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与指导——以武夷学院为中心的思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廖斌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3年第1期63-66,共4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当前高校的长线、传统专业,相对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文学科势微、片面突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地方重视经济发展主义的今天,其命运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当前高校的长线、传统专业,相对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文学科势微、片面突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地方重视经济发展主义的今天,其命运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据最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人才培养 应用型 学院 选题 传统专业 90年代
下载PDF
基于“对话”理论探索“双主体”工作室教学模式——以武夷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
2
作者 简贵灯 《武夷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4-57,共4页
受到"主体思维"的桎梏,人们始终无法摆脱机械性、简单化的窠臼,简单地把教师和学生分成主体或客体,无论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室模式依然存在主体的权威和控制,双方无法展开平等对话,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 受到"主体思维"的桎梏,人们始终无法摆脱机械性、简单化的窠臼,简单地把教师和学生分成主体或客体,无论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室模式依然存在主体的权威和控制,双方无法展开平等对话,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依托巴赫金对话理论,试行双主体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可以避免由于一方过于强势导致另一方失声的窘境,达到知识互相建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理论 双主体工作室 实践教学
下载PDF
释超全的《武夷茶歌》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圣弘 周娜冰 《农业考古》 2015年第2期104-116,共13页
清代茶僧释超全的《武夷茶歌》是福建乌龙茶始创于武夷山的佐证,也是记录乌龙茶制作工艺的第一手资料,蕴含了关于武夷茶区茶的发展历程、采摘、制作、品类以及武夷山特有的祭祀、喊山习俗等丰富的茶文化信息,极具史料价值。藉由史志文... 清代茶僧释超全的《武夷茶歌》是福建乌龙茶始创于武夷山的佐证,也是记录乌龙茶制作工艺的第一手资料,蕴含了关于武夷茶区茶的发展历程、采摘、制作、品类以及武夷山特有的祭祀、喊山习俗等丰富的茶文化信息,极具史料价值。藉由史志文献和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略加考论,使茶歌中反映的从远古时期到清代的武夷茶文化得以清晰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超全 武夷茶歌 茶文化
下载PDF
徐夤《尚书惠蜡面茶》对晚唐五代武夷茶文化的呈现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圣弘 姚倩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4年第1期127-135,共9页
晚唐五代知名作家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暨武夷茶文化史上最早的咏茶诗,对研究福建暨武夷茶文化的早期历史极具文献价值。笔者试图全面深入地分析《尚书惠蜡面茶》,通过解明该诗,借以把握晚唐五代武夷茶文化发展水平,进一步阐明... 晚唐五代知名作家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是福建暨武夷茶文化史上最早的咏茶诗,对研究福建暨武夷茶文化的早期历史极具文献价值。笔者试图全面深入地分析《尚书惠蜡面茶》,通过解明该诗,借以把握晚唐五代武夷茶文化发展水平,进一步阐明该诗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夤 蜡面茶 武夷山 茶文化
下载PDF
武夷岩茶“岩韵”新解 被引量:4
5
作者 周圣弘 《武夷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4-20,共7页
什么是武夷岩茶的"岩韵"?如何认定与表述之?茶界与学界众说不一,莫衷一是。所谓"岩韵",是指武夷岩茶在品饮过程中所产生的以感官体验、化学特征、诗性精神及审美升华为内容的从生理感官到精神审美的综合感受。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岩韵 感官特征 化学特征 诗性精神 审美感受
