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花清瘟胶囊抗柯萨奇B_4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钊 石福忠 杨占秋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1期20-24,共5页
采用中药连花清瘟胶囊进行了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4(CVB4)的研究.通过观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CPE)、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作为考核药物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中药连花清瘟胶囊对CVB4有直接灭活作用,并能阻止CVB4的吸附细胞和抑制CVB4在He... 采用中药连花清瘟胶囊进行了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4(CVB4)的研究.通过观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CPE)、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作为考核药物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中药连花清瘟胶囊对CVB4有直接灭活作用,并能阻止CVB4的吸附细胞和抑制CVB4在Hep-2细胞内的的生物合成,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10.00,343.13和410.32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2.67,3.20和2.66.其中抗病毒吸附作用最强(P<0.01).在100~1600μg/mL范围内连花清瘟胶囊与CVB4抑制率呈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在500μg/mL时能抑制CVB4在Hep-2细胞内的增殖大于50%.研究表明中药连花清瘟胶囊能有效地抑制CVB4在Hep-2细胞中的增殖,其抗病毒作用表现为直接灭活病毒,阻断病毒吸附细胞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之后的复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花清瘟胶囊 柯萨奇病毒B4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中药复方板蓝根颗粒抗柯萨奇B_4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钊 赵鹏 杨占秋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45-48,共4页
采用中药复方板蓝根颗粒进行了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4(CVB4)的研究,通过观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CPE)、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作为考核药物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中药复方板蓝根颗粒对CVB4无直接灭活作用,但能抑制CVB4在Hep-2细胞内的的生... 采用中药复方板蓝根颗粒进行了体外抗柯萨奇病毒B4(CVB4)的研究,通过观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CPE)、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作为考核药物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中药复方板蓝根颗粒对CVB4无直接灭活作用,但能抑制CVB4在Hep-2细胞内的的生物合成和阻止CVB4的吸附,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129.00和1130.44μg/mL,治疗指数(TI)均为2.78.在100~1600μg/mL范围内复方板蓝根颗粒与CVB4抑制率呈明显的量效关系(P<0.01),在1600μg/mL时能抑制CVB4在Hep-2细胞内的增殖>50%.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板蓝根颗粒能有效地抑制CVB4在Hep-2细胞中的增殖,其抗病毒作用发生在阻断病毒吸附细胞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之后的复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板蓝根颗粒 柯萨奇病毒B4 抗病毒作用
下载PDF
麻疹病毒沪191-CEA单抗交联物的制备和靶向感染性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严银芳 严文馨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3年第3期10-14,共5页
目的制备MV191-CEA单抗交联物并评估其对CEA阳性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通过化学交联剂N-羟基琥珀酰亚胺-间(N-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酸酯(MBS)、N-琥珀酰亚胺3-(2-吡啶基二硫)丙酸酯(SPDP)和戊二醛三种方法将抗癌胚抗原(CEA)单抗和麻疹病毒沪... 目的制备MV191-CEA单抗交联物并评估其对CEA阳性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通过化学交联剂N-羟基琥珀酰亚胺-间(N-马来酰亚胺基)苯甲酸酯(MBS)、N-琥珀酰亚胺3-(2-吡啶基二硫)丙酸酯(SPDP)和戊二醛三种方法将抗癌胚抗原(CEA)单抗和麻疹病毒沪191(MV191)交联制备MV191-CEA单抗交联物并研究其感染性。结果与MV191对照相比,MBS、SPDP、戊二醛交联后,病毒感染性有所下降,分别为59.8%、33.3%和71.5%,但MV191-CEA单抗交联物可感染MV191所不能感染的CEA阳性细胞SW480、A549和LoVo,其中LoVo细胞最敏感,且细胞裂解液中病毒滴度与CEA表达量有相关性,MV191-CEA单抗交联物不能在CEA阴性细胞MRC-5、HL和MCF-7细胞中增殖。结论 MV191-CEA单抗交联物成功地实现了感染性靶向转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病毒沪191 化学交联 癌胚抗原 感染性靶向转导
下载PDF
成瘾药物滥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及神经艾滋病 被引量:3
4
作者 黄筱钧 侯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814-2816,共3页
成瘾药物滥用主要影响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躯体和(或)精神依赖,引起慢性复发性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 成瘾药物滥用主要影响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躯体和(或)精神依赖,引起慢性复发性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虽然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已在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寿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成瘾药物 神经系统 神经艾滋病
下载PDF
人博卡病毒微滴数字PCR定量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5
作者 邓幼平 刘颖娟 +3 位作者 王笑臣 刘佳明 杨占秋 赵东赤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32-36,共5页
