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构建人文管理模式
1
作者 游晔 《福建陶研》 2007年第1期14-15,共2页
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寻找一条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成长的道路,否则管理就失去了其施行的价值。人文管理就是一种以人为主体、呼唤人性复苏、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管理,这种对人的管理不是简单的"约束",更非机械的"令... 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寻找一条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成长的道路,否则管理就失去了其施行的价值。人文管理就是一种以人为主体、呼唤人性复苏、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管理,这种对人的管理不是简单的"约束",更非机械的"令行禁止",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人、关爱人、陶冶人、凝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 管理模式 人文管理 人文素质 学生 学校管理 校园文化 人文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实施
下载PDF
让“生活教育”与语文实践激情共舞
2
作者 游国武 《福建陶研》 2006年第2期33-34,共2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标》还建议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标》还建议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育资源 生活 激情 课程标准 实践能力 学习活动 学习空间
下载PDF
让小学数学课堂情理共融——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袁雅彬 袁仕理 《小学数学教育》 2017年第11期24-25,共2页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融合、互相促进的过程。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才有利于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建立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感性认识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情理共融"的策略展开教学,致力于...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融合、互相促进的过程。学生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才有利于形成深刻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建立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感性认识的提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情理共融"的策略展开教学,致力于追求理因情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 共融 情理 小学 感性认识 有机融合 理性
原文传递
构筑探究平台 关注主体发展
4
作者 林月香 叶玉超 《福建教学研究》 2005年第6期27-28,共2页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促进学生全...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中诱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发展 接受性学习方式 平台 构筑 数学课堂教学 全面协调发展 探究性学习 主观能动性 途径和方法 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 探索问题 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
原文传递
关注当前数学课堂的“形”与“实”
5
作者 游晔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8年第1期16-17,共2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伴随这一理念的提出,新的学习方式逐步被广大教师推崇。一些公开课、评优课、研讨课,都少不了这些“重要方式”。关注这些课堂,不难发现教师对这些理念的理解尚存偏差。...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伴随这一理念的提出,新的学习方式逐步被广大教师推崇。一些公开课、评优课、研讨课,都少不了这些“重要方式”。关注这些课堂,不难发现教师对这些理念的理解尚存偏差。具体表现为:一是主次失调——“摆弄学具”代替了“动手实践”。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是理解、掌握知识与建立正确表象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实” “形” 动手实践 学习数学 合作交流 学习方式 公开课
原文传递
对改进学生作业评价的思考
6
作者 游晔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8年第3期19-20,共2页
课内课外作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的功能在于促成学生反思学习情况,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应认真探索学生作业评价的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长的喜悦,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关键词 作业评价 学生 教学活动 课外作业 学习情况 学校 教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