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差异研究
1
作者 滕翠琴 李锦锋 +5 位作者 庞月兰 江智艺 廖珍承 莫鹰 杨益欢 吴健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74-177,199,共5页
以陈化年份分别为1、3、6、9年的传统工艺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感官品质特征、品质化学成分、香气主要成分均有差异。随着陈化年份增加,茶叶色泽由黑褐... 以陈化年份分别为1、3、6、9年的传统工艺六堡茶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陈化年份传统工艺六堡茶感官品质特征、品质化学成分、香气主要成分均有差异。随着陈化年份增加,茶叶色泽由黑褐光润—黑褐—灰褐色转变,茶叶条索逐渐松散;茶叶汤色呈橙黄—橙红—红—红浓的变化趋势;茶叶最初的栗香消退,逐渐呈现陈香、参香;茶叶滋味最初的苦涩味消退,由浓厚转变为浓醇;叶底颜色由嫩绿—红褐—棕褐转变。9年陈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化学成分比1年陈的水浸出物降低16.2%,茶多酚含量降低34.1%,咖啡碱含量增加10.5%,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74.1%,茶氨酸含量降低98.9%,茶红素含量降低17.1%,茶褐素含量增加了248.2%,茶黄素变化不大。3年陈传统工艺六堡茶香气成分组成种类比1年陈明显下降,从56种下降到45种。1年陈、9年陈的香气成分以醇类、碳氢化合物为主,3年陈的香气成分以醛类、碳氢化合物为主,6年陈的香气成分以酮类、碳氢化合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六堡茶 陈化 品质
下载PDF
梧州市六堡茶茶园低产成因及改造措施 被引量:3
2
作者 于翠平 江智艺 +6 位作者 陈耀进 范冬梅 莫鹰 陈颖慧 廖珍承 刘嘉颖 吴健华 《茶叶》 CAS 2023年第1期37-39,共3页
结合理论和梧州市六堡茶生产实践,总结低产茶园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改造措施,改良土壤、改造树冠、改造园相等有效的技术措施,结合改造后茶园培管技术,以期实现茶园高产稳产,提高茶农经济收入,促进梧州市六堡茶产业整体提质增效。
关键词 梧州市 六堡茶 茶园低产改造
下载PDF
六堡茶渥堆与蒸压工艺真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新惠 杜金杰 +5 位作者 刘晓纯 廖楷滨 覃玉娜 梁炜杰 邱瑞瑾 张灵枝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72-179,共8页
六堡茶独特的感官品质与保健功效与其后发酵过程微生物的参与具有密切联系。为探究六堡茶渥堆与蒸压工艺过程中真菌的多样性及分布规律,利用传统分离培养法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对六堡茶毛茶、渥堆各个阶段以及蒸压后共14个样品中的真... 六堡茶独特的感官品质与保健功效与其后发酵过程微生物的参与具有密切联系。为探究六堡茶渥堆与蒸压工艺过程中真菌的多样性及分布规律,利用传统分离培养法与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对六堡茶毛茶、渥堆各个阶段以及蒸压后共14个样品中的真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研究样品中分离到13个属,39种真菌。其中,22种真菌为首次在六堡茶中报道,包括3种金花菌和6种酵母菌。研究发现六堡毛茶及渥堆茶样中Aspergillus(曲霉属)和Penicillium(青霉属)是主要的优势菌属,蒸压后,样品中只能分离出Aspergillus niger(黑曲霉)、Aspergillus sydowii(聚多曲霉)、Penicillium laeve、Penicillium gerundense四种真菌,其他曲霉属和青霉属真菌几乎无法检测到。蒸压后的样品中以Talaromyces(篮状菌属)为主要的优势菌属。在种水平上,所有茶样中,Aspergillus niger和Arxula adeninivorans是主要的优势菌种。研究结果丰富了六堡茶加工过程真菌多样性的认知,并为进一步探究不同茶源真菌对六堡茶品质影响提供了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渥堆 蒸压 真菌多样性
下载PDF
梧州市六堡茶质量安全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文亮 龙志荣 +4 位作者 马士成 滕翠琴 邱瑞瑾 曹中环 刘文武 《茶叶通讯》 2016年第4期59-61,共3页
通过对梧州市六堡茶质量及安全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与措施,以期为提高六堡茶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六堡茶 质量安全 对策
下载PDF
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被引量:11
5
作者 马士成 周耀昌 +4 位作者 龙志荣 牛在垒 邱瑞瑾 吴文亮 曹中环 《中国茶叶》 2014年第9期6-7,共2页
一、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是我国传统侨销茶,因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在清朝嘉庆年间就以其独特的槟榔香味而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2012年,梧州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 一、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六堡茶是中国历史名茶,是我国传统侨销茶,因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在清朝嘉庆年间就以其独特的槟榔香味而位列全国二十四名茶.2012年,梧州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衰老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技术实验室等权威研究机构联合发布了六堡茶保健养生功效研究成果,研究证实六堡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八大功效,为科学品饮六堡茶提供了明确的科学依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六堡茶保健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六堡茶消费群体不断扩大,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产业 梧州市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重点实验室 调研 历史名茶 六堡茶
下载PDF
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被引量:10
6
作者 于翠平 闫允诚 +4 位作者 吴健华 邱瑞瑾 黄丽蕴 滕翠琴 曹中环 《茶叶》 2018年第3期162-166,共5页
