌木层更为敏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容易反映改造带来的影响。为了分析林分改造后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和揭示草本群落间的关系,以川中丘陵区改造4 a后的11种模式:不同密度... 草本层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对于环境的变化比乔木层和灌木层更为敏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容易反映改造带来的影响。为了分析林分改造后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和揭示草本群落间的关系,以川中丘陵区改造4 a后的11种模式:不同密度(株行距1.5 m×4 m与1.5 m×2 m)的桤木(Alnus cremastogyne)、香椿(Toona sinensis)、银木(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纯林模式和株行距为1.5 m×2 m的银木+桤木模式、香椿+银木模式、香椿+桤木模式、桤木+香椿+银木模式以及采伐迹地作为研究对象,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纯林为对照,对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的优势草本植物多样性、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高低密度香椿模式、低密度银木模式和桤木+香椿+银木模式外,其他模式的草本植物多样性均优于柏木纯林,其中以香椿+银木模式(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82、0.83、0.94和1.30),与香椿+桤木模式(1.83、0.83、0.93和1.33)的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柏木纯林(1.48、0.69、0.82和1.27),为最优的改造模式。(2)改造前铁线蕨(Adiantum capillus-veneris)生态位宽度最广为2.365,喜阴植物占有优势地位,改造后林下光照环境发生变化,喜阳植物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在低密度的纯林模式中迅速占据林下生长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大,随改造模式郁闭度的增加,薹草(Carex tristachya)、地果(Ficus tikoua)、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等喜阴植物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喜阳植物逐渐被淘汰。生态位宽度的大小与重要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6),但也与资源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77)。(3)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间既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也有较小的生态位重叠,不能仅凭生态位宽度来判定生态位重叠值,而生态位宽度较小的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0.647)与蛇莓(Duchesnea indica)(2.152)之间拥有最大的生态位重叠(0.123),可能是因为它们有相似的资源利用方式或相近的生态学特性。总体来说所有模式中草本植物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值都较低(<0.2),生态位分化明显,种间竞争并不激烈,这可能与改造时间较短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木 低效林 植物多样性 生态位 改造模式
下载PDF
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枯落物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伊博 方皓月 +9 位作者 江光林 昝燕 刘思艺 刘思凝 王丽霞 谭波 李晗 游成铭 徐振锋 张丽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5-692,共8页
【目的】探讨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系统稳定机制。【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针叶纯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针阔混交林(糙皮桦Betula utilis-... 【目的】探讨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系统稳定机制。【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川西高山峡谷区不同类型彩叶林-针叶纯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针阔混交林(糙皮桦Betula utilis-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云杉Picea asperata-川滇长尾槭Acer caudatum var. prattii)、阔叶纯林(橿子栎Quercus baronii)和阔叶混交林(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青麸杨Rhus potaninii和橿子栎-白刺花Sophora davidii-黄栌Cotinus coggygria)中地表枯落物和土壤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结果表明,相较于土壤,6种彩叶林中枯落物C和N含量均较高,而P含量较低。不同彩叶林中,枯落物的C、N含量在针叶林中最低,而P含量在阔叶混交林中最低。土壤C、N含量在亮叶桦-青麸杨林中最高,P含量在白桦-云杉-川滇长尾槭林中最高。不同彩叶林间枯落物C/N无显著差异,而土壤C/N在糙皮桦-岷江冷杉林中最高,与其他林型均存在显著差异。枯落物和土壤的C/P和N/P均在亮叶桦-青麸杨林最高。另外,森林枯落物与土壤C、N和P含量间以及C/P和N/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白桦-云杉-川滇长尾槭林和亮叶桦-青麸杨林具有更丰富的养分含量,为该区域森林的生态建设以及彩叶林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峡谷区 枯落物 土壤 养分循环 化学计量比
