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芝加哥大学Pritzker医学院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课程中《神经病学》的教学体验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洪 关景霞 +1 位作者 章军建 雷红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9期791-793,共3页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始将医学与人文学科之间、基础医学各学科以及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之间进行整合,代替原来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数十门课程,重新组成群集的综合课程进行教学。
关键词 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 神经病学 医学本科生 教学改革 芝加哥大学
下载PDF
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英文) 被引量:19
2
作者 卢祖能 李竟 +3 位作者 董红娟 周桂兰 胡胜 王真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202-204,共3页
背景:F波最短潜伏期和传导速度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病变的检测。然而,F波的其他参数的意义和诊断评估价值较少见报道,其对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评估敏感性如何?目的:探讨F波各参数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意义。设计:以2型糖... 背景:F波最短潜伏期和传导速度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病变的检测。然而,F波的其他参数的意义和诊断评估价值较少见报道,其对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评估敏感性如何?目的:探讨F波各参数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评估意义。设计:以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和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对象:糖尿病组为1999-01/2000-1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和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男64例,女42例,平均(55±13)岁;糖尿病平均病程(10.2±4.8)年。正常对照组为75例健康志愿者,男45例,女30例,平均年龄(54±12)岁。两组间年龄、腿长匹配(P>0.05)。干预:以Nicolet-VikingIV肌电图仪,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胫神经进行F波测定;同时记录M波。主要观察指标:①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F波最短潜伏期(Fmin)、时限(Fdur)、波幅(Famp)和面积(Farea);M波负峰波幅(Mamp)和面积(Marea)的差异。②有无神经病变及不同病变程度2型糖尿病患者异常胫神经F波分布情况。结果:①对照组Fmin上限(Y)与腿长(X)的函数关系为Y=12.3+48.8X2。②无神经病变患者组(n=30)Fdur增宽8例(异常率27%)、Fmin延长4例(13%)、F/Marea增大2例。③与对照组比较,有神经病变患者组(n=76)Fmin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电生理学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下载PDF
臂丛神经损害130例肌电图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涛 卢祖能 +1 位作者 初红 董红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154-155,共2页
目的分析臂丛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肌电图对评估臂丛损害的意义。方法收集2002-07/2005-05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臂丛神经损害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和肌电图分析。神经传导检测时,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末端运动潜伏期、... 目的分析臂丛神经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肌电图对评估臂丛损害的意义。方法收集2002-07/2005-05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臂丛神经损害患者的资料,进行临床和肌电图分析。神经传导检测时,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末端运动潜伏期、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和感觉传导速度。同心圆针电极肌电图检测时,主要观察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异常自发活动。结果①130例患者中30~49岁年龄组占53.1%,男女比率3.1∶1。交通意外创伤占50%。②645条神经运动传导检测有336异常;272条神经感觉传导检测有80条异常。③847块肌肉中583块出现异常自发活动。④通过肌电图定位上、中干损害30例;中、下干损害27例;全臂丛损害40例;单纯上、中、下干损害分别为13,1,11例;单纯后侧束、内侧束、外侧束损害分别为2,3,3例。结论臂丛损害主要发生在中年男性,交通伤是创伤性臂丛损害的主要原因;肌电图检测在其诊断、病变水平定位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损伤 神经传导 肌电描记术
下载PDF
三种常用神经传导检测法在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中的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纪芳 张玲菊 +1 位作者 初红 卢祖能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8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前瞻性研究三种常用的神经传导检测法在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CTS)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度CTS患者34例(计56只腕患CTS)为病例组,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3名(取56只腕作检测)为对照组,均行常规法、... 目的:前瞻性研究三种常用的神经传导检测法在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CTS)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轻度CTS患者34例(计56只腕患CTS)为病例组,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3名(取56只腕作检测)为对照组,均行常规法、掌刺激法和环指刺激法等三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正中神经跨腕段运动传导速度(MCV2)和食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末梢运动潜伏期(DML)延长,感觉电位波幅降低;②以对照组(?)