六堡茶近年来发展迅速,深受消费者喜爱。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六堡茶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对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终为产业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六堡茶的生产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梧州 六堡茶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下载PDF
陈年六堡茶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调脂护肝作用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文亮 刘仲华 +6 位作者 林勇 黄建安 左高隆 滕翠琴 龙志荣 邱瑞瑾 曹中环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0-438,共9页
为了探讨陈年六堡茶的调脂保肝功效,比较分析了不同年代六堡茶的主要化学物质的差异,再以高脂高糖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并用选定的陈年六堡茶水提物灌胃小鼠,观察小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陈化15年茶样被... 为了探讨陈年六堡茶的调脂保肝功效,比较分析了不同年代六堡茶的主要化学物质的差异,再以高脂高糖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小鼠模型,并用选定的陈年六堡茶水提物灌胃小鼠,观察小鼠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组织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陈化15年茶样被选为陈年六堡茶的代表,用于后续试验。与模型组相比,陈年六堡茶尤其中高剂量条件下能有效减轻高脂血症小鼠体重、肝重和降低肝系数,显著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降低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降低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力,改善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状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脏和脂肪组织病理切片显示,陈年六堡茶能明显减少肝细胞中脂滴的形成和抑制脂肪细胞膨大,呈剂量依赖关系。综上表明,陈年六堡茶在正常剂量条件下能有效改善因高脂高糖饮食所致的小鼠脂质代谢紊乱和肝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年六堡茶 高脂血症 脂质代谢 肝损伤 改善作用
下载PDF
六堡茶急性和亚急性毒性安全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吴文亮 林勇 +6 位作者 刘仲华 黄建安 龙志荣 滕翠琴 马士成 邱瑞瑾 曹中环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3-181,共9页
六堡茶产制历史悠久,是广西特色名优农产品,但其安全性研究不够。为了探明六堡茶饮用的安全性,本实验以广西梧州六堡茶为原料,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六堡茶常规理化成分;并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较系统的六堡茶急性毒性和亚... 六堡茶产制历史悠久,是广西特色名优农产品,但其安全性研究不够。为了探明六堡茶饮用的安全性,本实验以广西梧州六堡茶为原料,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六堡茶常规理化成分;并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进行较系统的六堡茶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六堡茶理化指标符合广西地方标准,且3个批次有较好的重复性;在小鼠急性毒性试验中,采用bliss法计算得出六堡茶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9.38 g·kg^(-1),95%的可信限为8.43~10.44 g·kg^(-1),大于5 g·kg^(-1)的经口急性毒性标准;采用大鼠30 d喂养实验发现,期间动物的生长发育良好,六堡茶3个剂量组(0.47 g·kg^(-1)·d^(-1)、0.94 g·kg^(-1)·d-1、1.88 g·kg^(-1)·d^(-1)的动物体质量、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脏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从食品毒理学的标准来看,六堡茶属于无毒级食品,符合食品安全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急性毒性 亚急性毒性 半致死剂量
下载PDF
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9
作者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39-139,共1页
月19日下午,梧州市召开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工作会议。会上,对2018年度全市茶产业发展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并对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梧州市委副书记蒋海东,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剑强,梧州市政协副主... 月19日下午,梧州市召开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工作会议。会上,对2018年度全市茶产业发展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并对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梧州市委副书记蒋海东,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剑强,梧州市政协副主席黄荣森出席会议,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分管负责人,市六堡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市产投集团、金投集团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苍梧县六堡镇负责人,茶企、茶商代表,六堡茶产业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产业 梧州市 主要负责人 人大常委会 科技工作者 成员单位 副主任 副主席
