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明霞 彭贵主 叶啟发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51-254,共4页
目前,肝移植是许多终末期肝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然而,肝动脉并发症作为肝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移植肝失功,严重时可致受体死亡,最终需二次肝移植来挽救患者生命。本文就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 目前,肝移植是许多终末期肝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然而,肝动脉并发症作为肝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移植肝失功,严重时可致受体死亡,最终需二次肝移植来挽救患者生命。本文就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措施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并发症 肝移植 风险因素 治疗
下载PDF
经胆囊管胆道引流在肝移植胆道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垒 彭贵主 叶啟发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31-36,65,共7页
目的评价经胆囊管胆道引流(transcytic bile drainage,TBD)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sino 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万方数据库... 目的评价经胆囊管胆道引流(transcytic bile drainage,TBD)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sino 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及维普数据库等。查找并筛选出所有比较经胆囊管胆道引流(transcytic bile drainage,TBD)与T管引流(T-tube,T-T)或non-TBD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同时手动检测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7年2月28日。主要结局指标:胆道并发症总的发生率、胆道狭窄、胆漏以及拔管相关性胆漏。按纳入、排除标准由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RCT的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5.30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采用GRADE pro3.6软件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文献6篇,其中TBD与T管引流(T-T)对照研究3篇,TBD与胆管直接吻合(primary closure)对照研究文献1篇,TBD、T-T与直接吻合三者对照研究2篇。纳入病例542例,其中TBD组347例,T-T组102例,non-TBD组13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T-T组相比,TBD虽然不能降低胆道并发症总的发生率和总的胆漏发生率(7.3%vs10.8%,RR=1.27,95%CI=0.50~1.16,P=0.21;23.9%vs 30.4%,RR=1.03,95%CI=0.30~1.45,P=0.30),但是能显著降低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和拔管后胆漏的发生率(14.3%vs 30.2%,RR=3.37,95%CI=0.33~0.75,P=0.0008;1.7%vs 18.8%,RR=2.48,95%CI=0.05~0.70,P=0.01)。与胆管直接吻合相比,TBD能降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以及胆道狭窄的发生率,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5.8%vs 39.2%,RR=0.29,95%CI=0.58~1.50,P=0.77;14.0%vs 19.2%,RR=0.61,95%CI=0.54~3.24,P=0.54),并且不会明显增加胆漏的发生率(17.4%vs 15.8%,RR=0.47,95%CI=0.47~1.59,P=0.64)。结论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上,TBD与胆管直接吻合相当,优于T管引流。因此,TBD在肝移植胆管重建中是可行的,并且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经胆囊管胆道引流 T管引流 胆道并发症 META分析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出路——联合用药 被引量:9
3
作者 彭贵主 叶啟发 王垒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41-447,共7页
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又名“砒霜”或“鹤顶红”,为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剧毒药。但是,在中国传统医药学中,ATO有着悠久用药的历史。早在2400年前,ATO就被用来治疗各种顽疾如溃疡、瘟疫、疟疾等。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者采用... 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又名“砒霜”或“鹤顶红”,为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剧毒药。但是,在中国传统医药学中,ATO有着悠久用药的历史。早在2400年前,ATO就被用来治疗各种顽疾如溃疡、瘟疫、疟疾等。20世纪70年代,中国学者采用现代科学的给药方式,创造性地将ATO应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肝癌 中药 免疫调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