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佛教名山文化论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1
作者
黄连忠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90-93,共4页
明清以来,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之说,然而,从近代的时代环境推移与演变中,逐渐形成的贵州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梵天净土,则是展现出在传统的四大佛教名山概念之外,独树一帜又极具殊胜价值地位的当代佛教名山。笔者以为,当代的佛教名山应具...
明清以来,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之说,然而,从近代的时代环境推移与演变中,逐渐形成的贵州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梵天净土,则是展现出在传统的四大佛教名山概念之外,独树一帜又极具殊胜价值地位的当代佛教名山。笔者以为,当代的佛教名山应具备"绝对与圆融"的佛教精神,并在"绝对特质"与"圆融和谐"中,展现自然环境物质生态及心灵生活修持境界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彰显弥勒菩萨慈悲应化世间的特质,建设梵净山为当代佛教具备独特性与超越性的佛教名山,开创出特殊的格局而展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名山
名山文化
梵净山
弥勒菩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邪教的成因及其帮会性质与对策
2
作者
麻天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7-73,4,共7页
邪教是专以个人崇拜,即以"现世神"信仰为核心,以反社会为特征,具有巫蛊性质的帮会组织。邪教之所以产生,除了人为的原因之外,也有人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任何时候,邪教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针对邪教的成因和...
邪教是专以个人崇拜,即以"现世神"信仰为核心,以反社会为特征,具有巫蛊性质的帮会组织。邪教之所以产生,除了人为的原因之外,也有人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任何时候,邪教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针对邪教的成因和帮会性质,宜强化科学教育,开放心态,以及在改良社会的同时,改造自我的对策,方能从根本上消除邪教的影响,瓦解邪教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教
巫蛊
帮会
有限存在
无限存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人的生死观念
被引量:
6
3
作者
麻天祥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55-61,159,共7页
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始终主宰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不过,在中国,佛教、道家思想的潜移默化,又使得生死观念呈现出多元的色彩。对生死的关注,不是对死的默念,而是对生的沉思,生死观念常常决定着其他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中国...
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始终主宰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不过,在中国,佛教、道家思想的潜移默化,又使得生死观念呈现出多元的色彩。对生死的关注,不是对死的默念,而是对生的沉思,生死观念常常决定着其他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中国文化中的生死观,概括地讲,应当是儒家重死,道教重生,而佛教力图超越生死。以仁、义为终极关怀,或者说最高使命的儒家思想,无疑否定了生的绝对价值,这就是孟子说的"所欲有甚于生者"。儒家这种生死有命、仁义高于生命的理论,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挥洒得淋漓尽致。既然重死,死后自然要厚葬,厚葬久丧也是儒家重死的生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以其淡泊生死,而又以生为贵的"重生"观念在生命哲学中焕发出异样的光彩。道家强调生的价值,指的是在生命和名物之间的轻重判识——重生轻物,乃至全生而轻天下。佛教传入中国,以善谈生死闻名于世,并给予中国人的生死观新的洗礼。佛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否定人生,不仅否定死,同时也否定生。因此,佛家认为"生不足恋,死不足惜",这就是"中道",是对生死的超越,认为只有超越生死,才能臻至涅槃之境,才能获得无上的大自在。儒家、道家、佛家的生死观念虽不尽相同,但也是和而不同,是相互补充而又殊途同归,总的趋向是正义永存、精神不朽、无私无我与"生死一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观儒
道佛
原文传递
题名
从佛教名山文化论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1
作者
黄连忠
机构
高苑科技
大学
武汉大学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90-93,共4页
文摘
明清以来,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之说,然而,从近代的时代环境推移与演变中,逐渐形成的贵州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梵天净土,则是展现出在传统的四大佛教名山概念之外,独树一帜又极具殊胜价值地位的当代佛教名山。笔者以为,当代的佛教名山应具备"绝对与圆融"的佛教精神,并在"绝对特质"与"圆融和谐"中,展现自然环境物质生态及心灵生活修持境界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彰显弥勒菩萨慈悲应化世间的特质,建设梵净山为当代佛教具备独特性与超越性的佛教名山,开创出特殊的格局而展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
佛教名山
名山文化
梵净山
弥勒菩萨
Keywords
Buddhist sacred mountains
culture of sacred mountains
Mount Fanjing
Maitreya Bodhisattva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邪教的成因及其帮会性质与对策
2
作者
麻天祥
机构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
武汉大学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
出处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7-73,4,共7页
文摘
邪教是专以个人崇拜,即以"现世神"信仰为核心,以反社会为特征,具有巫蛊性质的帮会组织。邪教之所以产生,除了人为的原因之外,也有人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任何时候,邪教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针对邪教的成因和帮会性质,宜强化科学教育,开放心态,以及在改良社会的同时,改造自我的对策,方能从根本上消除邪教的影响,瓦解邪教的根基。
关键词
邪教
巫蛊
帮会
有限存在
无限存在
Keywords
destructive cult
witchcraft
underworld gang
limit existence
limitless existence
分类号
B911 [哲学宗教—宗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人的生死观念
被引量:
6
3
作者
麻天祥
机构
武汉大学
哲学学院
武汉大学
宗教学
研究
所
武汉大学中国佛学及佛教艺术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55-61,159,共7页
文摘
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始终主宰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不过,在中国,佛教、道家思想的潜移默化,又使得生死观念呈现出多元的色彩。对生死的关注,不是对死的默念,而是对生的沉思,生死观念常常决定着其他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中国文化中的生死观,概括地讲,应当是儒家重死,道教重生,而佛教力图超越生死。以仁、义为终极关怀,或者说最高使命的儒家思想,无疑否定了生的绝对价值,这就是孟子说的"所欲有甚于生者"。儒家这种生死有命、仁义高于生命的理论,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挥洒得淋漓尽致。既然重死,死后自然要厚葬,厚葬久丧也是儒家重死的生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以其淡泊生死,而又以生为贵的"重生"观念在生命哲学中焕发出异样的光彩。道家强调生的价值,指的是在生命和名物之间的轻重判识——重生轻物,乃至全生而轻天下。佛教传入中国,以善谈生死闻名于世,并给予中国人的生死观新的洗礼。佛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否定人生,不仅否定死,同时也否定生。因此,佛家认为"生不足恋,死不足惜",这就是"中道",是对生死的超越,认为只有超越生死,才能臻至涅槃之境,才能获得无上的大自在。儒家、道家、佛家的生死观念虽不尽相同,但也是和而不同,是相互补充而又殊途同归,总的趋向是正义永存、精神不朽、无私无我与"生死一如"。
关键词
生死观儒
道佛
分类号
D632.9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佛教名山文化论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黄连忠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邪教的成因及其帮会性质与对策
麻天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人的生死观念
麻天祥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
6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