为准确、快速地从临床鼻咽拭子样本中筛选出人博卡病毒(HBoV)感染的阳性样本,以HBoV-sh9基因的保守区序列为检测靶标合成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微滴数字PCR(dd PCR)检测HBoV的方法.结果表明:HBoV dd 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0.5~6.8)... 为准确、快速地从临床鼻咽拭子样本中筛选出人博卡病毒(HBoV)感染的阳性样本,以HBoV-sh9基因的保守区序列为检测靶标合成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微滴数字PCR(dd PCR)检测HBoV的方法.结果表明:HBoV dd 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0.5~6.8)×10~3copies/μL HBoV DNA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和精确度,定量限低至0.5 copies/μL.182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HBoV感染的阳性率为8.24%.此建立的HBoV dd PCR方法在定量限、准确性和重复性上较常规PCR优势明显,不受样品基质和扩增效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 人博卡病毒 拷贝数 阳性率
下载PDF
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患者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春 侯炜 +5 位作者 林雷 杨鹏 侯俊 汤和青 方为 柯齐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21期60-63,共4页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水平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0例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瑞芬太尼预处理组);Ⅱ...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 WF)水平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0例择期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瑞芬太尼预处理组);Ⅱ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在CPB前(T1),CPB 30 min(T2),体外循环停机后0 h(T3)、6 h(T4),24 h(T5),72 h(T6)分别采集静脉血,应用标记特异性抗体CD146的免疫磁珠技术分离循环内皮细胞(CEC)并计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γ放射免疫法等技术分别检测TM、v WF、氧化亚氮(NO)、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 2组患者在CPB前比较,CECs无显著差异,但在T3、T4、T5、T6,Ⅱ组CECs数量明显高于Ⅰ组(P<0.05)。在CPB结束后的T3、T4、T5点Ⅰ组的TM、v WF浓度均较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ET-1浓度在T2、T3、T4、T5均较Ⅱ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NO浓度在T4、T5两个时间点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预处理能够降低CPB后TM和v WF表达,并减少CEC脱落和ET的产生,较好地维持血浆NO/ET的平衡,从而发挥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血管内皮细胞 瑞芬太尼预处理
下载PDF
RT-PCR检测蓝舌病毒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芃玮 董长垣 +3 位作者 涂攀 郭淑芳 陈晓 严银芳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1年第4期393-396,共4页
Using primers complementary to the conserved sequence previously published of BTV genomic dsRNA segment 7,a part of the 5′end of segment 7 was synthesized and amplified by RT PCR method.We adapted this method to test... Using primers complementary to the conserved sequence previously published of BTV genomic dsRNA segment 7,a part of the 5′end of segment 7 was synthesized and amplified by RT PCR method.We adapted this method to test on 12 blood samples suspected to be with BTV and the blood sample of a health sheep as a negative control.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eleven of the twelve samples were positive,one was negative.In order to compare the sensitivity and reliability of RT PCR technique,Vero cells were used to isolate BTV from these suspected samples and the results will be a control.The study proved that RT PCR is a rapid,sensitive and precise method for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luetongue virus in clinical samples,animal quarantin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舌病毒 DSRNA RT-PCR 病毒核酸检测
下载PDF
肿瘤标志物联检在胃癌早期诊断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61
8
作者 徐明星 李曼 +1 位作者 彭波 侯炜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年第6期899-902,共4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应用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CA242、CA724等血清肿瘤标志物联检对胃癌进行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50例作为CAGD组,选取同期胃粘... 目的观察和分析应用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CA242、CA724等血清肿瘤标志物联检对胃癌进行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50例作为CAGD组,选取同期胃粘膜检查正常或浅表性胃炎者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242、CA724、CEA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199、CA242、CA724、CEA水平均显著高于CAGD组(P<0.05),而CAGD组患者的上述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分化程度肿瘤患者的血清CA199、CA242、CA724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程度肿瘤患者(P<0.05);有肝转移患者的血清CA199、CA242、CA724、CE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的患者(P<0.05);临床分期为Ⅲ期或Ⅳ期的患者的血清CA199、CA242、CA724、CE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P<0.05);应用4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可达85%和92.5%,敏感度显著高于应用3项、2项或单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P<0.05),特异度与应用2项或单项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CA199、CA242、CA724、CEA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异常升高可提示有癌前病变或初期胃癌的发生,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其检测阳性率与病情的进展具有相关性,可用于预测患者的病情进展和预后情况,联合应用4项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时可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诊断 肿瘤标志物 血清学检测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不同药物临床治疗研究