下载PDF
林窗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草层优势种生态位的早期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江丽 吕倩 +3 位作者 刘俊杰 陈小红 范川 李贤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2-325,共14页
马尾松作为中国广泛栽植的乡土树种,其人工林群落结构简单和生物多样性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生态学问题。探究不同林窗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的影响,可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在45 a生马尾松人工林中分别设... 马尾松作为中国广泛栽植的乡土树种,其人工林群落结构简单和生物多样性低下是普遍存在的生态学问题。探究不同林窗尺度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群落的影响,可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在45 a生马尾松人工林中分别设置A(50 m^(2))、B(100 m^(2))、C(200 m^(2))和D(667 m^(2))4种不同尺度的林窗,以不做任何处理的马尾松人工林作为对照(CK),探究采伐开窗后林窗内自然更新1 a后的灌草层植物组成、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除100 m^(2)林窗下灌木层物种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外,其余林窗灌草层物种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200 m^(2)林窗下灌草层物种数均最多,分别为35种和20种;4种林窗下灌草层物种丰富度指数较对照均显著增加(P<0.05),最大值均出现在200 m^(2)林窗下,其值分别为对照的1.5倍和2.6倍。(2)林窗增加了灌草层喜光植物种类,且在200 m^(2)林窗下种类最多,灌木层喜光植物有13种,草本层喜光植物有5种。(3)4种林窗下灌草层优势种中,喜光植物生态位宽度均较大,200 m^(2)林窗下灌草层生态位宽度平均值最小,其对资源利用程度低,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4)4种林窗下灌草层优势种间生态位重叠度指数均较小。667 m^(2)林窗下,灌草层优势种平均生态位重叠度指数最小,分别为0.029和0.024,200 m^(2)林窗下灌草层优势种高生态位重叠度占总数比例最大,分别为20%和23.8%。研究表明,采伐开窗促进了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丰富了林下植物多样性,有利于马尾松林稳定持续发展,对精准提升马尾松人工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林窗 人工林 耐荫性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度
下载PDF
四川低山丘陵区香樟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进程中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静如 曹艺 +4 位作者 李晗 张丽 游成铭 徐振锋 谭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9-133,共15页
【目的】研究四川低山丘陵区香樟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进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为深入认识森林土壤动物与凋落物分解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1月,在香樟和马尾松林样地安装15个凋落叶收集器,一年内每... 【目的】研究四川低山丘陵区香樟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进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为深入认识森林土壤动物与凋落物分解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1月,在香樟和马尾松林样地安装15个凋落叶收集器,一年内每月收集2种树种凋落叶,带回实验室自然风干;2011年10月,将风干凋落叶分树种装入20 cm×20 cm分解袋中,分解袋上下孔径分别为3 mm和0.04 mm;2011年11月,将凋落叶分解袋对应埋置于样地内5个5 m×5 m样方中;2011年12月—2015年10月,分11次采集凋落叶分解袋,采用Tullgren漏斗分离收集土壤节肢动物,利用体式解剖镜和生物显微镜镜检计数并分类。【结果】整个分解期间,2种凋落叶中共捕获土壤节肢动物4648只,隶属7纲17目58科,香樟凋落叶中以等节跳科、棘跳科、丽甲螨科和懒甲螨科为优势类群,马尾松凋落叶中多为常见类群。香樟和马尾松2种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类群数量具有相似的动态变化过程,个体密度分别在分解的746和398天最高,类群数量均在分解的746天最大;土壤节肢动物总体以菌食性数量比例最高,分别占总捕获量的39.48%和38.78%,腐食性数量比例最低,分别占总捕获量的8.02%和8.05%,且菌食性土壤节肢动物占比随凋落叶分解进程逐渐上升,而捕食性和植食性土壤节肢动物占比则不断下降。