下载PDF
现代性焦虑:当代文学视阈中乡村转型期的农民“心灵史” 被引量:2
6
作者 廖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4期92-95,共4页
"焦虑"作为现代性核心体验,与乡村现代性转型紧密相连,楔入当代乡土中国和农民。当下文学里,首先表征为生存焦虑,并内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和动员,引导乡村改造和经济社会建设;其次是致富焦虑,作为"民族国家"现... "焦虑"作为现代性核心体验,与乡村现代性转型紧密相连,楔入当代乡土中国和农民。当下文学里,首先表征为生存焦虑,并内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和动员,引导乡村改造和经济社会建设;其次是致富焦虑,作为"民族国家"现代化的代偿物,在现代化追赶中衍生创伤、怨羡等次生危机;再次表现为身份焦虑,乡村巨变、农民身份裂解进一步倾覆本体性安全和认同的确定性。考察农民"心灵史"有助反思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焦虑”心理 农民 现代性转型
下载PDF
异形空间:新时期文学农民进城的现代转型与空间转换 被引量:1
7
作者 廖斌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10期83-89,共7页
"空间"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场域。新时期文学对农民进城的现代转型与空间转换有深层思考,城市社会/工作空间的多样繁荣、其声光电和作为全新的商业样态,对进城农民排拒或身心控制,因此,"空间"与农民的焦虑紧密相连... "空间"是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场域。新时期文学对农民进城的现代转型与空间转换有深层思考,城市社会/工作空间的多样繁荣、其声光电和作为全新的商业样态,对进城农民排拒或身心控制,因此,"空间"与农民的焦虑紧密相连;城市精神/文化空间呈现消费速食、等级功利、敌意隔膜,对进城农民产生蔑视或疏离。现代转型与城市化应实现城乡平权,城市对乡村应无私反哺和回报,实现空间转换的平等和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农民进城 空间转换 现代转型
下载PDF
晕象武夷山儒、释、道三教茶礼俗文化 被引量:5
8
作者 来玉英 《宜春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08-110,共3页
儒、释、道茶礼俗文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茶礼俗也融合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禅宗重视"坐禅修行",佛家茶礼以茶修性,清静寂灭,通过"明心见性",达到佛... 儒、释、道茶礼俗文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茶礼俗也融合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禅宗重视"坐禅修行",佛家茶礼以茶修性,清静寂灭,通过"明心见性",达到佛的觉悟。道家茶礼以茶修心,追求宁静淡泊,通过静观自然美景来陶醉自我,升仙成道。通过列举和阐述三教茶礼俗文化表现,反映了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儒、释、道 茶礼俗文化
下载PDF
文学现代转型语境中的农民国民性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廖斌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2期76-81,共6页
乡村现代性转型与农民"国民性"有着互动关系。新世纪农民的"国民性"呈现"过渡性"、"矛盾性"、"成长性"特质,并呈此消彼长的趋势。作为"半新半旧"的人物,他们是"熟悉... 乡村现代性转型与农民"国民性"有着互动关系。新世纪农民的"国民性"呈现"过渡性"、"矛盾性"、"成长性"特质,并呈此消彼长的趋势。作为"半新半旧"的人物,他们是"熟悉的陌生人",时代赋予他们求新求变的努力,农民的"全面发展"与"现代化"应成为不懈的共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小说 国民性 现代性转型
下载PDF
新世纪乡土文学的身份认同、出走模式与乌托邦叙事——以《寻根团》为中心的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斌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25-131,147,共8页
《故乡》与《寻根团》具有互文的意义,后者是文化诗学小说、后寻根文学。它传承《故乡》对"乡村现代性转型"的拷问,在鲁迅的文明/愚昧的启蒙起点上,超越时空立足于身份认同、反思现代性、三农问题等维度发问,显示更加决绝的... 《故乡》与《寻根团》具有互文的意义,后者是文化诗学小说、后寻根文学。它传承《故乡》对"乡村现代性转型"的拷问,在鲁迅的文明/愚昧的启蒙起点上,超越时空立足于身份认同、反思现代性、三农问题等维度发问,显示更加决绝的出走姿态。主人公王六一的认同从失根——寻根——扎根,从身份的建构——解构——重构,终于完成"故乡"从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的认识转化与出走。农民心灵的安顿、溃败乡村的建设值得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团》 乡土文学 现代性转型 身份认同 乌托邦叙事