9
作者 徐明星 王定珍 +1 位作者 马慧丽 侯炜 《医学综述》 2015年第8期1513-1515,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药物方案治疗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的临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2008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甲、乙、丙组3组,每组50例。甲组患者采用酸化尿液治疗,乙... 目的观察不同药物方案治疗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的临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2008年8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甲、乙、丙组3组,每组50例。甲组患者采用酸化尿液治疗,乙组患者采用利尿、排便治疗,丙组患者采用利尿、纳洛酮、醒脑静治疗,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3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意识、运动、心率恢复时间及后遗症发生率。结果甲、乙、丙组的意识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心率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丙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心率恢复时间均短于甲组和乙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的最佳治疗方案为在常规中毒治疗基础上采用纳洛酮和醒脑静治疗,其能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时间,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苯丙胺 急性中毒 临床治疗
下载PDF
心电图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黎艳 侯炜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9期174-174,共1页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嗜心肌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发现 VMC患儿早期即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其敏感性远高于心肌酶、胸部 X线及超声心动图。本文现从VMC的心电图改变机制、心电图诊断标准等相关方面,对心电图在VMC的诊...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由嗜心肌病毒感染所致的心肌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发现 VMC患儿早期即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其敏感性远高于心肌酶、胸部 X线及超声心动图。本文现从VMC的心电图改变机制、心电图诊断标准等相关方面,对心电图在VMC的诊治作用加以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儿童 心电图
下载PDF
神经免疫、毒品滥用和神经艾滋病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筱钧 李宁 侯炜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248-251,共4页
从人群总体感染和风险来看,毒品滥用人群HIV感染率高。共用注射器、注射器未消毒及不安全性行为[1],这些危险因素均会增加吸毒者感染HIV的风险。冰毒和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可使人异常兴奋,产生欣快感,增强性欲望,极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和群... 从人群总体感染和风险来看,毒品滥用人群HIV感染率高。共用注射器、注射器未消毒及不安全性行为[1],这些危险因素均会增加吸毒者感染HIV的风险。冰毒和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可使人异常兴奋,产生欣快感,增强性欲望,极易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和群体淫乱,也增加了感染HIV的风险[1]。人们很早就推测,滥用毒品是HIV感染的重要辅助因素,HIV感染和毒品滥用之间可能存在协同效应[2-3]。但由于存在吸毒人群的登记制度不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品滥用 神经免疫 HIV感染率 艾滋病 不安全性行为 共用注射器 滥用人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胃肠道肿瘤 被引量:7
12
作者 顾园 侯炜 《湖北中医杂志》 2013年第2期5-6,共2页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FOLFOX4方案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胃肠道肿瘤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单纯化疗组FOLFOX4方案,40例)和观察组(复方苦参注射液+FOLFOX4方案,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在...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FOLFOX4方案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胃肠道肿瘤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单纯化疗组FOLFOX4方案,40例)和观察组(复方苦参注射液+FOLFOX4方案,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改善率为75.0%,对照组改善率为47.5%;在减轻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肿瘤 中西医结合疗法 复方苦参注射液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16型转化基因在不同阶段宫颈上皮病变组织中的分布及基因变异特点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帆 丁晓华 +3 位作者 蔡红兵 王华 陈长春 张帅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16E6、E7和E5基因在湖北地区不同阶段宫颈上皮病变患者组织中的分布以及E6、E7基因的变异特点。方法从124例宫颈癌、1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CINⅡ级、23例CINDⅠ级和36例慢性宫颈炎患者活检或手术切...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16E6、E7和E5基因在湖北地区不同阶段宫颈上皮病变患者组织中的分布以及E6、E7基因的变异特点。