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默:激情的衰竭——对大学生写作障碍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杰 《写作》 2001年第6期20-22,共3页
写作是大学一年级的一门必修课。近年来,我在开课时都要布置学生围绕“我写作中的最大障碍”这个话题写一篇作文,目的是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然而。
关键词 大学生模式化写作障碍 应试教育 惰性 激情
下载PDF
大学生诗歌的先锋性和流行性
2
作者 赵小琪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87-88,共2页
关键词 大学生 诗歌 先锋性 流行性 个性化
下载PDF
《围城》的修改与版本“本”性 被引量:6
3
作者 金宏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3-96,共4页
本文结合钱钟书关于修改、阐释等相关艺术见解,具体考察了《围城》的修改、校勘及版本变迁。认为该作具有不同的文本或版本“本”性。文章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版本互串和文学史模糊叙述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围城》 修改 版本 文本批评 文学史
下载PDF
技术化社会与文学的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冯黎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2-125,共4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技术化。技术物品由器具化到世界化、大地化,最后在现代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技术物品代码化。技术物品构成的生活世界与以自然物意象为基础的语言脱节,造成了文学意义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指称意义走向不及物性...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逐步进入技术化。技术物品由器具化到世界化、大地化,最后在现代社会中形成了一种技术物品代码化。技术物品构成的生活世界与以自然物意象为基础的语言脱节,造成了文学意义的一系列变化,包括指称意义走向不及物性、认知意义变为能指游戏,整一性意义转向不确定性。汉语是一种不完全形式化的符号体系,其独有的造型功能在技术化社会中对文学意义的制造将起到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物品 意义 汉语文学
下载PDF
冷战终结以后的文化和文学 被引量:2
5
作者 昌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70-76,共7页
关键词 大众文化 人文精神 精英文化 新保守主义 市民社会 冷战终结 精英文学 大众文学 意识形态文化 国家意识形态
下载PDF
技术的“去蔽”与艺术的“出场” 被引量:4
6
作者 冯黎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8-80,共3页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 高科技时代中的技术理性与文学思维的关系如何?文艺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迁?美学批判是否值得反思与置疑?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如何凸现技术理性时代中的审美诉求与感性价值?等等,这些都是新时代对当下文艺学提出的新课题。本期特邀方汉文、张荣翼、吴兴明、冯黎明、彭修银、郑博超等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笔谈,希望能借此推动文艺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研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文学艺术
下载PDF
严羽的诗意、气象学说和宗教情结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思齐 《江西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47-51,共5页
严羽是宋代重要的诗学家 ,著有《沧浪诗话》。以往对严沧浪的研究虽然较多 ,但大都集中在以禅喻诗上。本文指出严羽具有浓郁的宗教情结。严羽的宗教情结是一个得杂的复合体 ,从表面上看他钟情于佛教 ,从深层做探索则可以明白严羽的思想... 严羽是宋代重要的诗学家 ,著有《沧浪诗话》。以往对严沧浪的研究虽然较多 ,但大都集中在以禅喻诗上。本文指出严羽具有浓郁的宗教情结。严羽的宗教情结是一个得杂的复合体 ,从表面上看他钟情于佛教 ,从深层做探索则可以明白严羽的思想底蕴其实是道教。基于这种基本认识 ,本文在诗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宗教情结 佛教 道教 诗意学说 气象学说
下载PDF
“再现说”质疑——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唐铁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82-86,共5页
