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碘化油联合PVA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李前进 高金保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7期53-55,共3页
目的探究碘化油联合聚乙烯醇(PVA)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晚期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晚期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采用碘化油TACE治疗的设为对照组(50例),碘化油联合PVA TACE治疗的设为观察组(50例)。比较... 目的探究碘化油联合聚乙烯醇(PVA)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晚期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晚期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采用碘化油TACE治疗的设为对照组(50例),碘化油联合PVA TACE治疗的设为观察组(5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止血成功率、近期治疗总有效率及18、24个月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甲胎蛋白(AF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碘化油联合PVA TACE治疗晚期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能够提高止血成功率及化疗效果,保护患者肝功能,提高远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肝动脉化疗栓塞 肝癌 上消化道出血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急性缺血性卒中风险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薛瑞佳 郑敏文 +4 位作者 金振晓 段维勋 刘文 王金峰 赵宏亮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734-738,共5页
目的采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风险评估模型,并识别ATAAD患者术前合并AI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261例经CT血管造影(CTA)确诊且接受脑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 目的采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前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风险评估模型,并识别ATAAD患者术前合并AI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261例经CT血管造影(CTA)确诊且接受脑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的ATAAD患者,根据术前是否合并AIS将患者分为AIS(+)组(n=79)与AIS(-)组(n=182)。以临床及影像特征为输入层,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术前AIS风险预测模型。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用于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并与传统的单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方法以及最小绝对值收敛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构建的术前AIS预测模型进行比较。此外,使用LASSO回归评估每个输入特征对神经网络特征的贡献。结果AIS(+)组患者升主动脉真腔直径及真腔比均显著低于AIS(-)组(P<0.01),AIS(+)组患者内膜片斑块(P<0.01)、颈总动脉夹层(P<0.01)、无名动脉或颈总动脉起自假腔(P<0.01)、一侧颈内动脉密度较对侧降低(P<0.01)、锁骨下动脉夹层(P<0.01)及一侧椎动脉密度较对侧降低(P<0.05)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IS(-)组。3种预测模型中,基于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的模型预测性能最佳,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0.886±0.043、0.900±0.073、0.881±0.054和0.925±0.039。使用LASSO回归对神经网络提取的危险因素进行拟合,发现年龄、升主动脉真腔比、颈总动脉夹层和一侧颈内动脉密度较对侧降低在拟合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结论特定的颈动脉和主动脉CTA成像特征与ATAAD患者术前AIS相关。神经网络在ATAAD患者术前AIS风险预测中具有良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网络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早期心脏康复策略对急性心肌梗死PCI后患者心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任宝燕 王绥绥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4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心脏康复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早期心脏康复策略),各100例。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日常生活能... 目的探讨早期心脏康复策略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早期心脏康复策略),各100例。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心绞痛症状。结果干预1周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及情感职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周后,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稳定程度、治疗满意度、躯体活动受限情况及疾病认知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心脏康复策略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后患者中可改善心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心脏康复策略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肺栓塞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总结
4
作者 王绥绥 孙丹 《贵州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2006-2007,共2页
目的研究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8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干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 目的研究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8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干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水平、生活质量、并发症以及对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PT、APTT、Fib以及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好的护理干预能大幅度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满足患者需求,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介入治疗 围手术期 护理
下载PDF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前进 张博 刘进华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675-1676,共2页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常规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股静脉置管溶栓治疗,随后对两组患者的健、患侧下肢周径差值、血栓溶解程度以及溶栓药物用量进行测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均明显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健、患下肢周径差值较对照组减小更为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栓溶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溶栓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联合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明显,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滤器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下载PDF