下载PDF
分层与流动:新世纪乡土文学中农民的阶层意识与现代体验 被引量:1
11
作者 廖斌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9,共9页
新世纪乡土文学对农民的阶层意识嬗变进行描绘:在20世纪90年代的流寓文学中,原子化的农民遭遇的是个体性身份认同危机,新世纪后循着这个理路自然发展出群体性的阶层认同困惑。农民从城乡差别中生发出抱团意识、阶级观念、怨恨情绪,在阶... 新世纪乡土文学对农民的阶层意识嬗变进行描绘:在20世纪90年代的流寓文学中,原子化的农民遭遇的是个体性身份认同危机,新世纪后循着这个理路自然发展出群体性的阶层认同困惑。农民从城乡差别中生发出抱团意识、阶级观念、怨恨情绪,在阶层流动中经历自我矮化、隔离和固化。农民懵懂的经验感受逐渐演化为自觉不自觉的阶层体认与实践,农民为实现正常阶层流动,正进行着艰难的再社会化。这是农民之于阶层意识的现代创伤体验,需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乡土小说 农民 阶层意识 现代体验 嬗变
下载PDF
文学与文化的轮回:论改版前后《文讯》的编辑立场和办刊方向
12
作者 廖斌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6-172,共7页
《文讯》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媒体之一,办刊30年忝为文坛翘楚。历经党营到民办,供养到市场化经营,其办刊理念、传播机制有独到经验;其编辑立场、办刊方向基于现实丕变、主事者学术兴趣以及专志化、长期规划与市场细分的要求而调整,... 《文讯》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媒体之一,办刊30年忝为文坛翘楚。历经党营到民办,供养到市场化经营,其办刊理念、传播机制有独到经验;其编辑立场、办刊方向基于现实丕变、主事者学术兴趣以及专志化、长期规划与市场细分的要求而调整,以适应环境与读者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中求平衡;从国民党的"弃儿"到实现自负盈亏,它的艰苦奋斗与转型,增值象征资本和美誉度,型塑文坛良好形象,是台湾文学传播史亲历者、传播范式的创建者,具有认识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两岸文学传媒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讯》 编辑立场 办刊方针 文学 文化 改版
下载PDF
文学传统与柳词的“俗”
13
作者 梁必彪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128-133,共6页
柳永作品中的"俗"的特质有其崇俗的生命姿态的因素,但更是文学传统中"俗"的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词体初创时期的娱乐性和民间性、晚唐五代时期的文人词中的"俗"情以及宋初诗坛上的"香山体"的风... 柳永作品中的"俗"的特质有其崇俗的生命姿态的因素,但更是文学传统中"俗"的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词体初创时期的娱乐性和民间性、晚唐五代时期的文人词中的"俗"情以及宋初诗坛上的"香山体"的风气,共同影响了柳词对"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传统 柳词 词体肇端 花间集 香山体
下载PDF
新世纪乡土文学农民的法律意识及其现代嬗变
14
作者 廖斌 《北方论丛》 2019年第4期64-70,共7页
新世纪乡土小说对农民法律意识及嬗变进行描绘:礼俗权威型乡村社会习惯以传统伦理规范解决法律问题,缺乏城市商业市民社会的契约精神和依法处事观念,农民养成“懂法”却“轻法”“畏讼”的文化惯习和行动逻辑。新世纪农民在依法维权过程... 新世纪乡土小说对农民法律意识及嬗变进行描绘:礼俗权威型乡村社会习惯以传统伦理规范解决法律问题,缺乏城市商业市民社会的契约精神和依法处事观念,农民养成“懂法”却“轻法”“畏讼”的文化惯习和行动逻辑。新世纪农民在依法维权过程中,型塑了有理性、有气度、有策略、讲程序、懂规则、尊法纪的新农民形象,展示了小农由封闭向开放、由守旧到进取、由传统向现代的自我革新,他们培养了突兀的主体意识、维权意识,知法讲法守法天性,法律成为他们作为现代人、城市人的天然底色;他们重塑法律文化的国民性,完成对契约精神、法律知识、城市文明、现代规则的基本认知,初步开启现代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乡土小说 农民 法律意识 现代体验 嬗变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中农民进城的现代转型与时间转换
15
作者 廖斌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85-89,共5页
"时间"是人类存在之维。新时期文学对农民进城的现代转型与时间转换有深刻表达。进城农民处于悠游生活与时间管理、循环往复与线性进步、古典农历与现代工历的多极间摇摆。现代转型与"时间"结盟,侵入乡村空间及农... "时间"是人类存在之维。新时期文学对农民进城的现代转型与时间转换有深刻表达。进城农民处于悠游生活与时间管理、循环往复与线性进步、古典农历与现代工历的多极间摇摆。现代转型与"时间"结盟,侵入乡村空间及农民的思维和精神结构,对农民进行时间理性规划"、向前看"引导及身心控制。乡村古典时间仍在赓续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农民进城 时间转换 现代转型
