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八倍体小滨麦染色体组构成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献平 傅杰 +2 位作者 张相岐 景建康 文玉香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6期582-586,共5页
应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 6种类型的八倍体小滨麦 (octoploidTritileymus)的染色体组构成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6种八倍体小滨麦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5 6。用滨麦 (Leymusmollis (Trin .)Hara) (染色体组为J... 应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 6种类型的八倍体小滨麦 (octoploidTritileymus)的染色体组构成进行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 ,6种八倍体小滨麦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 2n =5 6。用滨麦 (Leymusmollis (Trin .)Hara) (染色体组为JJNN)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时 ,M842_4、M842_8、M842_12、M842_13和M842_16等 5种类型八倍体小滨麦的体细胞中都有 14条滨麦染色体 ,其染色体组成为 2n =5 6 =42Ta +14Lm (Ta =小麦染色体 ,Lm =滨麦染色体 )。M842_10中只有 12条滨麦染色体 ,其染色体组成为 2n =5 6 =44Ta +12Lm。用新麦草 (Psathyrostachysjuncea (Fisch .)Nevski) (染色体组为NN)DNA作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时 ,M842_4、M842_8、M842_10、M842_12和M842_16的结果与用滨麦DNA作探针的原位杂交结果相同。而M842_13只在 14条染色体上显示较弱的杂交信号 ,与小麦(TriticumaestivumL .)_灯芯偃麦草 (Agropyronjunceum (L .)Beauv .)双二倍体 (染色体组为AABBDDJJ)的原位杂交结果相似。由此推断 ,M842_4、M842_8、M842_12和M842_16的染色体组构成为AABBDDNN ,M842_10的染色体组构成为AABBDDNN +2Ta - 2Lm (N) ,而M842_13的染色体组构成为AABBDDJJ。还对八倍体小滨麦的应用价值和八倍体小滨麦中滨麦染色体的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倍体小滨麦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组构成 遗传
下载PDF
用于小麦染色体工程的蓝粒小麦单体系列材料的创制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振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2-42,共1页
The American geneticist, E. R. Sears, was the founder of wheat chromosome engineering.He established the monosomic series of common wheat, which greatly facilitated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wheat. However, problems of ... The American geneticist, E. R. Sears, was the founder of wheat chromosome engineering.He established the monosomic series of common wheat, which greatly facilitated cytogenetic analysis of wheat. However, problems of univalent shift and labor involved in chromosome counting have limited the common usage of these materials. To circumvent these problems, I developed an alternative set of monosomic lines, in which the presence of the univalent chromosome was indicated by the production of blue pigmentation in the aleurone tissue of seeds. The gene(s) responsible for the blue pigmentation were carried on a short chromosomal fragment of Agropyron elongatum. This chromosomal fragment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different chromosomes of common wheat using radiation induced translocation. On the spike derived from a blue grained monosomic wheat (2 n =41, the univalent chromosome carries the gene for the blue pigmentation), four types of seeds are produced. The deep blue seed has 42 chromosomes, the medium blue and light blue seed has 41 chromosomes, and the white seed has 40 chromosomes. The monosomic genotype is easily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color of the seed, without the use of microscope. So far, blue grained monosomic lines have peoduced 11 of the 21 different wheat chromosomes. In the course of propagating the blue grained monosomics, I found that the fertility of the nullisomic lines (2 n =40, represented by white seeds) could be improved by continued selfing and reselection. Using the resulted self fertile nullisomic lines, I established an efficient procedure for producing alien substitution lines of wheat. The utilization of the blue grained monosomic lines and the self fertile nullisomic lines may facilitate chromosome engineering studies in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工程 蓝粒小麦 单体材料
