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替沙星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方世平 孙曼春 王智勇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55-160,共6页
目的:探索大规模使用加替沙星后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性。方法:利用因特网收集临床资料,按照设定的标准,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个临床研究资料共计有3064个临床使用加替沙星的病例参加安全性评价,发生不良反应病人数为341个(11... 目的:探索大规模使用加替沙星后的不良反应发生规律性。方法:利用因特网收集临床资料,按照设定的标准,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个临床研究资料共计有3064个临床使用加替沙星的病例参加安全性评价,发生不良反应病人数为341个(11.13%),计528例次(16.16%);不良反应涉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以及皮肤等多个系统和器官,其中以消化系统反应为主(按照例次计9.64%),其次为神经系统(2.93%)和心血管系统(1.59%);其它系统和器官的不良反应都没有超过1%。不艮反应的发生率与给药方法的不同有差异:口服给药的不良反应平均发生率为10.12%、静脉滴注给药的不良反应平均发生率为10.44%和先静脉滴注3-5天,再口服5-7天的序贯给药方法的不良反应平均发生率为25.75%;口服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远小于静脉和序贯给药(P<0.01),也没有心血管和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400mg一次给药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10.52%)低于分2次给药总发生率(11.75%)(P=0.1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替沙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3%;不同的给药方法可能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口服给药低于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替沙星 药物不良反应 安全性评价 荟萃分析
下载PDF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10年系统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方世平 王燕平 +2 位作者 颜琳 杨宝玉 王智勇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索使用双黄连注射剂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的规律性。方法:采用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进行检索,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黄连的有效ADRs1445例,2244例次。涉及皮肤、消化、呼吸、泌尿和神经精神等多系统器官42种A... 目的:探索使用双黄连注射剂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的规律性。方法:采用药物流行病学方法,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进行检索,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黄连的有效ADRs1445例,2244例次。涉及皮肤、消化、呼吸、泌尿和神经精神等多系统器官42种ADRs症状;前6位是药疹(占51.1%)、恶心呕吐(10.9%)、药物热(9.1%)、过敏性休克(6.8%)、腹痛腹泻(3.8%)和血管神经性水肿(3.7%)。75%系变态反应。首次使用发生比率高于再次使用者,最短的在开始用药的数分钟内发生;最长的在用药后数周内发生ADRs。1445例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ADRs中,恢复1437例,治疗无效死亡8例。结论:双黄连注射剂引起的ADRs涉及面广,最严重的可能引起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 药物不良反应 系统性综述 文献分析
下载PDF
吡喹酮致严重不良反应2例
3
作者 方世平 杨瑜 +1 位作者 刘萍 桂希恩 《医药导报》 CAS 2003年第10期691-691,共1页
例1,男,34岁.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3~40℃,傍晚时明显,次日清晨退热.自行按感冒治疗无效.因有疫水接触史,于2001年7月25日就诊,血吸虫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IHA)、胶乳凝集试验(L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均为阳性,诊断... 例1,男,34岁.于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3~40℃,傍晚时明显,次日清晨退热.自行按感冒治疗无效.因有疫水接触史,于2001年7月25日就诊,血吸虫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IHA)、胶乳凝集试验(L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均为阳性,诊断为急性血吸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喹酮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