±2.5s为临界值,DML、末梢感觉潜伏期(DSL)、MCV2、末梢感觉潜伏期差(Dds1)和SCV诊断的敏感性依次为69.6%、50.0%、60.7%、54.5%和53.6%,特异性依次为100%、94.6%、100%、100%和100%;以MCV2≤38m/s为临界值,则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可达91.1%和97.3%。若满足DML≥3.8ms和MCV2≤38m/s即可诊断轻度CTS,其联合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可达94.6%和97.3%。结论:轻度CTS患者正中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纤维均有受累;掌刺激法的MCV2的诊断价值较高,而且联用DML和MCV2两个参数诊断轻度CT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DSL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CTS) 神经传导 正中神经 掌刺激法 环指刺激法
下载PDF
应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
5
作者 袁昆雄 董红娟 +1 位作者 初红 卢祖能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6期27-29,共3页
目的:观察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3-10/2004-06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38例;42例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35例血糖控制满意,29例血糖控制不良。... 目的:观察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在评价2型糖尿病自主神经损害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3-10/2004-06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合并周围神经病38例;42例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35例血糖控制满意,29例血糖控制不良。所有患者进行神经皮肤反应检测,记录四肢各波潜伏期、峰-峰波幅和面积,以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130例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组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对照组,波幅及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P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不显著(P>0.05)。②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检测异常率高于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者(73.8%,51.7%,P<0.05)。③合并周围神经病的2型糖尿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无周围神经病组,波幅及面积小于无周围神经病组(P<0.05)。④血糖控制满意组患者上下肢交感神经皮肤反应起始潜伏期、N波潜伏期长于血糖控制不良组(P<0.05),但波幅比较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①交感神经皮肤反应的起始和N波潜伏期、波幅及面积均可作为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敏感参数,能及时发现临床或亚临床自主神经病变。②2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受损与血糖控制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神经病变 皮肤/神经支配
下载PDF
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远隔部位运动神经元功能状态的改变(英文)
6
作者 卢祖能 肖哲曼 +2 位作者 余绍祖 董红娟 初红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168-169,共2页
背景: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不仅影响注射局部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也可导致远隔部位的改变;F波由运动神经元逆向兴奋引起,故有可能间接评价运动神经元的功能状态。目的:探讨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远隔部位F波改变及其可能机制。设计:以运... 背景: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不仅影响注射局部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也可导致远隔部位的改变;F波由运动神经元逆向兴奋引起,故有可能间接评价运动神经元的功能状态。目的:探讨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远隔部位F波改变及其可能机制。设计:以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的自身对照观察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神经科门诊。对象:2002-09/2003-07就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的未接受过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26例,其中19例为偏侧面肌痉挛、5例为Meige综合征、2例为痉挛性斜颈。干预:对26例患者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并在注射前、注射后1周及注射后12~24周,分别检测其尺神经及胫神经F波。主要观察指标:注射A型肉毒毒素前、后F波最短潜伏期、平均潜伏期、负峰波幅、时限、出现率和弥散时值;M波潜伏期及波幅变化。结果:注射1周后3例共5条尺神经未引出肯定波形。与注射前比较,尺、胫神经F波平均潜伏期及尺神经F波时限在注射后1周显著延长,且这种改变与注射剂量无关;注射后12~24周上述两参数与注射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F波平均潜伏期和时限为评价A型肉毒毒素远隔效应的敏感指标;A型肉毒毒素的远隔效应似与注射部位的距离有关,而与注射剂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杆菌毒素 A型/治疗应用 电生理学 运动神经元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定量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上运动神经元病变的意义(英文)
7
作者 刘涛 陈峰 +5 位作者 廖小平 许晋川 李建军 吕静美 甘万崇 卢祖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4期9006-9010,共5页