下载PDF
滨麦抗条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 被引量:22
3
作者 周兖晨 张相岐 +4 位作者 王献平 吴立人 周文娟 张文俊 景建康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64-869,T001,共7页
从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筛选到一条抗条锈病的小滨麦品系93784。以滨麦基因 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93784是小麦与滨麦的小片段易位系,易位的滨麦染色体片段位于一对小麦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利用该易位... 从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筛选到一条抗条锈病的小滨麦品系93784。以滨麦基因 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93784是小麦与滨麦的小片段易位系,易位的滨麦染色体片段位于一对小麦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利用该易位系构建了F2分离群体,进行F2单株 成株期抗条锈鉴定,抗性分析证明,小滨麦93784中的抗条锈病基因是单基因控制的,位于滨麦染色体的易位片段上,命名为YrLm。进一步采用24对Taq I(T1~T4)/Pst(P1- P6)引物组合对抗感亲本及F2分离群体进行AFLP分析,筛选出一个与抗条锈病基因YrLm连锁的AFLP分子标记。经克隆和测序,该标记片段长度为205bp,定名为 P1T3 2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滨麦易位系 抗条锈病基因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AFLP分子标记 YrLm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一个小麦/黑麦小片段染色体易位系的创制和鉴定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二明 文玉香 +1 位作者 魏荣瑄 胡含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5期453-457,共5页
从来源于组合中国春×M27(1R/1D代换系)的8个花粉植株中,分离获得1个小麦/黑麦小片段染色体易位系WER-1-2。C-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衍生出易位系WER-1-2的原始麦穗含有1条完整的1R染色体和1条长臂端部发生缺失的1R染色体,所... 从来源于组合中国春×M27(1R/1D代换系)的8个花粉植株中,分离获得1个小麦/黑麦小片段染色体易位系WER-1-2。C-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衍生出易位系WER-1-2的原始麦穗含有1条完整的1R染色体和1条长臂端部发生缺失的1R染色体,所缺失部分易位到1条小麦染色体上。推断该易位是在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经异常有丝分裂产生的,而非异常减数分裂的产物。表明花药培养是一条实现异源染色体小片段(基因)向小麦转移的快速而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 小麦 小片段 染色体易位 花药培养 鉴定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细胞遗传学和绘制基因图谱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国华 英加 +2 位作者 李滨 刘建中 李振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421-429,共9页
荧光原位杂交是在分子水平上检测外源染色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其探针主要有染色体重复序列、总基因组 DNA、寡单拷贝序列和染色体涂色集中等 ,该技术在研究植物细胞遗传学、基因扩增、基因作图及植物进化和亲缘关系的鉴定上已广泛应用。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植物细胞遗传学 基因图谱 基因作图
下载PDF
黑麦6R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减数分裂行为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文俊 张晓勤 +1 位作者 景建康 胡含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1期54-58,共5页
减数分裂既是高等生物染色体变异的敏感期,又是变异得以顺利传递给子代的关键期。以黑麦6R染色体为例,观察其在小麦背景中的减数分裂行为,先是发现6R抑制小麦同源染色体正常配对,造成单价体数量的增加;同时注意到6R与其部分... 减数分裂既是高等生物染色体变异的敏感期,又是变异得以顺利传递给子代的关键期。以黑麦6R染色体为例,观察其在小麦背景中的减数分裂行为,先是发现6R抑制小麦同源染色体正常配对,造成单价体数量的增加;同时注意到6R与其部分同源的小麦染色体6D几乎不能发生配对。其次是观察到单价体在减数分裂期容易产生断裂的现象,特别是首次发现单价体碎裂,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异源染色体臂间易位和小片段易位的形成具有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单介体 减数分裂 染色体易位
下载PDF