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显示,2种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相似性较高;聚类分析表明,2种凋落叶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随凋落叶分解进程不断降低。【结论】四川低山丘陵区香樟和马尾松凋落叶分解进程中,凋落物类型和分解时间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与香樟(阔叶树)凋落叶相比,马尾松(针叶树)凋落叶对土壤节肢动物的特定类群依赖度更高。不同凋落物类型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在分解中期(第2~3年)差异最明显,有必要长期监测凋落物分解进程中的土壤动物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节肢动物 功能类群 凋落物类型 凋落物分解 亚热带森林
下载PDF
四川盆地核桃黑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核桃抗病性评价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汉波 韩珊 +3 位作者 何丹 蒋时姣 曹广黎 万雪琴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7-494,共8页
为鉴定引起四川盆地地区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形态学和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利用分离的菌株对18个栽培品种(无性系)进行抗病性评价。结... 为鉴定引起四川盆地地区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形态学和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利用分离的菌株对18个栽培品种(无性系)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与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相似,其16S rDNA序列与树生黄单胞杆菌(X.arboricola)的(登录号为KP340804.1)同源性高达99%,因此,将引起四川盆地地区核桃黑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树生黄单胞杆菌。18个核桃栽培品种(无性系)的田间侵染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5.07%~78.57%和17.71%~51.96%,变异系数分别为17.62%和28.78%,并以此为基础评价出5个高抗病品种(无性系)。这为核桃黑斑病致病机理研究和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黑斑病 黄单胞杆菌 病原菌 抗病性
下载PDF
不同氮磷比施肥对雷竹笋用林笋末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叶绿涵 陈露蔓 +4 位作者 吕倩 李相君 胡汶廷 张妍 李贤伟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53,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氮磷比施肥对雷竹笋用林笋末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和笋产量的影响,得到适宜雷竹生长和生产的生态化学计量比,为雷竹笋用林经济效益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雨城区中里镇1~5 a生雷竹笋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氮磷... 【目的】探究不同氮磷比施肥对雷竹笋用林笋末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和笋产量的影响,得到适宜雷竹生长和生产的生态化学计量比,为雷竹笋用林经济效益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雨城区中里镇1~5 a生雷竹笋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氮磷比施肥下(NP_(3)=3∶1、NP9=9∶1、NP_(15)=15∶1、NP_(21)=21∶1)雷竹碳氮磷养分变化规律和化学计量特征,通过笋产量和各器官养分、土壤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不同氮磷比施肥处理的雷竹营养生长规律。【结果】(1)氮磷施肥可以显著影响雷竹各器官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着施肥氮磷比例的增大,各器官的全C含量、C∶N和C∶P总体上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全C和全P含量呈先减后增的趋势,N∶P则逐渐减小。(2)氮磷施肥对各器官间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大小关系影响较小。(3)氮磷施肥显著提高了雷竹鲜笋产量,笋产量随施肥氮磷比例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后稳的趋势,雷竹笋产量与土壤p H、全N含量和碱解氮(AN)含量在显著相关关系。(4)土壤p H与雷竹各器官C∶P均有显著相关关系,土壤AN含量与雷竹各器官养分含量和化学计量均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研究表明雷竹林地主要受N限制,不同氮磷比施肥处理对其有一定缓解作用,氮磷施肥显著提高了雷竹鲜笋产量,从经济效益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NP_(15)是较合适的氮磷施肥比例,该处理下各器官生态化学计量比可以指导笋用林生产中施肥比例的选择,枝全C含量和细根全N含量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雷竹营养生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笋用林 生态化学计量 不同氮磷比施肥 土壤养分 笋产量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缘不同功能型树种凋落叶功能性状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川雄 刘思凝 +4 位作者 邓纪坤 龚贵荣 吴昌焱 熊仕臣 徐振锋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7-263,共7页
