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通甸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靶区优选 被引量:6
1
作者 黄永高 冯佐海 +4 位作者 罗改 熊昌利 张彤 贾小川 杨学俊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2-744,共13页
通甸地区地处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铅-锌-铜-银巨型矿集区东北部,具有寻找沉积岩型铅锌矿的前景。在通甸地区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以进一步指导铅锌矿勘察工作。确定了Pb、Zn和Ag等15种单元素异常范围,揭示了不同成因类型... 通甸地区地处三江特提斯兰坪盆地铅-锌-铜-银巨型矿集区东北部,具有寻找沉积岩型铅锌矿的前景。在通甸地区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以进一步指导铅锌矿勘察工作。确定了Pb、Zn和Ag等15种单元素异常范围,揭示了不同成因类型组合元素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圈定了21处地球化学综合异常。通过化探异常查证,识别出两条铅锌矿(化)体,经分析检测,Pb含量为1.93%~2.01%,Zn含量为0.48%~12.22%。研究表明,三合洞组(T 3 sh)碳酸盐岩和与其上下地层接触部位是区内重要的矿源层。结合异常分布规律、异常查证结果以及成矿地质背景进行综合评价,优选AS05甲1综合异常区为最佳铅锌找矿靶区,为通甸地区深入开展矿产勘查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 地球化学 找矿靶区 铅锌矿 通甸地区 兰坪盆地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块东部南缘昌果地区典中组火山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6
2
作者 韦乃韶 康志强 +7 位作者 杨锋 冉孟兰 李强 韦天伟 刘迪 曹延 陈欢 李岱鲜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0-42,共13页
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消亡到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产物。前人对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拉萨地块东部地区的研究仅限于林周盆地周围,而拉萨地块东部南缘地区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 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消亡到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产物。前人对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拉萨地块东部地区的研究仅限于林周盆地周围,而拉萨地块东部南缘地区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本文首次对拉萨地块东部南缘昌果地区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进行了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典中组火山岩(14DST-23、14DST-25)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69.97?0.45) Ma、(66.80?1.10) Ma;岩性主要为中性的安山岩、粗安岩,夹少量的酸性流纹岩,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Nb、Ta、Ti负异常,显示典型弧火山岩的特征; Sr-Nd同位素组成上,中性岩的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3980, 143Nd/144Nd比值为0.512864,εNd(t)值为5.1。以上特征暗示昌果地区典中组中性火山岩可能形成于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亏损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昌果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具有大陆边缘弧火山岩的特征,应形成于俯冲的岛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ICP-MS U-PB 定年 典中组 林子宗群 拉萨地块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块东部尼木—加查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韦天伟 杨锋 +6 位作者 康志强 韦乃韶 刘迪 曹延 李岱鲜 陈欢 陈林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5-726,共12页