黑麦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建中 李滨 +1 位作者 李继云 李振声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6期519-523,共5页
以一整套中国春-帝国黑麦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用土培盆栽法对黑麦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附加帝国黑麦不同染色体对中国春小麦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特性具有不同的效应。黑麦1R、7R染色体上携带有对该特性有... 以一整套中国春-帝国黑麦二体异附加系为材料用土培盆栽法对黑麦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附加帝国黑麦不同染色体对中国春小麦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特性具有不同的效应。黑麦1R、7R染色体上携带有对该特性有较强促进作用的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潜在磷 黑麦 染色体组 基因 遗传分析
下载PDF
大麦6H染色体特异性标记的筛选和鉴定 被引量:9
8
作者 黄朝峰 张文俊 +3 位作者 余波澜 周文娟 李鸣 李安生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8期713-718,共6页
从大麦、小麦和小麦-大麦6H染色体附加系RAPD分析筛选出对6H染色体特异的2个 RAPD标记,转换为特异性PCR标记,利用该标记对不同植物材料进行PCR扩增鉴定。表明凡 含有大麦6H染色体的材料(Betzes、Igr... 从大麦、小麦和小麦-大麦6H染色体附加系RAPD分析筛选出对6H染色体特异的2个 RAPD标记,转换为特异性PCR标记,利用该标记对不同植物材料进行PCR扩增鉴定。表明凡 含有大麦6H染色体的材料(Betzes、Igri、CS 6H附加系)均能扩增出特异带;而不含6H染色体的 材料,包括小麦、黑麦、长穗偃麦草、中间偃麦草、簇毛麦以及含有其他大麦染色体的小麦附加系 均没有扩增出特异带。可见,2对PCR引物具有大麦6H染色体特异性,表明用RAPD标记转换 为PCR标记鉴定大麦特定染色体的方法可行。并通过Southern杂交证明这2个克隆片段分属 于大麦基因组特异的多拷贝重复序列和小麦与大麦基因组共有的寡拷贝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6H染色体 特异性PCR标记 鉴定
下载PDF
黑麦6R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传递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文俊 景建康 胡含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11-216,共6页
带有6R的配子传递率普遍显著下降。6R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为8.8%,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为10.3%,通过花药培养的传递率较高,为23.3%,但均低于理论值。进一步分析各种配子经花药离体培养的传递率,发现附加型提高最多... 带有6R的配子传递率普遍显著下降。6R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为8.8%,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为10.3%,通过花药培养的传递率较高,为23.3%,但均低于理论值。进一步分析各种配子经花药离体培养的传递率,发现附加型提高最多,正常型次之,缺失型减少最多,代换型次之,说明离体培养对各种配子具有选择作用。另外,还观察到6R单体附加,6R ̄L端体单附加和6R ̄L等臂单附加自交传递率差异不显著。对于影响传递率的各种因素也做了全面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染色体 传递率 黑麦 小麦 染色体
下载PDF
四倍体长穗偃麦草(Agropyron elongatum 4x)染色体组构成的生化和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娜 王献平 +1 位作者 曹双河 张相岐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1-578,共8页
应用等电聚焦(IEF)和SDS PAGE方法分析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Agropyronelongatum2x)和四倍体长穗偃麦草(Ag.elongatum4x)的16种同工酶和3种贮藏蛋白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只有两种同工酶在四倍体和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之间表现相同的酶谱,该... 应用等电聚焦(IEF)和SDS PAGE方法分析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Agropyronelongatum2x)和四倍体长穗偃麦草(Ag.elongatum4x)的16种同工酶和3种贮藏蛋白的电泳图谱。结果表明,只有两种同工酶在四倍体和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之间表现相同的酶谱,该类型仅占分析标记总数的10.5%;而10种同工酶和3种贮藏蛋白的电泳图谱在四倍体中除了具有全部二倍体的谱带以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条带,该类型最多,占分析标记总数的63.2%;另外5种同工酶在二倍体和四倍体之间只有部分条带相同,同时具有各自特异的条带,该类型占分析标记总数的26.3%。由此推测,四倍体长穗偃麦草可能是一个异源四倍体,即只含有一个起源于二倍体类型的染色体组Ee,而另一个染色体组在所分析的生化标记上明显不同于近缘种中的St、J和N染色体组,其起源尚待进一步研究。进一步用小麦的SSR引物对二倍体和四倍体长穗偃麦草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大多数SSR引物在四倍体中既能扩出与二倍体相同的条带,同时还有其特异的条带,这一结果验证了由生化标记得出的四倍体长穗偃麦草是异源四倍体的初步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穗偃麦草 生化标记 同工酶 贮藏蛋白 SSR 染色体组构成
下载PDF
普通小麦各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磷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建中 李滨 +3 位作者 李玉京 姚树江 李继云 李振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6,共6页
