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行标记和黏膜下注射的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治疗胃小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1
作者 陈振光 罗瑶 +3 位作者 于金源 吴松阳 吴宁 叶再元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1146-1150,1156,共6页
目的探讨不行标记和黏膜下注射的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NMSI-ESE)治疗胃小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树兰(杭州)医院胃肠外科诊断为胃小胃肠间质瘤的4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NMSI-ESE,26例... 目的探讨不行标记和黏膜下注射的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NMSI-ESE)治疗胃小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树兰(杭州)医院胃肠外科诊断为胃小胃肠间质瘤的4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NMSI-ESE,26例行传统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时间、瘤体挖除时间、金属夹使用数量、手术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ESE组比较,NMSI-ESE组的手术时间更短[38.95(26.50,53.25)min vs 47.30(38.50,52.25)min,Z=-2.60,P=0.011]、瘤体挖除时间更短[17.27(8.75,24.50)min vs 27.08(18.75,35.00)min,Z=-4.32,P<0.001]、手术费用更少[3308(3190,3450)元vs 4107(3972,4232)元,Z=-20.95,P<0.001]、金属夹使用数量更少[(3.86±0.91)个vs(5.04±1.22)个,t=-4.00,P<0.001]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3.1(2.0,4.0)d vs 3.5(3.0,4.0)d,Z=-2.20,P=0.031],而在术中穿孔、R0切除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内,两组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NMSI-ESE治疗胃小胃肠间质瘤安全、有效,且较传统ESE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
原文传递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吴芳 叶再元 +2 位作者 陈振光 吴松阳 罗瑶 《浙江医学》 CAS 2020年第2期161-163,191,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I~Ⅲ期胃癌患者85例。其中43例患者采用术后早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为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术后肠外营养支持,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5d(术前常规检查)和术后第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I~Ⅲ期胃癌患者85例。其中43例患者采用术后早期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为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术后肠外营养支持,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5d(术前常规检查)和术后第7天留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等免疫指标,记录并分析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及IgA、IgG、IgM等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天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经鼻肠管施行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鼻肠管 肠内营养
下载PDF
胃肠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3
作者 叶再元 吴芳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961-965,共5页
胃肠肿瘤发病率高,是普通外科最常见的肿瘤,因疾病本身特性及手术等原因,患者围手术期常伴有程度不等的营养不良,这将增加手术风险、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患者病死率,降低放化疗易感性及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做好围手术期营养筛查及营养支持... 胃肠肿瘤发病率高,是普通外科最常见的肿瘤,因疾病本身特性及手术等原因,患者围手术期常伴有程度不等的营养不良,这将增加手术风险、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患者病死率,降低放化疗易感性及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做好围手术期营养筛查及营养支持治疗,将有效改善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本文主要介绍胃肠肿瘤围手术期营养状况筛查、评估、评价及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的时机把握、适应证选择、实施方法等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围手术期 营养支持
原文传递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术式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陈振光 叶再元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1468-1472,共5页
胃上部癌和食管胃结合部癌发病率逐渐上升,近端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已得到验证,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食管残胃吻合方式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腹腔镜在胃癌根治术中不断推广,临床医生... 胃上部癌和食管胃结合部癌发病率逐渐上升,近端胃切除术的安全性已得到验证,并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食管残胃吻合方式会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腹腔镜在胃癌根治术中不断推广,临床医生们在不断探索和创新近端胃切除术后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但尚未达成标准共识。本文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对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后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术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同道提供参考,让患者最大化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腔镜检查 消化道重建 抗反流
原文传递
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许国玺 林高枫 +6 位作者 王怀帅 庄奕翔 李银林 林奇忆 蔡志聪 刘维波 叶再元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818-821,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CAR)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早期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就诊于本院胃肠外科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第1、3、5、7天C...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CAR)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早期吻合口漏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就诊于本院胃肠外科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第1、3、5、7天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根据术后7 d内是否有吻合口漏分为吻合口漏组和无吻合口漏组,并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吻合口漏组和无吻合口漏组患者的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基线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吻合口漏组的住院时间长于非吻合口漏组(P<0.05)。吻合口漏组术后第3天CRP水平、第5天PCT水平均高于非吻合口漏组(P<0.05)。吻合口漏组术后第3天和第5天的CAR值均高于非吻合口漏组(P<0.05),术后第3天的CAR值(2.30)预测结直肠癌术后早期吻合口漏的灵敏度为79.23%,特异度为87.45%,优于单纯使用CRP和(或)PCT。结论:术后CAR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早期吻合口漏发生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质 血清白蛋白 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外科手术 吻合口瘘
原文传递
肠瘘诊治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6
6
作者 叶再元 吴芳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801-804,共4页
肠瘘是腹部手术与创伤的最常见、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肠瘘,将会产生与原发疾病没有直接联系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腹腔感染、出血、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致使治疗难度提升、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 肠瘘是腹部手术与创伤的最常见、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肠瘘,将会产生与原发疾病没有直接联系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腹腔感染、出血、电解质失衡、营养不良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致使治疗难度提升、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患者病死率增加等。因此,在肠瘘发生初期实行预判并及早诊断,发生之后实施综合诊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肠瘘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等方面阐述肠瘘诊治的现状,并从跨学科、跨区域合作等角度展望肠瘘未来治疗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瘘 诊断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胃肠外营养
原文传递
胃癌术后早期肠道微生态治疗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吴芳 杨红梅 +5 位作者 林文发 叶再元 吴松阳 薄志远 陈振光 罗瑶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974-977,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早期应用肠道微生态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在树兰(杭州)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早中期胃癌患者96例,其中观察组48例患者在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后早期应用肠道微生态治疗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在树兰(杭州)医院胃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早中期胃癌患者96例,其中观察组48例患者在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对照组48例患者在术后早期单纯使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分别在术前以及术后第7天检测所有被选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相关指标和CD4^(+)、CD8^(+)、CD4^(+)/CD8^(+)等免疫相关指标,记录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相关指标及CD4^(+)、CD8^(+)、CD4^(+)/CD8^(+)等免疫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更快(P<0.05),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明显改善术后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恢复,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肠道微生态 肠内营养
原文传递
负压引流在胃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吴芳 杨红梅 +3 位作者 陈振光 吴松阳 罗瑶 叶再元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815-817,共3页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在胃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本科收治的36例胃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资料,根据发生肠瘘时患者的引流方式分为负压引流组(观察组)18例,常规橡胶管引流组(对照组...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在胃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本科收治的36例胃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资料,根据发生肠瘘时患者的引流方式分为负压引流组(观察组)18例,常规橡胶管引流组(对照组)18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肠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56%(1/18)]与对照组[11.11%(2/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肠瘘愈合时间[(12.83±6.25)d]与对照组[(23.33±4.6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引流有利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愈合,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有效,可常规用作胃切除术的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切除术 肠瘘 十二指肠疾病 负压伤口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