下载PDF
论《文讯》的媒介型文学史书写
16
作者 廖斌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3-26,共4页
《文讯》是媒介型文学史,是编年体与纪传体相结合的原生态、遗留态、评价态三合一的台湾文学史,被专家称为"台湾文学的简史":其一,它办刊的历史,再现和浓缩当代台湾文学史:即由威权时代的文宣工作,进入解严前后怀柔的"... 《文讯》是媒介型文学史,是编年体与纪传体相结合的原生态、遗留态、评价态三合一的台湾文学史,被专家称为"台湾文学的简史":其一,它办刊的历史,再现和浓缩当代台湾文学史:即由威权时代的文宣工作,进入解严前后怀柔的"文化领导权"实践,最后转为民营进入文学多元发展时代,它是台湾文坛的"镜像";其二,《文讯》透过史料整理,保存文学历史,对作家的报道,出版、艺文动态的记录,对文学的研究,体现"写史"的企图,它是"遗留态"的历史;其三,文学期刊与文学历史是"同型对应"、"同源互文"和"异构同质"关系。《文讯》从文类、断代、区域、作家、题材等面向透过专题策划,呈现当代台湾文学众声喧哗、合力书写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讯》 台湾文学史 书写形态
下载PDF
传媒现代性:新时期乡土文学中的风景发现、现代启蒙、人格塑造与消费导向
17
作者 廖斌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36-140,共5页
新时期乡土文学塑造一系列农民形象,他们与现代传媒共生互动。一方面,他们透过传媒"开眼看世界"并发现风景,接受现代观念;另一方面,传媒的现代化内容与理念,以外部力量推动和文化输入的方式,将现代意识楔入乡村,发挥现代启蒙... 新时期乡土文学塑造一系列农民形象,他们与现代传媒共生互动。一方面,他们透过传媒"开眼看世界"并发现风景,接受现代观念;另一方面,传媒的现代化内容与理念,以外部力量推动和文化输入的方式,将现代意识楔入乡村,发挥现代启蒙、人格型塑和消费导向的作用,并革新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日常行为、生产观念、价值取向乃至审美情趣等。新时期文学中的乡村现代转型与传媒的共谋、同构关系值得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现代传媒 乡村现代转型 风景发现 现代人格
下载PDF
论唐代茶诗审美情趣之嬗变 被引量:7
18
作者 程荣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07-111,共5页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而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茶诗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个从自然俭约到精新细繁、从超尘脱俗到近俗乐俗、从宁静淡泊到文化品闲、从以茶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渐变过程。唐代茶...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而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茶诗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个从自然俭约到精新细繁、从超尘脱俗到近俗乐俗、从宁静淡泊到文化品闲、从以茶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渐变过程。唐代茶诗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自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茶诗 审美情趣 嬗变
下载PDF
农民进城的情感嬗变与生命体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斌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9期107-112,共6页
农民进城是中国文学的母题。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成为断裂社会的追赶者,有着特殊的情感经验和区别于古典的现代性体验,现代化应把农村作为积极因素纳入经济框架,为农村人尊严融入城市提供知识和思想以及权益保障。
关键词 新时期小说 乡下人进城 情感结构 现代性体验
下载PDF
浅谈箸文化与筷子礼俗 被引量:6
20
作者 来玉英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1期157-159,共3页
从筷子的由来及筷子文化的表现、筷子礼俗方面阐述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筷子文化。人们习惯于依照筷子的谐音、成双成对的形状和使用时的形态来表达降福避灾的愿望,由此形成了在日常生活中、餐桌上、婚俗中的与筷子相关的礼仪习俗。
关键词 饮食文化 筷子 筷子的象征意义 筷子礼俗 婚姻习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