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PM_(2.5)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5
1
作者 杨冕 王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100,共10页
大气细颗粒物(PM_(2.5))因其对空气环境质量乃至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而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以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级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运用地理学时空分析与GIS... 大气细颗粒物(PM_(2.5))因其对空气环境质量乃至人类健康的巨大危害而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以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级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运用地理学时空分析与GIS可视化方法探索并呈现了2015年长江经济带PM_(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空间回归模型考察了PM_(2.5)浓度与区域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就空间特征而言,长江中下游地区PM_(2.5)污染较长江上游地区更为严重,长江北岸地区比长江南岸地区更为严重;PM_(2.5)高浓度集聚地带主要位于鄂皖苏大部分地区,与空气质量较佳的云南及其周边地区呈"对角"分布状态。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PM_(2.5)浓度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且自相关性随距离增大而不断减弱,其门槛尺度约为900 km;在这一范围内,PM_(2.5)空间集聚效应较为明显。就时间特征而言,冬季PM_(2.5)浓度相对较高,春秋两季次之,夏季空气质量最好;各地区浓度分布在年初相对离散,后有所趋同。此外,PM_(2.5)与其他类型的大气污染物(如SO2、NO2、O3)浓度两两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暗示大气污染物从原发污染演变为二次污染,形成恶性循环。空间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M_(2.5)污染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且人口密度、公共交通运输强度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长江经济带PM_(2.5)浓度的升高。最后,从区域性联防联控、不同类型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方面为长江经济带的大气环境治理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PM2.5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硫排放驱动因素分解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冕 杨君甜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文章基于LMDI分解分析方法,将我国制造业二氧化硫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并定量考察2002-2014年期间各种因素对其排放量的贡献程度。结果显示:在整个分析期内,规... 文章基于LMDI分解分析方法,将我国制造业二氧化硫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并定量考察2002-2014年期间各种因素对其排放量的贡献程度。结果显示:在整个分析期内,规模效应是导致二氧化硫(SO_2)排放量增加的最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SO_2减排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能源结构变动的减排效应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其在"十二五"期间逐渐成为促进SO_2减排的主要动力来源;制造业行业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微乎其微。此外,环境规制作用所产生的污染治理效应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增强;但随着工程减排的增长空间日益缩小,其在"十二五"期间逐渐濒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硫排放 指数分解分析 驱动因素 制造业
下载PDF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肖祎平 杨艳琳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45,共13页
文章利用中国1987~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分别考察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9%,劳动年龄人... 文章利用中国1987~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分别考察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9%,劳动年龄人口中最具生产力劳动力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7%;其次,测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1987~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4.69%,同时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中国人口红利窗口将会关闭;再次,利用分解分析研究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增加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年龄结构 劳动年龄人口 最具生产力劳动力 经济增长
原文传递
中国技术进步实现路径及其时空分异规律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冕 杨福霞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30,共10页
作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重要动力来源,技术进步的速率及其要素偏向类型均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潜力乃至其发展方式。本文基于生产前沿分析框架,构建技术进步的综合评估模型,对1996—2014年期间中国技术进步速率、实现路径... 作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重要动力来源,技术进步的速率及其要素偏向类型均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潜力乃至其发展方式。本文基于生产前沿分析框架,构建技术进步的综合评估模型,对1996—2014年期间中国技术进步速率、实现路径及要素偏向类型的时空分异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在整个样本期内,中国技术进步的平均速率高达3.05%,不仅抵消了由技术效率降低所导致的TFP损失部分,还促进整体的生产率实现了年均近2%的增长。纵观其阶段性变化特征:中国技术进步速率在2003年之前逐年下降,其数值由1996年的1.080降低到2003年的1.025;随后,该指数呈现波动状态,取值范围在1.006—1.030之间。(2)近20年来中国所实现的持续技术进步主要源自于中性技术进步的贡献(约为86%);尽管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总体上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但作用相对较小(仅为14%)。由此可见,随着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升,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对我国总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作用尚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3)中国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在整个样本期内总体表现为资本密集-劳动节约型、能源密集-劳动节约型特征;而对于资本、能源两种要素而言,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演化特征:1996—2001年期间,主要体现为资本密集-能源节约型;2002—2005年期间,能源密集-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逐渐盛行并占据主导地位;2006—2014年期间,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又重回资本密集-能源节约型。此外,受要素禀赋分布不均所影响,中国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类型还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要素投入结构 全要素生产率 时空分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