以部分中国春双端体为材料用土培盆栽法对小麦各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小麦不同染色体臂上所携基因对小麦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特性具不同效应,在供试材料中,B组染色体所缺失的臂在缺磷下对籽粒产量的贡献较... 以部分中国春双端体为材料用土培盆栽法对小麦各染色体组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基因的遗传分析表明:小麦不同染色体臂上所携基因对小麦有效利用土壤潜在磷特性具不同效应,在供试材料中,B组染色体所缺失的臂在缺磷下对籽粒产量的贡献较大,其中以4BS、5BS效应最强;而D组所有缺失的染色体臂及大部分A组所缺失的染色体臂(除3AS、6AL外)在缺磷下则对籽粒产量有较强的抑制效应,其中以5DS、3DL及2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双端体 遗传多样性 小麦 染色体
下载PDF
小麦背景中黑麦1R染色体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二明 景健康 +1 位作者 文玉香 胡含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42-49,共8页
运用细胞遗传学方法鉴定了来源于中国春×M27(1R/1D代换系)的花粉植株和F2单株染色体组成。发现7个花粉植株中出现7种染色体组成变异类型,每株呈现一类变异;而27个F2单株中,存在11种染色体组成变异类型,变... 运用细胞遗传学方法鉴定了来源于中国春×M27(1R/1D代换系)的花粉植株和F2单株染色体组成。发现7个花粉植株中出现7种染色体组成变异类型,每株呈现一类变异;而27个F2单株中,存在11种染色体组成变异类型,变异频率仅为37.0%,低于花粉植株。花粉植株群体中,观察到一个能稳定向后代传递的小麦/1R小片段易位,但F2群体中未检测到小麦/黑麦易位。表明常规染色体工程结合花药培养是有计划、有目的实现异源染色体小片段向小麦转移的简便、高效、快速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染色体 遗传变异 小麦 黑麦
下载PDF
黑麦1R染色体特异性PCR引物的分子证据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二明 邢宏燕 +2 位作者 张文俊 文玉香 魏荣瑄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9年第6期603-608,共6页
根据黑麦(SecalecerealeL.)与小麦(TriticumaestivumL.)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差异,按Koebner设计的引物序列,合成了黑麦特异引物NORR1。运用该引物对不同植物材料进行PCR扩... 根据黑麦(SecalecerealeL.)与小麦(TriticumaestivumL.)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差异,按Koebner设计的引物序列,合成了黑麦特异引物NORR1。运用该引物对不同植物材料进行PCR扩增。观察表明,含有黑麦1R染色体的植物材料均扩增出黑麦的特异带,但含有其他黑麦染色体的小麦种质、普通小麦品种及其近缘物种长穗偃麦草(Agropyronelongatum(Host)Beauv.)、簇毛麦(HaynaldiavilosaShur.)及大麦(HordeumvulgareL.)皆无任何扩增产物。荧光原位杂交进一步显示,NORR1引物的结合位点仅位于1R染色体上核仁组织区。因此可以认为,NORR1引物是在小麦遗传背景中鉴别黑麦1R染色体可靠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组织区 PCR 分子标记 黑麦 小麦
下载PDF
组织培养创造抗白粉病小麦-簇毛麦染色体易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洪杰 李义文 +7 位作者 张艳敏 李辉 郭北海 王子宁 温之雨 刘志勇 朱至清 贾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7期608-613,共6页
对175株普通小麦与6D/6V代换系杂种当代幼胚培养再生植株进行谷草转氨酶同工酶分析,其中来自杂交组合遗4095×RW15(6D/6V代换系)的2个植株(编号分别为98R149和98R159)GOT-V2编码的6VL特异酶带缺失,SCAR标记分析证实了这2... 对175株普通小麦与6D/6V代换系杂种当代幼胚培养再生植株进行谷草转氨酶同工酶分析,其中来自杂交组合遗4095×RW15(6D/6V代换系)的2个植株(编号分别为98R149和98R159)GOT-V2编码的6VL特异酶带缺失,SCAR标记分析证实了这2个植株存在6VS染色体臂,以簇毛麦总基因组DNA作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进一步确定了2个植株的6V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发生了易位。用河北省采集的白粉病混合小种接种鉴定,两个植株均表现免疫。结果为利用组织培养有目的地创造可用的易位系提供了又一个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小麦 白粉病 染色体易位 抗病育种
下载PDF
黑麦基因组中不同染色体在缺磷胁迫下对普通小麦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酯酶(Acph)遗传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建中 李玉京 +3 位作者 李滨 姚村江 李振声 李继云 《Acta Genet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1期39-43,共5页
以一整套中国春-帝国黑麦二体附加系为材料,通过在低磷胁迫下对其根系分泌Acph 能力测定及同工酶等电聚焦分析证明:缺磷胁迫是Acph基因表达的诱导因子,帝国黑麦不同染色体在中国春小麦背景中对其根系在低磷胁迫下 Acph... 以一整套中国春-帝国黑麦二体附加系为材料,通过在低磷胁迫下对其根系分泌Acph 能力测定及同工酶等电聚焦分析证明:缺磷胁迫是Acph基因表达的诱导因子,帝国黑麦不同染色体在中国春小麦背景中对其根系在低磷胁迫下 Acph的分泌具不同的正效应,其中以 1R 染色体的效应最为强烈, Acph等电聚焦(IEF)的酶谱清楚地表明黑麦的1R染色体上携有在缺磷胁迫下诱导表达的Acph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体附加系 缺磷胁迫 酸性磷酸酯酶 小麦
下载PDF
小麦背景下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的遗传行为 被引量:1
16