“再现说”是一种艺术宇宙一元论,也即实际生活本体论。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它包括了曾经盛行和当下仍有影响的诸如“现实摹仿论”、“形象真理论”、“第二自然论”、“审美反映论”等各种各样的“客体性理论”。所谓“艺术宇宙”是指以... “再现说”是一种艺术宇宙一元论,也即实际生活本体论。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它包括了曾经盛行和当下仍有影响的诸如“现实摹仿论”、“形象真理论”、“第二自然论”、“审美反映论”等各种各样的“客体性理论”。所谓“艺术宇宙”是指以艺术、实际生活(感性事物)、艺术家(心灵)、艺术欣赏者(内外感觉)来概括、类分、界定、标示自然社会、物质精神、主观客观、感性理性之所有事物的有机统一体,它不在其它任何总体性宇宙之外或之内,与一切包罗万象的总体性宇宙大小等同。“本体”则是指在知识论上为(投影性)现象事物的实在和来源,从而在价值论上必然是高于或优于现象事特的存在。“再现说”肯定实际生活是艺术的惟一本体和艺术宇宙的最后实在,即是相应确认了艺术不具有自身的实在性和独立性,只是实际生活的观念性假象或投影,和价值论上不及实际生活的低级事物。以“假”论艺术,正是一元论的“再现说”之理论核心、认识起点或全部秘密所在。然而,根据辩证法我们不难发现和证明,将艺术宇宙一元化,归艺述于实际生活的假像范畴,这不仅根本否定了艺术存在及艺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而且最终虚无化了实际生活本身,勾消了整个艺术宇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现说" 艺术宇宙 一元论 多元论
下载PDF
形式与变式——论小引《西藏组诗》 被引量:1
9
作者 萧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23-126,共4页
本文从交响乐式的形式架构、十四行体的诗体变式、非意愿记忆的迷宫三个方面描述与剖析了《西藏组诗》具有活力的诗歌结构与富于张力的诗性叙述。《西藏组诗》通过超媒体技法的借鉴构建了交响乐式的形式架构,使诗歌形式由单一的处于自... 本文从交响乐式的形式架构、十四行体的诗体变式、非意愿记忆的迷宫三个方面描述与剖析了《西藏组诗》具有活力的诗歌结构与富于张力的诗性叙述。《西藏组诗》通过超媒体技法的借鉴构建了交响乐式的形式架构,使诗歌形式由单一的处于自身封闭的视域转向更为开阔的艺术领域。《西藏组诗》采用较为独特的十四行体变式,呈现出现代诗歌体式的实验性,扩大了十四行体的定义本身,给它带来了新的灵感和生机。《西藏组诗》置于一个抒情的格调之中并呈现出叙述的片断性、非因果性与非逻辑性,意味着叙事和抒情之间一种张力关系的重新确立。《西藏组诗》为现代诗歌形式探索提供了多元视角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响乐体式 十四行体 变式 非意愿记忆
下载PDF
“一支原始的年轻世界的歌曲”——略谈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 被引量:1
10
作者 昌切 《写作(中)》 1997年第8期17-18,共2页
《荒野的呼唤》,原名《The Call of The Wild》,中篇小说,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的成名作,1903年发表。据今译本的译者蒋天佐讲,最初的汉译本大约是30年代前期从日译本转译的,译名是《野性的呼声》。蒋认... 《荒野的呼唤》,原名《The Call of The Wild》,中篇小说,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的成名作,1903年发表。据今译本的译者蒋天佐讲,最初的汉译本大约是30年代前期从日译本转译的,译名是《野性的呼声》。蒋认为,初译标题不能完整概括原作的内容,“荒野”包含“野性”但不限于野性,还有“荒原”的意义,“呼唤”同时含有“呼声”和“召唤”二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克·伦敦 荒野 文明社会 原始野性 歌曲 汉译本 中篇小说 世界 荒原 尼采
下载PDF
美的方法论之思
11
作者 唐铁惠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5-47,共3页
美的研究对象是“属总体人类的美”,这一美只能是个体的美的总和或思维性存在,必然在“主客观的统一”领域。根据辩证法的宇宙论,美的研究首先是语言学上对“美”的语词之用法的界定。以人对不同事物的判断所持的根据不同,美可谓是“人... 美的研究对象是“属总体人类的美”,这一美只能是个体的美的总和或思维性存在,必然在“主客观的统一”领域。根据辩证法的宇宙论,美的研究首先是语言学上对“美”的语词之用法的界定。以人对不同事物的判断所持的根据不同,美可谓是“人的气质性、品格性精神”显现在能够引起人的生理感觉快适的物质形式上。审美是人的由生理快适感觉与心理愉快感觉相融合而生成的“精神感觉”活动。美的事物之发生原因,一方面在主体的审美本身,另一方面在客体的不可论美丑的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体人类的美 主客观的统一 辩证法 相对存在 精神感觉 真善利
下载PDF
孙盛的思想和散文
12
作者 张思齐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1期68-73,2,共7页
孙盛是东晋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既不同意"贵无"说,又不同意"崇有"说。他的学说具有鲜明的反玄学倾向,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无神论思想。本文清理了孙盛的思想,考察了他的交游,在全面把握其现存著作的基础上研究了... 孙盛是东晋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既不同意"贵无"说,又不同意"崇有"说。他的学说具有鲜明的反玄学倾向,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无神论思想。本文清理了孙盛的思想,考察了他的交游,在全面把握其现存著作的基础上研究了他的散文特征,并尝试做了中外比较研究,从而加深了对美文之外六朝大散文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盛 崇有 贵无 无神论 散文
下载PDF
嘉道以来“声律词派”的发展及其词学成就
13
作者 陈水云 《中华文史论丛》 2004年第78期275-322,共48页