下载PDF
“金花”菌的鉴定及接种发酵六堡茶的品质变化
10
作者 吴新惠 杜金杰 +6 位作者 刘晓纯 廖楷滨 覃玉娜 张瑜容 张灵枝 龙志荣 邱瑞瑾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43-249,共7页
从六堡茶渥堆茶样中分离得到4株“金花”菌,将其分别命名为LB-22、LB-32、LB-35和LB-55。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光学显微镜结构特征和内源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比对分析,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最终将4株“金花”菌... 从六堡茶渥堆茶样中分离得到4株“金花”菌,将其分别命名为LB-22、LB-32、LB-35和LB-55。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光学显微镜结构特征和内源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比对分析,结合系统发育分析,最终将4株“金花”菌分别鉴定为芒果青霉(Penicillium manginii)、赤曲霉(Aspergillus ruber)、间型曲霉(A.intermedius)和阿姆斯特丹曲霉(A.amstelodami)。以苍梧群体种六堡毛茶为原料,将4株“金花”菌接种至灭菌六堡毛茶进行固态发酵,通过感官审评、生化成分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探讨4株“金花”菌对发酵后的六堡茶感官品质和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金花”菌发酵,六堡茶滋味由浓强转变为醇厚,香气由毛火气变成陈香、木质香和菌花香,汤色由黄绿明亮变为红浓明亮。PCA和聚类分析显示了4株“金花”菌发酵处理组和对照组(未接种“金花”菌,CK)具有显著差异。与CK相比,LB-22、LB-32、LB-35、LB-55发酵组的总黄酮、总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红素、儿茶素类(表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总儿茶素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各发酵组的茶褐素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本研究为“金花”菌在六堡茶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可为金花六堡茶产业化研究、产品定向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金花菌 固态发酵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六堡茶对胶原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DBA/1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11
作者 滕翠琴 于翠平 +4 位作者 吴健华 张均伟 谢加仕 潘雯婧 龚受基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23年第3期235-242,共8页
为探明六堡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牛II型胶原蛋白注射到DBA/1小鼠尾部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分别给予六堡茶提取物、没食子酸灌胃治疗。结果表明,六堡茶和没食子酸都能够改善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六堡茶... 为探明六堡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以牛II型胶原蛋白注射到DBA/1小鼠尾部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分别给予六堡茶提取物、没食子酸灌胃治疗。结果表明,六堡茶和没食子酸都能够改善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六堡茶增加小鼠模型肠道中Alloprevotella、Muribaculaceae和Alistipes丰度,降低Colidextribacter、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Lachnoclostridium和Lactobacillus的丰度,没食子酸增加Muribaculaceae、Clostridia_UCG-014和Alloprevotella的丰度,降低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Lachnospiraceae_UCG-006和Lachnoclostridium的丰度。六堡茶和没食子酸能够显著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没食子酸 胶原诱导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肠道菌群
下载PDF
不同堆闷时间对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的影响
12
作者 滕翠琴 吴健华 +5 位作者 庞月兰 李锦锋 江智艺 王雨鑫 邓盈 邱瑞瑾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3期20-26,共7页
通过不同堆闷时间处理传统工艺六堡茶,采用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未堆闷的茶样为对照组,对不同堆闷时间(4 h、6 h、8 h、10 h、12 h、14 h)处理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内含化学... 通过不同堆闷时间处理传统工艺六堡茶,采用感官审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以未堆闷的茶样为对照组,对不同堆闷时间(4 h、6 h、8 h、10 h、12 h、14 h)处理的传统工艺六堡茶品质、内含化学成分和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干茶色泽呈棕褐色,堆闷后呈黑褐;汤色呈黄绿色,堆闷后以橙黄色为主;香气带栗香,堆闷4 h、6 h、8 h、10 h后的茶样香气中带甜香、蜜香;滋味浓厚,自堆闷12 h后从浓厚转为浓醇;叶底色泽呈嫩绿色,堆闷后呈黄绿色。与对照组比较,堆闷茶样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的含量下降,其中14 h水浸出物含量上升7.03%、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11.49%、茶多酚含量下降9.31%、咖啡碱含量下降14.06%、儿茶素总量下降23.00%。对照组香气成分主要以醛类、碳氢化合物为主,分别占香气成分的24.67%和24.37%;4 h、6 h、8 h、10 h、12 h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和碳氢化合物为主,其中6 h醇类和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32.22%、25.89%;14 h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和醛类化合物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26.45%和34.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工艺六堡茶 堆闷 品质
