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慧敏 罗勇 +1 位作者 康永清 罗昊坤 《临床医学工程》 2015年第9期1121-1122,共2页
目的分析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诊治的40例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时机将其分为早期干预组(20例)与晚期干预组(20例),观察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 目的分析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诊治的40例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时机将其分为早期干预组(20例)与晚期干预组(20例),观察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早期干预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干预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MBI评分、FM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MBI评分、FM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早期干预组升高水平明显优于晚期干预组(P<0.05)。结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实施针灸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干预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康复治疗 干预时机 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恢复
下载PDF
夏麻止眩汤联合养血息风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证51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徐俊杰 洪莹 +2 位作者 周思淇 陈江冰 沈锦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9期1897-1900,共4页
目的探讨夏麻止眩汤联合养血息风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51例患者(脱落2例)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51例(脱落3例)在对照... 目的探讨夏麻止眩汤联合养血息风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7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51例患者(脱落2例)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51例(脱落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夏麻止眩汤联合养血息风针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4周后的中医疗效。运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估患者的眩晕严重程度。检测患者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的水平。对比两组D二聚体、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 phospholipase A2,LP-PLA2)、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的水平。结果(1)治疗组在连续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2)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DHI及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减少,其中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治疗后,PSV、Vm的水平较治疗前增加,RI的水平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PSV、Vm的水平较对照组更高,RI的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4)两组治疗后,D二聚体、LP-PLA2、FIB的水平较治疗前均减少,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水平更少(P<0.05)。结论夏麻止眩汤联合养血息风针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风痰上扰证的疗效确切,显著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血液动力学,纠正血液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麻止眩汤 养血息风针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风痰上扰证 临床疗效 眩晕症状 血液动力学 血液高凝状态
下载PDF
冷热交替疗法对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及流涎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欢 胡玲利 《中国康复》 2018年第5期480-481,共2页
目的:探讨口腔及面部冷热交替刺激训练对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及流涎的疗效。方法:36例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合并流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基础训练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冷热交替刺激患者口腔黏... 目的:探讨口腔及面部冷热交替刺激训练对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及流涎的疗效。方法:36例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合并流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基础训练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冷热交替刺激患者口腔黏膜及面部。治疗20d后,通过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及流涎分级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流涎分级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流涎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冷热交替刺激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减少流涎症状效果明显,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交替 吞咽障碍 流涎
下载PDF
黄芩苷通过miR-126激活P38/P53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谢璨灿 王婷 +1 位作者 罗勇 吴双华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6期624-629,共6页
目的基于乳腺癌中miR-126表达异常,探究黄芩苷通过P38/P53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QPCR实验检测miR-126在乳腺癌中表达情况。抑制miR-126和P38的表达及黄芩苷和黄芩苷联合miR-126用药处理,通过MTT、凋亡... 目的基于乳腺癌中miR-126表达异常,探究黄芩苷通过P38/P53信号通路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QPCR实验检测miR-126在乳腺癌中表达情况。抑制miR-126和P38的表达及黄芩苷和黄芩苷联合miR-126用药处理,通过MTT、凋亡、侵袭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情况。Western Blot和QPCR实验检测miR-126,凋亡相关和P53/P38相关信号通路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iR-126在癌细胞中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6抑制剂组P38表达降低,miR-126抑制剂组和P38抑制剂组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苷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而miR-126抑制剂逆转这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苷激活凋亡miR-126及P53/P38相关信号通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可能与miR-126与P38异常低表达有关,黄芩苷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凋亡,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可能与上调miR-126、激活P53/P38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乳腺癌 MIR-126 P38/P53
下载PDF
Yes相关蛋白在脓毒症患者PBMC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双华 谢璨灿 +2 位作者 李峥嵘 曾维忠 王婷 《新医学》 2020年第7期512-516,共5页
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YAP)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5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和3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PBMC中YAP 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28 d临床结局将脓毒症组分为死亡亚组(26例)和存活亚... 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YAP)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5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和3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PBMC中YAP mRNA的表达水平。根据28 d临床结局将脓毒症组分为死亡亚组(26例)和存活亚组(39例),比较2个亚组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和PBMC中YAP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类指标的相关性,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YAP mRNA表达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效果。结果脓毒症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具可比性(P> 0.05)。脓毒症组PBMC中YAP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死亡亚组患者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及PBMC中YAP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存活亚组(P <0.05)。脓毒症患者PBMC中YAP mRNA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60,P <0.05),YAP mRNA表达水平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691,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0.692。结论脓毒症患者PBMC中的YAP表达水平高于健康者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s相关蛋白 脓毒症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头针结合绳带疗法对缺血性卒中偏瘫恢复期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陈慧敏 罗勇 +3 位作者 康永清 沈锦 唐满玲 罗超 《四川中医》 2023年第7期181-186,共6页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绳带疗法对缺血性卒中(CIS)偏瘫恢复期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5例CIS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头针组、绳带组、头针联合绳带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予常规内科治疗,在...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绳带疗法对缺血性卒中(CIS)偏瘫恢复期步行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5例CIS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头针组、绳带组、头针联合绳带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予常规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头针组予头针疗法,绳带组予绳带疗法,头针联合绳带组予头针联合绳带疗法,为期4周,比较各组治疗疗效、下肢步行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记录三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头针联合绳带组显效率[71.43%(25/35)]明显高于头针组[42.86%(15/35)]、绳带组[48.57%(17/35)],差异显著(P<0.05),头针组、绳带组显效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m步行测试(10MWT)、Tineetti步态与平衡量表(TGA)及Holden步行能力评定(FAC)均高于治疗前,但头针联合绳带组各指标高于头针组、绳带组(P<0.05),头针组、绳带组各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头针组、头针联合绳带组各指标均低于绳带组(均P<0.05),头针组、头针联合绳带组各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L-1β、IL-6、hs-CRP均与FMA-LE、10MWT、TGA、FAC评分呈负相关(P<0.05)。三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绳带疗法对CIS偏瘫恢复期步行功能障碍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步行功能,调节机体炎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绳带疗法 缺血性卒中 偏瘫恢复期 步行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