方法从124例宫颈癌、1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CINⅡ级、23例CINDⅠ级和36例慢性宫颈炎患者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中提取组织DNA,用HPV16E6、E7和E5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部分扩增的E6和E7产物片段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宫颈炎、CINⅠ+CINⅡ级、CINⅢ级和宫颈癌组织中,E6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25.0%、29.4%、60.9%和76.6%;E7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16.7%、41.2%、43.5%和61.3%;E5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5.6%、5.9%、30.4%和40.3%。E6、E7和E5基因在不同阶段宫颈上皮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80例宫颈癌测序组织中,有47例发生E6基因178位点的T—C突变,突变率为58.8%,相应氨基酸由天冬氨酸(Asp)改变为谷氨酸(Glu);而在20例宫颈炎和22例CINⅠ~Ⅲ级测序组织中,E6基因178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25.0%和31.8%。在30例宫颈癌测序组织中,有21例发生E7基因647位点的A—G突变,突变率为70.0%,相应氨基酸由天冬酰胺(Asn)改变为丝氨酸(Ser);而在20例宫颈炎和22例CINⅠ~Ⅲ级测序组织中,E7基因647位点的突变率分别为35.0%和40.9%。结论HPV16E6、E7和E5基因与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有高度的相关性,但E5基因在不同阶段宫颈上皮病变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中国湖北地区流行的HPV16病毒株可能为HPV16亚洲型变异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疾病 人乳头瘤病毒16 序列分析 突变
原文传递
中国湖北地区HPV16型E6和E7基因变异和进化发生学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丁晓华 张帆 +1 位作者 蔡红斌 杨占秋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8-372,共5页
研究中国湖北地区宫颈癌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和E7的变异以及HPV16变异体的分布。从宫颈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提取组织DNA,用HPV16 E6和E7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的部分E6和E7产物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在80例宫颈癌组织DNA中有41... 研究中国湖北地区宫颈癌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和E7的变异以及HPV16变异体的分布。从宫颈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提取组织DNA,用HPV16 E6和E7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的部分E6和E7产物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在80例宫颈癌组织DNA中有41例发生E6基因178位核苷酸的突变,突变频率58.75%,相应核苷酸改变为Asp-Glu,E7 647在31例测序样品中有22例发生核苷酸序列A到G改变,使29位氨基酸由Asn变为Ser,突变频率70.97%,结果显示在E6和E7基因的178位和647位核苷酸存在高频率的碱基变异。对E6和E7基因的进化树分析表明,中国湖北地区流行的HPV16病毒株主要为亚洲型变异体(As),其次为欧洲型(E),没有发现非洲-1型(Af-1),非洲-2型(Af-2)和亚洲美洲型(AA)HPV16变异体,中国湖北地区流行的As变异体是否有更高的致宫颈癌的风险还有待于进一步对不同阶段CIN和正常宫颈上皮样品的E6和E7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和对变异体蛋白进行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16型 序列分析 突变
原文传递
荔枝核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腺病毒作用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杨艳 彭璇 +5 位作者 朱薿 陈清宙 陈文 罗凡 冯勇 侯炜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1-45,共5页
目的:探讨荔枝核提取物成分黄酮类化合物(FLC)体外抑制腺病毒(AdV)增殖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效应(CPE)、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FLC分别作用于AdV复制周期的3个阶段的抗病毒作用。结果:FLC可在... 目的:探讨荔枝核提取物成分黄酮类化合物(FLC)体外抑制腺病毒(AdV)增殖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效应(CPE)、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FLC分别作用于AdV复制周期的3个阶段的抗病毒作用。结果:FLC可在病毒感染后通过抗病毒生物合成方式抑制AdV增殖,其半数细胞毒性浓度(TC50)和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16.83mg/L,15.46mg/L,且FLC在1.25-40mg/L浓度范围内随药物浓度增加,其抗病毒作用越明显,病毒抑制率最高达84.31%,治疗指数为7.56。但研究未发现FLC具有抗病毒吸附和直接杀伤病毒的作用。结论:FLC体外可通过抗病毒生物合成的方式明显抑制AdV在人喉癌细胞(HEp-2)中的增殖。FLC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有效抗腺病毒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核 黄酮类 腺病毒 抗病毒作用
原文传递
湖北地区22例宫颈癌组织中HPV 16型LCR基因变异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帆 丁晓华 熊斌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4-718,共5页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LCR基因在湖北地区部分宫颈癌组织中的变异特点,通过系统发生学分析探讨宫颈癌患者感染的HPV16型变异株的流行型别及特征。方法:从22例宫颈癌手术切除标本中提取组织DNA,用HPV16LCR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目的:研究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LCR基因在湖北地区部分宫颈癌组织中的变异特点,通过系统发生学分析探讨宫颈癌患者感染的HPV16型变异株的流行型别及特征。方法:从22例宫颈癌手术切除标本中提取组织DNA,用HPV16LCR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的LCR产物片段进行测序,用Paup 4.0软件使用邻接法对HPV16变异株进行系统发生学分析。结果:在22例宫颈癌组织中LCR基因存在着12个位点的基因变异。高频率突变位点有5个。其中第7 521位核苷酸由G变异为A,变异频率为100%;第7 730位核苷酸由A变异为C,变异频率为86.4%,第7 842位核苷酸由G变异为A,变异频率为77.3%,第7 714位由T变异为G,变异频率为31.8%;第7 930位核苷酸由C变异为T,变异频率为31.8%。HPV 16LCR中的5个高频位点,均位于可与多个转录因子结合的区域。对LCR基因进行的系统发生学分析表明,湖北地区流行的HPV16病毒株主要为亚洲型(As)变异体(77.2%),其次为欧洲型(E)(22.8%),没有发现非洲-1型(Af-1),非洲-2型(Af-2)和亚洲美洲型(AA)HPV16变异体。结论:湖北地区宫颈癌组织中LCR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基因变异,其中一些高频位点与国内、外报道的结果有明显差异,可能是湖北地区LCR的突变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 序列分析 长控制区 系统发生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