下载PDF
六堡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龙志荣 邱瑞瑾 +1 位作者 马士成 张灵枝 《中国茶叶加工》 2017年第1期40-45,共6页
六堡茶是历史名茶,属于黑茶类。文章就六堡茶的来源,品质特征、加工工艺、内含成分、保健功效以及微生物种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六堡茶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六堡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六堡茶 品质 功效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六堡茶原生种选育研究试验报告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伟民 邱卫华 +2 位作者 陈佳 覃秀菊 邱瑞瑾 《大众科技》 2011年第8期164-165,171,共3页
六堡种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镇,现主要分布于广西苍梧、贺州、八步、蒙山、昭平等地,由于该品种属地方有性系群体种,性状混杂,产量偏低,从中选育出发芽期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综合性状超过原种的株系,并培育成新的优良品种,使其... 六堡种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镇,现主要分布于广西苍梧、贺州、八步、蒙山、昭平等地,由于该品种属地方有性系群体种,性状混杂,产量偏低,从中选育出发芽期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等综合性状超过原种的株系,并培育成新的优良品种,使其发挥更大的优势,从而促进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种 选育 试验
下载PDF
梧州茶厂六堡散茶真菌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梦珍 欧惠算 +2 位作者 邱瑞瑾 龙志荣 张灵枝 《中国茶叶加工》 2018年第3期22-29,共8页
文章选取梧州茶厂4种六堡散茶,分离纯化后得到9种真菌。采用形态观察和真菌核糖体RNA ITS区域序列同源性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将9种真菌鉴定为:菌核青霉(Penicillium sclerotiorum)、江西青霉(Penicillium jiangxiense)、阿姆斯特... 文章选取梧州茶厂4种六堡散茶,分离纯化后得到9种真菌。采用形态观察和真菌核糖体RNA ITS区域序列同源性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将9种真菌鉴定为:菌核青霉(Penicillium sclerotiorum)、江西青霉(Penicillium jiangxiense)、阿姆斯特丹曲霉(Aspergillus amstelodami)、赤曲霉(Aspergillus ruber)、杂色曲霉变种(Aspergillus versicolor)、稻枝孢(Cladosporium oryzae)、Cladosporium asperulation、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无花果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fi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贮存时间 真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六堡茶有效成分及其保健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锦锋 滕翠琴 +2 位作者 吴文亮 马士成 邱瑞瑾 《南方农业》 2016年第16期93-97,共5页
综述了近年来六堡茶有效成分及其保健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六堡茶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六堡茶 有效成分 保健功能 广西梧州
下载PDF
不同种类粘虫板在六堡茶有机茶园的应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滕翠琴 李锦锋 +3 位作者 曹中环 邱瑞瑾 吴健华 于翠平 《茶叶》 CAS 2021年第1期26-29,共4页
为了解天敌友好型色板与普通黄板对六堡茶有机茶园茶小绿叶蝉的诱捕效果,以及对天敌蜘蛛的影响,通过开展对比试验,调查不同时期、不同悬挂高度的两种粘虫板对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的影响。结果显示,天敌友好型色板诱捕茶小绿叶蝉的效果... 为了解天敌友好型色板与普通黄板对六堡茶有机茶园茶小绿叶蝉的诱捕效果,以及对天敌蜘蛛的影响,通过开展对比试验,调查不同时期、不同悬挂高度的两种粘虫板对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的影响。结果显示,天敌友好型色板诱捕茶小绿叶蝉的效果较好,对天敌蜘蛛的影响较小。不同悬挂高度实验结果显示:6月份和8月份,天敌友好型粘虫板悬挂高于茶蓬面20 cm时对小绿叶蝉的诱捕效果优于10 cm,而7月份则是10 cm的悬挂高度诱捕效果较好;普通黄板悬挂高度为高于茶蓬面20 cm时对小绿叶蝉的诱集效果优于1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虫板 六堡茶 有机茶园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研究六堡茶干预COVID-19的活性成分
18
