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族群性或公民性:时政新闻接触如何影响中国国家认同? |
吕尚彬
黄泽文
|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2
|
新华社AI主播新闻报道研究 |
孙玉凤
杨娟
陈智慧
|
《新闻前哨》
|
2024 |
4
|
|
3
|
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
杨娟
|
《新闻前哨》
|
2023 |
1
|
|
4
|
人机协作新闻报道策略探究 |
孙玉凤
|
《新闻世界》
|
2023 |
0 |
|
5
|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的质量体系建设研究——以专业认证为路径 |
余林
|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2023 |
0 |
|
6
|
基于OBE模式的高等院校摄影课程美育实践探索 |
易霜剑
|
《中国地市报人》
|
2024 |
0 |
|
7
|
权利·伦理·话语:算法服务治理的多维边界 |
余林
|
《传媒论坛》
|
2024 |
0 |
|
8
|
“央视新闻”抖音短视频的内容分析 |
孙玉凤
|
《今传媒》
|
2021 |
0 |
|
9
|
泛在、无界、聚合:智能传播的新图景 |
余林
|
《科技传播》
|
2023 |
0 |
|
10
|
基于创意产出导向的广电编导专业实训课程过程管理研究 |
张萍
|
《传媒论坛》
|
2023 |
0 |
|
11
|
基于新媒体产品导向的数据运营能力培养策略 |
孙玉凤
|
《新闻前哨》
|
2022 |
2
|
|
12
|
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与重塑 |
董子昂
|
《中国报业》
|
2023 |
2
|
|
13
|
乡村振兴下的新乡贤文化全媒体传播特征与功能研究 |
董子昂
|
《记者观察(中)》
|
2022 |
0 |
|
14
|
文学课程的普世共情力 |
彭姗姗
|
《最小说》
|
2020 |
0 |
|
15
|
“理念”的修辞策略——叔本华文类理论发微 |
石容
|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
20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