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名家风采
- 1
-
-
作者
庞铁坚
盘福东
-
机构
桂林旅游学会
桂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
桂林博物馆研究室
广西民族学学会
广西瑶学学会
桂林民族研究会
-
出处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第2期75-75,共1页
-
文摘
庞铁坚,广西博白人,1958年出生于桂林,长期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及学术研究,桂林旅游学会会长、桂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程参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起草工作,主持和参加过多部旅游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多次担任广西社科奖评审专家,曾在国际国内旅游论坛上发表演讲。1981年开始发表旅游研究论文,主编旅游专著多种,个人著作有《推开桂林的门扉》《漓江》《行走龙脊》《愚自乐园》等。
-
关键词
桂林旅游
专家委员会
家风
经济管理工作
发展规划纲要
评审专家
学术研究
科学规划
-
分类号
F592.3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
-
题名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黄熙
-
机构
桂林市民族美术研究会
-
出处
《雕塑》
2000年第4期32-33,共2页
-
文摘
要开拓未来就必须研究传统,通过对古代雕塑的整理,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具体的特点。 (一)理解为先的法则 从题材内容上讲,中国古代雕塑都是内容明确、容易被理解的(直接理解)。这些雕塑与人的关系很近,能与人进行情感的交流(既使有些关系显得对立,如与人与鬼像,人与怪兽),大多作品都是普通人能看懂或者说能感知的东西。中国人以理解来认识事物和交流情感,对陌生事物,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什么?并试图去理解它(或者说是给它下定义),然后再沿着理解的思路去评价、欣赏它。而对于一个不能理解之物,则往往不会在其形式或涵义上深究下去。简单地说:中国人看作品不怎么喜欢转弯抹角,而对于造型抽象的对象,也常常以熟悉之物来理解。如看到奇石说像罗汉,看到树根联想到老鹰。这种东方的联想审美,不能贬低和忽视。我们现在的有些作品,主题庞大但内容空洞,形式与内容毫无关联,表达的感情也不真实。这类作品往往给人“假、大、空”的感觉。观众的反应,自然会冷淡与麻木。
-
关键词
明确
雕塑家
美术家
雕塑作品
古代雕塑
-
分类号
J302
[艺术—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