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新世纪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新视域
1
作者 沈宏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7,共4页
新世纪以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展开了一个全新的视域:创伤视域。从这一视域出发的代表性文本将中国20世纪电影中的创伤呈现,主要看成是对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想象性证明,而这种想象式电影话语,既有"向心"式的,也有"离心"... 新世纪以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展开了一个全新的视域:创伤视域。从这一视域出发的代表性文本将中国20世纪电影中的创伤呈现,主要看成是对历史真实性的一种想象性证明,而这种想象式电影话语,既有"向心"式的,也有"离心"式的。其中,他们对解构的、异质的环节更为关注。想象、呈现、真实、历史、权力是他们理解中国电影的关键词。这些倾向可以说离不开意识形态和西方话语中心主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新世纪 海外中国电影研究 新视域
下载PDF
全球背景下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社会学——共享的知识与不同的研究视角
2
作者 柯兰君 高晓雪 谢静 《中国研究》 2021年第1期3-18,330-331,共18页
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科学/区域研究的一部分,而中国的社会学则属于中国的社会科学。两者的共同点是面向中国正在发生的快速社会变革所提供的丰富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以中国社会为研究重点。此外,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 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通常被认为是西方社会科学/区域研究的一部分,而中国的社会学则属于中国的社会科学。两者的共同点是面向中国正在发生的快速社会变革所提供的丰富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以中国社会为研究重点。此外,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及其对他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德国“社会科学中国研究工作组”的讨论为出发点,本文探讨了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社会学是否以及应该如何超越古典社会学方法论中的民族主义,成为新兴的世界性/全球性社会学的一部分。本文认为,新兴的全球社会学场域特征是社会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碎片化和不对称性,而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社会学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进入这一场域的——也是嵌入在不同国家的政治、学术体制和资金框架之中的。本文借鉴迈克·布洛维对社会学知识生产的类型划分,即专业、政策、批判和公共社会学四个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理想类型,进而论证应该强化以中国为对象的、着重理论基础阐述的社会学(指批判性和公共社会学)知识的反思性生产,并找到其学术和非学术的受众。同时,这样的做法可能为眼下不对称发展的全球社会学这个新兴场域中的社会学领域的中国研究和中国的社会学提供共同讨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研究 中国社会学 全球社会学 不对称的知识生产和传播 迈克·布洛维 批判性和公共社会学
下载PDF
创伤之后如何启蒙?——中国成长小说的后文革叙述 被引量:2
3
作者 沈宏芬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自19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成长小说兴起了从后文革视角来书写文革期间成长经验的趋势。这个新的视角揭示了文革经验下个体成长的一个突出特征:失败的成长。这种失败的表现方式就是个体在时间上遭遇青春期的延曳,在空间上成为零余人。同时... 自19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成长小说兴起了从后文革视角来书写文革期间成长经验的趋势。这个新的视角揭示了文革经验下个体成长的一个突出特征:失败的成长。这种失败的表现方式就是个体在时间上遭遇青春期的延曳,在空间上成为零余人。同时,文本通过提供"故事"与"话语"的悖论形式,从"故事"中的成长失败出发,将"叙述"层面的启蒙推向了前台。历史地看,这部分文本对文革记忆的书写呈现出"离心"话语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启蒙 中国成长小说 后文革叙述
下载PDF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多重结构:基于环境社会学两大范式的解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全鹏 温轩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42,共7页
环境社会学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包括两个基本范式,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范式中,能够看到村民生活世界中生活垃圾对村落自然生态产生危害的同时,农业种植、身心健康及人生规划等生活的多个层面也在承受着负面影响。在“环境问题... 环境社会学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包括两个基本范式,在“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范式中,能够看到村民生活世界中生活垃圾对村落自然生态产生危害的同时,农业种植、身心健康及人生规划等生活的多个层面也在承受着负面影响。在“环境问题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这一范式下,垃圾的日常性带来了村落社会关系恶化的普遍性——邻里关系的纠葛、村民与村干部的互不信任,导致村民退居到个人家庭来回避公共事务参与,加速了村落共同体的碎片化。而由此加重的生活垃圾问题再次反向加速了村民的原子化进程,这对于其治理而言,便构成了一种“个体化趋势—垃圾问题恶化—个体化趋势再次增强”的恶性循环。垃圾问题所带来的是村民生活世界整体性的恶化,因此在治理之道的探索上,只有通过法律法规可行性的确立,再以新道德规范的参与式习得来重建生活世界,才能应对消费社会中压力不断增大的垃圾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 生活世界 环境社会学 个体化趋势 社会治理
下载PDF
从历史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的崛起
5
作者 余凯思 邢宽 孙立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60-64,共5页
当今时代,中国的崛起无疑是一个正在改造着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重大事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习惯于把中国的崛起看作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历史学家却深知这是一个经历过多次试验和失败的长期发展进程。要... 当今时代,中国的崛起无疑是一个正在改造着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重大事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习惯于把中国的崛起看作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历史学家却深知这是一个经历过多次试验和失败的长期发展进程。要真正理解中国的崛起,必须从全球史的角度,对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机制"变迁进行深入研究。社会机制包括制度和治理两个方面,当代中国的崛起可谓百余年来中国在与国际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断进行的制度创新和治理手段调整的积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的崛起 全球史 社会机制
下载PDF
略论近代立春节日文化的演变 被引量:7
6
作者 简涛 《民俗研究》 1998年第2期58-72,共15页
清代是立春节日文化的鼎盛时期,无论官方礼俗和民间习俗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辛亥革命改变了立春文化的命运。这场政治大革命,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是中国近代民俗变革的转折点,其中立春节日民俗的变革尤其剧... 清代是立春节日文化的鼎盛时期,无论官方礼俗和民间习俗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辛亥革命改变了立春文化的命运。这场政治大革命,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且是中国近代民俗变革的转折点,其中立春节日民俗的变革尤其剧烈。本文试图通过对立春文化变迁这个个案的考察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近代民俗变迁的某些特点。 为了探究民国时期民俗变革的社会原因,首先应该了解与此相关的社会与政治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农民节 节日文化 民间习俗 四川省档案馆 礼仪 民间信仰 辛亥革命 立春日 饮食习俗
原文传递
中国人的民族性与孔子的典范人格 被引量:1
7
作者 简涛 《民俗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225-240,共16页
本文将前人关于中国人的民族性的论述归纳为12个方面,然后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今天中国人的眼光评判昨日中国人的性格,并且对调查结果进行量化,以探求当代民族性的演变。关于民族性的形成,"文化与人格"理论认为儿童养育制... 本文将前人关于中国人的民族性的论述归纳为12个方面,然后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今天中国人的眼光评判昨日中国人的性格,并且对调查结果进行量化,以探求当代民族性的演变。关于民族性的形成,"文化与人格"理论认为儿童养育制度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本文认为,对于中国人的民族性的形成,孔子人格产生了重大影响,只是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孔子人格的典范地位。现在复兴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重塑孔子的人格典范,以促进价值体系的重构和民族性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文化与人格 民族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