背景:磁共振扩散成像可以无创检测白质纤维的损害,使其可能成为一种有效评价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方法。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的临床意义。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 背景:磁共振扩散成像可以无创检测白质纤维的损害,使其可能成为一种有效评价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方法。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的临床意义。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对象:选择2005-04/1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20例确诊及疑似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33~73岁,平均(51±10)岁。均符合世界神经病学联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诊断标准。选择15名到院健康体检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男8名,女7名,年龄31 ̄73岁,平均(50±11)岁。所有受试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方法:根据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情况将确诊及疑似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组(n=16)及下运动神经元组(n=4),分别进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功能评分、病情进展速度评估和锥体束征评分。所有受试对象均进行轴位DTI扫描,选取感兴趣区(中央前、后回皮质下白质、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侧脑室周围、内囊后肢、大脑脚、胼胝体压部、膝部、丘脑)测量各向异性分数和平均扩散系数。主要观察指标: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和平均扩散系数及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功能评分、病情进展速度、锥体束征评分的关系。结果:纳入患者20例及对照组15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组患者内囊后肢各向异性分数较对照组降低,平均扩散系数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452,2.670,P<0.01,0.05),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组患者内囊后肢水平各向异性分数较对照组降低(U=11,P=0.057)。②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组内囊后肢水平各向异性分数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577,P<0.05),与锥体束征评分呈负相关(r=-0.789,P<0.01)。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可客观而定量评价锥体束病变,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扩散张量 锥体束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结缔组织病合并三叉神经损害
8
作者 吴旭 李金凤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1年第11期67-67,共1页
关键词 结缔组织 三叉神经损害 临床表现 诊断
下载PDF
He—Ne激光治疗疱疹病毒所致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9
作者 李金凤 吴旭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1年第6期51-52,共2页
关键词 HE-NE激光 治疗 疱疹病毒 神经痛
下载PDF
正中神经前臂段运动传导与腕管综合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晏小琼 卢祖能 +1 位作者 初红 董红娟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9年第6期334-337,340,共5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前臂段运动传导(fMCV)与腕管综合征(CTS)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66例(126只患手)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96例健康志愿者的非利手为对照组,均行神经...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前臂段运动传导(fMCV)与腕管综合征(CTS)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以符合纳入标准的CTS患者66例(126只患手)为病例组,年龄、性别匹配的96例健康志愿者的非利手为对照组,均行神经电生理检测。采用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作为CTS严重程度指标,并研究其与fMCV的相关性。结果:①尺神经: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各电生理参数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t检验,P〉0.05);②正中神经:在病例组(n=126)和对照组(n=96),DML(ms)分别为5.0±1.3、3.0±0.3,腕-掌段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s)分别为22.2±7.3、56.9±8.3,fMCV(m/s)分别为53.7±5.5、59.2±3.6,拇短展肌CMAP波幅(mV)分别为7.3±2.9、10.1±1.9。以上所有参数的值均经t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③相关性:在病例组,fMCV与DML呈负相关(r=-0.35,P〈0.05),与拇短展肌CMAP呈正相关(r=0.18,P〈0.05)。结论:fMCV的异常与CTS患者的严重程度相关,且正中神经逆行性变为其可能的发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CTS)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前臂 正中神经
下载PDF
小檗碱对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干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艾志兵 何国厚 +4 位作者 刘勇 王云甫 张晓东 李承晏 魏国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8-140,共3页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 2 4只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和小檗碱干预组,正常组8只,普通饲料喂养5周;对照组8只,高脂喂养一周后行颈总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喂养4周;小檗碱干预组...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 2 4只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成正常组、对照组和小檗碱干预组,正常组8只,普通饲料喂养5周;对照组8只,高脂喂养一周后行颈总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喂养4周;小檗碱干预组8只,高脂喂养一周后行颈总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高脂喂养并每日肌肉注射小檗碱,剂量为5 mg/ kg,时间为4周。