作者 唐顺学 梁辉 +3 位作者 李义文 贾双娥 李振声 贾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20-526,共7页
在鉴定遗4212中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的染色体组起源以及被代换小麦染色体的基础上,研究了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补偿小麦染色体的能力以及传递率等问题。结果表明,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能较好补偿小麦第2、第5以及第7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 在鉴定遗4212中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的染色体组起源以及被代换小麦染色体的基础上,研究了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补偿小麦染色体的能力以及传递率等问题。结果表明,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能较好补偿小麦第2、第5以及第7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在二体代换系中,该染色体优先取代2D小麦染色体、而非2A、2B小麦染色体;(77-5433X遗4212)自交F2群体中共出现10种染色体组成类型,其中一种为非预期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较大而结构变异较少;该染色体的传递率以及携带该染色体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56.3%和33%,低于理论值75%和50%;并结合遗4212染色体组成鉴定结果探讨了相关结果产生的原因。染色体原位杂交是研究小麦背景下外源染色体遗传行为快速而准确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行为 传递率 小麦 黄矮病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小麦细胞分裂间期外源染色质的检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洪杰 朱至清 +5 位作者 杜立群 郭北海 石云素 唐顺学 李义文 贾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6期666-672,共7页
以野生种基因组DNA为探针,用荧光原位杂交研究了间期细胞核里黑麦、中间偃麦草、燕麦和簇毛麦染色体在普通小麦背景下的行为。易位的黑麦1RS染色体臂在间期表现为不连续的线状杂交信号贯穿细胞核,代换和附加的1R染色体在间期却呈现点... 以野生种基因组DNA为探针,用荧光原位杂交研究了间期细胞核里黑麦、中间偃麦草、燕麦和簇毛麦染色体在普通小麦背景下的行为。易位的黑麦1RS染色体臂在间期表现为不连续的线状杂交信号贯穿细胞核,代换和附加的1R染色体在间期却呈现点状杂交信号,通过易位进人小麦的中间偃麦草和燕麦染色体片段也是点状。普通小麦与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杂种F1幼胚愈伤组织细胞中,7个簇毛麦染色体在不同间期核里表现为由点状到线状接近连续的趋势,簇毛麦染色质与小麦染色质不相融合。对于附加、代换和易位等方式进入小麦里的少数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可以在问期中准确地计数,但是对于较多的外源染色体,由于有些杂交信号有可能被小麦染色质遮盖,所以仅仅分析间期细胞可能是不准确的。黑麦和簇毛麦随体染色体1R和1V不与核仁相连,它们在小麦背景下对核仁形成的作用可能被抑制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属间杂种 外源染色质 细胞分裂间期 GISH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小麦-簇毛麦杂种减数分裂与染色体易位
18
作者 李义文 李洪杰 +5 位作者 梁辉 唐顺学 贾双娥 沈天民 李振声 贾旭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17-324,共8页
利用基因组D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详细地研究了小麦-簇毛麦杂种染色体的减数分裂和配对行为.结果表明,在中期I,小麦和簇毛麦染色体多呈两个单价体,在0.3%的PMC中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发生配对;在后期I时,单价体错分裂频... 利用基因组D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详细地研究了小麦-簇毛麦杂种染色体的减数分裂和配对行为.结果表明,在中期I,小麦和簇毛麦染色体多呈两个单价体,在0.3%的PMC中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发生配对;在后期I时,单价体错分裂频率为 32.7%~ 37.5%,另有 0.7%的小麦-簇毛麦染色体重组易位出现;后期Ⅱ时,断裂染色体的频率为20.5%~22.4%,还发现有0.82%~1.72%的自发易位染色体形成。此外,观察了前期I的簇毛麦染色体形态,统计了四分体和小孢子中小麦和簇毛麦染色质微核频率。最后,对自发易位染色体形成的时期和簇毛麦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下的传递率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数分裂 基因组原位杂交 染色体易位
下载PDF
组织培养诱导外源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及其在小麦易位系创制中的利用
19