清代词学发展到嘉庆年间,已出现新变的趋向,谭献说:“填词至嘉庆,俳谐之病已净,即蔓衍开缓,貌似南宋之习,明者亦渐知其非。常州派兴,虽不无皮傅,而比兴渐盛。”人们谈到嘉庆以后的词学,
关键词 清代 词学 “声律词派” 文学评论
下载PDF
意象·剪影·人生——读《背影》诗的随笔
14
作者 李中华 《写作(中)》 1994年第10期42-43,共2页
有人说,诗人的每一滴眼泪落入海中,都会化作一串珍珠。那么,其中的每一粒珍珠,应该就是一个光彩晶莹、玲珑剔透的意象。意象是一种含情的物象。它从诗人的心中生成,就像珍珠从蚌蛤的体中长成一样;它从诗人的笔下流出。
关键词 《背影》 诗歌艺术 原诗 残废军人 姓甚名谁 花时 它成 黑白照片 令人 献身精神
下载PDF
小中见大 平中寓奇——谈《桥》的构思与语言
15
作者 李中华 《写作(中)》 1994年第7期43-44,共2页
《桥》述说的是生活中一件并不复杂的故事:一条不宽的河道,但是水深浪急。船夫老栓摆渡四十年,积下了一笔钱,终于在他死后修筑了一座铁桥。然而不幸的是,这座铁桥在第二年夏天发大水时,又被暴涨的山洪给冲断了。如果作者只作这样的表述。
关键词 《桥》 第二年 小中见大 积下 平中 年轻的朋友 十年 艺术构思 精神道德 造桥
下载PDF
切实一些,具体一些——读《渔村》与《岩屋》
16
作者 可可 《写作(中)》 1995年第11期42-42,共1页
《渔村》和《岩屋》,从广义上说,都可以归入散文体裁。《渔村》虽然标明了体裁是散文诗,但我却以为它的诗的成分并不重,不如把它看作一篇抒情的散文,可能更切合文体的实际。相对而言,《岩屋》虽然也是散文,但其手法显然偏重于写实。
关键词 岩屋 渔村 散文诗 体裁 作者 故乡 写法 具体 文体 文学作品
下载PDF
麻梨本是寻常物——读散文《麻梨情》
17
作者 可可 《写作(中)》 1995年第4期46-46,共1页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篇散文,这篇散文无疑写的是一个扶贫助学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是发生在十几年前,可见扶贫助学之类的事并非一时的善举,而是藏在人心中的一种传统.父亲犯罪,孩子是无辜的,何况父亲是为了把失去母亲的孩子“拉扯成... 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篇散文,这篇散文无疑写的是一个扶贫助学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却是发生在十几年前,可见扶贫助学之类的事并非一时的善举,而是藏在人心中的一种传统.父亲犯罪,孩子是无辜的,何况父亲是为了把失去母亲的孩子“拉扯成人”,才“贪污了供销社的公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扶贫助学 故事 寻常 供销社 父亲 犯罪 贪污 成人 发生
下载PDF
“诗从胡说来”
18
作者 罗少卿 《写作》 2004年第1期11-13,共3页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借薛宝钗之口,说了一句古人评诗的大白话:“诗从胡说来。”这句话现在的读者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试作简略的解释: 所谓“胡说”,是指作诗者对现实作出艺术加工,写出的作品于人情物理似假而真,似非而是。为达...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借薛宝钗之口,说了一句古人评诗的大白话:“诗从胡说来。”这句话现在的读者不一定能完全理解,试作简略的解释: 所谓“胡说”,是指作诗者对现实作出艺术加工,写出的作品于人情物理似假而真,似非而是。为达此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创作方法 浪漫主义 思想感情 创新 联想 夸饰
下载PDF
闻一多与中国新诗——’99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19
作者 肖亮 《写作》 2000年第2期8-9,共2页
为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闻一多基金会和武汉大学联合在武汉举办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从1999年9月20日开始,为期4天,到会专家学者及闻一多先生的亲属、学生共计110余人,其中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 为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闻一多基金会和武汉大学联合在武汉举办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从1999年9月20日开始,为期4天,到会专家学者及闻一多先生的亲属、学生共计110余人,其中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的专家12人,《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主要负责人与会。与会者提交论文50余篇。就闻一多先生的人生道路、人格和学术品格、古典文学和民俗学研究、诗歌创作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年 闻一多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下载PDF
精英入眼新笔记——余熙的《文艺精英入眼记》读后
20
作者 于可训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89年第7期56-58,共3页
近些时,我正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读一位北大旧人张中行先生记北大旧人旧事的书:《负暄琐话》,甚觉趣味。我有一个固执的念头,觉得单从一堂而皇之的学术文章或文学作品去了解一个人或一个时代,颇为不易。
关键词 精英 文艺 笔记 《负暄琐话》 文学作品 学术文章 张中行 北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