拉萨地块广泛分布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研究其对于认识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对拉萨地块东部尼木—加查地区比马组火山岩进行了年代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比马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 拉萨地块广泛分布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研究其对于认识新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意义。对拉萨地块东部尼木—加查地区比马组火山岩进行了年代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该比马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5. 2~57. 6 Ma,明显晚于已发表的比马组火山岩年龄177~195 Ma,而与林子宗群火山岩年龄(30. 4~70. 0 Ma)相符。因此,该地区原来认为的比马组火山岩可能需要重新厘定为林子宗群年波组火山岩。研究区火山岩主体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和英安岩,属中、高钾钙碱性系列。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火山岩整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等,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则表现明显的负异常,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主要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右倾型,Eu表现出无异常到中等的负异常。此外,研究区年波组火山岩年龄晚于拉萨地块中西部年波组形成时代,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能指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年波组 林子宗群 拉萨地块
下载PDF
内蒙锡林浩特晚石炭世辉长质岩体的成因:陆内伸展背景下富水地幔源区熔融的产物 被引量:11
4
作者 庞崇进 王选策 +3 位作者 温淑女 Krapez Bryan 王炎阳 廖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956-2972,共17页
内蒙中部晚石炭世岩浆活动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对于揭示古亚洲洋俯冲和兴蒙造山带演化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锡林浩特南部晚石炭世辉长质侵入体为研究对象,开展高精度SIMS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和Sr-Nd-Hf同位素分析,旨在讨论其岩... 内蒙中部晚石炭世岩浆活动的成因及动力学背景对于揭示古亚洲洋俯冲和兴蒙造山带演化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锡林浩特南部晚石炭世辉长质侵入体为研究对象,开展高精度SIMS锆石U-Pb定年、全岩主微量和Sr-Nd-Hf同位素分析,旨在讨论其岩石成因,为制约兴蒙造山带的演化和理解深部流体循环过程提供更多信息。辉长质岩体样品的锆石CL图像呈弱环状结构、条带状或岩浆生长带(Th/U=0. 3~2. 5)。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锡林浩特辉长质岩体的侵位年龄为316. 9±2. 2Ma,为兴蒙造山带晚石炭世区域性岩浆活动的产物。该岩体经历了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但受堆晶作用和地壳物质混染作用的影响较小;同时具有较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0. 7034~0. 7041),但相对高的εNd(t)(+5. 58~+6. 88)和εHf(t)值(+12. 07~+13. 44),并显示Rb、Sr、U和Pb等流体活动性元素相对富集,但Nb和Ta等非流体活动性元素相对亏损的特征,暗示其起源于遭受含水流体交代富集的地幔源区。流体交代富集作用很可能发生在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或者在部分熔融之前较短的时间内,即反映较为年轻的交代事件。锡林浩特辉长闪长岩具有相对较高的Si O_2(51. 7%~53. 2%)、Cr (138. 4×10^(-6)~757. 2×10^(-6))和Ni (50. 4×10-6~141. 1×10^(-6))含量以及Zn/Fe比值(10. 8~11. 5),但相对较低的Al2O3(13. 1%~16. 8%)含量,暗示源区可能富含斜方辉石,由橄榄岩+辉石岩脉组成。通过对比总结兴蒙造山带晚石炭世岩浆岩岩石组合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其他地质资料,本文认为古亚洲洋在晚石炭世之前已经闭合,而锡林浩特辉长质岩体形成于陆内伸展的构造背景。结合同期玄武岩母岩浆的高含水量特征(高达4. 41%),本文认为锡林浩特及其邻区晚石炭世岩浆活动是遭受地幔转换带滞留俯冲板块析出富水流体交代的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的产物,从而建立了深部流体循环过程与造山后伸展背景下岩浆活动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石炭世侵入岩 流体活动性元素 辉长岩 深部流体循环 兴蒙造山带
下载PDF
滑石的主要特征、应用方向和药用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苏荣官 蔡永丰 +4 位作者 罗英 刘玉军 黄和凤 玉永珊 孙晓奎 《中国金属通报》 2017年第12期83-85,共3页
我国滑石矿资源丰富,主要产于我国的广西、云南、四川、江西、江苏、陕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滑石具有润滑、柔软、抗黏、光泽好、助流、疏水性、遮盖力好、吸附力强、耐火性、绝缘性、抗酸性等物理化学特性。本文在查阅前人文献... 我国滑石矿资源丰富,主要产于我国的广西、云南、四川、江西、江苏、陕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滑石具有润滑、柔软、抗黏、光泽好、助流、疏水性、遮盖力好、吸附力强、耐火性、绝缘性、抗酸性等物理化学特性。本文在查阅前人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滑石主要特征、鉴定方法、用途及其药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石 物理化学特性 药用价值
