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文献分析的中国猕猴桃属植物亚麻酸资源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冰清 王建霞 +2 位作者 陈功锡 肖佳伟 宋旺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7年第2期175-180,共6页
通过调查和文献整理,对中国猕猴桃属植物资源中含α-亚麻酸的猕猴桃种类、分布特点以及α-亚麻酸含量、提取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已报道富含亚麻酸的猕猴桃属共有11个物种、10个栽培品种;富含α-亚麻酸的猕猴桃植物资源主要... 通过调查和文献整理,对中国猕猴桃属植物资源中含α-亚麻酸的猕猴桃种类、分布特点以及α-亚麻酸含量、提取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已报道富含亚麻酸的猕猴桃属共有11个物种、10个栽培品种;富含α-亚麻酸的猕猴桃植物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少量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猕猴桃籽油中α-亚麻酸含量总体集中在40%~70%之间,属于高含量亚麻酸资源植物;不同提取方法对猕猴桃亚麻酸的提取效果有较大影响,以尿素包合法和分子蒸馏技术分离纯化的提取效果较好,提取的α-亚麻酸含量高达87.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亚麻酸资源 植物资源 猕猴桃属
下载PDF
不同生长龄铁皮石斛茎与叶中总多糖、总生物碱及总黄酮含量的差异 被引量:32
2
作者 唐丽 李菁 +1 位作者 龙华 李贵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8期17-21,共5页
采用苯酚硫酸法、酸性染料比色法以及硝酸铝比色法分别测定并比较不同生长龄铁皮石斛茎与叶中总多糖、总生物碱及总黄酮的含量差异,为铁皮石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龄铁皮石斛茎与叶中总多糖、总生物碱、... 采用苯酚硫酸法、酸性染料比色法以及硝酸铝比色法分别测定并比较不同生长龄铁皮石斛茎与叶中总多糖、总生物碱及总黄酮的含量差异,为铁皮石斛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龄铁皮石斛茎与叶中总多糖、总生物碱、总黄酮的含量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总多糖主要集中于茎,总生物碱和总黄酮主要集中于叶;总多糖含量以2年龄茎最高,为35.32%,总生物碱含量以1年龄叶最高,为0.036%,总黄酮含量以半年生叶最佳,为0.104%;总多糖含量随着生长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3年龄以内的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含量明显较高,且不同龄之间含量差异较小,而当植株生长至4、5年龄时,其总生物碱及总黄酮的含量明显较低。铁皮石斛茎与叶中各含有较高的不同有效成分,茎和叶均可作为药用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为获取最佳效益,综合考虑生长周期、生物量及药用成分含量等因素,人工栽培的铁皮石斛以3年龄内采收为宜,不宜栽种4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 生长龄 总多糖 总生物碱 总黄酮
下载PDF
波赛链霉菌合成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贺建武 陈奇辉 +3 位作者 刘祝祥 庄大春 黄苛 陈义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1-164,196,共5页
蒽环类抗生素(anthracyclines antibiotic)在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肉瘤、乳腺癌等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成为临床首选药物。波赛链霉菌(Streptomyces peucetius)是合成柔红霉素、多柔比星、表阿霉素、表柔红霉素、洋... 蒽环类抗生素(anthracyclines antibiotic)在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肉瘤、乳腺癌等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成为临床首选药物。波赛链霉菌(Streptomyces peucetius)是合成柔红霉素、多柔比星、表阿霉素、表柔红霉素、洋红霉素、13-脱氧洋红霉素等多种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最重要菌株。该菌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合成途径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波赛链霉菌合成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赛链霉菌(Streptomyces peucetius) 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生物合成 途径工程
下载PDF
黄海葵相关细菌抗菌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初步分类鉴定 被引量:6
4
作者 刘祝祥 黄苛 +3 位作者 肖怀东 陈奇辉 贺建武 陈义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6-420,425,共6页
目的对分离自硇洲岛黄海葵(Anthopleura xanthogrammica)样品的126株细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和初步分类鉴定。方法以8种微生物(3株革兰阳性菌、3株革兰阴性菌和2株真菌)作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抗菌活性菌株,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 目的对分离自硇洲岛黄海葵(Anthopleura xanthogrammica)样品的126株细菌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和初步分类鉴定。方法以8种微生物(3株革兰阳性菌、3株革兰阴性菌和2株真菌)作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筛选抗菌活性菌株,采用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对其中抗菌谱较广且抗菌活性稳定的菌株进行初步分类鉴定。结果 67株菌具有抗菌活性,阳性率为53.2%,抗菌谱较广且活性较强的9株,占受试菌株总数的7.1%。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9株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菌株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盐芽孢杆菌属(Halobacillus)、短杆菌属(Brachybacterium)、拟诺卡菌属(Nocardiopsis)、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和弧菌属(Vibrio)菌株。结论分离自中国南海的黄海葵相关微生物抗菌活性菌株具有丰富的类群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葵 细菌 抗菌活性筛选 系统发育分析 鉴定