作者 李洪杰 贾旭 楚成才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4-64,共1页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was applied with total genomic DNA extracted from D.villosum as a probe to characterize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s arising from tissue culture in crosses of Triticum aestivum × T...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was applied with total genomic DNA extracted from D.villosum as a probe to characterize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s arising from tissue culture in crosses of Triticum aestivum × T. durum D. villosum amphiploids.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s between wheat and D.villosum occurred indeed in callus cells at an average frequency of 1.9 %. Translocations existed not only in callus cells but also in regenerate plants. Three plants with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were characterized among 66 regenerated plants. One of them was proved to be a 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with break point of wheat chromosome at about one third of a chromosome arm, and that of D. villosum at about one half of a chromosome arm. The break point of the other two translocations was located at, or near centromeres. These similar results from both callus cells and regenerated plants provided evidence that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could take place in tissue culture. Additional chromosome structure changes (fragments, telocentrics, dicentromeres, and deletions) as well as numerical alterations (including aneuploid and polyploid) were also observed in tissue cultured cells.For 175 regenerated plants arising from immature embryos of crosses between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and 6D/6V substitution stocks, electrophoresis of glutamate oxaloacetate transaminase (GOT) isoenzymes was performed. The GOT V2 enzyme band was absent in two plants (designated as 98R149 and 98R159, respectivel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th total genomic DNA extracted from D.villosum as a probe confirmed the occurrence of translocation between 6V chromosome and an unknown wheat one in the two regenerants mentioned above. 98R149 and 98R159 were immune to powdery mildew ( Erysiphe graminis DC.f.sp. tritici ) inoculation with mix races collected from Hebei Province.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useful translocations might be produced via tissue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染色体 结构变异 易位系
下载PDF
柱穗山羊草2C染色体诱发中国春小麦背景中黑麦1R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
20
作者 施芳 刘坤凡 +1 位作者 远藤隆 王道文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7-494,共8页
当柱穗山羊草(AegilopscylindricaHost.)2C染色体单体添加到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和以中国春为背景的派生系时,减数分裂时,不含2C染色体的配子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为了制备一套黑麦1R染色体缺失系以用于定位黑麦1R染色体上的控制重要... 当柱穗山羊草(AegilopscylindricaHost.)2C染色体单体添加到普通小麦品种中国春和以中国春为背景的派生系时,减数分裂时,不含2C染色体的配子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为了制备一套黑麦1R染色体缺失系以用于定位黑麦1R染色体上的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把一条2C染色体导入到小黑麦1R二体附加系(21″+1R″)中,然后让这些个体(21″+1R″+2C′,2n=45)自交,以便产生1R染色体结构变异体。实验共检测了345粒F2种子,83粒种子带有结构变异的黑麦1R染色体(24.1%)。通过C分带和原位杂交检测,对来自于23株F2的46个F3植株所带有的异常1R染色体进行了归类:其中1RL端体为39.1%,1RL等臂染色体为2.2%,1RL易位系为32.6%。1RS端体为4.3%,1RS等臂染色体为4.3%,切点在长臂上的缺失体为2.2%。在6.5%的植株中同时含有2种类型的1R染色体结构变异。其余8.7%带有异常1R染色体的个体因为没有原位杂交结果而无法判断是属于哪种类型。已获得的1R结构变异株将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套可用于定位黑麦1R染色体上重要功能基因的遗传材料。另外,还探讨了综合应用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方法鉴定易位染色体中小麦染色体片段的尝试,并对所获结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配子染色体 1R染色体 普通小麦 染色体结构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