下载PDF
辽东寒武纪三叶虫Redlichia(Pteroredlichia)murakamii Resser et Endo的蜕壳 被引量:1
6
作者 庞崇进 韩乃仁 +1 位作者 陈贵英 温淑女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4,共5页
华北辽东本溪寒武纪三叶虫Redlichia(Pteroredlichia)murakamii蜕壳标本完好地保存了头盖向下翻转的蜕壳状态,为寒武纪Redlichia的蜕壳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此标本自由颊未保留,胸尾相连,头盖与胸部分离,头盖向下翻转,基本保持原位,为... 华北辽东本溪寒武纪三叶虫Redlichia(Pteroredlichia)murakamii蜕壳标本完好地保存了头盖向下翻转的蜕壳状态,为寒武纪Redlichia的蜕壳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此标本自由颊未保留,胸尾相连,头盖与胸部分离,头盖向下翻转,基本保持原位,为原地埋藏的蜕壳标本。蜕壳过程如下:面线裂开,头盖耸起卷曲并翻转,与胸部分离,胸部扭动,虫体摆脱老壳向前爬出。此蜕壳方式在McNamara(1986)报道的澳大利亚寒武纪Redlichia的蜕壳类型中并未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lichia 三叶虫 蜕壳 寒武纪 华北
原文传递
桂东北茅安塘伟晶岩中石榴子石的特征及对岩浆演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欢 冯梦 +2 位作者 康志强 付伟 冯佐海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59-2076,共18页
为了解桂东北伟晶岩岩浆的形成环境及演化过程,对桂东北茅安塘Nb-Ta-Be-Rb稀有金属矿床周围伟晶岩中的石榴子石进行了镜下观察、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原位微区主微量元素研究,探讨石榴子石的成因及其对成岩及成矿作用的指示.结果表... 为了解桂东北伟晶岩岩浆的形成环境及演化过程,对桂东北茅安塘Nb-Ta-Be-Rb稀有金属矿床周围伟晶岩中的石榴子石进行了镜下观察、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原位微区主微量元素研究,探讨石榴子石的成因及其对成岩及成矿作用的指示.结果表明,桂东北茅安塘地区伟晶岩中的石榴子石为岩浆成因石榴子石,属于铁铝榴石-锰铝榴石(平均Alm49.28-Sps47.09)固溶体系列,可分为早期形成的I型石榴子石(GrtI)和晚期形成的II型石榴子石(GrtII).两期石榴子石均以富集重稀土(HREE)、高场强元素(HFSE),亏损轻稀土(LREE)和缺乏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为特征,∑REE配分模式呈明显左倾趋势,显著的Eu负异常.石榴子石生长过程中的界面反应速率小于物质迁移速率,水岩作用较弱,∑REE主要以表面吸附或吸收的形式进入石榴子石中,是导致其重稀土(HREE)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的主要原因.随着岩浆分异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REE逐渐进入并赋存于石榴子石中,促进岩浆从早期的低分馏(未分馏)的岩浆熔体逐渐向晚期的高分馏的岩浆熔体演化.石榴子石中HREE含量随岩浆演化程度逐渐增加表明,晚期分异演化的岩浆-热液中逐渐富集稀土及稀有金属元素.这些晚期富含成矿元素的热液流体交代原生矿物,导致外侧带及核部花岗伟晶岩中发育大量交代成因的稀土和稀有金属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 石榴子石 主量元素 微量元素 桂东北 岩石学
原文传递
早奥陶世Sinograptus typicalis Mu胞管形态研究补遗
8
作者 韩乃仁 庞崇进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4,共4页
早奥陶世Sinograptus typicalis Mu笔石胞管形态对于理解其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原有研究基础上,重新解释Sinograptus笔石胞管形态特征及其生态。Sinograptus两个笔石枝均保存了一个完整的胞管,在一个胞管的长度内,共有三个胞管背... 早奥陶世Sinograptus typicalis Mu笔石胞管形态对于理解其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原有研究基础上,重新解释Sinograptus笔石胞管形态特征及其生态。Sinograptus两个笔石枝均保存了一个完整的胞管,在一个胞管的长度内,共有三个胞管背褶和三个腹褶。第一个背褶是该胞管(thn)的原胞管背褶,随后胞管延伸经过中间的背褶(胞管thn+1的原胞管背褶)下面,有一个曲尺式(L型)的弯曲,然后在延伸到胞管thn+2的生出位置(thn+2的原胞管褶)时向下延伸成一个与笔石枝呈近垂直的腹褶,胞管末端为胞管口部。左侧笔石枝胞管可见缝状的胞管口,而右侧笔石枝的胞管仅见胞管口部的背方,反映了Sinograptus两笔石枝胞管口的朝向方向是相反的,表明其悬浮于水中时很可能是缓慢旋转的,水动力较弱。Sinograptus发育明显的背褶刺和腹褶刺,表明其为热水型的、具刺的狭温型属。因此,Sinograptus基本上处于温暖的海水,在相对静水中呈悬浮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ograptus typicalis MU 胞管形态 生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