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爱和艺术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论歌德的《亲和力》和本雅明对“无性美学”的批判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凤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27,共8页
在《亲和力》这部歌德的晚期作品中,诗人探求的是"情爱美学",重在"无性美学"的理念。他试图从性的欲望中逃脱出来,寻求一种"无性的圣洁"。情爱和性欲作为决定婚姻选择的亲和力,成为引导命运的一种力量。... 在《亲和力》这部歌德的晚期作品中,诗人探求的是"情爱美学",重在"无性美学"的理念。他试图从性的欲望中逃脱出来,寻求一种"无性的圣洁"。情爱和性欲作为决定婚姻选择的亲和力,成为引导命运的一种力量。在现实世界中,歌德的"情爱"无法逃脱"爱欲"的支配,注定是失败者。在虚构的世界中,歌德试图与这一"命运"进行抗争。本文尝试从歌德《亲和力》的创作以及本雅明对歌德的文学批评入手,通过对作品"实在内涵"的分析,探求其"真实内涵",即作品中"不可见"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和力 真实内涵 实在内涵 可见性 不可见性
下载PDF
《测量世界》对后现代性的探讨
2
作者 黄凤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3-30,共8页
《测量世界》是德国青年作家克尔曼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中,克尔曼把德国启蒙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叙事的素材,构建了一个精英成长与老化的漫画世界。克尔曼通过高斯对欧几里得空间概念的怀疑,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不切实际。... 《测量世界》是德国青年作家克尔曼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中,克尔曼把德国启蒙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叙事的素材,构建了一个精英成长与老化的漫画世界。克尔曼通过高斯对欧几里得空间概念的怀疑,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不切实际。围绕德意志化和年华老去的主题,克尔曼继续了战后德国知识分子围绕"后现代性"问题的争论:启蒙产生了现代主义,也带来了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时间 理性 不确定性 现代 后现代
下载PDF
废墟中的天使——关于基弗装置艺术与歌剧的理念
3
作者 黄凤祝 《艺苑》 2009年第9期4-5,共2页
一座用易碎材料建造的石塔矗立在废墟上。倾斜的墙体,重叠着被重力拉向地面。苍白的月光,泼洒在石粉、灰烬和尘埃覆盖的舞台上,影子行走得很长远。世界被抛出的破晓笼盖着,如果还有太阳的话,它会随时再升起来。在灰烬中,在废墟上... 一座用易碎材料建造的石塔矗立在废墟上。倾斜的墙体,重叠着被重力拉向地面。苍白的月光,泼洒在石粉、灰烬和尘埃覆盖的舞台上,影子行走得很长远。世界被抛出的破晓笼盖着,如果还有太阳的话,它会随时再升起来。在灰烬中,在废墟上,在历史的终结处,新的生命正在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置艺术 废墟 歌剧 天使
下载PDF
论被“艺术感性”规范的“在”——对未来艺术创作的思考
4
作者 黄凤祝 《美苑》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15,共4页
艺术作品是被艺术感性规范的“在”,这种“在”以“艺术现象”显示出来。现象以艺术形式为载体,透过艺术的形式,从感知中出现。
关键词 艺术创作 “在” 感性 艺术作品 艺术现象 艺术形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