作者 周丹水 陈小雪 +7 位作者 吴志敏 倪维鞠 邱瑞瑾 于翠平 蓝伦礼 王颖芳 陈守登 曾宇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6-567,共12页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究六堡茶干预COVID-19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通过文献与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检索得到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筛选得到六堡茶活性成分及对应靶标,并将对应靶标导入Uniprot数...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究六堡茶干预COVID-19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通过文献与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检索得到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筛选得到六堡茶活性成分及对应靶标,并将对应靶标导入Uniprot数据库中进行基因名的校正,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六堡茶-成分-靶标"网络。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对COVID-19疾病靶点进行预测。将六堡茶与疾病的靶标进行映射,采用STRING数据库分析靶标蛋白的互作关系,从中筛选出核心靶标并运用DAVID等数据库对核心靶标进行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筛选出来的活性成分与受体蛋白SARS-CoV-2 3CL水解酶(Mpro)进行分子对接。筛选得到6种六堡茶活性成分,分别是(+)-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α-菠甾醇、(-)-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角鲨烯和氯化天竺葵素,对应作用靶标156个。其中与COVID-19的共同靶标112个,核心靶标38个。GO富集分析(P <0.01)主要涉及脂多糖、细胞对缺氧的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六堡茶干预COVID-19相关的HIF-1、IL-17、T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六堡茶中的6种主要化学成分可分别与受体蛋白Mpro结合较好,且结合能与现有报道推荐的临床使用化学药相近。六堡茶中的核心化学成分(+)-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α-菠甾醇、(-)-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角鲨烯、氯化天竺葵素与Mpro结合并通过MAPK1、TNF等炎症和免疫相关的靶标介导HIF-1、IL-17、T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发挥干预COVID-19的功效。实验进一步对结合能较低的EGCG进行了Mpro的活力测定,发现IC50为3.4μmol/L,证实EGCG对Mpro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COVID-19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SARS-CoV-23CL水解酶
下载PDF
六堡茶香气成分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穆兵 朱荫 +5 位作者 马士成 张悦 曹中环 于翠平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69-177,共9页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一批代表性六堡茶样品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此批六堡茶样品中共鉴定出307种共有香气成分,根据化学结构的差异可分为烯醇类(7种)、烯类(23种)、胺类(5种)、烷烃类(20种...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一批代表性六堡茶样品中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此批六堡茶样品中共鉴定出307种共有香气成分,根据化学结构的差异可分为烯醇类(7种)、烯类(23种)、胺类(5种)、烷烃类(20种)、醛类(14种)、烯醛类(14种)、醚类(22种)、醇类(7种)、酯类(10种)、内酯类(7种)、烯酯类(5种)、烯酮类(30种)、酮类(49种)、酚类(5种)、有机酸类(11种)、含硫化合物(5种)、氮杂环化合物(20种)、氧杂环化合物(7种)、芳香烃化合物(40种)、炔类(3种)以及酸酐类(3种),共21类化合物;研究发现,六堡茶的香气成分以有机酸类、芳香烃化合物、醚类以及醛类为主,相对含量可分别达到16.55%、13.50%、10.92%以及10.04%。有54种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不小于0.5%,其中,棕榈酸(14.95%)、苯甲醛(3.03%)、芳樟醇(2.19%)以及(E,E)-2,4-庚二烯醛(2.04%)等是六堡茶中相对含量较丰富的香气成分。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表明,有机酸类(棕榈酸等)、芳香烃类(乙苯等)、醚类(1,2,3-三甲氧基苯、2-萘甲醚等)、醛类(苯甲醛、3-甲基丁醛等)以及烯酮类(α-紫罗兰酮等)等香气成分可能对六堡茶的香气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香气成分 香气特征
下载PDF
六堡茶中金花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8
20
作者 欧惠算 邓旭铭 +3 位作者 张灵枝 张均伟 马士成 邱瑞瑾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8-662,共5页
【目的】研究鉴定六堡茶中的金花菌,为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平板涂布法及三点接种法从梧州中茶茶厂2015年11月生产的六堡茶中分离纯化金花菌,以传统的形态学观察法观察菌落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丝... 【目的】研究鉴定六堡茶中的金花菌,为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平板涂布法及三点接种法从梧州中茶茶厂2015年11月生产的六堡茶中分离纯化金花菌,以传统的形态学观察法观察菌落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丝、分生孢子等结构特征,再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DNA序列分析,并通过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搜索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分离获得一株金花菌,命名为LB-1。LB-1菌株的形态特征与散囊菌属很相似,主要表现为:菌落呈金黄色、有同心环、有放射性脊等,其ITS序列与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的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LB-1菌株为阿姆斯特丹散囊菌。【结论】从六堡茶中分离获得的金花菌LB-1为散囊菌属中的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在六堡茶加工中,可为LB-1菌提供适宜的环境,促进其大量繁殖,以增强六堡茶的保健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金花菌 阿姆斯特丹散囊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