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平卧位直接前入路及后外侧入路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价值,并观察应激及关节功能。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40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70例,其中前入路组行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目的:研究平卧位直接前入路及后外侧入路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价值,并观察应激及关节功能。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40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70例,其中前入路组行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方式的髋关节置换术,后入路组采取平卧位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CORT)、儿茶酚胺(CA)水平;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前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后入路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髋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提高(P<0.05),与后入路组相比,前入路组髋关节活动度较高(P<0.05);两组术后24 h CORT、CA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前入路组术后24 h CORT水平低于后入路组(P<0.05),C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CRP、PS、5-HT水平均有所提高(均P<0.05),与后入路组相比,前入路组CRP、PS、5-HT水平较低(均P<0.05)。前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8%,后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卧位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较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创伤更小,术后应激反应较轻,更利于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平卧位直接前入路及后外侧入路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价值,并观察应激及关节功能。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40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70例,其中前入路组行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方式的髋关节置换术,后入路组采取平卧位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手术前后应激反应指标,包括血清皮质醇(CORT)、儿茶酚胺(CA)水平;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前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后入路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髋关节活动度均有所提高(P<0.05),与后入路组相比,前入路组髋关节活动度较高(P<0.05);两组术后24 h CORT、CA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前入路组术后24 h CORT水平低于后入路组(P<0.05),C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CRP、PS、5-HT水平均有所提高(均P<0.05),与后入路组相比,前入路组CRP、PS、5-HT水平较低(均P<0.05)。前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8%,后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卧位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较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创伤更小,术后应激反应较轻,更利于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