下载PDF
蛇足石杉扦插及芽胞繁殖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龙华 李菁 +1 位作者 李鹂 黄黎华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15-1121,共7页
目的:针对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ex Murray)Trev.野生资源急剧减少,野生种群遭到毁灭性采挖而面临枯竭的现状,利用蛇足石杉带茎尖插条和芽胞进行野外半人工辅助繁殖,以期建立一套稳定、有效的人工繁殖体系。方法:以湘西... 目的:针对蛇足石杉Huperzia serrata(Thunb.ex Murray)Trev.野生资源急剧减少,野生种群遭到毁灭性采挖而面临枯竭的现状,利用蛇足石杉带茎尖插条和芽胞进行野外半人工辅助繁殖,以期建立一套稳定、有效的人工繁殖体系。方法:以湘西古丈高望界林场岩陀寨为实验地,采用2年生以上顶技为试材,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插条长度、NAA浓度和插条在NAA溶液中的浸泡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通过2年时间的野外定点观测,对蛇足石杉芽胞发生、散落和生长动态进行跟踪研究,并对置于不同土壤层的芽胞萌发进行研究。结果:在原生境中,长6 cm的插条在NAA质量浓度20 mg/L中浸泡5 min的处理为最佳,60 d后即有白色不定根产生,90 d后成活率达90%,210 d后插条有明显生长量;蛇足石杉芽胞大多形成于每年7~9月,次年3~4月成熟后从母株上脱落,遇到适合条件随即萌发生长为幼苗,6个月即可成独立植株;萌发实验表明,光照和湿度是影响芽胞萌发的主要因素。结论:在自然生境中,建立蛇足石杉扦插繁殖体系切实可行;利用芽胞进行人工繁殖可建立稳定有效的幼苗再生体系。该研究对缓解蛇足石杉资源匮乏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足石杉 扦插 芽胞 繁殖
下载PDF
湛江硇洲岛海葵相关可培养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肖怀东 陈义光 +5 位作者 刘祝祥 黄苛 李文均 崔晓龙 张丽 易浪波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6-250,共5页
【目的】了解湛江硇洲岛海葵样品中相关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方法】运用纯培养法和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样品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用补充0~2.0mol/LNaCl的MA、ISP2、NA、SWA和HAA培养基从海葵样品中... 【目的】了解湛江硇洲岛海葵样品中相关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方法】运用纯培养法和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样品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用补充0~2.0mol/LNaCl的MA、ISP2、NA、SWA和HAA培养基从海葵样品中分离到126株细菌,通过形态观察和部分生理生化实验去冗余,选取42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2个分离菌株可分为25个物种,属于3个大的系统发育类群(Firmicutes,Gamma-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11个科、18个属。多数菌株属于Firmicutes门(17株,40.5%)和Gamma-Proteobacteria亚门(14株,33.3%)。这些分离菌株中,至少有6个菌株可能代表6个不同属的6个新物种:JSM071004、JSM071068、JSM071073、JSM072002、JSM073008和JSM073097分别代表Bacillus、Halobacillus、Piscibacillus、Pontibacillus、Alteromonas和Nocardiopsis属的新物种。【结论】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湛江硇洲岛海葵中存在较为丰富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并且潜藏着较多的新的微生物类群(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葵 可培养细菌 16S RRNA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细菌多样性
原文传递
光合细菌与产气肠杆菌协同产氢特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晓蓉 龚双娇 +2 位作者 廖惠敏 杨冬梅 陈义光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71-1475,共5页
对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sp.DT)与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进行了发酵产氢试验,考察了不同起始接种比例、培养温度及碳源条件下混合菌协同产氢特性。结果表明:光合细菌与产气肠杆菌初始接种比例对协同产氢影响较大,初... 对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sp.DT)与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进行了发酵产氢试验,考察了不同起始接种比例、培养温度及碳源条件下混合菌协同产氢特性。结果表明:光合细菌与产气肠杆菌初始接种比例对协同产氢影响较大,初始接种比例为1:1最有利于协同产氢,产氢效率和产氢周期达到了3.1molH2/mol葡萄糖及81h。进一步培养液pH动力学变化研究发现初始接种比例为1:1的混合菌培养液pH变化较小,为pH6~7,利于混合菌协同产氢。28°C^37°C温度范围混合菌可保持较高的协同产氢活性,20°C条件下混合菌协同产氢效率低,50°C条件下不能产氢。混合菌可利用葡萄糖、琥珀酸、苹果酸以及可溶性淀粉为碳源产氢。葡萄糖为最佳产氢碳源,底物转化率为36.11%。利用可溶性淀粉产氢,转化率仅为8.22%,该结果表明协同作用可拓展对多种产氢碳源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产气肠杆菌 产氢 协同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