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放化疗重症感染患者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艳芝 杨文源 +4 位作者 唐玉天 赵文学 王芳 彭晓晶 王毅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3-546,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放化疗后重症感染患者病原菌的特点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NGS)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8月入住武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重症感染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留取患者疑似感染部位标... 目的探讨肿瘤放化疗后重症感染患者病原菌的特点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NGS)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3年8月入住武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恶性肿瘤放化疗后重症感染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留取患者疑似感染部位标本150份,送检传统病原学及NGS检测,分析肿瘤放化疗后重症感染患者病原菌的特点以及NGS在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12例肿瘤放化疗后重症感染患者的150份标本中,呼吸系统感染比例最高为51.79%(58例),其次是血流感染为25.89%(29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比例最低为1.79%(2例).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最多[NGS:35.33%(53例),传统病原学检测:23.33%(35例)],其次为革兰阳性菌[NGS:20.67%(31例),传统病原学检测:12.00%(18例)],且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高达80.00%以上,多重耐药真菌感染率亦达到28.57%.对肿瘤放化疗后重症感染患者,NGS病原菌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87.33%(131/150)比42.67%(64/150),P<0.01],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其他病原菌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革兰阴性菌:35.33%(53/150)比23.33%(35/150),革兰阳性菌:20.67%(31/150)比12.00%(18/150),真菌:22.67%(34/150)比6.67%(10/150),其他:8.67%(13/150)比0.67%(1/150),均P<0.05].结论NGS对肿瘤放化疗后重症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病原学检测.肿瘤放化疗后重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具有独特性,加强对患者病原菌的检测有助于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重症感染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放化疗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体会(附15例报告)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毅 刘东 王昱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96-899,共4页
目的分析15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的效果,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2月1日至3月4日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例确诊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HFN... 目的分析15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的效果,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2月1日至3月4日武汉中心医院后湖院区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例确诊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HFNC应用效果.结果入院后5例患者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10例给予HFNC.转入ICU后,3例患者立即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另12例HFNC与无创呼吸机交替治疗,7例患者好转继续HFNC;2例高龄患者因患肿瘤、合并症多拒绝气管插管而继续无创通气;3例无创通气2 h后转为有创机械通气.治愈出院9例,死亡2例,病情改善仍在普通病房观察4例.结论HFNC在重症COVID-19治疗中占重要位置,但应及时把控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的指征和时机,避免延迟气管插管导致病死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 机械通气 预后
下载PDF
二代测序诊断白血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1例报告
3
作者 王芳 蒋顺军 卢铭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87-888,共2页
1病例资料患儿男,5岁,2020年1月29日因“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年,发热伴咳嗽咳痰1周”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患儿于1年前确诊为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肾母细胞瘤基因1(Wilm tumor gene 1,WT1)阳性,并行9... 1病例资料患儿男,5岁,2020年1月29日因“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年,发热伴咳嗽咳痰1周”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患儿于1年前确诊为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肾母细胞瘤基因1(Wilm tumor gene 1,WT1)阳性,并行9个疗程的化学治疗(环磷酰胺0.68 g静脉滴注及氨甲蝶呤12 mg+阿糖胞苷0.036 g+地塞米松4 mg鞘内注射)。入院前1周,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服用“感冒灵颗粒”治疗,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呼吸窘迫并发热,体温最高4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代测序 白血病 重症肺炎 耶氏肺孢子菌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重症监护室危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4
作者 彭晓晶 赵文学 +4 位作者 唐玉天 孙云霏 王芳 牛丽梅 王毅 《临床内科杂志》 2024年第12期839-84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ICU危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ICU危重症患者中疑似深静脉血栓者100例,均实施TEG、TAT及D-D检查。以静脉超声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ICU危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ICU危重症患者中疑似深静脉血栓者100例,均实施TEG、TAT及D-D检查。以静脉超声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各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的检出率及诊断效能。根据静脉超声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阳性组(34例)与阴性组(66例),根据Caprini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极高风险组(8例)、高危风险组(12例)、中危风险组(14例)与低风险组(66例),分析不同组别患者TEG、TAT及D-D检测结果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者的TEG检出率为82.35%,TAT检出率为82.35%,D-D检出率为79.41%,三者联合检测检出率为97.06%。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果(P<0.05)。阳性组患者TAT、D-D高于阴性组,凝血反应时间(R)、最大振幅(MA)均低于阴性组(P<0.05)。极高风险组、高危风险组、中危风险组、低危风险组患者TAT、D-D水平均依次降低,R、MA均依次升高(P<0.05)。结论TEG与血浆TAT、D-D三者联合检测在ICU危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识别中诊断效能较高,临床可结合具体结果明确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从而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重症监护室 危重症 深静脉血栓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肢体约束在降低ICU躁动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金小霞 刘华 和丽花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8年第6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镇静联合肢体约束在减低ICU躁动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42例术后躁动留置管道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普通布制约束带约束患者的手腕部,同时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约束的目的和意义,将2015年...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镇静联合肢体约束在减低ICU躁动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42例术后躁动留置管道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普通布制约束带约束患者的手腕部,同时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约束的目的和意义,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术后躁动留置管道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镇静联合肢体约束,比较2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为4.7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28%(P<0.05);观察组的非常满意度和满意度分别为71.43%和95.2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57%和33.33%(P<0.05)。结论用右美托咪定镇静联合肢体约束可有效降低ICU躁动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保障了患者的安全,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肢体约束 躁动 非计划性拔管 护理满意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