【目的】为了解华西雨屏区亚热带不同植物功能型树种凋落叶功能性状特征,探讨不同植物功能型树种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方法】以四川盆地西缘都江堰灵岩山亚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8种树种凋落叶,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针叶3... 【目的】为了解华西雨屏区亚热带不同植物功能型树种凋落叶功能性状特征,探讨不同植物功能型树种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方法】以四川盆地西缘都江堰灵岩山亚热带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集了18种树种凋落叶,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针叶3个植物功能型,比较分析碳(C)、氮(N)、磷(P)、木质素和纤维素及其化学计量比在不同功能型树种间的变异。【结果】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树种凋落叶N含量显著低于针叶树种,C∶N比显著高于针叶树种;常绿阔叶树种凋落叶P含量显著低于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种;不同功能型树种间凋落叶C含量、C∶P和N∶P比无显著差异;落叶阔叶树种木质素含量显著低于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树种凋落叶纤维素:N比显著高于针叶树种;而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N比在不同功能型树种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四川盆地西缘不同植物功能型树种之间凋落叶功能性状差异显著,这可能影响区域森林群落养分循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森林群落 凋落叶 化学计量特征 木质素 纤维素 植物功能型
下载PDF
应用脉冲标记粗枝云杉和四川红杉幼苗的^(13)C分配特征研究
19
作者 杨玉婷 杨红艳 +8 位作者 刘金超 曲炜辰 杜婷 张玉 张丽 游成铭 谭波 徐振锋 李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5-229,274,共6页
【目的】探究针叶树种对光合碳同化产物在器官-土壤中的分配规律。【方法】以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iana)5 a生幼苗为试验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利用脉冲标记法对处于生长期的幼苗进行4次^(13)C同位素脉冲标记,... 【目的】探究针叶树种对光合碳同化产物在器官-土壤中的分配规律。【方法】以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iana)5 a生幼苗为试验对象,通过盆栽实验,利用脉冲标记法对处于生长期的幼苗进行4次^(13)C同位素脉冲标记,以期揭示粗枝云杉和四川红杉光合碳同化产物在器官-土壤中的分布规律。【结果】两种幼苗各器官和土壤δ^(13)C值在标记前后均存在显著差异,且标记后^(13)C富集量表现为:四川红杉>粗枝云杉。标记后四川红杉根、枝、叶和土壤的δ^(13)C值范围分别为:25.33‰~171.64‰、36.68‰~206.84‰、79.40‰~230.91‰和-16.49‰~-11.28‰,具体表现为叶>枝>根>土壤;粗枝云杉根、枝、叶和土壤的δ^(13)C值范围为-23.02‰~63.97‰、-23.72‰~18.52‰、-20.09‰~14.09‰和-20.27‰~-15.71‰,表现为根>叶>枝>土壤。【结论】基于^(13)C脉冲标记下,四川红杉^(13)C富集量相对高于粗枝云杉,其中四川红杉幼苗叶对碳的固定较高,而粗枝云杉幼苗根系对^(13)C的固定较高。这些结果表明脉冲标记法在探究针叶树种幼苗期器官-土壤中光合产物分配规律研究中效果良好,为稳定同位素脉冲标记法在植物生理和生态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标记 ^(13)C 粗枝云杉 四川红杉 器官
下载PDF
SPOT-5影像分析的三种融合方法比较——以洪雅县柳江镇退耕还林工程监测为例
20
作者 王钧 赵安玖 +3 位作者 王鹏 陈浩 阳虎 李贤伟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2,共6页
以洪雅县柳江镇为试验区,选用SPOT-5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为材料,采用PCA、Brovey以及IHS变换融合方法,对SPOT-5全色与多光谱图像进行融合处理,为退耕还林工程面积监测奠定基础。通过对各融合结果图像进行主观和客观的综合评价,得到评... 以洪雅县柳江镇为试验区,选用SPOT-5全色影像和多光谱影像为材料,采用PCA、Brovey以及IHS变换融合方法,对SPOT-5全色与多光谱图像进行融合处理,为退耕还林工程面积监测奠定基础。通过对各融合结果图像进行主观和客观的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结果:Brovey变换融合方法得到的结果图像在其空间质量和光谱质量综合表现的最好,适宜于低山丘陵区的遥感监测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5 影像融合 效果评价 工程监测 退耕还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