实验满5周后,行右侧脑血管造影(DSA)术并观察正常组、对照组和小檗碱干预组的颈动脉的病理变化和计算内膜中膜比(I/ M)。结果 正常组的颈动脉的内膜围一层单皮细胞,中膜为规则的平滑肌肌层;对照组内膜明显增厚,中膜变薄,HE染色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堆积和坏死的物质;小檗碱干预组内膜也有增厚的现象,增厚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HE染色见有泡沫细胞形成,堆积程度小于对照组。DSA发现对照组的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而小檗碱预防组的家兔没有发现明显的颈动脉狭窄。结论 小檗碱可以干预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延缓粥样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小檗碱 实验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颈总动脉内膜 高脂喂养 泡沫细胞形成 空气干燥 对照组 大耳白家兔 脑血管造影 颈动脉狭窄 正常组 干预作用 肌肉注射 病理变化 HE染色 不同程度 形成过程 中膜 平滑肌
下载PDF
实验性脑梗死的亚低温治疗时间窗——亚低温开始时间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李承晏 李涛 +2 位作者 梅志忠 喻文莉 余绍祖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8期485-487,共3页
目的 :确定脑梗死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窗。方法 :12 0只 SD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 60只 ;每组再分为大脑中动脉阻塞 ( MCAO)后 2、4、6、8、10和 12小时亚组 ,每亚组 10只。所有大鼠 MCAO后 2小时开始再灌注。监测心率 ( HR)、呼... 目的 :确定脑梗死亚低温治疗的时间窗。方法 :12 0只 SD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 60只 ;每组再分为大脑中动脉阻塞 ( MCAO)后 2、4、6、8、10和 12小时亚组 ,每亚组 10只。所有大鼠 MCAO后 2小时开始再灌注。监测心率 ( HR)、呼吸 ( R)、血氧饱和度 ( SO2 )、肛温 ( T)和血压 ( BP) ,实验组在 MCAO后不同时间将肛温控制在 ( 3 4 .0± 1.0 )℃。 2 4小时后处死动物 ,每亚组各取 5只测定脑组织含水量 ,另 5只测定梗死灶体积并作病理检查。结果 :所有 SD鼠 MCAO后 BP均较阻塞前明显升高 ( P<0 .0 1) ,但对照组与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实验组 MCAO后 2、4、6小时的 SD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降低 ( P<0 .0 5 ) ,但 MCAO后 8、10小时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 ( P>0 .0 5 )。MCAO后 2、4、6、8、10小时开始亚低温组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 P均 <0 .0 1) ;但 MCAO后 12小时开始亚低温不能减少梗死体积 ( P>0 .0 5 )。结论 :MCAO后 2小时开始再灌注 ,10小时后开始亚低温仍能减少梗死体积 ,8小时后开始亚低温能减少脑组织含水量 ;但 12小时后开始亚低温并不能减少梗死体积 ,10小时后开始亚低温不能减少脑组织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实验性 亚低温 治疗时间窗
下载PDF
皮层下失语的语言特点及与病灶部位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毛善平 陈卓铭 +1 位作者 李承晏 段申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27-930,共4页
目的 :研究皮层下失语的语言特点及与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颅脑CT扫描证实为单侧皮层下病变患者 1 0 5例 ,在发病 2周、1月及 2月分别进行失语症检查。同时 ,进行脑电地形图 (BEAM)及CT图象标准化处理。结果 :皮层下失语患者病... 目的 :研究皮层下失语的语言特点及与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颅脑CT扫描证实为单侧皮层下病变患者 1 0 5例 ,在发病 2周、1月及 2月分别进行失语症检查。同时 ,进行脑电地形图 (BEAM)及CT图象标准化处理。结果 :皮层下失语患者病灶多在基底节区外侧部、前部、上部及丘脑。基底节区外侧部及丘脑性失语者BEAM皮层慢波功率增高 ,且此类患者多有较重的听理解障碍 ,而尾状核受损者失语中有明显的构音障碍及音韵障碍。结论 :皮层下失语有其语言特点 ,导致失语的原因多与皮层下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皮层语言区有关 ,但丘脑可作为皮层下语言中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下失语 语言特点 病灶部位 脑电描记术 丘脑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24
14
作者 吴丹红 李宗兰 +1 位作者 沈向英 李承晏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CSCD 2004年第1期108-108,共1页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症 影响因素 预后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免疫炎性因子过度表达在脑性瘫痪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孙杨 文芳 +4 位作者 姚汉云 郭焱 肖玲 程自立 万均成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2期93-94,共2页
目的探讨免疫炎性因子水平与脑性瘫痪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31名脑瘫患儿和20名健康儿童及37名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新生儿病例组)和20名正常新生儿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脑瘫患... 目的探讨免疫炎性因子水平与脑性瘫痪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31名脑瘫患儿和20名健康儿童及37名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新生儿病例组)和20名正常新生儿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脑瘫患儿和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和正常新生儿(P<0.05);脑瘫患儿血清TNF-α水平高于脑瘫高危因素新生儿(P<0.05),IL-6水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免疫炎性因子过度表达在脑性瘫痪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水平的免疫炎性因子可能是脑瘫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免疫炎性因子 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黏附分子和转化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16