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介入治疗原发性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前进 高金保 刘宇翔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14期1806-1809,共4页
目的评价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介入治疗原发性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榆林市第一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96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前是否介入治疗分为非介入组(n=46)和介入组(n=... 目的评价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介入治疗原发性胃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榆林市第一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96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前是否介入治疗分为非介入组(n=46)和介入组(n=50)。非介入组患者直接进行手术治疗,介入组患者在术前行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腹腔脱落癌细胞阳性率、手术切除率、1年内生存率、复发率和转移率,观察介入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围术期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介入组患者开腹后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为8.00%,明显低于非介入组的2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90.00%,88.00%,明显高于非介入组的73.91%和65.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54.00%,略高于非介入组的43.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的复发率和转移率分别为14.00%、12.00%,明显低于非介入组的35.29%、3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多为Ⅰ~Ⅱ级,经相应处理后均缓解;介入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为24.00%,略高于非介入组的13.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行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介入治疗能提高原发性胃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减少胃癌腹腔内癌细胞的脱落,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胃癌 术前动脉灌注化疗 栓塞 治疗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膈下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及X线摄影技术因素分析和改进
7
作者 赵维建 杨兴亮 郑利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7年第17期137-137,共1页
目的:探讨膈下肋骨X线摄影技术的改进,以提高膈下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准确性。方法:观察和分析膈下肋骨骨折52例,将膈下肋骨分为3等份,外1/3段用患侧小角度前后斜位摄影,中、内1/3段采用对侧反向大角度后前斜位摄影,并对摄影技术改进前后... 目的:探讨膈下肋骨X线摄影技术的改进,以提高膈下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准确性。方法:观察和分析膈下肋骨骨折52例,将膈下肋骨分为3等份,外1/3段用患侧小角度前后斜位摄影,中、内1/3段采用对侧反向大角度后前斜位摄影,并对摄影技术改进前后进行对比。结果:52例膈下肋骨骨折病例中,采用常规正斜位片有36例明确诊断,13例为疑似病例,未见骨折者3例。改进摄影技术后13例疑似病例中,11例明确诊断有骨折;3例未见异常病例中,有2例明确显示骨折;其余3例经双层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后示明确骨折。结论:膈下肋骨骨折X线摄影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其诊断准确性,降低了漏诊和误诊率,尤其条件有限的基层医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肋骨 技术改进 诊断准确率
下载PDF
肺内弥漫性粟粒性结节常见病X线表现其及诊断与鉴别诊断
8
作者 刘红军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7年第1期52-53,共2页
肺内弥漫性粟粒结节,可由肺泡病变或肺间质病变引起,或二者同时存在。肺泡病变,主要由肺泡实变引起,肺间质病变常累及肺部两侧,包括肺泡壁、血管、淋巴管、支气管和结缔组织,这些组织构成肺的支架。肺泡实变引起的粟粒性结节,肺... 肺内弥漫性粟粒结节,可由肺泡病变或肺间质病变引起,或二者同时存在。肺泡病变,主要由肺泡实变引起,肺间质病变常累及肺部两侧,包括肺泡壁、血管、淋巴管、支气管和结缔组织,这些组织构成肺的支架。肺泡实变引起的粟粒性结节,肺部表现密度淡,边界模糊,可相互融合,在病变附近可出现支气管充气征。间质性病变引起的粟粒结节X线表现较特殊,常呈网状、密度较高、边缘比较整齐,常有血管和支气管纹理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粒结节 X线表现 鉴别诊断 粟粒性 弥漫性 肺内 常见病 支气管充气征
原文传递
CT肠道造影用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马维雄 刘文 白云磊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8年第3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CT肠道造影(CTE)用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本院60例活动期UC患者临床资料,比较CTE与结肠镜对病变范围的判断结果。根据Mayo评分对病情进行分度后,分析CTE不同病情征... 目的探讨CT肠道造影(CTE)用于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病情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本院60例活动期UC患者临床资料,比较CTE与结肠镜对病变范围的判断结果。根据Mayo评分对病情进行分度后,分析CTE不同病情征象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中的检出情况。结果 CTE检出率100%,与结肠镜检查结果一致性高(Kappa值=0.838,P=0.000),CTE判断活动期UC病变范围的准确性为90%。根据Mayo评分,分为轻度12例、中度30例及重度18例。不同病变严重程度的肠壁分层、黏膜下气泡、结肠袋消失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征象检出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TE用于活动期UC患者病变范围的判断结果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CTE检查的多种征象检出情况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结肠造影 溃疡性结肠炎 活动期 病情评估
下载PDF
膈下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及X线摄影技术因素分析和改进
10
作者 赵维建 郭榆生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7年第6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膈下肋骨X线摄影技术的改进,以提高膈下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准确性。方法:观察和分析膈下肋骨骨折52例,将膈下肋骨分为三等份,外1/3段病例用患侧小角度前后斜位摄影,中、内1/3段采用对侧反向大角度后前斜位摄影,并将摄... 目的:探讨膈下肋骨X线摄影技术的改进,以提高膈下肋骨骨折的X线诊断准确性。方法:观察和分析膈下肋骨骨折52例,将膈下肋骨分为三等份,外1/3段病例用患侧小角度前后斜位摄影,中、内1/3段采用对侧反向大角度后前斜位摄影,并将摄影技术改进前后病例进行对比。结果:52例膈下肋骨骨折病例中,采用常规正斜位片有36例明确诊断,13例为疑似病例,未见骨折者3例。改进摄影技术后13例疑似病例中,11例明确诊断有骨折,3例未见异常病例中有2例明确显示骨折,其余3例经双层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后有明确骨折。结论:膈下肋骨骨折X线摄影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其诊断准确性,降低了漏诊和误诊率,尤其在因条件所限的基层医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肋骨骨折 X线摄影 技术改进 X线诊断 准确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