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佛教名山文化论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1
作者 黄连忠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90-93,共4页
明清以来,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之说,然而,从近代的时代环境推移与演变中,逐渐形成的贵州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梵天净土,则是展现出在传统的四大佛教名山概念之外,独树一帜又极具殊胜价值地位的当代佛教名山。笔者以为,当代的佛教名山应具... 明清以来,中国有四大佛教名山之说,然而,从近代的时代环境推移与演变中,逐渐形成的贵州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的梵天净土,则是展现出在传统的四大佛教名山概念之外,独树一帜又极具殊胜价值地位的当代佛教名山。笔者以为,当代的佛教名山应具备"绝对与圆融"的佛教精神,并在"绝对特质"与"圆融和谐"中,展现自然环境物质生态及心灵生活修持境界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彰显弥勒菩萨慈悲应化世间的特质,建设梵净山为当代佛教具备独特性与超越性的佛教名山,开创出特殊的格局而展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名山 名山文化 梵净山 弥勒菩萨
下载PDF
邪教的成因及其帮会性质与对策
2
作者 麻天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67-73,4,共7页
邪教是专以个人崇拜,即以"现世神"信仰为核心,以反社会为特征,具有巫蛊性质的帮会组织。邪教之所以产生,除了人为的原因之外,也有人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任何时候,邪教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针对邪教的成因和... 邪教是专以个人崇拜,即以"现世神"信仰为核心,以反社会为特征,具有巫蛊性质的帮会组织。邪教之所以产生,除了人为的原因之外,也有人的认知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因素,任何时候,邪教都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针对邪教的成因和帮会性质,宜强化科学教育,开放心态,以及在改良社会的同时,改造自我的对策,方能从根本上消除邪教的影响,瓦解邪教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教 巫蛊 帮会 有限存在 无限存在
下载PDF
中国人的生死观念 被引量:6
3
作者 麻天祥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第6期55-61,159,共7页
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始终主宰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不过,在中国,佛教、道家思想的潜移默化,又使得生死观念呈现出多元的色彩。对生死的关注,不是对死的默念,而是对生的沉思,生死观念常常决定着其他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中国... 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始终主宰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不过,在中国,佛教、道家思想的潜移默化,又使得生死观念呈现出多元的色彩。对生死的关注,不是对死的默念,而是对生的沉思,生死观念常常决定着其他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中国文化中的生死观,概括地讲,应当是儒家重死,道教重生,而佛教力图超越生死。以仁、义为终极关怀,或者说最高使命的儒家思想,无疑否定了生的绝对价值,这就是孟子说的"所欲有甚于生者"。儒家这种生死有命、仁义高于生命的理论,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挥洒得淋漓尽致。既然重死,死后自然要厚葬,厚葬久丧也是儒家重死的生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以其淡泊生死,而又以生为贵的"重生"观念在生命哲学中焕发出异样的光彩。道家强调生的价值,指的是在生命和名物之间的轻重判识——重生轻物,乃至全生而轻天下。佛教传入中国,以善谈生死闻名于世,并给予中国人的生死观新的洗礼。佛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否定人生,不仅否定死,同时也否定生。因此,佛家认为"生不足恋,死不足惜",这就是"中道",是对生死的超越,认为只有超越生死,才能臻至涅槃之境,才能获得无上的大自在。儒家、道家、佛家的生死观念虽不尽相同,但也是和而不同,是相互补充而又殊途同归,总的趋向是正义永存、精神不朽、无私无我与"生死一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观儒 道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