作者 叶心国 毛善平 谭来勋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黏附分子 1(s ICAM 1)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 )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测定 40例急性脑梗死和 30例健康人的血清 s ICAM 1和TGFβ1 浓度。结果 :脑梗死组发病后...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黏附分子 1(s ICAM 1)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β1 )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测定 40例急性脑梗死和 30例健康人的血清 s ICAM 1和TGFβ1 浓度。结果 :脑梗死组发病后第 1、3和 7日血清 s ICAM 1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0 1) ,而发病后第 1日和第 3日血清 TGFβ1 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 <0 .0 0 1)。结论 :血清 s ICAM 1和 TGFβ1 浓度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炎症和免疫状态 ,且 s ICAM 1具有损伤作用 ,TGFβ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细胞黏附分子-1 转化生长因子-Β1 病理
下载PDF
血尿酸与脑血管病关系初探 被引量:8
17
作者 谭来勋 刘志超 龙庆红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1年第2期164-165,175,共3页
目的 :探讨血尿酸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分析 12 0例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及血尿酸含量。结果 :高尿酸血症患者肥胖、有心肌梗塞史、脑卒中史、高血压病史者较多 (P <0 .0 0 1) ,血肌酐、总胆固醇、总甘油三脂水平较高 (P <0 .... 目的 :探讨血尿酸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分析 12 0例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及血尿酸含量。结果 :高尿酸血症患者肥胖、有心肌梗塞史、脑卒中史、高血压病史者较多 (P <0 .0 0 1) ,血肌酐、总胆固醇、总甘油三脂水平较高 (P <0 .0 0 1) ;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血糖水平较低 (P <0 .0 0 1) ;尿酸水平与病情、预后有关 (P <0 .0 1,0 .0 0 5 )。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脑血管危险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病 血液 尿酸 ACVD 血尿酸 高尿酸血症
下载PDF
亚低温联合升压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承晏 刘传玉 李涛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684-685,共2页
目的 :观察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6 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升压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及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组 ;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观察各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水含... 目的 :观察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6 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升压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及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组 ;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观察各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水含量。结果 :升压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及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或 P<0 .0 1) ;升压联合亚低温治疗组脑梗死体积小于升压治疗组和亚低温治疗组 (P均 <0 .0 5 ) ,升压组、亚低温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脑组织水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 <0 .0 5 )。结论 :升压和亚低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联合应用保护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升压 亚低温 治疗方法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对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认知功能、焦虑抑郁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朱华凤 雷幼蓉 张琦 《贵州医药》 CAS 2017年第9期1002-1003,共2页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认知功能、焦虑抑郁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认知功能、焦虑抑郁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接受癫痫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SAS评分、SDS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视空间和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定向、语言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13%、30.7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降低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并可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癫痫持续状态 认知功能 焦虑
下载PDF
低温生理盐水静脉灌注对局灶性脑缺血兔模型脑灌注压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承晏 李涛 毛李征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679-680,共2页
关键词 亚低温 局灶性脑缺血 颅内压 平均动脉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